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论语18微子篇课件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8《论语》六则》PPT课件 (4)

一、课内阅读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 分)
(1)吾尝.终日不食:__曾__经___ (2)诲.女知之乎:__教__导___ (3)敏于事而慎.于言:__谨__慎___ (140).不翻愤译不下启.列:句_启_子_发_。__,(_6_开分__导)___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
)
(3)不亦君.子.乎( 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
(4)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文中指学业上陷入困境 )
(5)三.人.行.( 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文中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采纳,听从
)
(7)三十而立.( 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
(8)四十而不惑.( 疑惑 )
3.通假字。(3 分)
表并列 表顺承
) )
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 )
5.古今异义。(8 分)
古义: 可以凭借 (1)可.以.为师矣 可以今义: 表示许可或可能
古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2)三.人行 三今义: 数词,三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特指孔子 (3)子.曰 子今义:儿子
古义: 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4)有朋.自远方来 朋今义: 朋友
7.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分) 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8.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态__度__方 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8《论语》六则》PPT课件 (3)

• 21.论语六则(朗读).swf
再读课文,注意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论语》六则
读准节奏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 5、是以/谓之‘文’ 也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顺接 时常
通“悦”愉快
固定句式:“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按时 温习
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先生说
指学到的知识志同道合的人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知道 了解
但,却,表转接
怨恨,恼恨
这里指 道德修 养高的
人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 要求:小组讨论后,逐句点人回答。
《论语》六则
请同学们找出带有“而”的句子,然 后说说“而”在此句中是什么意义。
1、表转折,“却,但是”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表顺接,不翻译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修饰 “地” 默而识之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类: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掌握“而”字的用法。 4、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
孔子肖像
作家作品简介
zōu yì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白话】长沮、桀溺两人结对耕田。
孔子路过那里,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说:“那位手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啊。
”长沮又说:“他知道渡口了。
”子路又向桀溺询问。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
”桀溺问到:“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如今就像滔滔的洪水泛滥,天下都是一样啊,但是谁来改变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跟从避世之士呢?”一面耰地而不停止。
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地说:“飞禽走兽不能够与之同群,我不和天下人相处又能跟谁相处呢?天下如果有道的话,我不会同你们去改变他们啊。
”【释词】长沮、桀溺:当时的两位隐士。
金履祥:“名皆从水,子路问津一时何自识其姓名,谅以其物色名之,如荷蒉、晨门、荷蓧丈人之类。
”钱穆:“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
桀,健义,亦高大义。
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耦而耕:两人结对,一拉犁、一扶犁,一前一后而耕田。
《后录》:“古者有牛耦,有人耦。
耦耕者,人耦也。
”津:渡口。
执舆:在车上手执缰绳。
《义疏》:“‘执舆’犹‘执辔’也。
”朱子:“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
”是知津矣:知道渡口之所在。
朱子:“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陈祥道:“盖非其周流也。
论语18章《微子篇》PPT课件

用曰以“齐 也:季若景 。“孟季公 ”吾之氏待 孔老间,孔 子矣待则子 行,之吾曰 。不。不:
能”能 ;
1、若: 像。
2、季、 孟之间: 次于季氏 ,高于孟 氏。
3、行: 离开。
10
【译】齐景公谈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 “要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 我办不到;要用比季孙氏低、比孟孙氏高 的待遇来对待孔子。”不久,刘景公又说: “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动身离 开齐国。
【评点】接舆是一个隐 士。所谓隐士,乃是不满社 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救 而知难隐退的人。本章记孔 子传道济世的心情不被接舆 所理解,接舆善意地讽喻孔 子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 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 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 时隐藏不出。楚狂人把凤凰 比作孔子这是对孔子的尊重, 意思是说,现在是乱世,你 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 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现 在避世隐居还来得及。接舆 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 对孔子的处世态度起点提示 劝阻作用,实际上,他是不 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 想和作法。
错误。 6、犹可追:尚可补救 ,还来得及改正。7、
而!。?子
而:语助词,相当于“ 矣”。
辟”已往曰
8、殆:危险,不可救 治。
:
9、辟:同“避”。
14
【译】楚国 有位狂人接舆, 唱着歌经过孔子 的车旁,他唱道: “凤凰呀,凤凰 呀!你为何这样 不识时务?过去 的事无可挽回, 未来的事还来得 及补救。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执 政的人不可救治 了。”孔子下车, 想同他交谈。接 舆赶快走开,以 回避孔子。孔子 不能和他交谈。
8
【译】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 多次被免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 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 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 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论语18微子篇课件

