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大学蚯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探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速度和呼吸情况。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大学生物学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蚯蚓:若干条,种类为“大平二号”蚯蚓。
2. 实验器材: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秒表、温度计、湿度计、透明塑料盒、镊子、剪刀、放大镜等。
五、实验方法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上,观察蚯蚓在三种不同表面上的运动速度。
(2)记录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10秒钟的距离,并计算其平均速度。
2. 蚯蚓呼吸实验(1)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塑料盒中,观察蚯蚓的呼吸情况。
(2)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壁上的气孔,记录气孔的开闭频率。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观察蚯蚓的行为变化。
(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六、实验步骤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上,用秒表记录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10秒钟的距离。
(2)计算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的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2. 蚯蚓呼吸实验(1)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塑料盒中,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壁上的气孔。
(2)记录气孔的开闭频率,并计算平均开闭频率。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观察蚯蚓的行为变化。
(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16开白纸上的运动速度最快,其次是木板,最后是玻璃板。
这可能是由于16开白纸表面粗糙,有利于蚯蚓的刚毛固定,从而提高运动速度。
2. 蚯蚓呼吸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的气孔开闭频率较快,说明蚯蚓的呼吸较为旺盛。
这也与蚯蚓的生活习性相符,蚯蚓需要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生命活动。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潮湿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长,而在干燥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短。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观察蚯蚓实验报告一、引言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土壤中。
它们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反应,以了解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活习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 蚯蚓:从附近的草地中采集,尽量选择身体完整、活跃的蚯蚓。
- 土壤:采集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确保样本之间的差异性。
- 容器:透明的玻璃容器,便于观察蚯蚓的行为。
- 水:用于湿润土壤。
2. 方法:- 准备工作:将土壤样本分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每个容器放入适量的蚯蚓。
- 观察行为:观察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行为,如钻洞、觅食等。
- 测量活动范围:用尺子测量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活动范围。
- 观察反应:在一定的刺激下,观察蚯蚓的反应,如光线、声音等。
- 记录数据:记录蚯蚓的行为和反应,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行为观察:- 干燥土壤:在干燥的土壤中,观察到蚯蚓的活动减少,行动迟缓,甚至有些蚯蚓会钻入土壤深处休眠,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 湿润土壤:在湿润的土壤中,蚯蚓的活动范围更广,行动更加迅速,钻洞的速度也更快。
这是因为湿润的土壤更容易穿透,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 酸性土壤:蚯蚓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弱,观察到蚯蚓在酸性土壤中的行动迟缓,甚至出现了死亡的情况。
这说明蚯蚓对土壤pH值的变化敏感。
2. 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观察:- 光线刺激:观察到蚯蚓在光线刺激下会迅速躲入土壤中,这是因为蚯蚓对光线敏感,光线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 声音刺激:在声音刺激下,蚯蚓会停止活动,伸出触须,以感知周围的环境。
这表明蚯蚓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3. 实验结果分析:- 蚯蚓对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根据土壤的湿度和酸碱度进行行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 蚯蚓对光线敏感,这是因为它们生活在土壤中,光线对它们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影响。
蚯蚓运动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
2. 探究蚯蚓运动的影响因素。
3. 分析蚯蚓运动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1. 蚯蚓:选用健康的蚯蚓,大小适中。
2. 实验器材:实验箱、镊子、计时器、水、土壤、温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环境:将实验箱放置在通风、光线适宜的地方,温度控制在20℃左右。
2. 准备实验材料:将土壤过筛,去除杂质,加入适量的水,使土壤湿度适中。
3. 将蚯蚓放入实验箱中,让其适应环境。
4. 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记录运动时间、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
5. 分别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实验:(1)改变土壤湿度:将土壤湿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2)改变土壤温度:将土壤温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3)改变土壤酸碱度:将土壤酸碱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6. 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湿度适中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2. 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温度在20℃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3. 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酸碱度在pH 6.5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1.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实现。
2. 蚯蚓的运动受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蚯蚓运动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蚯蚓的观察报告

蚯蚓的观察报告
观察蚯蚓行为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其行为习性。
实验步骤:
1. 在实验开始前,将一些干土和泥贴在透亮的纸片上。
2. 用透明的塑料盒子将纸片包裹,确保土质不会散落出来。
3. 在盒子中放入4-5只蚯蚓。
4. 观察蚯蚓行为并记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中,我对蚯蚓的行为进行了观察,我们发现蚯蚓很快就能闻到纸片里的泥土的气味,之后便迅速钻入纸片中。
我们还注意到,当纸片上出现明显的水渍时,蚯蚓会在附近的干土上停止钻探,并等待干土变湿。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蚯蚓具有以下特征和行为习惯:
1. 蚯蚓对泥土的气味非常敏感;
2. 蚯蚓会在干土变湿的地方停下,并尽可能的从中吸收养分。
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及其行为习性。
我们相信这样的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多的了解蚯蚓以及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Waters, L.E., and J.E. Webster. 1971. Some aspects of feeding behavior of Lumbricus terrestris (L.). Pedobiologia 11: 25–4
2.
