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合集下载

从《战国策》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与思想倾向

从《战国策》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与思想倾向

.从《战国策》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与思想倾向[摘要]《战国策》中的思想极其复杂,被称作“畔经离道之书”。

《战国策》暴露出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仁义廉耻等儒家通常所谓的美德,跟很多战国策士的价值观格格不人。

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意识由百家争鸣渐渐向儒家的标准合拢,价值观由多元化向一元化靠拢。

儒家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受到尊重。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基础。

[关键词]《战国策》;物质利益;儒家准则;价值观经刘向整理、曾巩补正的《战国策》是记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外交等活动以及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重要典籍,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是司马迁修《史记》,司马光着《资治通鉴》的重要史料来源。

《战国策》在叙事事件、刻画人物方面的成就,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策》不是一人一时所作。

书中所记许多人与事都是战国时代的,可以断定其中大部分是战国时人所着。

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战国策》还包含秦末楚汉之际以及部分出自西汉人之手的作品。

正因如此,《战国策》一书中包含的思想、观念也极其复杂,明代李梦阳甚至把它称作“畔经离道之书。

这里,我们试图根据《战国策》的记述归结战国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思想意识领域的特色。

一、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录往者迹其实,考世者证其变“E引,后世的人们可以通过《战国策》一书认识、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战国策》展现了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

由于不受儒家正统观念的控制,没有”仁“、”义“、”礼“、”忠“、”信“等规范的束缚,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

首先,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对男女关系的随便和对违背男女之大防的男女的宽容,这是对儒家命脉——”礼“的无视。

孟尝君的门客与自己的夫人有染,孟尝君似乎毫无夺妻之恨,不但没有将门客处死,反而为他开脱——爱上美貌的女人是人之常情。

战国策的思想精髓

战国策的思想精髓

战国策的思想精髓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兵荒马乱、水深火热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推崇的思想,被后人总结为“战国策”。

战国策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念、智慧和哲学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极致之作。

文章将就战国策的思想精髓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辩证思想的突出表现“战国策”是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博弈和碰撞中形成的。

在众多的思想中,常常出现激烈的辩证思想。

例如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一个讲究礼乐中心,一个主张顺应自然;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一个主张君主专制,一个倡导和平共处。

这些思想的碰撞和争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为后世提供了思想上的丰富。

二、政治学思想的双重特点战国时期是一个割据丛生,战乱不断的时期。

因此,政治学思想在这个时期被提上日程。

但在战国策中,政治学思想不仅有着在政治现实中应用的方案,更有着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如《吕氏春秋》中的“用人不重贤,国灭家亡;用人不分功,官乱民苦”等论述,不仅适用于当时的政治生活,而且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有普遍参考价值的。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战国时期,各种政治学思想中,强调个人的思想和价值是战国策的一大特点。

此时期的人们认为强调个体的思想和价值可以避免灾难,从而实现和谐。

例如《荀子》所说“人而不仁,犹如百猛之首始挠”。

在战国策中,人性之恶被用作分析社会矛盾的基础前提,如法家之父韩非子认为“治国在积财,积财在严刑”。

四、“兼爱”“齐家治国”等思想的诠释战国策最着名的哲学思想之一是“兼爱”思想,该思想认为,应该脱离种族和家族的刻板印象,发展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人性和谐共存的理想社会。

《孟子》中的“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即充分展示了这种人性和谐的理念。

此外,“齐家治国”也是战国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管子》中就提出了“治世武功,治国节用,治家齐鲜”之论,强调国家的治理,要从个人的家庭生活开始。

而“齐家”是个人聚集的生活单元,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家庭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家的治理。

战国策策略解析

战国策策略解析

战国策策略解析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家为了争夺霸权、扩张领土,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策略和战略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战国策略进行解析,揭示其背后的智慧和战略思维。

一、以奇制胜在战国时期,胜利常常来自于以奇制胜的策略。

这种策略强调利用各种奇特的手段、变节和伎俩来战胜敌人,以出人意料的战术打破敌人的防御。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孙膑和庞涓之间的辩论,孙膑以一种巧妙的方式通过利用庞涓的傲慢来击败他。

这种以奇制胜的策略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战略之一。

二、突袭战术战国时期,突袭战术也被广泛采用。

通过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战术主要依靠快速机动和灵活的军队编组,迅速攻击敌军的要害部位,达到目的。

