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与历史学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然而,新文化史的兴起是与年鉴学派的衰败紧密相 关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布罗代尔的逐渐离去, 年鉴学派陷入发展危机。人们对于年鉴学派中缺乏历史 主线,造成历史的破碎,以及过度科学化,缺乏人物分 析等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以“叙事史学”[ii]为代表的 后现代史学的复兴,开始逐渐取代年鉴学派的分析史学 的传统。其中,新文化史的发展尤为受人关注。
除了埃里克森以外,心理史学中还有一些非常 经典的作品,如:彼得·洛温伯格所写的《纳粹青 年追随者的心理渊源》,深入分析了二战中纳粹 追随者的心态由来。科胡特所写的《德国的影 像——对德皇威廉二世的研究》,则是从威廉二 世缺乏安全感的病态心理出发,对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起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4 )其他 除了上述的这些领域以外,新史学的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地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 —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一、新史学及其研究的主要领域
新史学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历史学界的一个新的 发展潮流,新的发展趋势。它对国内外的历史学研究都 产生了重要影响。
1.新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兰 克开创现代史学的传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于 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新史学。
然而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人们重新认识到政治的重要 性,政治毕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新政治史又重 新回到了学术界的主流。目前,西方政治史研究的重点领域有: 政党政治、议会选举、传记和以权力为纽带的各种政治行为的研 究。在新政治史中大量地使用了数据统计、图标公式等一系列计 量史学的方法。总之,新政治史是以政治学的理论模式和计量分 析的方法研究一定历史时期的下层群体的政治行为。但是,必须 要指出新政治史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政治史学。

“后学”留痕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实践及影响

“后学”留痕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实践及影响

杨华I"后学"留痕: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实践及影响历史“后学”留痕:翩代史学i国内的传播、实酿影响文/杨华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世纪60年代,逐渐波及各个领 域。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既深且巨:一是对现代史学 宏大叙事的瓦解,开拓出复线的历史叙述方式和多元的历 史研究领域;二是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语言学转向在史学领 域开花结果,历史学文本化颠覆了现代史学的书写与解释 方式。

后现代史学理论引发一系列历史研究方法的革新,形成多元的研究理念,开启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

近些年国内的史学研究和叙事方式,受到西方后现代 史学或隐或显、或大或小的影响,很多论著尽管并不带有 后现代的字眼,却仍摆脱不了后现代史学的痕迹。

拾级而上: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土不服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詹明 信1985年在北京大学的讲演将后现代主义真正带入大陆。

然而,后现代主义在进入国内后一直水土不服,原因有 二。

一是从社会背景来看,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显现,后现代主义思潮随之兴 起;而八九十年代,国内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是 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是从学术语境来看,西方学界 开始反思现代性的价值和追求,尤其质疑现代性下的进步 和理性信条;然而当时国内学界大多认为,学术层面上的 中国文化重建,应以现代性为中心。

在国外,西方的现代历史学是后现代主义挑战的最后 堡垒。

同样,国内史学界讨论后现代主义也较晚。

理性和 客观性是现代历史学存在的根基,后现代史学与现代史学 的属性天然相斥。

在当时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看来,后现代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否定,有滑向唯心主义和历史 虚无主义的危险。

(二)1999年:激起波澜1999年前后,后现代史学正式挺进国内学界,标志 性事件是关于何伟亚《怀柔远人》一书的争论。

海外中国 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实践,使国内学者开始发声打破沉 默,主动参与到对后现代史学的讨论中。