2. Edwards, Clive A., Gerald W. Barrett, and Richard A. Askew. 1989. The Earthworms of New Zealand, Kiwi Press, Christchurch, NZ.。
蚯蚓的观察报告

蚯蚓的观察报告蚯蚓:环节动物门,寡毛纲,陆生动物,1800余种。
一、蚯蚓的形态蚯蚓体呈圆柱状,宽约1—2毫米左右,身体呈暗红色,腹部红色较浅,手感湿滑,环节状体节,身体可所有角度随意转动,随意拉长(一定限制),无脊椎骨。
二、蚯蚓的生活环境实验工具:放大镜实验过程:寻找蚯蚓生存的地方,观察并记录。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1)实验1:冷与热实验工具:吹风机一台、冰箱一台、蚯蚓三只、喷雾剂。
实验过程:1、将吹风机开到最热后吹蚯蚓甲(温度约75℃左右)、用喷雾剂保持湿度。
2、将吹风机开到冷风吹蚯蚓乙(温度25℃左右)、用喷雾剂保持湿度。
3、将蚯蚓丙放进冰箱,将冰箱温度调制到-5℃,并开启冷风,保持湿度。
实验结果:蚯蚓甲死亡,丙在冰箱中不动弹,取出10分钟后继续活动,蚯蚓乙继续存活。
实验结论:蚯蚓在高温下会死亡,低温下会休眠,适当温度保持在25℃—20℃左右。
(2)实验2:湿度实验工具:吹风机一台、一杯水、盘子一个、蚯蚓三只实验过程:1、把吹风机开到冷风吹蚯蚓甲,不控制湿度。
2、将蚯蚓乙放在盘子上,用手滴两滴水在上面。
3、将蚯蚓丙浸泡在水里。
实验结果:蚯蚓甲不活动小,蚯蚓乙无变化,蚯蚓丙死亡。
实验结论:蚯蚓喜湿怕浸和干燥。
(3)实验3:光与暗实验工具:手电筒一只、蚯蚓一只。
实验过程:1、将手电筒的光照到蚯蚓身上。
2、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蚯蚓向无灯光处去。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而不喜欢光。
(4)实验4:蚯蚓的味觉实验工具:蚯蚓四只、盐水、糖水、醋水混合物、辣椒水、盘子四只。
实验过程:1、将4只蚯蚓分别放置在4只盘子中。
2、在蚯蚓甲头部处滴上盐水。
3、在蚯蚓乙头部处滴上糖水。
4、在蚯蚓丙头部处滴上醋水混合物。
5、在蚯蚓丁头部处滴上辣椒水。
6、观察并记录。
实验结果:蚯蚓甲蜷缩角落不动弹,30分钟后继续有生命迹象,蚯蚓乙存活,蚯蚓丙存活,蚯蚓丁死亡。
实验结论:蚯蚓有味觉,喜酸甜,怕辣咸。
观察蚯蚓再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蚯蚓,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蚯蚓的再生能力是它们适应环境、繁衍生息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探讨蚯蚓再生能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了解蚯蚓再生能力的范围和特点。
2. 分析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3. 探讨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蚯蚓(品种:大平2号)、剪刀、培养皿、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量筒、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1. 蚯蚓剪切:将新鲜蚯蚓用剪刀按照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进行剪切。
2. 培养条件:将剪切后的蚯蚓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放入适量土壤,保持土壤湿度在60%左右,温度控制在23~24℃。
3.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蚯蚓的再生情况,记录再生时间、再生长度、存活率等数据。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再生现象:观察发现,蚯蚓具有再生能力,剪切部位不同,再生能力存在差异。
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2. 不同剪切部位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蚯蚓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3. 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观察发现,随着剪切后蚯蚓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4. 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剪切部位:蚯蚓不同部位的再生能力存在差异,这与蚯蚓的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2)体节数:随着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这与蚯蚓的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1.观察蚯蚓,完成观察小报告,300字左右,6号之前要六怕:怕光: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
•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
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
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怕震动: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
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
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怕水浸泡: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
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
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怕闷气: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
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
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
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怕农药: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
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大。
