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8微子篇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18章《微子篇》PPT课件

论语18章《微子篇》PPT课件
9
用曰以“齐 也:季若景 。“孟季公 ”吾之氏待 孔老间,孔 子矣待则子 行,之吾曰 。不。不:
能”能 ;
1、若: 像。
2、季、 孟之间: 次于季氏 ,高于孟 氏。
3、行: 离开。
10
【译】齐景公谈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 “要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 我办不到;要用比季孙氏低、比孟孙氏高 的待遇来对待孔子。”不久,刘景公又说: “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动身离 开齐国。
【评点】接舆是一个隐 士。所谓隐士,乃是不满社 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救 而知难隐退的人。本章记孔 子传道济世的心情不被接舆 所理解,接舆善意地讽喻孔 子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 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 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 时隐藏不出。楚狂人把凤凰 比作孔子这是对孔子的尊重, 意思是说,现在是乱世,你 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 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现 在避世隐居还来得及。接舆 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 对孔子的处世态度起点提示 劝阻作用,实际上,他是不 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 想和作法。
错误。 6、犹可追:尚可补救 ,还来得及改正。7、
而!。?子
而:语助词,相当于“ 矣”。
辟”已往曰
8、殆:危险,不可救 治。

9、辟:同“避”。
14
【译】楚国 有位狂人接舆, 唱着歌经过孔子 的车旁,他唱道: “凤凰呀,凤凰 呀!你为何这样 不识时务?过去 的事无可挽回, 未来的事还来得 及补救。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执 政的人不可救治 了。”孔子下车, 想同他交谈。接 舆赶快走开,以 回避孔子。孔子 不能和他交谈。
8
【译】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 多次被免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 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 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 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安德义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1)

安德义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1)

安德义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1)【题解】本篇取“微子去之”句“微子”两字为篇名。

本篇谈归隐。

按孔子的分类,“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孔子又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邦无道则隐”属“辟世”,“卷而怀之”属“辟地”。

本篇所谈归隐分两类,一是辟世,二是辟地。

微子去殷,孔子去齐,去鲁,柳下惠三黜。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等八人,逸民七人,事迹多有不可考,或辟世,辟地。

辟世之隐有楚狂接舆,隐于闹市。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隐于田野。

孔子的辟地,与隐士辟世,有形式上相近之处,但本质相去甚远。

隐士之隐,隐心隐身,孔子之辟,仅仅是全身而退,另就他途,执着于仁道的推行,“知其不可而为之。

”避身而不隐心。

隐士历朝历代不乏其人,蔚然大观,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特有的奇观。

如何挽留隐世之贤才,即如周有八士一般,让他们尽忠于国家。

周公说:“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原文】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① 微子:名启。

纣王的同母哥哥。

纣出生时,他们的母亲才被立为帝后,故纣得以继王位,纣王暴虐无道,不听微子规劝,为了保住宗庙祭祀,微子离开了纣王。

去:离开。

② 箕子:名胥馀。

纣王的叔父。

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

为之奴:给纣王做奴隶。

③ 比干: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比干规劝,还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看看,便剖开了比干的心。

【语译】(殷纣王不听规劝,)微子离他隐去,箕子被降为奴隶,比干力谏而被杀害。

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呀。

”【解读】本章记殷之“三仁”。

邦有道,人才聚之;邦无道,人才散之。

或去或狂或死,国运兴衰盛亡,关乎人才。

清?李孚《四书反身录》:箕子囚奴,比干剖心,忠节凛然,天地为昭。

微子之去,迹同后世全身远祸者所为,而夫子并许其仁者,原其心也。

安德义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本篇谈归隐)

安德义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本篇谈归隐)

安德义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题解】本篇取“微子去之”句“微子”两字为篇名。

本篇谈归隐。

按孔子的分类,“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孔子又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邦无道则隐”属“辟世”,“卷而怀之”属“辟地”。

本篇所谈归隐分两类,一是辟世,二是辟地。

微子去殷,孔子去齐,去鲁,柳下惠三黜。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等八人,逸民七人,事迹多有不可考,或辟世,辟地。

辟世之隐有楚狂接舆,隐于闹市。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隐于田野。

孔子的辟地,与隐士辟世,有形式上相近之处,但本质相去甚远。

隐士之隐,隐心隐身,孔子之辟,仅仅是全身而退,另就他途,执着于仁道的推行,“知其不可而为之。

”避身而不隐心。

隐士历朝历代不乏其人,蔚然大观,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特有的奇观。

如何挽留隐世之贤才,即如周有八士一般,让他们尽忠于国家。

周公说:“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原文】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①微子:名启。

纣王的同母哥哥。

纣出生时,他们的母亲才被立为帝后,故纣得以继王位,纣王暴虐无道,不听微子规劝,为了保住宗庙祭祀,微子离开了纣王。

去:离开。

②箕子:名胥馀。

纣王的叔父。

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

为之奴:给纣王做奴隶。

③比干: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比干规劝,还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看看,便剖开了比干的心。

