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地产换帅内幕
人员洗牌、部门调整中海地产大换血开始了

人员洗牌、部门调整中海地产大换血开始了2017-06-05 16:56话说,从颜建国间接到直接掌权中海地产,已超过半年时间了。
在这个高位上,他的管理动作是循序渐进的。
加入中海后,颜建国就撤销了前董事会主席郝建民成立的战略与风险管理部。
转而新设一个运营管理部。
今年1月他对内表示,未来要实现中海地产销售和利润双增长,提高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能力。
他主张加强客户研究,因而恢复了郝建民时代撤销的客户服务部。
3月,颜建国撤销了郝建民成立的营销公司与工程公司,将它们并入地产公司。
5月,他开始在中海推行信息化建设,复制在龙湖时的工作经验。
这些事,董小姐在过去的文字里或多或少写到了一点。
现在来说些新变化。
如今的中海地产开始了大换血。
董小姐独家获悉,颜建国在总部层面新成立海外事业部与创新业务发展部,同时撤销企业传讯部(内陆),将品牌宣传、公共关系管理等职能并入综合管理部。
颜建国本人则开始主管监察审计部、创新业务发展部和企业传讯部。
这一次,中海地产的人事变动涉及高层与中层管理者共计超43人,变动的辐射面超过10个城市公司,涉及超过10个集团总部下辖部门。
在地产公司,短时间内进行如此大幅度的管理架构与人事调整,实在少见。
人员洗牌据董小姐了解,在高管层面,目前中海地产执行董事、副总裁兼总建筑师罗亮,新添了两个头衔——执行副总裁兼运营总监。
罗亮开始主持公司日常运营工作,分管运营管理部、设计管理部和商业地产公司。
同时新任命三位中海外副总裁,即郭光辉、陈德有与庄勇。
其中,郭光辉分管财务资金部,陈德有新任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兼任中海地产法律事务部总经理,同时取代了此前兼任法律事务部总经理之位的陈为强。
而中海地产北方区域总经理庄勇,现在被调回总部,卸任北方区首,也不再兼任沈阳公司总经理,转任集团人力资源总,还分管综合管理部、信息化管理部和客户服务部。
而张智超接任庄勇的位子,现在开始分管北方区域,也兼任沈阳公司总。
人力资源领域是庄勇的老本行。
陈谊的一声叹息:中海人事大清洗始末

陈谊的一声叹息:中海人事大清洗始末离职风波陈谊终于走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一位高管朋友对拆姐说。
45岁的陈谊是中海地产的总裁。
拆姐跟陈谊交集不多,但跟他在中建总公司的几位老同事有些接触。
因为与董事长郝建民的斗争失利,这位“娘娘”过去两年一直被打入冷宫,不开心写在每一次早朝的脸上。
那位高管朋友给拆姐发了一封陈谊的离职信,洋洋洒洒1600字,离职信标题名为《重回起点再出发:善知慧行,阳光共赢》,痛诉23年中建革命史,但拆姐只看到其中六个字:忠义两责已了!这六个字显然是写给郝建民先生的。
忠义两责已了!不给郝(sha)董(bi)织毛衣,陈谊娘娘的哀怨之情溢于言表。
军校宫斗中海地产可以说是地产界的“黄埔军校”,包括万科、龙湖、碧桂园在内的大房企,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时不时挖一下中海的墙脚。
中海还可能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利润率最高的房企。
这是曾经最令王石胆寒的房企,2000年王石曾发起过一次合并,想让万科与中海合并,打造一架中国房地产的超级航母。
然而这次合并在中海老大孔文杰的抗拒下失败了,王石不得不转抱华润宁高宁的大腿。
戏剧性的一幕在过去一年里发生。
中海不断有高管离职,从营销公司董事长曲咏海、到助理总裁范逸汀,如今再到总裁陈谊。
陈谊并非中海离职职位最高的管理层。
但据拆姐所知,中海外集团的财务总监肖喜学最近也递交了辞呈,而在10月份辞任中海地产执董的阚洪波,也走在辞职的边缘。
但这一切人事的剧烈变化,因这家央企的封闭和低调,并不被公众所注意。
“今天的中海与过去的中海已经截然不同了,”一位中海管理层人士对拆姐说,在郝建民接班孔庆平后,这家央企经历了管理层换代、合并中建地产、管理架构改革等诸多大事,历时两年,这场央企里的甄嬛传终于在2016年年初迎来大结局:甄嬛郝建民把所有娘娘都干掉了。
派系林立将日子拉回到2013年。
当时57岁的孔庆平卸任中海董事长,48岁的郝建民接任。
就像万科王石放权给郁亮一样,孔庆平同样给郝建民留下了一个业绩到达巅峰、但山头林立的公司。
【政务民生】2024年中海地产法人调整计划

2024年中海地产法人调整计划Hey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个大新闻!中海地产,这个在房地产界响当当的名字,即将在2024年迎来一场法人调整的“大地震”! 是不是听起来就让人心跳加速?别急,咱们这就来一场深度剖析,看看这场调整到底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新起点!一、调整背后,是市场的“风向标”还是内部的“换血计划”?首先,咱们得明白,企业法人的调整可不是小事,它往往预示着企业战略、管理风格甚至市场定位的转变。
中海地产此举,是感受到了市场风向的微妙变化,准备调整航向,还是内部管理层的一次“大换血”,意在激发新活力?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一艘巨轮在广阔的海洋中航行,船长(法人)的变动,无疑会影响整个航行的方向和速度。
