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实践思维的道德性、实用性、文化特定性及社会适应性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

它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其次,对当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即能说中庸之道是适合其发展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社会、个体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

首先就社会层面而言,拿人与自然来讲吧,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不可取,一点不借助自然资源又无法发展,如何拿捏呢,经过实践与思考,我们在“无节制”与“一点不”中取了一个适当的点,即“可持续”的概念,戒其“过”,勉其“不及”,这就是度的正确把握。

事实证明,中庸之道具备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不论是我国正在执行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等等,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其次,讨论中庸之道是否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还要看它对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庸之道,所谓道,是理念也是方法。

中不偏,庸不易,讲究的是一个持之以恒,是对既定目标的不懈追求。

中庸还指中正平和,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胜不骄,败不馁,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亲而有度、顺而有持,不因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不急功近利,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理性的看待问题,踏实的解决问题。

坚持不懈的恒心,平和的心态利于我们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个人高度,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讲价值观。

现在世界正在走向多元化,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中庸是一种思想,其本源是天人合一,即达到一种至诚至善的境界,它鼓励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是历史精华的积淀,作为具有着科学指导意义的思想及方法论,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好的散发它的光芒。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引言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庸被认为是一种兼容并蓄、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展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庸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及其后学的思考与实践。

《中庸》是一篇短小精炼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儒家关于人与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道的认识与追求、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

1.1 道的认识与追求中庸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强调人的修养应当与其追求道理相统一。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追求道德的完美,秉持善良、诚实和公正的原则。

1.2 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社会治理,再到国家和天下的治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谐。

人们应当注重品德修养,做到心地纯良、言行一致,以及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庸思想倡导平衡发展和和谐相处的原则,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平衡,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2.2 个人道德规范的塑造中庸思想要求每个人追求道德的完美,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促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2.3 政府治理和道德教化中庸思想对政府的治理及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应当秉持公正、诚实和公正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应当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3. 中庸思想的现代启示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中庸思想方法论蕴意及现实关切

中庸思想方法论蕴意及现实关切

中庸思想方法论蕴意及现实关切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的是一种稳健、平衡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认为,人要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做事,才能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天地和谐共处。

中庸思想的方法论,也是关于如何达到中庸之道的方法论。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了“辨明是非”的重要性。

辨别事情的是非轻重,遵循正义之道是中庸思想的核心。

其次,中庸思想要求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做到不张扬、不虚浮,不追求虚名和虚誉。

第三,中庸思想指出了“稳定恒久”的道理。

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庸思想主张要稳定心态,保持平衡,以求长久发展。

最后,中庸思想强调了“改正缺点”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发现自己有缺点需要及时改正,这是中庸思想的一种精神。

中庸思想方法论的蕴意是很深刻的,将其运用到现实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工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并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现实中,中庸思想对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特别意义:首先,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拥有一种正直、谦虚和公正的待人态度。

在一个人人都力求超越他人,追求个人利益和名利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践行中庸思想,才能保持社会平衡和和谐。

其次,在职业生涯中,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态度。

在职场上,我们会碰到各种挑战和竞争,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不偏不倚地应对各种情况,不被情绪左右,保持稳定心态,最终实现个人职业成就。

第三,在家庭生活中,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平衡家庭和个人的关系。

家庭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小社会,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中处理好各种争执和矛盾,让家庭更加和睦、温馨。

最后,在自我提升中,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培养不断进取的品质,并推进自我成长。

中庸思想主张要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做到稳健发展。

同时,中庸思想也提倡平衡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均衡发展。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较为重要的经典,其中所载的孔子思想影响深远。

中庸思维方式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以实事求是、中正平衡为核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以下将从中庸思维方式的内涵、实践方法和现实价值等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中庸思维方式的内涵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追求“中”即平衡,二是重视“敬”即孝悌,三是强调“诚”即真诚。

这三个方面的内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即平衡,是中庸思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认为,事物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才能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

因此,孔子主张“中庸之道”,即在正常的状态下保持中正平衡。

在实践中,他号召人们要以中正之道处理一切问题,不要过分倾向于某一个方面,避免偏激,否则就会导致忽略他人的利益和整体的发展。

重视“敬”即孝悌,也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孔子的思想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他认为孝悌是对价值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爱,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因此,孔子鼓励每个人以身作则,做出好的榜样,同时要带领他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强调“诚”即真诚,也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涵。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建立深厚的友谊。

因此,他要求人们要真诚相待、诚信为本,同时要注意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之有果。

