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检测
❖ 项为之强 《童趣》
•“强”(jiāng) 通“僵”
❖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女”(rǔ) 同“汝”
❖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pī) 通“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zhǔ) 通“嘱”
❖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畔”(pàn) 通“叛”
助 词
动 词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待着助 词,还连词 不副词时用介词 指名 词尖轻形 容 词轻地助 词敲动 词
助名
着词桌词面。
22
常见实词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 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 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 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 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17
虚词之
4. 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 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示 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18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罢了、啦……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文言文语法.ppt

文言文语法.ppt
32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文言文语法基础PPT课件

文言文语法基础PPT课件
(形容词用作名词):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烤)肉很香。
(承受的)压力很大。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 虎。
27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他[迅被速 一]地伙歹走徒进]教打室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高数]举学旗老帜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等;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等;
.
12
情态副词:正好、果然、刚好、
依然、全然、悄然等;
语气副词:准保、确实、不、没
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 等;
重复副词:又、再、还、仍等。
.
13
虚词之
2.介词,是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 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 目的的词。
.
1
.
2
词性: 名词
动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容词
①实词
数词 量词
②虚词 代词
.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3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
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 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实词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的应战][最终]


取谓得了(优定异)的~成~宾绩~~。
.
30
.
31
.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PPT课件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PPT课件
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 示。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 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第19页/共40页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 3、省略句 “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 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 如:将军战于时河,南这,个臣介战 词于常河常北。被省掉。 今以钟磬置 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第25页/共40页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第26页/共40页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 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作息、利害、远近、存亡、 国家、出入、浅深、异同、众寡、饥穰、园圃、公 姥、父兄等
二、文言虚词
1.之 ⑴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物、人或事。可译为
“他(们)”“她(们)”“它(们)”或 在后加“的”,作宾语或兼语。如:左右皆 恶之。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为“而”、“来”、 “用来”、“以致”。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而” 或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⑸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内容。格式 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动、形、名都 有使动用法:
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昂其值,居为奇货。 ④强本而,则天不能贫……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活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基础(共55张PPT)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基础(共55张PPT)

3、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如: 大家喜欢游泳。 ~~~~~~ 他给我一本书。 (双宾语)
~~ ~~~~~~~~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 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 状态、数量、所属等。
如: 定语后置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 ) )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 )( 烤肉很香。 ( ) 承受的压力很大。 ( )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 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他来到小河边。 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 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 么样”。
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小女孩哭了。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 ]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 ] ] 他迅速地走进教室。 他被一伙歹徒打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 ] [ ] 高举旗帜。 [数学老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 他的成绩非常优秀。 [ ]
词性: ①实词 ②虚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代词
助词 语气词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 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 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实词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事物名词:笔、蜗牛、猎豹、棒球、战 斗机、冥王星、思想、物理、过程等;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 三更、甲戊、世纪等;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2
3、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中轩敞者为舱。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4、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公张默瑶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张战默〉瑶
许高祥
许高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进伟
《陈涉世家陈》进伟
郑莉莉
郑莉莉
李娜
李娜
.
25
(四)主谓倒装。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 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成:你不聪明太厉 害了,但由于现代汉语的习惯这样不顺,因此翻译 成:你太不聪明了。
.
43
他看电影
~~~~~~~
~~
~~
.
5
返回
4、定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
修饰语,对名词起修饰限制作 用。 “的”是定语的标志。如 (浅浅)的月光照进了村子. 新买的衣服
.
6
返回
5、状语:状语是谓语前边 的修饰语,对谓语起修饰作 用.“地”是状语的标志.如:
汽车[在高原上]奔驰. 他在晚上写作业
.
7
返回
6、补语:补语是谓语后边的
.
18
1、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微斯人,我谁与归?“谁与” “与谁”
②宋何罪之有? “何罪之
“有何
③问:“何以战?有”“”何以” “以罪何””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怎样辩别通假字
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 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 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 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 假现象。正所谓“不通则通”。
3、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生发出来的 意义。借得一提的是,比喻义大多是通过修辞上的
比喻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但它与修辞上的比喻 不同:比喻义已经成为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是约 定俗成的、经常的、词典上记录下来的意义;而比 喻则是临时性的。如:
①怀抱利器(《送董南游河北序》)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以上两句中加点词,在这里都是运用了其比喻 义。例①中的“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例②中的 “崩”比喻皇帝的死亡。
1、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最初造字时 表示的意义,它是词的比喻义、引申义 和假借义的触发点。
•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之后派生出“用兵器 伤人”“军事,战争”“军队”“士兵”等义项。
• “走”的本义是“跑”,派生出“逃跑”“赶跑 ”“奔向”“仆人”“我”等义项。
• “亡”的本义是“逃亡”,后派生出“失去,丢失 ”“灭亡”“死亡”等义项。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古今异义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来理解,如“琵琶”“可汗”“彷徨”等。 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 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文: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1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 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典型例题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⑥本且布相衣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12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 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典型例题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典型例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典型例题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9
3.用“者”表判断 典型例题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0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典型例题 ①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汝是大家子。
16
2.用“被”表被动 典型例题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 怨恨吗?)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 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典型例题
①……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7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典型例题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3
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补语)
主谓倒置
4
找出《劝学》《师说》里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5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 惑,宾语前置)
6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 骨,定语后置)
7
状语后置
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 青,介宾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 置)
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8
22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 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 “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3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动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 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 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 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 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13
注意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 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典型例题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4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14
练习: 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答案: D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析: A项“为”表判断; 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 断句; 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 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15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 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 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典型例题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②(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①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5.无标志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典型例题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 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 思。
18
【特别提醒】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 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 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 “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 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 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 用法。
文言实、虚词
文言
通假字
知识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1
文言文特殊句式入门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 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 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 和文言固定结构。
2
文言句式
固定 结构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19
三、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补语)
主谓倒置
20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