中海地产这次调整,是准备加速冲刺,还是稳健航行,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二、新任法人,是“改革派”还是“守成派”?说到调整,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新任法人的身份和背景了。
是外来的“改革派”,带着全新的理念和打法,准备在中海地产掀起一场革命?还是内部的“守成派”,熟悉公司文化,能够平稳过渡,保持公司现有的发展势头?这就像是看一部宫斗剧,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策略。
新任法人能否赢得股东、员工乃至市场的认可,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无论如何,这场“权力的游戏”已经悄然拉开序幕,咱们就拭目以待吧!三、调整之后,中海地产的未来是“星辰大海”还是“未知迷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次法人调整对中海地产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是开启了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还是踏入了“未知迷雾”的探险?从积极的角度看,新任法人可能会带来新的视角和策略,推动公司在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但另一方面,调整也可能带来短期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需要公司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平稳度过。
总之,中海地产的这次法人调整,就像是一场未知的旅行,既充满了挑战,也孕育着机遇。
我们作为旁观者,不妨保持一颗平常心,既期待它的精彩表现,也准备好迎接可能出现的波折。
中海地产主席郝建民突然辞职

龙源期刊网
中海地产主席郝建民突然辞职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5期
11月15日,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突然发布公告披露,郝建民辞任公司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肖肖获选为主席并获委任为公司行政总裁。
中海地产是中国海外集团的房地产业务平台,1979年创立于香港,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688.HK,公司名称:中国海外发展公司)。
公告内容称,郝建民因工作调整决定辞任公司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一职。
同时,郝建民已向公司确认,与董事局并无不同意见,公告并未提及郝建民的去向。
作为过去多年的地产行业标杆,中海地产在郝建民担任主席期间接连完成了与中建地产的内部整合,以及今年与中信集团间跨央企平台的地产整合。
在完成这一系列并购后,郝建民的突然辞职不仅令外界感到困惑,中海内部同样意外。
在担任中海地产主席的三年多时间内,郝建民维持了这家央企傲视群雄的盈利能力,并一直被捧为“全球最会赚钱的房企”。
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的净利润达到157.9亿港元(约合135.04亿元人民币),远远高于同期万科、恒大和碧桂园行业前三的盈利水平。
挪用公款840万中海物业原老总判刑5年.doc

挪用公款840万中海物业原老总判刑5年深圳市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海物业)原总经理李立新涉嫌挪用公款一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李挪用公款人民币840万元,其行为已构成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李立新不服上诉至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深圳中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中海物业是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国海外兴业有限公司的下属全资子公司。
从2000年开始,任职中海物业总经理的李立新以公司股份制改造为由,挪用公款,越权批准将中海物业公司维修基金840万元给臧××、李××、李×等人集资验资扩股,注册成立中海外承物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外承)。
因达不到以中海外承收购中海物业侵吞国有资产的目的,李于2001年底率众出走,另立门户,抢夺中海物业的市场。
因中海物业是国内最大的物业公司,而李立新是中海物业的开拓者之一,李立新事件一度引起业界的震荡。
2002年3月,李立新因涉嫌挪用公款被刑事拘留,后被逮捕。
品味人生1、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飞不到高空。
想象力是翅膀,客观实际是空气,只有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显着成绩。
