《红楼梦》地悲剧精神-——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汇报《红楼梦》地悲剧精神

合集下载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

20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段三尧/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名著作品最为强烈和明显的底色就是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实际上是民族文化深度的重要标志,能够唤起人的生命力来应对艰难困苦的境遇,用力量去斗争,哪怕是要面对毁灭或死亡不屈服。

作者曹雪芹利用小说当中主人公的悲剧体验,表达个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特别是建构了理想审美化生存方法,又揭示出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破灭是必然的,进而给读者带来深刻的震撼。

本文首先对《红楼梦》的悲剧底色进行一定的解读,并由此展开分析《红楼梦》这部名著作品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红楼梦》 悲剧意识 解读在阅读和理解《红楼梦》这部名著作品的过程中,通常最无法规避的就是其中体现出的强烈悲剧意识。

而我们在理解这部作品,理清阅读脉络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整部作品当中蔓延的悲剧心理和主线展开深入研究,透过文本对封建社会、家族、个人悲剧命运的描述感受那个时代的哀伤凄婉。

《林黛玉进贾府》是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经典文章,选自《红楼梦》这部不朽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是著作当中极小的一个片段,但是通过分析文章的总体基调和内容脉络也会被其中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意识所触动。

所以,解读《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研究和学习内容。

一、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底色实际上,悲剧这样的说法和悲剧的规定性来自于西方,通常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分别是生活当中的悲剧性、现实悲剧性在观念当中投射形成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在戏剧当中的外显。

如果对悲剧内涵进行简要概括的话,悲剧就是把人生当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通过对悲剧内涵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悲剧意识实际上是对现实当中人生悲剧的观念把握及其文化建构。

《红楼梦》这部名著作品字里行间都涌动着悲剧意识。

首先,《红楼梦》小说当中的言梦过程就显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悲剧意识,也就是说在这部作品当中有很多用梦作为标题的部分,而其中描绘的梦境是和作者身世对应的悲情幻梦。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既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小说的思想博大精深,同时主题思想也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红楼梦》它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与此同时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既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关键词:悲剧意识;框架束缚;主导因素;悲剧命运;悲剧美感引言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更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观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先来看看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奴隶)。

随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家亲信的官吏。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康熙登基后,曹玺任江宁织造(专做供应皇家的事物),直至病故。

康熙又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

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

曹寅极为显赫,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写作提纲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写作提纲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写作提纲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

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

因而产生了虚无厌世的悲剧思想,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悲剧的世界观,才创作出这样一部真正的悲剧。

二,规模宏大的悲剧框架。

《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一座摩天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

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了整部书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氛围,它预示了这样一个轨迹家庭——社会——人,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走上毁灭和消亡。

总之在《红楼梦》中,绝大部分有名有姓的人物,几乎全部的主要人物,莫不走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毁灭和死亡,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是怎样的音符,无疑不是悲哀的旋律。

三,包罗万象的悲剧冲突。

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腐朽思想的冲突无疑是一条主线,他藐视皇权,否定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倡导自由平等,是一位民主主义思想的先驱。

四,出神入化的悲剧美感。

曹雪芹先生不仅写出了悲剧之悲,更写出了悲剧之美。

林黛玉是书中重要悲剧人物之一,而她便是被愚昧的结合体。

晴雯是《红楼梦》中有始有终的重要人物,她的一生也是悲与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红楼梦》是一部万代传承而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中每一个角色的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综观古今中外,象《红楼梦》这样把悲剧的氛围营造的如此之浓厚者,也是非常少见的。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悲剧框架悲剧冲突悲剧美感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

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

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1)”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之将这种悲剧人生观赋予两个人,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而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的人。

岂料他“富贵不知乐业,无故寻愁觅恨”(2),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正文: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

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

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

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作,其博大精深的悲剧精神在当代的文化、思想、政治等层面仍然具有很高的造诣。

我们的红学家们在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开发其新境界,深入探寻其中的现代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取更多的借鉴价值。

一、浅谈红楼梦中的悲剧精神《红楼梦》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宝库,其中蕴含的意义相当丰富。

曹雪芹先生以一个封建大家族以及其中命途多舛的多个人物的悲剧描绘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展现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多层次的悲剧世界。

叔本华在其悲剧学中把悲剧分为了三种:第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极恶之人造就的悲剧,第二种是起源于盲目的命运而引发的悲剧,第三种是由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和关系造成的悲剧。

《红楼梦》中便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第三种悲剧,人物身份的贵贱、各自为营的立场、纷繁错杂的人物关系,身不由己、求而不得,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这是一部悲剧小说。