例如,项羽发动的巨鹿之战,他带领大军迅速突袭刘邦的军队,成功地摧毁了刘邦的主力部队。

这种突袭战术因其速度和意外性而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策略。

三、分割瓦解分割瓦解是一种在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策略。

分割瓦解是指利用外交手段或者其他手段,将敌人的联盟瓦解分化,使敌人内部产生冲突和不和。

通过引起内部纷争,使敌人削弱、无法形成统一战线,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例如,齐国利用外交手段分化楚国和魏国的联盟,最终取得对敌人的胜利。

这种策略在战争中不仅可以削弱敌人的实力,还可以切断敌人的补给线,使其无法持久作战。

四、谋定后动在战国时期,战争不仅仅是靠力量和武器来决定的,策略和计谋的使用非常重要。

谋定后动是指在制定战略计划和决策之前进行全面周密的分析和考虑,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执行计划。

这种策略强调在行动之前对形势的全面了解和评估,从而避免了盲目冒进和错误决策的风险。

例如,孙膑通过详细考察地形和敌情,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策略对于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五、利用人心在战国时期,除了利用军事手段外,利用人心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

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

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

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

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

战国策及解读

战国策及解读

楚攻韩,韩派尚靳求救于秦,秦宣太后开 口便先谈利,说:“夫救韩之危,日费千 金,独不可使妾少利焉?”(《韩策二》) 吕布韦见到在赵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回家 便问其父:“耕田之利几倍?”“珠玉之 赢几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然后 资助异人以投机。 (《齐策四》)
孟尝君被齐王放逐,门客离他而去,谭石 子劝他说:“ …… 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 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 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 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 愿君勿怨。”(《齐策四》)
?3其刻划人物的手法也灵活多样有时以语言谈吐有时用动作行事有时放在复杂矛盾纠葛中有时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有时通过对比描写中有时通过对比映衬有时通过心理自白灵活多变运笔神妙
战 国 策
1、《战国策》产生的背景:
“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 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 ——刘向《<战国策>书录》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 于百万之师。” ——《文心雕龙· 论说》
5.冯谖回到齐国,告诉孟尝君说:“我把百 姓欠您的债勾销了,百姓高呼万岁,我为您带 回来的是‘义’啊。”孟尝君当时很不高兴。
6.过了一年,孟尝君被免掉相位,只好回到薛邑 去,那里的百姓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感慨 地说:“先生为我买的‘义’,我今天才见到啊。”
7.冯谖说:“狡兔三窟,薛邑只算是您的 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让我再替您挖两个 洞吧!”于是,冯谖带着人去魏国了。
2、对进步性的人物与事件多有歌颂。
《邹忌讽齐王讷谏》,《触龙说赵太后》, 《荆轲刺秦王》。
3、对统治阶级多有揭露。
如《郑袖谗魏美人》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 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 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 “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 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 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的思想体系属于纵横家。

纵横家的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1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

所收文章为叙事文,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汇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战国策的特点是什么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

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派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派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派的政治思想战国策是一个鼓吹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团体。

作为一个组织,是1940至1942年随着国内外法西斯猖獗之时出现的。

这时,从国际上看,是德意日法西斯取得暂时优势的时候。

在国内,中国面临日本的大规模侵略,而国内则是四分五裂,难以形成强大的力量应付日本的挑战。

于是,执政的国民党则将眼光投向德国和意大利,对法西斯主义感兴趣,认为法西斯所追求的独裁、统一,是落后分裂的中国走向强盛的良方。

此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则与中外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相呼应,于此时在昆明创办了《战国策》月刊(共出了17期),稍后,于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在《大公报》上又开辟了一个《战国》副刊,时称他们为战国策派或战国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同济、何永佶、陈铨、雷海宗等。

一、从文化形态史观到战国时代重演论战国策派作为有组织的活动是在他们创办刊物期间。

1940年出版了一本论文集《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包括陈铨在《清华学报》发表的《从叔本华至尼采》、雷海宗的《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等。

这些文章主要是依据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写成的。

这为他们后来组织战国策派,鼓吹法西斯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1940年4月《战国策》创刊到1942年7月《战国》停刊,是战国策派最活跃时期。