2、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
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生命便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3、真正痛苦的人,却在笑脸的背后,流着别人无法知道的眼泪,生活中我们笑得比谁都开心,可是当所有的人潮散去的时候,我们比谁都落寂。
4、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5、幸福,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个人的体验。
也许,幸福是你风尘仆仆走进家门时亲切的笑脸;也许,幸福是你卧病床上百无聊赖时温馨的问候;也许,幸福是你屡遭挫折心灰意冷时劝慰的话语;也许,幸福是你历经艰辛获得成功时赞赏的掌声。
【政务民生】2024年中海地产法人调整计划

2024年中海地产法人调整计划Hey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地产界的重头戏——中海地产在2024年的法人调整计划!这可不是一般的人事变动哦,简直就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战略棋局,让人不禁直呼“城会玩”!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事儿可不是突如其来的“惊喜”,而是中海地产在深思熟虑后的“大招”。
要知道,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每一次的高层变动都可能意味着企业方向的调整、战略的重塑。
这次中海地产的法人调整,无疑是在为未来的发展铺路,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内部视角:换血还是焕新?从内部视角来看,这次法人调整或许是对现有管理团队的一次“大考”。
一方面,老员工们的经验丰富,稳定了公司的根基;但另一方面,新鲜血液的注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能带来新的思维、新的活力。
中海地产显然深谙此道,通过法人调整,既保留了核心力量,又引入了新鲜元素,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一场足球比赛,教练在关键时刻换上了几位年轻小将,既保留了老将的经验,又激发了球队的活力。
中海地产的这次调整,无疑是在为自己的“球场”上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和期待感。
二、外部视角:市场风云变幻,如何应对?再从外部视角来看,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可是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
政策调控、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变化……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中海地产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这次法人调整,或许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就像是在一场激烈的商战中,中海地产正在调整自己的“战术布局”,准备以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这样的调整,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市场的一次宣言:中海地产,永远在路上!三、战略棋局:布局未来,赢在当下最后,咱们来聊聊这次法人调整背后的战略意义。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事变动,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深远布局。
中海地产通过这次调整,不仅优化了管理团队的结构,还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政务民生】2024年中海地产法人调整计划

2024年中海地产法人调整计划Hey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个大新闻! 没错,就是那个在房地产界呼风唤雨的中海地产,他们要在2024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法人调整计划啦! 这不是简单的换帅哦,这可是关乎企业未来走向的大动作!快来跟我一起看看,这场调整背后的一二三吧!一、变动风云:高层洗牌,新气象来袭!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变动的核心——法人调整。
想象一下,一个企业的法人,那可是掌舵人啊,换个人那就是换种风格,换种思路!据可靠消息,中海地产这次可是下了决心,要进行一次高层的大洗牌。
一些在业界享有盛誉的老将可能会退居二线,而一批年轻有为、充满创新精神的新锐力量将走上台前。