後现代与历史学 中西比较

後现代与历史学 中西比较

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家因此對文本的性質作了深入的探討,他們認為,文本的基本特性,即文本性(textuality)就是它的含義的不確定性。結構主義語言學家認為文本包含了獨立於人的理性的文化密碼和語言結構,後結構主義對語言結構和理性的解構,以及傅柯對思想概念的歷史化處理,都試圖表明這一文本含義的不確定性和個別性。由此出發,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將文本性在以下三個方面作了論述。
後現代與歷史學 中西比較
作பைடு நூலகம்:王晴佳、古偉瀛
時間:2000年4月
出版:巨流圖書公司
--------------------------------------------------------------------------------
後現代主義者應該做的是研究樹葉和樹枝的紋路和形狀,而不是研究它們原來在樹上的位置,探究它們的來源。
而後現代主義則更進了一步。他們不想承認文本只有「一種」結構。同理,他們也不想承認一種結構可以存在於兩種以上的文本,因為每一文本都是不同的,而每一次文本的閱讀也都是不同的。對他們來說,文本自然重要,應該享有「特權」,但文本的重要是因為非它莫屬,世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文本。而且,文本是複數的和開放的,即每當人們讀它一次,它就存在一次。文本就像是一臺製造詮釋的機器那樣,不斷讓人對它加以重新理解。
易言之,歷史已經不再有其內在的一致性。西方人的歷史感已經不再重要了。
存在
P.103頁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他從探討「存在」這一哲學本體論問題出發,認為要解答這一問題,無法離開對人的研究,因為人本身也是一種存在。但經過他的研究,人並不是一種值得贊賞的存在,人也不是世界的中心。更有甚者,人無法與其它存在相隔絕,即沒有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區別。海德格的這種理論,直接搗毀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即笛卡爾所謂的物質與精神的二元論,為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創造了理論前提。

浅论后现代主义史学

浅论后现代主义史学

三、后现代主义史学主要特征
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主要特征包括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和历史 价值的评价标准等方面。首先,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从多个角度研究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其次,对于文本的解读,后现代主义史学认为历 史文本是主观性和建构性的,而非客观真实的反映。
此外,后现代主义史学提出了一系列对历史价值的评价标准,例如重视普通人 的经验、边缘群体、提倡多元文化等。这些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论后现代主义史学
目录
01 一、后现代主义史学 的定义
02
二、后现代主义史学 历史背景
03
三、后现代主义史学 主要特征
04 四、应用与展望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后现代主义史学是一种新兴的历史研究方法,它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学观念,为 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史学 的定义、历史背景、主要特征、应用与展望以及结论。
一、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史学是一种历史事件的多角度性和历史记载的多样性,强调历史学 家的主观性和历史文本的解读方式的研究方法。它源于20世纪后期,试图颠覆 以客观性、中立性和线性叙事为主导的传统历史学观念。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研 究对象和范围涵盖了各个时期和领域的历史,包括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 方面。
五、结论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史学是一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广泛应用的史学方法。 它通过颠覆传统历史学观念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虽然 后现代主义史学在应用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但随着学界的不断反思和完 善,它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未来,后现代主义史学将继续发挥 其重要作用,并为历史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_为历史学辩护_与后现代主义

_为历史学辩护_与后现代主义

《为历史学辩护》与后现代主义刘耀辉 编写 《为历史学辩护》(In Defense of Histor y)①是剑桥大学近代史教授、德国史专家理查德・J1埃文思(Richard J1Evans)的主要作品之一。

埃文思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从一种中庸的立场出发,来为历史学辩护。

他拒绝偏激的观点,不但批评了保守派史学家如埃尔顿(G1R1Elt on),同时也对极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进行了批评。

此书继卡尔的《什么是历史?》(W hat is Histor y?)和埃尔顿的《历史学的实践》(The Pr actice of Histor y)这两部20世纪60年代论述历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之后,成为英国大学历史教学的标准教材。

《为历史学辩护》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台湾也出了中文版(《为史学辩护》②),从该书出版到1999年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出现了不少于30篇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批评之声。

一些评论者认为埃文思没有公正地对待后现代理论。

针对这种批评和指责,埃文思做了回应(htt p://w w w1hist ory1ac1uk/discourse/mo2 evans1ht m l),他的回应后被纳入到该著作的最新版中。

本文将相关批评与回应介绍如下。

一一些评论者认为,埃文思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没有与主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进行直接交锋。