二、中庸思维方式的实践方法中庸思维方式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以中正之道处理一切问题”。

“克己复礼”是中庸思想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方法。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自我超越、摒弃个人的贪婪和私心,才能恢复社会的规范,重塑民族文化的精神。

“克己复礼”具体实践方法包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改造等环节。

“以中正之道处理一切问题”是中庸思想的另一个实践方法。

孔子认为,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才能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

因此,中庸思想主张不偏不倚地处理一切问题,维护道德的正义和公正,避免情感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干扰。

阐述你对中庸思想的系统性理解

阐述你对中庸思想的系统性理解

阐述你对中庸思想的系统性理解《中庸》是儒家学说中著名的典籍,它概括了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受两千多年以来后代思想家的推崇。

中庸思想的主要理念是:一、真理的普遍性《中庸》认为,真理既存于古典文献中,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这种真理也在客观世界和人类意识中都得以显现。

它是道家理论的继承者,强调道法自然,把“道”融入到变化复杂,通过禅心全面感悟的宇宙中。

二、万物和谐“万物和谐”和“心用一”是维持宇宙和谐的基本原则,即宇宙存在着一种统一的秩序,万物本可以达到最终的和谐状态。

中庸强调将个体的自我投射到宇宙中查考真理的思想,不仅否认个体的利己主义,也能强调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三、自然为本中庸思想认为,宇宙本身就存在一种自我完善的自然规律,而人要追随这种自然规律,坚守公平正义,并致力于和谐共生,这种自然为本的思想至今仍引发当代思想家热议。

四、部分重建中庸提倡重建和平,指明了以保护社会和尊重自然可以重建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空间。

在理念上,中庸坚持“因果”的原则,认为唯有自觉实践“因果”的理念,才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建发展健康社会。

五、心思修养《中庸》指出,“万物和谐,修身以应”,鼓励人们以自然为本,把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品德融入到古典文献中,以达到心有理智,思有所致的理想。

六、常言公道《中庸》提出“常言公道——正气正”的原则,即对正气正义,坚持法律,坚守公平,改变不公正的事情。

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自校的机制,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

中庸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倡导追求宇宙真理、普遍公理以及心思修养,唤起人们树立正义感、真理感和普世价值观,为当今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对“中庸”思想现代价值的探讨

对“中庸”思想现代价值的探讨

对“中庸”思想现代价值的探讨作者:刘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摘要:作为儒家独有的思维与哲学,“中庸”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积极探求“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庸;价值;儒家作者简介:刘敏(1989-),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前言毛泽东曾说:“中庸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1]”。

“中庸”思想历经千年,内涵得以丰富,视野更为开阔,理应成为现时人立身处世的思想资源。

“中庸”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2]”,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那么何谓“中庸”?各家解释不尽相同,但大都意指哲学意义上的“度”,就是要求人们在待人待物时,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用这一客观规律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并最终指向身心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各要素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和谐状态,也可意会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既是孔门创立的一种伦理道德学说,又是孔门安身立命的方法论。

概而言之,儒家中庸思想兼具实用性与时代性。

儒家“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庸”思想是一种“和”的精神,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平衡稳定、协调有序。

“中”是实现“和”的手段,“和”是“中”的目的。

将“中庸”产生的“和谐”用于调节自身,能够有效地促进人自我身心的和谐;用于人际关系,有助于取得众人的信任,达到人与人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将会尊重自然规律,合理的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用于社会,能协调各方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1、强调身心之和在人与内在自我的关系上,儒家“中庸”思想认为个体的生存意义世界与身心涵养关系密切。

情感与行为统一的基础是深埋在人性中的和谐,它们来自于人性深处并以情感和思想的形式出现,使人性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良好状态,保证目标得以完成,这就是中,或最初的善。

中庸与儒家道德修养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

中庸与儒家道德修养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

中庸与儒家道德修养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念,意为恰到好处、平衡稳定。

在儒家道德修养中,中庸之道被视为一种实践方法,即通过追求平衡、和谐以及恰当的行为方式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中庸之道来塑造自己的品德和个性。

一、以诚为主要准则中庸之道强调真诚和诚信的重要性。

对于儒家来说,诚意是品德的基石,也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以诚为主要准则,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真诚对待他人,不欺骗、不利用别人,同时也要对自己保持真实的态度。

二、坚持中正之道中庸之道注重在各种行为中寻求中庸之理,即避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保持平衡。

儒家认为,在所有的事物中,都应该遵循中正之道,并追求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极端的情感和行为,既不过分冷漠,也不过分热情。