这可是个不小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机遇!想象一下,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些新锐力量会不会给中海地产带来一股全新的风气?他们会不会在战略规划、市场布局上有所突破?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拭目以待!二、策略布局:调整背后,深意何在?那么,中海地产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法人调整呢?这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房地产市场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
而高层的调整,正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据说,这次调整将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加强在科技、绿色、智能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中海地产向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这可是个大手笔啊!想象一下,未来的中海地产,不仅房子盖得好,而且科技感十足,智能生活触手可及,那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三、未来展望:中海地产,新征程起航!最后,咱们来聊聊这次调整对中海地产未来的影响。
可以说,这次法人调整计划,是中海地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重要布局。
它不仅关乎企业的当下,更关乎企业的未来。
随着新团队的到位,中海地产有望在战略规划、市场布局、产品创新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
他们可能会更加深入地挖掘市场需求,推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也可能会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成为真正的全球地产巨头!当然啦,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政务民生】2024年中海地产法人调整计划

2024年中海地产法人调整计划Hey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个大新闻! 没错,就是那个在房地产界如雷贯耳的中海地产,他们要在2024年来个法人调整的大动作啦! 这可不是小事儿,毕竟换帅如换刀,每一个变动都可能预示着企业的新方向和新征程。
那么,就让我们一探究竟,看看这次调整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玄机吧!一、变动背后的深意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中海地产要在此时此刻进行法人调整?是业绩遇到了瓶颈,还是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变?其实啊,这些原因都有那么一点点,但更重要的是,中海地产正在寻求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政策调控、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房企们倍感压力。
而中海地产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自然也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这次法人调整,无疑是他们为了应对未来挑战,提前做出的战略部署。
二、新领导的风向标说到新领导,那可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了!毕竟,一个企业的掌门人,往往决定着这个企业的未来走向。
那么,这次中海地产的新法人会是谁呢?他又会带来哪些新的理念和举措呢?虽然目前具体人选还未公布,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窥见一二。
据悉,这位新法人将是一位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卓越领导才能的精英人士。
他她不仅熟悉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更擅长创新思维和跨界合作。
可以预见的是,在新法人的带领下,中海地产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升级,同时加大在科技、绿色、智能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以打造更加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三、未来的地产新蓝图那么,随着新法人的上任和中海地产法人调整计划的实施,我们又能期待一个怎样的未来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海地产将继续保持其在房地产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他们不仅会继续深耕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还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和新兴市场领域。