他们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尼采和斯宾格勒的唯意志论、超人主义和历史形态学。

他们宣传的一个中心,就是“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在《战国策》创刊号上发表)。

斯宾格勒最早提出,目的是论述德国帝国主义应当实现统治全世界的“宿命”。

其后,中国青年党的代表人物陈启天在1936年也较早提出过战国时代来临。

文化形态史学是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提出的一种历史哲学。

将文化看作一个生、长、盛、衰等阶段的有机体,各种文化都要遵循同样的轨道,经历前文化阶段、文化阶段和文明阶段。

文明阶段是文化的结束阶段,其中又可分为两个时期。

每一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历时约2个时期,在西方则为19和20世纪,其特点是连绵不绝的革命和大战。

战国策智慧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

战国策智慧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

战国策智慧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战国策智慧——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国割据,战争频繁,但也孕育了众多智者和思想家。

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和见解,求索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道。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战国时期的思想,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一、权谋之道——谋略思想的兴起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而残酷,因此权谋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兵书的问世,开创了中国谋略思想的新纪元。

智者们将军事策略应用于政治、外交和军事战争,为各国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们主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通过精确的情报收集、巧妙的兵力运用和适时的外交手段,达到战胜敌人、保障国家安宁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周易与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学说逐渐形成,并成为许多智者追求的理想。

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追求真理和宇宙的法则,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平静。

他们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高境界是让一切随自然的道来运行,不搅乱自然的本来面目。

三、儒家思想——以德治国,君臣亲仁在诸多思想流派中,儒家思想最为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推崇“君臣亲仁”、“父慈子孝”等伦理观念。

他们注重礼仪之道,认为通过正确的礼节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人伦和亲和。

四、法家思想——以法治国,重视法制建设法家思想代表了法治思想的兴起。

战国时期,一系列法家的重要著作问世,如《韩非子》、《商君书》等。

法家主张以严明的法律和法制来管理国家,强调法律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他们提出以法治国,强调对于违法者的惩处和奖励合法行为,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统治的有效。

五、墨家思想——以兼爱为理念,主张和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宇宙间万物的平等。

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倡以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并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们主张实践与道义相结合,倡导和平、反对战争,被誉为古代和平主义的代表。