力求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以实现和谐与均衡。

三、尊重他人与自我反省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修养不仅是与自己的关系,也与他人的关系息息相关。

在实践中庸之道的过程中,尊重他人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人的意见,倾听、理解并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

同时,也要保持对自己的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中庸之道,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更好的平衡。

四、以礼为基础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中,礼仪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式。

通过遵循礼仪,我们能够了解并尊重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期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遵守社会习俗和礼仪规范。

学会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并注意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和言辞。

通过以礼为基础的修养方式,我们能够塑造自己的品德,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五、实践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在实践中庸之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些行为准则。

首先,我们应该以谦和的态度对待他人,不恃才傲物;其次,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此外,我们应该注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传递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中庸思想的解读和应用

中庸思想的解读和应用

中庸思想的解读和应用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对学者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心得和启示。

一、中庸思想的内涵中庸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中”和“庸”。

其中,“中”指的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是一种避免偏激和极端行为的态度;“庸”则强调恪守中道,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极致。

中庸思想认为,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个体和社会才能达到和谐与稳定。

二、中庸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庸思想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儒家学说。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认为人应该追求“仁”和“义”的境界。

中庸思想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平衡和中和的重要性。

中庸思想主张人应该避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要以大局为重,追求整体的和谐。

三、中庸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中庸思想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个体来说,中庸思想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要过分追求个人欲望,而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对于社会来说,中庸思想强调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性,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包容。

四、中庸思想的应用中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中庸思想可以指导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平衡和谐,避免极端行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中庸思想可以引导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此外,中庸思想还可以指导人们在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时寻求平衡,避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

总结起来,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研究和应用中庸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当下快节奏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中庸思想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引导人们秉持平衡与中和的态度,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實踐思維的道德性、實用性、文化特定性及社會適應性趙志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化科學研究所一九九四年,我剛從美國畢業回到香港,經楊中芳老師的介紹,加入了張德勝先生主持的研究圈,在楊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中庸研究。

要理清這個古老概念的現代心理學意義,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當時,我做了些粗淺的理論整理和數據收集,便捨難就易,開發其他研究。

而楊老師則在這十多年間,對這課題不離不棄,完成了多層次的理論整合,並動員同儕,對她創立的理論做出系統和細緻的實徵研究。

這篇靶子論文,既是楊老師十數載辛勤的成果,也是她令人欽佩的治學精神的表徵。

在這篇靶子論文中,楊中芳老師回顧了在過去數年同儕們受她啟發後對中庸實踐思維的實徵研究,藉此說明她在較早時發表的中庸實踐思維系統構念的基本命題和實證基礎,並提出多種後續研究的可能。

這篇文章承先啟後,為瞭解華人的實踐思維提供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同時為本土心理學理論建設做出了一個好榜樣,展示出本土心理學的創新性和科學性。

雖然文中回顧的研究有些仍在開發階段,有些研究結果的效度仍待確認,單考慮中庸實踐思維系統構念已啟動的研究的數量和創新性,我們就必須肯定這構念的啟發性。

要評論像這樣完整的理論,難免要畫蛇添足。

我擬在本文中突顯這理論框架中一些可以在實徵研究上再發展的面相,並大膽地建議一些測量和研究中庸實踐思維的方法。

一、中庸實踐思維的道德性我同意楊中芳老師提出,在分析中庸實踐思維的心理意義時,不能拘泥於一書一言。

可是,中庸這概念源於中華哲學傳承,一直被視為君子修齊治平的實踐工夫,這點似是不爭之論。

職是之故,中庸有豐富的道德內容,既描述了在華人文化中廣受推崇的道德楷模的行止,也表明了文化對個人道德修養的期待。

正如陶潛在《祭程氏妹文》中所述:「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閨,可象可效。

」程氏妹子作為一位道德楷模,能正能和;但她也是世人仿效的對象。

作為一個心理學構念,中庸實踐思維不再是道統中的指導思想;它踏實地描述一種在特定文化前提下和特定歷史文化環境中產生的思維方式。

行使這種思維方式的人,道德情操不一定高於採用其他思維方式的人。

中庸實踐思維的哲學前提為執中無咎。

中庸實踐思維背後的天人論強調天、地、人三者間的和諧,認為爭則共損,合則共贏。

因此,人貴乎樂天知命,如唐朝孔穎達《周易注疏》說:人們當「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又如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所言:君子當「居正體道,樂天知命,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來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慼」。