其次,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中海地产将更加注重品质和差异化竞争。
他们将通过技术创新和跨界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他们还将加强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海地产换帅内幕中海地产与大股东中国建筑的矛盾源远流长,在国企复杂的权力拉锯和巨变的行业环境之下,中海地产下一步将走向何方?《财经》记者董文艳/文马克/编辑11月15日深夜,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郝建民突然辞任,董事会副主席肖肖接任。
《财经》记者获悉,当晚消息一出,中海地产一些正在外出差的高管被要求紧急返回总部待命,对离职缘由亦不知情。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总部很多人事先也不知道。
”一位中海地产总部员工说。
截至发稿,郝建民因何离职,是否有高层授意或其他不可知因素影响,尚无定论。
但据《财经》记者了解,中海地产大股东中国建筑与中海地产的矛盾源远流长,或为此番变故的深层原因。
矛盾源远流长矛盾源自管控,早在中海地产诞生时便埋下内部争斗隐患。
1979年,中建在香港安家,后组建中建控股子公司中国海外集团。
早年,孙文杰从中建授命,带一队人马赴香港做工程总包。
之所以取名中国海外,是因为在中建内部,最早给中海地产的定义便是出国做工程承包代建,赚外汇回来。
主业是出国代建,顺便在香港做地产开发。
在中建各大工程局负责人眼中,“早年中海地产是中建看不上的小拇指”。
中建投资孙文杰做中海地产,类似如今的创业风险投资。
那时,孙文杰凭借其母公司中建的关系,承接了华润等国资背景企业部分工程代建。
尽管有步步做大的势头,但中海地产当时的业务量与业绩,完全无法与中建匹敌,更无法得到母公司更多的关注度。
由于做地产开发比工程代建获利更多,1988年,在中海地产集团之下,孙文杰成立子公司中海地产,中海地产亦是中建系统的孙公司。
中海地产早年在香港和澳门投资地产开发项目,多与港资地产企业联手合作开发。
后瞄准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拿地开发。
1992年中海地产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家以自身在港资产直接上市的中资企业。
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中海地产,公司市值从超340亿港元骤降至43亿港元。
在中海地产人看来,那时母公司中建并未尽全力拯救中海地产,中海地产更多靠自身力量转危为安,在紧要关头贡献现金流的,是中海地产代建业务线承接的数个香港大型工程及内地数公司。
这为此后双方关系紧张埋下伏笔。
这轮濒于破产风暴,让中海地产人发觉,尽管身为中建旗下公司,但一定程度上,依靠母公司输血的想法已然破裂。
至此,孙文杰率领中海地产坚定转向。
一方面加大力度在港澳做代建,同时去中东等地代建工程赚取现金流,另一方面大规模加码内地城市的地产投资。
为争取大股东中建支持,孙文杰也强化海外工程建设,赚得利润多数上缴中建,之后再抽取其他资金投资中国内地。
这轮内地加码让中海地产规模迅速膨胀。
以致到2002年末,中海地产主营业务销售额已达29亿港元,仅次于当时中国最大规模房企万科。
由于中海地产将业务重心转移至地产开发领域,且战线拉回中国内地,这条业务线与中建最早成立中海集团,主打代建业务的初衷产生偏差。
脱离了海外发展的指导路线,此举令中建内渐生不满。
2001年,孙文杰担任中建董事长。
孙上任后,一直在平衡中建与中海地产的关系。
此后,中海地产一些项目强制规定必须由中建施工参与,同时强化中海地产利润上缴至中建总部,再由中建总部分利润给各大工程局这一分配制度。
以此彰显大股东中建对中海地产的支配地位。
孙文杰治下的中海地产,整体思路为加大力度赚钱,做大规模,提升利润率,从而向国资委证明中海地产的成功。
同时及时上缴利润,满足大股东中建的要求。
然而,中建与中海地产矛盾并未真正消解。
过去,中海地产不仅规模快速扩大,利润也维持高位。
利润高一面源自其地产开发利润相比中建传统建设业务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中海地产最初采取最低价中标模式,通过强势压低工程方利润的做法,减缩成本,提高利润。
香港起家的中海地产,较早接受市场化及盈利原则,由于出身中建系,对工程中的利润点了若指掌,使得中海地产压成本能力更加高于同行。
而这让中建各工程局因自身利润被压低更为不满。
在内地,此种做法逐渐演变成,地产开发商中海地产开始指挥工程方兼股东方中建。
中海地产的一个地方公司总经理,一度可以指挥中建工程局负责人。
且中海地产常从中建各大工程局抽人来支援。
在国企中,这一级别不对等现象性质特殊,如同乙方级别高于甲方。
不满渐渐积压,源头在利润和人才管控。
中建与中海地产的关系已有不可调和之矛盾,处在爆发边缘。
孙文杰及后来的中海地产接任者孔庆平都意识到这一点,二人都身段柔软,善于平衡。