针对这种批评,埃文思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埃文思指出,他在《为历史学辩护》中尽量走一条中间路线:避免两种极端,一方是后现代主义的极度相对主义,另一方是传统的历史经验主义。

不过,他有所侧重,即论争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后现代主义者。

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后现代主义者主导了整个历史领域,恰恰相反,他们的影响力只是发生在欧洲思想史和某些妇女史等相对有限的领域。

历史学之所以需要辩护,原因在于一些史学工作者当中盛行极度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怀疑历史学作为一项智力事业的有效性)。

埃文思相信,通过正视并且与极端的怀疑论者辩论,捍卫作为一项智力事业的历史学是可能的。

历史学即史料学_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历史学即史料学_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这些话,是傅斯年反复强调的名言,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是西方19世纪科学主义史学和传统乾嘉学术相互呼应的产物。

傅斯年的主张,是“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①这种主张及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史学大师的史学实践,都被论者归诸实证史学或“史料派”,而与“史论派”相对。

②这种通过严格地对待史料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的做法,排斥史观,强调纯粹的客观与公正,对史料“存而不补”、“证而不疏”,无论其前提还是方法,都是与后现代史学的主张对立的,都是“现代性”的表现。

王晴佳认为,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本体论方面反对历史进步论和所谓“大叙事”,在历史认识论方面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在研究对象方面表现为日常生活史、微观史、新文化史等。

③他也提到了汉斯・凯尔纳(Hans K ellner)的主张,在后者这里,史料不再是历史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变成了文本的语言结构。

同时,由于作者的写作必须依赖语言,但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构成的文本,并不见得等同于作者的内心意图,也不等同于他所描述的对象。

史料同样是历史写作的结果,也是文本,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在写作时不断引证史料,即通过旧的文本形成新的文本,因此在文本的意义上,新的历史作品与史料并无区别。

因此,无法通过检验史料来判断史实的真伪,相对主义史学还在着力于区分史料与史实的区别,而后现代主义史学根本就不承认这一区别,认为无论史料还是史实,都不过是不同的文本。

要更好地理解后现代史学的“史料观”,可以以海登・怀特在其著作《后设历史学》(也译为《元历史学》)中的著名例子为代表。

④他通过分析18到19世纪的4个历史学家(米什莱、托克维尔、兰克、布克哈特)和4个历史哲学家(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克罗齐)的作品,认为历史学家面对的过去不可能是客观真实,而只是各种形式的文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他们若要把这些文本变成历史,首先就要把它们组合成一部编年史,然后再把这个编年史转化为一种叙事。

后现代史学

后现代史学

三、后现代史学与中国史学


(一)后现代史学影响下东方学
1.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爱德华萨义德是一位对中国研究有重大影响的 理论家. 他在1983年出版的《东方主义》是一里程碑式的著作. 萨氏 指出西方学者在研究东方社会时, 多以西方文明为中心来立论, 一语 道破了许多西方人对东方研究的主要特色及其盲点. 2.美国汉学界著名的学者柯文,在1984年出版了《美国的中国近代 史研究》(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hina’s Recent Past), 此书批判了三种主要的研究中国近代史 分析架构模式: 冲击及回应理论; 传统与近代化理论以及帝国主义侵 略理论. 以具体的美国汉学作品来解析其背后的三种模式及其缺失. 最后并提出以中国为中心观的主张, 强调中国本身具有的内部及动态 之发展, 并呼吁应重视中国地区性研究.
四、后现代史学的评价

5.后现代主义也受左右两派人士之支持, 其理由又 何在?
左派有些地方能认同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后学之具有相对主 义色彩, 去除所有的一元化中心, 强调各种论述背后的社会基础, 重视各种观点, 认为各民族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及价值, 并没有高下之别, 因而重视弱势团体的看法; 另一方面右派也有 些地方能认同后现代主义乃因后现代思维并不强调革命, 甚至 以为改革乃危险及无用的尝试, 而且后现代主义主张生命中的 不确定性等, 也是保守主义者所乐见的.
三、后现代史学与中国史学
(二)后现代史学对中国的挑战(海外中国学 研究) 1.颠覆既有的历史刻板印象 2.具后现代意识的史学方法论 3.以后现代主义拯救历史
三、后现代史学与中国史学
(三)具有后现代意识的重要中国史著作 《历史三调》、《王氏之死》、《叫魂》、 《天安门: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胡若望 的疑问》《怀柔远人》《从民族国家拯救历 史》等