在這哲學前提下,人們在處事時當以大局為先,瞻前顧後,進退有據,遇到順境時居安思危,遇到逆境時以退為進。

相對於上述的天人論,中庸實踐思維是一種很合適的處世態度。

可是,要是我們把上述的天人論變換了,中庸實踐思維便可能會淪為非理性的思維方式。

例如在事在人為、人定勝天的前提下,中庸實踐思維似乎不是一種合適的處世態度。

因此,中庸思維本身並不比其他思維方式在道德上更具優越性,但相對於華人傳統中的主流天人關係觀,中庸實踐思維的合理性卻非常彰顯。

因此,當支持中庸實踐思維的天人觀被啟動,人們便會在看人論事、生活目標、處世原則等中庸思維心理範疇做出具中庸特色的反應。

反之,當與中庸實踐思維相悖的天人觀被啟動,人們便會在相同的心理範疇呈現反中庸的表現。

如果得到這樣的結果,便更能說明中庸實踐思維是一個層層相扣、具連貫性的思維系統。

這種啟動效應是否只能在華人社會中找到呢?這是有待回答的實徵問題。

我想:華人長期浸染在支持中庸實踐思維的語境,並有很多機會觀察到中庸思維在日常行動中的實踐,他們對中庸實踐思維系統構念應有較深的瞭解。

因此,他們較能掌握中庸天人觀與各種中庸行為表象的關係,也較容易在他們身上偵察到中庸天人觀的啟動效應,而且這效應將會出現在多種具中庸特色的認知和行為上。

反之,在非華人社會(如北美白人社會),中庸天人觀的啟動效應會較微弱和零碎。

可是,如果在非華人社會中也找到一點中庸天人觀的啟動效應,不管這些效應有多微薄和零碎,將能更有力地說明中庸實踐思維源於文化的默化作用──即使短暫的文化啟動已能局部改變北美白人的思維方式,華人受長期中華文化的濡染,可能會慣性地使用中庸實踐思維。

有關這類型文化啟動實驗背後的理論和技巧,詳見Chen、Chiu及 Chan(2009)與趙志裕、區穎敏及陳靜(2008)。

二、中庸實踐思維的文化特定性心理學研究重點關注的不是中庸實踐思維的合理性,而是它的實用性,也就是它的心理功能。

在靶子論文中,楊中芳老師特別強調中庸實踐思維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心理功能。

可是,中庸實踐思維的心理功能,是否也有其文化特定性?在上一節提出的觀點意味著中庸實踐思維的普及程度和心理功能應具文化特定性。

首先,中庸實踐思維是否在華人社會(相對於非華人社會)較普及?這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回答:(1)華人認同(或使用)中庸實踐思維的比率是否高於非華人認同(或使用)中庸實踐思維的比率?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中庸實踐思維的人未必認同中庸實踐思維,他們使用中庸實踐思維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庸的判斷與行為較容易被其他人接受。

舉例來說,一個華人可能不認同中庸實踐思維,但覺得其他人會較接受中庸的行動,因此經常做出中庸的行為和判斷。

同樣,一個美國人可能非常認同中庸實踐思維,但與其他美國人相處時,卻因為覺得中庸的判斷與行動不會被接納而不使用中庸實踐思維。

因此,在測量中庸實踐思維時,我們不能單測量受試有多贊同使用中庸實踐思維,還要測量受試認為自己文化中的人有多贊同或接受中庸思維。

(2)相對於其他文化,華人文化是否較支持中庸實踐思維?也就是在華人文化中,是否有較多配合中庸實踐思維的制度和風俗,例如法律與訟裁制度、商業活動中的內隱契約等。

如果支持中庸思維的文化制度和風俗比比皆是,人們便會覺得中庸實踐思維在文化中廣為流傳和接受,即使人們自己不認同中庸實踐思維,也會在與人相處時行使這種思維方式。

因此,在評估中庸實踐思維在華人社會中的普及程度時,研究者要做多層次的測量。

有關分辨和測量不同文化層次的理據和方法,詳見於Chiu、Gelfand、Yamagishi、Shteynberg及Wan(2010)、Wan 等人(2007)、Zou等人(2009)。

中庸實踐思維的心理功能是否也具文化特定性?也就是說,中庸實踐思維的心理功能是否在華人社會中會比其在非華人社會中更顯著?在靶子論文中提到一些中庸實踐思維的認知功能,例如對過去事件的省思、心理位移等,似乎在不同文化中也會出現。