六、名家思想——以名声为中心,追求荣誉名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名声和荣誉,追求个人的圆满和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 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 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 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 ‚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 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 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 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 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第三点:成功后的做法,培养敌人
苏秦成功以后,自己知道这套手法只是玩弄 玩弄而已,各国君主的头脑不一定都是豆腐 渣做的,不会一直听他的摆布,更何况对秦 国封锁以后,秦国的军国主义不能扩张了, 没有了敌人,所以苏秦的戏就不能唱了。于 是他利用机会培养和他学问差不多的同学张 仪。
张仪介绍: 苏秦是如何培养张仪的?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 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飡,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 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 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临,抱梁柱而死。 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 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 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 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 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 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 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第五讲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教学目标: 掌握《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战国策》纵横家的名利观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纵横家的名 利观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战国策》的内容——丰富复杂
1、主张统治者要重视民,以民为本。(《齐策 四 赵威后问齐使》) 2、主张为国立功,不能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 劳。(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的主要思想倾向可以概括如下: 崇计(政治思想——主张策略至上) 尚贤(用人思想——主张举贤使能) 重利(人生哲学——主张争名求利) 尊时(处事方针——主张审时度势)
从前读书人对于这本书,有两种主张: 一种是限制年轻人,不许读这本书。古代的观念,认 为读了这本书,容易学坏。所以要先读‚四 书‛‚五经‛等读好了正经以后再读,这样就可以 由正经而懂得如何权变。 另一种观点:有许多人主张应该多读《战国策》,因 为时代乱的时候,需要有头脑得人才,所以读了 《战国策》,对事物的观点会有不同。
主要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面貌,体 现在: 1、不讲春秋时期的礼法信义,而重权谋谲诈 如齐助楚攻秦,秦欲伐齐,先派张仪赴楚, 拆散齐、楚联盟,许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王绝齐,秦又暗中与齐联合,而不予楚商 於之地;楚王大怒,举兵伐秦,秦、齐、韩 三国共攻之,大败楚军。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 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 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 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 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 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 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 亦不事足下矣。‛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 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 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 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 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 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 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苏秦始将连横》
明确几点: 第一点:游说在当时是普遍的风气。 第二点:苏秦成功的经过 第三点:成功后的做法:培养敌人 第四点:苏秦是怎样死的? 第五点:千古人情的嘴脸
还没有建立考试制度,知识分子都靠游说 出来做事,譬如孟子,一天到晚见这个诸侯,见那 个诸侯,也是游说。各个诸侯虽然尊重他的学问, 可是却不用他。同样的,后来苏秦第一次出来游说, 也是完全失败了,没有人听他的。他游说的内容对 不对?完全讲的是正道,但是正道当中有歪道。以 现代的观念来说,苏秦是偏重军国主义思想。他主 张富国强兵,认为只有战争才有办法,才能够强盛, 也才能够安定。
第二点:成功的经过(见作品选)
《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当时说客辩士的言词,他们 往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唇枪舌剑,锋芒毕露, 本篇的前半部分就带有这样的特点。说地势,则纵 横四方,山河关塞;论史事,则古往今来,五帝三 王;讲治国,则君臣谋略,外交攻战:极尽铺陈、 夸张之能事。多用排比,层层推进,气势充沛,波 澜壮阔,很富有煽动力。其后半部分,对苏秦进说 失败后的狼狈处境,他发愤"简练以为揣摩"的过程, 以及得志后的排场风光和家人对他态度的急剧变化, 都刻划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苏秦的巧弄机诈, 社会的世态炎凉也随之表现得极为充分。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 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 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 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 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 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 于赵而关不通。
古代所谓的‚策士‚就是专门讲谋略的人,譬 如现在我们因为某一件事,向上面提出一个 建议,这建议就是‚策‛专门以这种计策起 家的就叫‚策士‛。 联系具体篇目《苏秦始将连横》讲倾向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 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 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 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 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 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面而视,倾耳而听;嫂蛇 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 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 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 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 可忽乎哉!‛
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驳杂却 鲜明)
7、揭露社会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 担橐,形容槁枯,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 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用,转毂连骑,炫熿于 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 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 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 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 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 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 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 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6、揭露统治者残忍、横暴、昏庸、荒淫的本性以及 勾心斗角、设陷阱诱害人的恶毒丑行。 秦惠王之妻、昭襄王之母宣太后,爱近臣魏丑夫, 太后将死下令以魏子为殉。庸芮劝宣太后说:‚以 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庸芮曰: ‚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乎,何为空以生 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 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 于是宣太后这才取消了让魏丑夫殉葬的残暴丑恶的 命令。(《秦策二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2、表现了‚贵士‛的思想 3、突出了士人追求个人名利的人生观 楚攻韩,韩派尚靳求救于秦,秦宣太后开 口便先谈利,说:‚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 独不可使妾少利焉?‛(《韩策二》)吕不 韦见到在赵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回家便问其 父:‚耕田之利几倍?‛‚珠玉之赢几 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然后资助异 人以投机。
4、 为贪私利,参与政变 荀卿‚物忌太盛‛ 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 行 胡亥 赵高 扶苏 蒙恬 5、为保官位助纣为虐,最终腰斩咸阳 ‚督责之术‛ (轻罪重罚) 五刑:黥劓、斩 左右趾、笞杀、枭首、菹其骨肉于市
唐朝诗人胡曾为李斯墓题诗曰:‚上蔡东门狡 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 直待咸阳血染衣。‛
一、李斯介绍: 1、不甘默默无闻,苦心学习帝王之术 《史记· 李斯列传》:‚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 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困穷‛
2、渴求改变现状,冒死上谏 郑国用‚疲秦计‛失败 逐客理由:‚诸侯人 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谏逐客书》(《上秦王书》)154页 3、为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害死韩非 姚贾
4、歌颂不畏强暴,不辱使命的精神。(《魏策 四 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 5、颂扬坚持正义,解人危难,不计报酬的高尚 品德。(《赵策三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仲连折服辛垣衍,救赵于危难之中,‚平原君 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又 ‚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 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 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 君而去,终身不复见。‛李白《古风》:‚齐有倜 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 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 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 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攻战不息; 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獘耳聋,不见成功; 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 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 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 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 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见大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