超越现代性后现代对历史学的挑战——以《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为中心

超越现代性后现代对历史学的挑战——以《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为中心

超越现代性:后现代对历史学的挑战——以《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为中心汤锋旺(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0)摘 要:《后现代与历史学》一书以中西比较的视角来考察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冲击,作者以历史思维为线索,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史学界和中国史学界的冲击。

尤为精彩的是作者通过对近代西方史学史的回顾,逐步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史学的挑战。

据此,笔者通过研读,具体分析了后现代理论如何通过否定历史的科学性来否定现代性。

关键词:《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现代性;后现代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3-0101-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汤锋旺(5),男,福建福安人,从事东南亚华人方向的研究。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是与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理性、进步的历史观念与西方当时社会现实相背离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就由此产生了。

它以超越现代性、超越现代历史为其理论要旨。

历史虽然为其最后一个堡垒,但是也是其所要挑战的最高点。

因为,西方一整套现代化理论的基石正是历史,超越历史就意味着超越现代性。

那么,后现代是通过哪些方面对历史、对现代性提出质疑和挑战呢?它能否实现超越现代性、能否实现超越历史的理论目标?基于此,笔者觉得有必要通过后现代对历史挑战的分析来对此进行系统的思考。

一、历史规律论——向“大写历史”挑战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大写历史”这个概念进行理解,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后现代主义把“大写历史”作为其对历史攻击的矛头。

陈启能在《二战后欧美史学发展》一书中对其的解释是:“所谓的‘大写历史’就是希图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划分阶段,预测未来”,“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写历史’可与‘大叙述’或‘思辨的历史哲学’相等同,都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思想家寻求、总结历史演化规律的产物。

”另外,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詹京斯则认为:“‘大写历史’是一种看待过去的方式,这种方式借着指认出特定事件与情况在一个历史发展普遍程式中的位置和功能来赋予它们客观的意义,而且这个历史发展普遍程式通常被理解为带有适度进步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与历史学》书评近日读王晴佳先生和古瀛伟先生合著的《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一书,这是本书主要介绍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后现代主义对中西方史学领域的影响,即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的关系。

本书序言和导论部分外,共分三部分,前两部分主要讲了后现代主义的缘起、发展,及对西方史学的冲击,第三部分主要揭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以及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渗透,中国史学家应该怎样应对。

由于后现代主义发端于西方,所以西方史学受此冲击较早,本书在探讨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史着墨也较多。

西方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化被一股激进的思潮包围,其代表人物是极具批判性的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让布希亚等人,他们的矛头直指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现代文化。

到了70年代,这一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其影响触及学术文化的各个领域。

“后现代主义挑战的最后一个堡垒就是西方现代历史学。

”在《序言》中作者就开门见山道出了些本书的意图:中国学术界对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但研究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在史学界的反响较迟缓,论著相对较少,作者写作此书就是探究和说明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之间的联系。

作者也说明其研究后现代并为赶时髦,而是应为后现代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就其思想渊源来看,后现代主义的确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出发点是为了总结、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及其对全球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就此认为后现代主义仅仅与西方社会有关,而与非西方的地区没有联系。

”王晴佳先生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对西方资本以社会的批判,对中文学世界应该也有不少可以资鉴的地方。

”如果认为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界无关,那就是陷入对“后现代主义”两种认识上的错误:把后现代与现代视为相延续的两个发展阶段,认为历史是线性发展,不断向前,后现代是比现代更高级的一个阶段。