纵读《红楼梦》,笔者认为其中的悲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人物的悲剧《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巨著,其中单是有姓名的人物已有四百余人。

而曹雪芹先生笔下重点刻画的人物,如体弱又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叛逆多情的贾宝玉、精明圆滑的王熙凤、性格各异的金陵十二钗等等,无一不以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所处的时代、现实与思想的激烈冲突与矛盾,让这些在小说里真实生活的人物各自毁灭,成为了封建社会下悲剧的牺牲品。

(二)爱情的悲剧小说中最为吸引人的爱情故事,便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却因各自的性格问题以及截然不同的出身而不被家人看好,一者出家断尽尘缘,一者在他人洞房花烛之夜终于香消玉残无人怜。

一个是“金玉良缘”,虽然备受祝福却还是归于陌路。

在角色人生毁灭的同时,受到封建礼教摧残的爱情也随之毁灭。

(三)社会的悲剧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家族的繁荣兴衰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缩影。

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更是封建主义思想统治下的产物。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红楼梦》的创作可谓多层次整合的结构,而悲剧性主题显然居于中心地位。

作为一部旷世悲剧,《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

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一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追求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100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最重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

在康德看来,崇高不只是在力与量两方面被绝对地表现出来,而且“美好像是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表现……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并且不断地被反复拒绝着”,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美狄亚》的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毁灭告终,体现了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其表现形式多以大团圆为悲剧的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作者:文慧摘要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

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

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是一个时代、文化、人生的悲剧大复合,具体展示于爱情、家庭、社会、生存诸多层面。

而人是作品的灵魂,同时也是命运的载体,本文试从贾宝玉这个《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最能体现雪芹创作思想的人物的生命走向,来解读〈红楼梦〉蕴涵的悲剧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其所揭示出深广的人性的和社会思想的容,也是《红楼梦》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核心及精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深深的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命运人生《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必然的悲剧。

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缺,这便是人生永恒的悲剧。

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它代表人类的终极不和谐。

”在《红楼梦》所展现的恢宏的悲剧框架中更隐藏着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世际遇和共同的悲剧结局,凝结成一种凄美的化不开的悲剧精神。

雪芹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悲剧,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走近这些悲剧角色,从她们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而主人公贾宝玉正可谓千古悲剧第一人。

西方灵河畔赤霞宫中,有神瑛侍者,常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因动了凡心尘念,便化为灵石宝玉投胎人间,是为混世魔王和第一情种。

《红楼梦》开头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贾宝玉,是理解和认识《红楼梦》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红楼梦》第三回在宝黛初会后,有词《西江月》来形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与国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看似嘲讽,实则赞美,是作者用反语在赞美宝玉的不同凡俗。

在封建正统的人眼中,宝玉是一个禀性乖,生情怪谲的人,是“似傻如狂”,是“草莽”,是“无能”“不肖”等等,他那些不同凡俗的言行举止、思想性格,是不能容忍的,这包括也不为许多他最亲近的人所理解,因为他们是按照封建贵族的做人标准来衡量人的。

在《红楼梦》的贾府中,除了黛玉,宝玉再无他处能获得真正理解。

身为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公子,不喜欢读孔、孟之书,不喜欢从事仕途经济,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不稀罕功名利禄,不怕世人诽谤,这与封建时代的男人的正道背道而驰,当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叛逆;他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向往自由的生活,主“世法平等”;对女性(主要是女儿)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

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所以他“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无疑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男尊女卑”封建宗法观念的抗争与颠覆。

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之人,心却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

否定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倡导自由平等,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

然而在当时的年代,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的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悲剧是注定的。

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二)清代人涂瀛在他那篇着名的《红楼梦论赞》中说“宝玉圣之情者也。

”宝玉作为普天下第一情种,正如警幻仙姑所云,“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①情种也好,意淫也罢,在宝玉这里就是一种泛爱主义的表达:“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

这是绝对的女性崇拜,当然主要是少女崇拜。

贾宝玉的巨大悲哀之一,就是大观园中的群芳不能永驻,青春梦幻世界不能永葆其美。

正因为他如此泛爱而且痴情,所以留恋青春、珍惜万般、痛惜离别,岂知天下从无不散的宴席,爱博的失落导致忧患的日甚。

宝玉无疑是天底下最富有感情的人,而就是这样的有情之人,却让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先是可卿之死,继之是钟之死,后有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还有晴雯之死等等。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云:“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宝玉对生活的感受,对悲凉的领会,是别人无法理解的,这使得宝玉的悲剧更为加重。