可是,有些中庸實踐思維的表現,例如以退為進,可能在華人社會中,較能發揮其積極性。

例如,以退為進,在強調樂天知命的華人社會中,會較能產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恬靜;但在強調人定勝天的社會中,以退求進可能會被視為忍讓軟弱的表現。

因此,在研究中庸實踐思維的功能或後果時,研究者應分辨中庸實踐思維的客觀認知效應,和中庸實踐思維與外在社會條件應合(fit)產生的功能與後果。

如果某效應為中庸實踐思維的客觀認知效應,在跨文化實驗中,啟動中庸實踐思維後,這效應在華人與非華人受試中都會出現;如果某效應為中庸實踐思維與華人社會條件應合產生的功能與後果,在相同的實驗中,啟動中庸實踐思維後,這效應只會在華人受試中出現(詳見趙志裕等人,2008; Chao, Zhang, & Chiu, 2008)。

三、中庸實踐思維的社會適應性中庸實踐思維能在華人文化扎根,可能與華人社會的某些特點有關。

劉孝標在談他的天命論時,指出他「居正體道,樂天知命」的人生觀,源於他「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

似乎樂天知命的人生觀,是人們在面對生活中種種無法克服的限制時,設計出來的一種生活智慧:與其爭不可爭之爭,嘗試超越生活中的限制,不如接受外來的限制,但卻不放棄個人原則,堅持居正體道;與其設法排除萬難,除掉難以超越的障礙,不如繞過這些障礙來彰顯自己的道德情操。

因此,中庸思維可能是一種有設限的主動性(bounded agency)的實踐(Chaturvedi, Chiu, & Viswanathan, 2009)。

如果以上的假設能夠成立,當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令華人社會中某些限制(工作流動性、居住流動性、法律和文化對婚姻離異的限制)瓦解或緩和,受影響的人或會減少行使中庸實踐思維(Chen et al., 2009)。

可是,當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令華人社會中的某些限制(如貧者愈貧)強化,受影響的人或會更多行使中庸實踐思維(Chaturvedi et al., 2009)。

當然,這些假設仍待檢驗。

要檢驗這些假設,研究者可以在正在經歷巨變的華人社會中進行追蹤研究,觀察人們對生活限制的感受與其使用中庸實踐思維機率的共同演化(co-evolution)規律。

研究者也可以比較人們在限制多與限制少的場境或社區使用中庸實踐思維的機率(Chaturvedi et al., 2009)。

研究者甚至可以在實驗室內模擬限制多與限制少的社會,觀察在兩種模擬社會中生活,對人們使用中庸實踐思維的機率的影響(趙志裕等人,2008;Chen et al., 2009)。

四、結論在靶子論文中,楊中芳老師提出了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作為推動中庸實踐思維研究的藍圖,並用這框架把相關的實徵研究結果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很具規模的理論系統。

在本文中,我嘗試將這理論框架中一些可以在實徵研究上再發展的面相凸顯出來。

楊中芳老師在她的論文中強調在後續研究中,應多採用多種方法測量和研究中庸實踐思維,我也誠惶誠恐地朝這方向提供了一些建議。

本文算不上是評論或拾遺,也許算是狗續貂尾吧。

參考文獻趙志裕、區穎敏、陳靜(2008):〈如何研究社會、文化、和思想行為間的關係?共享內隱論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的貢獻〉。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北京),4,147-170。

Chao, M. M., Zhang, Z., & Chiu, C-y. (2008).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culpability judgment: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ast Asian-North American differenc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9, 730-744.Chaturvedi, A., Chiu, C-y., & Viswanathan, M. (2009). Literacy, negotiable fate, and thinking style among low income women in India. Journal of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0, 880-893.Chen, J., Chiu, C-y., & Chan, F. S-F. (2009). The cultural effects of job mobility and the belief in a fixed world: Evidence from performanceforeca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851-865. Chiu, C-y., Gelfand, M., Yamagishi, T., Shteynberg, G., & Wan, C. (2010).Intersubjective culture: The role of intersubjective perception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 482-493.Wan, C., Chiu, C-y., Tam, K-p., Lee, S-l., Lau, I. Y-m., & Peng, S-q. (2007).Perceived cultural importance and actual self-importance of values incultur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2,337-354.Zou, X., Tam, K-p., Morris, M. W., Lee, S-l., Lau, Y-m., & Chiu, C-y. (2009).Culture as common sense: Perceived consensus vs. personal beliefs asmechanisms of cultural influ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579-597.完稿日期:2010年07月01日作者簡介趙志裕: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兼文化科學研究所所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