• 18.2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 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枉道而事人③,何必去父母之邦④?”
• • 【注释】 ①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鲁国的贤大夫,柳 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士师:主管刑法的 官。 ②三黜(chù):三次被罢官不用。 ③枉道:曲道。 即不走正道。 ④父母之邦:父母居往的国家。也即自己 的祖国。 • 【译文】 • 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免职。有人说:“你不能 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按照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 哪里去能够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按照邪枉之道侍奉君主, 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③,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④!今之从政者殆而 ⑤!”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 )之, 不得与之言。
• • 【注释】 ①接舆:楚国的一位贤人,为逃避现实而装疯,故说 他是狂人。“接舆“并非他的真名。因为他接近孔子的车, 因此称他为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称凤是 一种灵禽,世道清明才出现。接舆用凤比喻孔子,批评社 会如此黑暗,孔子却不去隐居。 ③谏:劝阻。 ④已而: 罢了,算了。已,止。而,语气词。 ⑤殆:危险。 • 【译文】 •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旁,他唱道: “凤鸟呀!凤鸟呀!你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不济呢?已经 过去了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隐退吧! 隐退吧!现今从政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 谈谈。楚狂却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 18.4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受之②,三日 不朝③,孔子行。 • 【注释】
• ① 归:通“馈”,赠送。女乐:女子歌舞 队。 ② 季桓子:即季孙斯,鲁国的上卿。是季 孙肥(即季康子,谥号“康”)的父亲。 ③ 三 日:多日。 • 【译文】 • 齐国送来了许多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 好多天都不上朝,孔子见此情形便离开了鲁国。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微子第十八此篇多记圣贤之出处,凡十一章。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微、箕,二国名。
子,爵也。
微子,纣庶兄。
箕子、比干,纣诸父。
微子见纣无道,去之以存宗祀。
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
杨氏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三,去声。
焉,于虔反。
士师,狱官。
黜,退也。
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辞气雍容如此,可谓和矣。
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则有确乎其不可拔者。
是则所谓必以其道,而不自失焉者也。
○胡氏曰:“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鲁三卿,季氏最贵,孟氏为下卿。
孔子去之,事见世家。
然此言必非面语孔子,盖自以告其臣,而孔子闻之尔。
程子曰:“季氏强臣,君待之之礼极隆,然非所以待孔子也。
以季、孟之闲待之,则礼亦至矣。
然复曰‘吾老矣不能用也’,故孔子去之。
盖不系待之轻重,特以不用而去尔。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三日不朝,孔子行。
归,如字,或作馈。
朝,音潮。
季桓子,鲁大夫,名斯。
按史记,“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
齐人惧,归女乐以沮之”。
尹氏曰:“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
夫子所以行也,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与?”范氏曰:“此篇记仁贤之出处,而折中以圣人之行,所以明中庸之道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楚人,佯狂辟世。
夫子时将适楚,故接舆歌而过其车前也。
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
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通过与隐士的思想对立变现出来。
【原文】18.1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
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解读】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
纣王无道,不听微子规劝,微子离开他出走。
箕子,名胥馀。
纣王的叔父。
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
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强谏纣王,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
微子是“邦无道则隐”;箕子是“邦无道则愚”;比干则是“舍生取义”。
【原文】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译文】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罢免。
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用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还要离开祖国呢?”【解读】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
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
柳下惠直道侍君,宁可弃官,不愿改变自己的操守。
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
我们要思考的就是环境不好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自己。
【原文】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怎么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像季氏、孟氏之间那样对待。
”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
”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解读】记载孔子在齐国不被重用的事情。
这一章有很大歧义,有人认为“吾老矣,不能用也”是齐景公不用孔子的托词,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拒辞不干的托词。
【原文】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送给鲁国一些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
孔子就离开了。
【解读】体现了孔子对当政者的极度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8《论语》六则》PPT课件 (4)

1.生难字。(6 分)
不亦说.乎( yuè)
不愠.( yùn)
罔.( wǎng)
不惑.( huò ) 殆.( dài ) 逾.矩( yú)
2.重点词语解释。(8 分)
(1)学而时.习.之( 按时复习 )
(2)人不知而不愠.( 怨恨,心里不满
优点
选择择他其们善的者采而纳从,之听,从其不善缺点者而改改正之。”
尝试翻译 孔子说:“几个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 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对照 自这己则改讲正的自是己什的么缺?点。 学习态度,提出了随时随地地向别人学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通“又” 立志
朋(志同道合的人)代指学习的内容
“悦”的古字,愉 快
指自道德远上方有修来养,的人不 亦 乐 乎人?家人不了不解知(我而)不生愠气,,发不怒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
不君也很子愉乎快吗??”有同门师兄(弟《从学远方而来》()与我探讨学问),
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
现在通行的《论语》20 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 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 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
——《论语》——
•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二十篇。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子曰:“温故而得知到新新的,可体会以,悟为出师新矣的.”道理
旧的知识
做,成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这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