【语译】(殷纣王不听规劝,)微子离他隐去,箕子被降为奴隶,比干力谏而被杀害。

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呀。

”【解读】本章记殷之“三仁”。

邦有道,人才聚之;邦无道,人才散之。

或去或狂或死,国运兴衰盛亡,关乎人才。

清?李孚《四书反身录》:箕子囚奴,比干剖心,忠节凛然,天地为昭。

微子之去,迹同后世全身远祸者所为,而夫子并许其仁者,原其心也。

以其心乎国,非私乎身,宗祀为重,迹为轻也。

论语(微子第十八)下

论语(微子第十八)下

论语(微子第十八)下世人多讲儒、道、佛之分别,我从来不敢接茬。

我总以为,以我辈的才能、智慧去议论三大圣人,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了?到“微子”一章,坊间解《论语》之议论,大半都讲这里有儒、道之分,我以为未必。

我以为这里大半是说一位大觉者,总是把自己的宿命与所知的天命是分开来说的。

并不是说,一旦个人知了天命,其肉身宿命就会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对于真正的觉者来讲,肉身的宿命只是我体认“天命”的一个契机。

这个宿命好与坏,与身外的王某、张某的宿命的好坏,对我来都是差不多的,不必分个你我之别。

关键是透过这一切宿命,我能否看到“天命”的大走向。

其实,我的真正宿命只是“天命”,肉身宿命于我莫过是一段短短的轨迹。

恰为一位演员,一生不知要扮演多少角色。

角色的命运当然是要搞清楚,但那并非是我。

只是当自己扮演了无数角色之后,自然会明白,原来这个时代的艺术走向是如此这般的,这个时代的人对我们演过的角色的态度,原来是如此这般的。

我自己的专长,原来是如此这般的。

这三个如此这般,当然是“天命”,但也全是“我”的“命”,但仍也不能终究我的“命”。

若自己真的如此破了“我相”,就再不会去自作聪明想评价儒、道、释三家的高低优劣了。

儒、道、释不皆是“我”心的“觉悟”吗?论语(第十八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从而后:子路从孔子行,相失在后。

遇丈人:遇者,不期而相值。

丈人,长老之称。

以杖荷蓧:蓧,竹器名。

荷,担揭也。

丈人以杖揭一竹器箩簏之属在道行,子路借问见夫子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说:分,借作粪。

丈人言,我四体不及勤劳,五谷不及粪种,何从知汝夫子?或云:五谷不分,指播种迟早燥湿当一一分辨。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PPT课件 (1).ppt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PPT课件 (1).ppt

)
(2)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不解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
4.一词多义。(5 分)
(1)知人温不故知而.而知.不新愠((
动词,了解 ) 动词,理解,领会

(2)而学温而故.时而.知习新之((
表并列 表顺承
) )
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 )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的“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 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词。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现实生活中的“君子”的形象。(4分)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与文中的“贤”的含义相近。在现实生 活中,像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正直善良的人;语言温和、斯文、 懂礼貌、有条理、不空洞的人;动作优雅、谦和、礼让、稳重的人 都可以算是君子。
一、课内阅读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比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 人。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学习, 学业上就会陷入困境。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并 采纳,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的缺点时就应注意改正。
7.丙文(3分) 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8.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态__度__方 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__学__与_思___应该相结合。(3分)

国学经典《论语》微子篇第十八(权威直接打印)

国学经典《论语》微子篇第十八(权威直接打印)

yǐ gào fū zǐ wǔ rán yuē niǎo shòu zǐ lù gǒng ér lì zhǐ zǐ lù sù
以 告。夫 子 怃 然 曰:“ 鸟 兽 子 路 拱 而 立。止 子 路 宿,
bù kě yǔ tóng qún wú fēi sī rén shā jī wéi shǔ ér sì zhī jiàn qí
为 谁 ?” 子 路 曰:“为 孔 士 也, 岂 若 从 辟 世 之 士
-2-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zāi
yōu ér bú chuò zǐ lù xíng wéi fū zǐ
zhí qí zhàng ér yún
哉?”耰 而 不 辍 。子 路 行 为 夫 子?”植 其 杖 而 芸。
辱 身 矣,言 中 伦, 行 中 击 磬 襄 入 于 海。
-4-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zhōu gōng wèi lǔ gōng yuē jūn
18.10 周 公 谓 鲁 公 曰:“君
zǐ bù chí qí qīn bù shǐ dà chén
子 不 弛 其 亲,不 使 大 臣
yīn yǒu sān rén yān
“殷 有 三 仁 焉。”
yǐ bù néng yòng yě kǒng zǐ xíng
矣,不 能 用 也。”孔 子 行 。
liǔ xià huì wéi shì shī sān chù
qí rén kuì nǚ yuè jì huán zǐ
18.2 柳 下 惠 为 士 师,三 黜。18.4 齐 人 馈 女 乐,季 桓 子
道,丘 不 与 易 也。”
gào 曰:“隐 者 也。”使 子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PPT课件 (4).ppt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PPT课件 (4).ppt