“二后现代主义批评的一个重点,就是摒弃这种历史观念,将历史的发展视为一种多元化的、开放的过程。

因此,不应该把‘现代’和‘后现代’视为是一种历史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应该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视为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反省。

”另一种误区就是没有看到后现代主义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强调其多元化,而非一元化的模式。

作者在导论中介绍了汤因比、詹明信、大卫哈维等人对“后现代”这一概念的理解。

“后现代”这也概念在英国著名学者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中被使用,汤认为“后现代始自19世纪70年代,因为这一时代,西方文化开始对其他地区产生深入的影响,成为其他地区仿效的模式,使得非西方其他地区也逐步强大起来。

后现代的标志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普及,让西方人认识到西方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后现代’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带有否定现代主义的含义”。

汤因比使用这一词是想说明强盛的西方文化却使西方人对其产生怀疑。

弗里德里克詹明信这把后现代看作现代这一历史阶段的新发展,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詹明信的著作《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从本书名就可以看出其把后现代主义是为资本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侧重其文化方面的变化。

他认为这正是资本主义走向最后阶段的表现。

王晴佳先生认为詹明信的这一论述与马列等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垂死性”的描述相一致,正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大卫哈维虽然也是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其更倾向于后现代是现代后的一个阶段。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先驱法国思想家布希亚将后现代归结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用了一系列的新名称为之命名,如“新技术秩序”、“新道德”、以及“新环境”等,用后现代主义的术语来鬼界有关现代社会的诸种变化。

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由王晴佳主笔,讲述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产生,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以及其发展。

后现代主义就其运用范围来说,“却又经过了一个从艺术到建筑,再到语言学、文学和哲学,最后到科学和史学的过程,表现的是一个由点及面的现象”,后现代主义涵盖西方当代文化的各个方面。

我们知道结构主义主要探讨人的主体与结构的关系,而后结构主义则进一步否定主题,否定理性和理性的思辨,即形而上学。

“后结构主义在理论上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思想前提”,但是,“后现代主义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后结构主义,因为它反映论社会的变迁、文化思想和艺术的总体变化。

”。

后现代有很多方面的特征,在建筑方面主要强调打破以前整齐划一的建筑风格,认为建筑风格应该考虑当地的传统文化,人物风情,各个建筑应该有各自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强调文学描写应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各种文学手法混合运用,其对文学领域的影响力正方兴未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还体现在其对启蒙运动中所提倡的理性主义的批判。

在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指导下,思想家强调“大叙述”(“思想家们有关人类社会历史带有规律性的理论,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哲学’”)、“元叙述”(对普遍理性的承认),亦即“大写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社会的发展是有普遍规律的,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会逃脱这一窠臼,这其实就是西方中心主义,忽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特殊性和个别性。

“后现代主义就是不相信人类普遍理性存在的可能,对西欧中心论的否定,也即对西方近代文化优越性的否定,这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目的和成就。

”。

作者在此部分介绍了妇女史研究和后殖民的研究,在以前的史学研究中,政治和精英人物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女性则是边缘人物,从来不是历史研究的对象。

妇女是研究的出现和发展其实就是表现了“他者”的活动,体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分散性。

“从妇女史的开创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中不但可以看到后者在历史研究中的广泛影响,而且也能看出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大写历史’即西方近代的历史观念,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让人信服。

”,据妇女史研究的例子来看后现代主义的冲击,说明“大写历史”的瓦解。

“如果说妇女和女权主义的兴起揭示了‘大写历史’内部的漏洞,那么后殖民主义则代表了一种外部批判‘大写历史’的倾向”,“‘大写历史’所代表的是一种单一的时间观念,认为世界所有地区的历史都必须遵守。

后殖民主义者所揭橥的是时间的多重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认为非西方地区的历史演变并不一定要遵守西方的时间观念,它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标准”。