大田养殖蚯蚓最好不用这些农药。
有些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钾、氨水等在一定浓度下,对蚯蚓也有很大的杀伤。
如氨水按农业常用方法兑水25•倍施用,蚯蚓一旦接触这种4%氨水溶液水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即死亡。
所以,养殖蚯蚓的农田,应尽量多施有机肥或尿素。
尿素浓度在1%以下,不仅不毒害蚯蚓,而且可以作为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氮源。
怕酸碱: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
当然,•不同种类对环境酸碱度忍耐限度不同。
八毛枝蚓、爱胜双胸蚓为耐酸种。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蚯蚓只是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小生物。
然而,在生物实验课上,我们却意外地发现了它们的真正价值。
在观察蚯蚓实验中,我们发现了这个小小的生命体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我们将蚯蚓放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容器底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泥土。
接下来,我们添加了一些营养物质和水,让蚯蚓在这里生活。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会观察它们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首先,我们发现蚯蚓会在泥土中挖洞。
这些洞非常好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挖掘了哪些地方,并且它们挖掘的深度也让我们惊讶。
我们还发现,它们在挖掘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泥土。
这种泥土的特殊结构可以使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除了挖洞,我们还发现蚯蚓能够“吃”泥土。
它们通过吞咽泥土,将泥土中的营养物质摄入体内,并将不需要的物质排出体外。
这种行为对土壤的改善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帮助将有机物分解成营养物供植物吸收。
但是,在实验的后期,我们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随着机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容器中的蚯蚓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拥挤。
然而,这种环境并没有影响它们的生活。
相反,我们发现它们似乎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将容器中的生活区域分割成多个小区域。
这些小区域往往是由一些蚯蚓共同占领的。
这种行为表明蚯蚓在自然界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
总的来说,观察蚯蚓实验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种小生物的生活习性,而且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它们不仅为土壤的改善做出了贡献,同时也通过协同合作保障了各自的生存。
这些发现在我们懂得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微小的生命,因为它们也为地球上的生态保持着重要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江中学年级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同组人日期年月日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材料用具】
【实验步骤】
1、蚯蚓的生活环境: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通常会在( ) 找到蚯蚓,蚯蚓通常在( ) 时间出来活动。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并描述其特征
(1)看一看:①体形———身体(),呈()。
②体色———背面颜色(),腹面颜色()。
③对称性———()对称。
④特点———身体由很多()构成。
(2)辨一辨:靠近环带的一端是( ) ,远离环带的一端是( ) 。
(3)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 )节。
(4)摸一摸:①摸体壁——有()的感觉,说明蚯蚓的体表有()。
空气中的()溶解在黏液中,然后渗入体壁,进入体壁的()中,体内的
()也经体壁的血管由体表排出。
②摸腹面——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
()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是()。
3、观察蚯蚓的运动(1)先运动的一段——()
(2)运动的形式———身体()先固定,()收缩,然后()固定,()向前伸长,蚯蚓就是这样一伸一缩向前运动。
(3)刚毛的作用———增大和地面的(),协助()。
【针对练习】
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观察蚯蚓”的实验时,将一只蚯蚓遗留在实验室中,
不久就发现死了,造成这只蚯蚓死亡的原因是()
A蚯蚓饥饿而死 B光线太强,蚯蚓受光刺激而死
C蚯蚓无法呼吸窒息而死 D蚯蚓干渴而死
2、蚯蚓的运动方式是()
A游泳 B行走 C飞行 D 蠕动
3、蚯蚓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其特殊作用,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饲养蚯蚓。
在饲养蚯蚓之前,必须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有“六喜”“六怕”,即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暖、喜甜、酸味和喜同代同居;怕光、怕震动、怕水浸泡、怕闷气、怕农药及怕酸碱。
请根据蚯蚓的习性,以“喜潮湿”这个因素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进行探究。
(1)你的问题:
(2)你的假设:
(3)探究方案:
①首先要设计()和()两个环境作对照实验。
②其次要准备一个盒子,底面铺上一层干土,在其中一半干土上浇适量水,然后把10条形态大小相似的蚯蚓放在中间,盒子盖上盖子,几分钟后观察即可(保持变量的唯一性)。
(4)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