7.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分) 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8.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态__度__方 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__学__与_思___应该相结合。(3分)
三、课外阅读 (一)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 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 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 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 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 》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 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 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表并列 表顺承
) )
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 )
5.古今异义。(8 分) 古义: 可以凭借
(1)可.以.为师矣 可以今义: 表示许可或可能
古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2)三.人行 三今义: 数词,三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特指孔子 (3)子.曰 子今义:儿子
古义: 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4)有朋.自远方来 朋今义: 朋友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11章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11章

论语微子第十八篇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

不能用也。

”孔子行。

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士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2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 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枉道而事人③,何必去父母之邦④?”
• • 【注释】 ①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鲁国的贤大夫,柳 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士师:主管刑法的 官。 ②三黜(chù):三次被罢官不用。 ③枉道:曲道。 即不走正道。 ④父母之邦:父母居往的国家。也即自己 的祖国。 • 【译文】 • 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免职。有人说:“你不能 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按照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 哪里去能够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按照邪枉之道侍奉君主, 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③,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④!今之从政者殆而 ⑤!”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 )之, 不得与之言。
• • 【注释】 ①接舆:楚国的一位贤人,为逃避现实而装疯,故说 他是狂人。“接舆“并非他的真名。因为他接近孔子的车, 因此称他为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称凤是 一种灵禽,世道清明才出现。接舆用凤比喻孔子,批评社 会如此黑暗,孔子却不去隐居。 ③谏:劝阻。 ④已而: 罢了,算了。已,止。而,语气词。 ⑤殆:危险。 • 【译文】 •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旁,他唱道: “凤鸟呀!凤鸟呀!你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不济呢?已经 过去了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隐退吧! 隐退吧!现今从政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 谈谈。楚狂却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 18.4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受之②,三日 不朝③,孔子行。 • 【注释】
• ① 归:通“馈”,赠送。女乐:女子歌舞 队。 ② 季桓子:即季孙斯,鲁国的上卿。是季 孙肥(即季康子,谥号“康”)的父亲。 ③ 三 日:多日。 • 【译文】 • 齐国送来了许多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 好多天都不上朝,孔子见此情形便离开了鲁国。
——《微子篇》(共11章)
• 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 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 18.2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 “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③,何必去父 母之邦④?” •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①:“若季氏,则吾 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②。”曰:“吾老 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 18.4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受之②,三日 不朝③,孔子行。 •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③,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④!今之从政者殆而 ⑤!”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 得与之言。
•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 津焉②。 •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③?”子路曰:“为孔 丘。”曰:“是鲁孔丘与④?”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且而 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⑥,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⑦?” 耰而不辍⑧。 • 子路行以告⑨。夫子怃然曰⑩:“鸟兽不可与同 群⑾,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⑿?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⒀。”
•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①:“若季氏,则吾 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②。”曰:“吾老 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 • 【注释】 ① 齐景公:名杵(chǔ)臼,齐国国 君。 ② 以:用,介词。季孟之间:指介于季氏 和孟氏之间的礼遇。 • 【译文】 •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貌时说:“要像 (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他)那我做不到; 我将用比季氏低一些,而又比孟氏高一些的礼遇 对待他。”(不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 他了。”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 人生面世,与世俯仰,协调相处,是人生很高的境界,若 不能与世相融洽,有两个办法,一是改变自己,一是改变 环境。 • 改变自己,即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枉道以事人。”近 朱则变赤,近墨则变黑。涅而便缁,磨而主动改变,改造社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感化他人, 引导世俗,使君侯改变,使同僚改变,这种方式颇有难度, 非圣人难能为。被动改变,“去父母之邦。”“良禽择木 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选择环境好,便于自己施展才能 的外部环境。 • 孔子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环境都是如此又当如 何呢?若既不愿改变自己,也不愿或不能改变环境,则悄 然隐退,独善其身。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荣辱升迁,置之度外。
•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蓧②。 •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④。子路拱而立⑤。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⑥,见其二子焉⑦。 •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⑧。至,则行矣⑨。子路曰: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 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 之矣。”
• 18.8 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 朱张、柳下惠、少连②。子曰;“不降其 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 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③,行 中虑④,其斯而已矣⑤。”谓“虞仲、夷 逸,隐居放言⑥,身中清⑦,废中权⑧。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⑨。”
• 18.9大师挚适齐①,亚饭干适楚②,三饭 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③, 播鼗武入于汉④,少师阳⑤、击磬襄入于 海。 • 18.10周公谓鲁公曰①:“君子不施其亲②,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故旧无大故④,则 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⑤。” • 18.11周有八士①:伯达、伯适、仲突、仲 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 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 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 • 【注释】 ① 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哥哥。纣出生时,他们 的母亲才被立为帝后,故纣得以继王位,纣王暴虐无道, 不听微子规劝,为了保住宗庙祭祀,微子离开了纣王。去: 离开。 ② 箕子:名胥馀。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规劝, 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为之奴:给纣王做奴隶。 ③ 比干: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比干规劝,还说,听说 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看看,便剖开了比干的心。 • 【译文】 • (殷纣王不听规劝,)微子离他隐去,箕子被降为奴 隶,比干力谏而被杀害。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