宝玉与黛玉一见钟情,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是他曾见过的旧相识,有若远别重逢一般。

在十九回当中的同床共枕亲昵时,就连黛玉也承认宝玉就是自己命中的魔星。

之后,他们生死相托、心心相印的情感之舒卷,便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集,越来越深化,类似的宝玉妙语例如“我也为的是我的心。

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层出不穷,令人解颐。

直到宝玉巧借《西厢》语录婉转求爱,哑谜般的爱情表白这才明晰起来。

针对人们盛传的宝玉与宝钗金玉良缘之说,宝玉一概不理,还向黛玉赌咒发誓说:“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他还重确立心底亲人的排序,“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

宝玉将性爱和情爱区分得极开,有性非所爱,有爱非所性,与林黛玉的爱情便是例证。

这对总是在心心相印、一直在试图走进对方心灵的情侣,却从来没有过任何越轨逾矩的苟且之事。

自然,宝黛之恋绝不止于宿缘外貌的相配,灵根慧悟的相惜,更在于生活情趣的相近,人生理想的相通。

当史湘云论说经济一事,宝玉便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及至见黛玉伤感,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

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

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这更是对建立在理想志趣基础之上至为明确的情爱承诺。

宝玉与黛玉相爱是对封建婚姻礼法的超越和严重挑战,那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合理合法的“正理”。

特别是宝玉喊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更是表达了他的坚定和决心。

“木石前盟”是自由的相爱,“金玉良缘”则是尘世的安排。

宝黛刻骨铭心感天动地的爱,是对美好和自由的追求;宝玉抛弃了“金玉良缘”,则是对世俗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

只是贾宝玉的秉赋虽倾向于林黛玉,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在封建的“礼”教面前,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

正如明义在题《红楼梦》最后时咏道:“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而他们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根据脂砚斋批语和前八十回透露的种种线索,人们一般认为应该是黛玉为宝玉泪尽而逝,然后才有宝玉与宝钗的结合。

但宝玉心中永远爱的是林黛玉,任何人也取代不了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

所以,尽管宝玉与宝钗结了婚,但结果却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②“人之生也,与忧俱在。

”宝玉是来历情劫的,他以为情是永恒的,为可恃之物。

可是在现世中,他却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

而当他终于连恋爱、结婚的自由都被剥夺时,他只能是在出家的空幻中,完成了悲剧人格的一贯性,而且他的出家,也不是一时感情的冲动,而是根植于对整个人生感到幻灭而悲悯,所作的一种清醒的抉择,最后贾宝玉遁入空门便是悲剧世界观最好的诠释。

宝玉的悲剧一方面是直接经验的悲剧(自己人生与爱情的悲剧),另一方面是间接经验的悲剧(眼看人世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一个被毁灭),使宝玉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陷于走投无路的状态,终于由极端热爱人生变为极端感伤,再变为心灰意冷,最后只好悬崖撤手,出家为僧。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

然而僧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③何其芳先生对宝玉的悲剧命运作了最恰当的解说:“宝玉对现实世界原来一无兴趣,也一无所取,只觉得这以黛玉为主的女儿王国还可以容他栖息,其实可以说是暂时避难……后来大观园花落人亡,尤其是黛玉一朝惨死……他于是只能设想着那原从天上降凡的女儿王国已经又还都于天上的太虚幻境去了……宝玉也就只有抛弃以世人为主的现实尘寰,投奔以自己为主的空想世界而去。

”④宝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据脂砚斋所言,宝玉应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

”。

他的悲剧是一种由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命定的窒息。

据王国维引叔本华之说,悲剧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⑤由此看来,作品中宝玉的悲剧应是归于第三种。

宝玉的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理想,不能满足的欲望,身边美好事物一次又一次被撕裂的痛苦,成就了不朽巨着《红楼梦》,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与古典美学最高成就的《红楼梦》,其精神涵所折射出的力量的根源就是小说的悲剧精神。

在悲剧中,被毁灭的东西越有价值,就越是悲剧,《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是真正的悲剧。

《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而生活中的真实往往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的,红楼梦正是体现了这种理念。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正是从那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中产生的。

作为中国悲剧的典,把一幕幕人生悲剧汇合到家族的大悲剧中,由家族的大悲剧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命运感。

人生有如此多的缺陷,倘若消极对待的话,就会走向丧失意志,悲观厌世的另一端。

当我们超越题材的表层意义来体会时,便会感到这种缺陷的揭示能激发人们更加珍惜时光,执着现世,努力在尘世奋斗,具有强烈的劝世作用,作品似乎在告诉人们必须作出正确的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