因此,后殖民的主义者侧重于研究被殖民地的历史与文化,突破以宗主国历史发展的模式来定义被殖民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小历史、微观史,日常史的兴起也正是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象也正是以前不被重视的“他者”。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批判的主要对象就是兰克史学,兰克史学在十九世纪兴起并影响深远,兰克要求“如实直书”,强调历史学家注重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批评工作,要追求“客观”史学,尽量再现历史,但后现代主义者就认为历史没有事实可言。

王晴佳在这部分就讲到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很大,对近代的历史方法论提出挑战。

“第一,后现代主义者取消了对真实和事实的追求,历史知识只是一种解读或解释,没有真实的历史可言。

第二,没有必要搜索所谓的原始、档案材料,没有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别,他们都是文本而已。

第三,没有必要尊重古人与历史当事人,因为它们的作品或回忆并不一定与事实更接近。

古人与今人都一样,都只是提供了一种有关过去的解释。

”后现代主义强调一切都是相对的,历史无真是可言,即便是一手资料也有时人的主观意识在里面,也不可能反映真实地历史。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而且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主张文字性质具有不确定性。

对后现代史学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罗兰巴特的名言,也即他的一本书名《作者之死》,主张写完作品之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结束,现在后现代史学著作基本上都无一个完整的结论,让读者自己解读自己下结论,这也许与巴特的影响有关。

海登怀特指出历史所写的和哲学家所写的没有什么不同;文学和史学也无本质上的差异,历史并不比文学更客观,事实和虚构没有不同;历史写作和文学一样,都需要想象才能完成。

其实,我认为历史研究如果不追求真实性及其反映的意义,那么历史研究究竟有何意义呢?后现代主义者汉斯柯尔纳想将历史学语文学的界限取消,彻底改造历史学。

作者在本书最后[要理问答]部分,讲到“如果相位后现代主义下定义,就是对后现代主义不够了接,因为后现代主义只是对各种现象的一种反应,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史学,我们只能说那些受后现代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史学观念和史学著作可以归于“后现代史学”。

在“史学写作”领域,后现代者大力批判传统“史学写作”观念,他们大喊“历史等于文学”、“历史记忆与客观上的历史真实有很大的距离等等;他们提出了“微观史”、“日常史”等观点以取代以前人们坚持的历史著述原则……所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历史学的挑战。

本书的第三部分,由古伟瀛先生执笔,对后现代与中国史之间的种种联系作了论述。

传统史学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这已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中国学者对这样的挑战尽管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关注,但做出实际行动者寥寥无几,因而这里讲的“中国史”并不是中国史学界,而是“中国的历史”,即就是一些国外学者采用后现代学说对中国历史的研究。

这也是作者之所以会在第八章和第九章介绍许多深具后现代意识的关于“中国历史”的史学著作的原因所在。

比如,(何伟亚)的《怀柔远人:清代宾礼与1793年马嘎尔尼使节》、(史景迁)的《王妇之死》等等,这些都是从“微观史”、“女性史”等角度写成的后现代史学著作,而且颇受人们的欢迎,它们真正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写作特点,既可以看作是新史学著作,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一般来说,中国史在西方历史学者的眼中看来就是前面提到的所谓“他者”,而因为是“他者”的缘故,所以那些后现代学者对此理所当然就有了研究的兴趣。

就现状来说,这些研究(书中所列举的那些关于中国史的后现代史学著作)提出了很多比较新颖的看法,能给我们不少的启示,而且对于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他者”来说,这样的研究更加民主化……所有这些并不全是一种坏现象,相反会给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新视角的有益借鉴。

对于中国史学界来说:“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但是也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被其同化。

再者,其实作者要讲的并非是这些书里讲了什么故事,而是让我们了解这些书目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的。

还有就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后现代不仅对西方历史产生了解构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研究。

这也可以看作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历史学冲击的表现之一瞥。

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已经以各种新颖的姿态进入了历史学的各个角落,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是对“后现代和传统历史学之间矛盾”的进一步认识。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历史学的发展,并且我们要从合理的角度对此作出回应的话,那么正如作者所讲的,“这就达到了基本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