此后,中海地产通过利润上缴制度来尽可能压制大股东的不平衡感,弥补关系漏洞。
同时,也逐渐从中海地产内部弱化国企科层层级制度,减少从中建抽调人才,改为加大中海地产自身人才培养,如大力发展“海之子”人才工程。
努力平衡之下,局面维稳,矛盾压制,双方渐相安无事。
同门交锋然而,好景不长,被掩盖的问题几经发酵,再度出现。
由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结束,中建业务利润出现下降苗头。
由于承建业务与地产开发一样有利润滞后表现,数字在2012年反映出来,中建的业务利润率增速仅15%,增速下滑。
中建内部出现冗员等管控问题。
中建各大工程局普遍感受到压力,意识到,在工程代建之外,地产开发才是真正的利润奶牛。
“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拖欠工程款,用地来顶账。
而顶账的项目,都给了中海地产去开发。
各工程局还是没有吃到肉,但经营压力却实打实给了中建工程局。
中建对于赚得盆满钵满的中海地产很气愤。
”一位接近中建地产的人士说。
在外部市场的变化背景下,中建各大工程局经营指标多无法完成。
而中建内部认为这与中海地产受益于内地房地产市场,通过长期压低各工程局工程款、提升溢价能力不无关系。
加上此时的子公司中海地产承接了中建的顶账项目开发,又筑墙封闭,与中建系统交流较少,且自身人才体系生长,内部俨然如同独立王国。
至此,大股东中建系对于中海地产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
为了缓和新矛盾,孙文杰着手于中建内各工程局联合成立一家地产公司,即中建地产。
中建地产开始负责将各地政府顶账的土地项目重新揽至麾下,自己做开发,分利润。
此后,背靠中建现金流,中建地产也开始走招拍挂拿地路线,渐入地产公司发展正轨。
中建系与中海地产的矛盾局面暂得以缓解。
2010年5月,孙文杰从中建退休。
《财经》记者从数位中海地产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此前,孙文杰曾钟意于同为中建出身、一直在中海集团奋战的孔庆平接任其位。
孔庆平曾与中建系统出身的易军展开角逐,但最后易军得到更高层面支持,接任中建董事长之位。
而孔庆平则继续担任中海地产董事会主席。
“和孙文杰与母公司中建乃至住建部各领导关系紧密不一样,孔庆平在中建一直没什么话语权。
此后中海地产领导层班底与中建的关系,一代比一代疏离。
”一位原中海地产中层管理者对《财经》记者说。
易军上台后,开始大力扶持中建地产发展。
与中海地产在同城抢地现象亦时有发生,中建与中海地产隔膜逐渐加深。
如此发展两三年后,中建总部认为中建地产发展速度依然远被中海地产甩开,人才梯队差距较大,为解决这一难题,合并想法萌生。
年报显示,2012年,中海地产销售额111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896亿元),而经测算,中建地产当年销售额仅210亿元人民币。
差距悬殊。
《财经》记者从接近中建地产人士处了解到,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合并让中建地产蛇吞象,吞下中海地产,如此一劳永逸。
在易军的强力推动下,中建地产与中海地产开启合并节奏,但因双方多年矛盾,此举并非一帆风顺。
《财经》记者获悉,与外界普遍认为此番合并是中海地产吞并中建地产多有不同,中海地产实际对合并抱持抵抗态度,最初也有诸多抵抗行为。
而中建地产已获上层授意,执意要并入中海地产。
局面一时僵持不下。
此时,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孔庆平部下已有一理想接替人选,即当时的行政总裁郝建民,他由孔一手提拔。
在合并拉锯战中,《财经》记者了解到,中建曾发动突击检查,查郝建民财务。
而中海地产也不甘示弱,四处打探中建地产即将派入中海地产的人选,并组织举报,以致中建一度将原中建地产负责人陈谊派至美国保护起来。
但此说法未得到双方证实。
合并拉锯战至此,双方各有损耗,终坐下谈判。
《财经》记者获悉,孔庆平以自己提前退位作为妥协,此时离他正式退休还有两年。
条件是由郝建民接任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亦允许中建地产陈谊进入中海地产,但只能当总经理一职。
中建认可此提议,双方对合并后的中海地产架构,初步达成一致。
2013年8月,整合拉开帷幕。
陈谊率中建地产330亿元并入中海地产,这轮整合为期20个月。
一箭双雕的改革?2013年8月,郝建民接任孔庆平。
2014年1月,郝建民发起中海地产内部改革。
改革与中建地产、中海地产的合并工作几乎同步进行。
郝建民在中海地产总部层面成立战略管控委员会展开集权,同时成立两个专业化公司,即营销公司与工程公司。
两个专业公司直管各地区公司营销部和工程部,收回此前地区营销与工程的人事任免、绩效权等。
而中海地产战略管控委员会统管地产项目策划、定位、设计、利润指标等具体事宜,管理细致,且直管营销公司与工程公司。
此番改革与此后陈谊离职不无关联。
中建地产方进入中海地产,遭遇中海地产改革,拆分组织,改变架构,一定程度上,这让承载了中建系整合使命的陈谊无从发力。
“改革后,一切都受命于战略管控委员会,陈谊这个中海地产总经理进来后就被架空了。
”上述原中海地产中层管理者说。
2016年1月,陈谊离职,并发布离职信称“忠义二责已了。
”从过往看,在中建系统里,中海地产发展历来相对独立。
双方合并也并未如中建蛇吞象的初衷,最终中海地产仍占据主导权,独立管控。
但相比架空中建系权力,这次改革还有更多企业治理层面含义。
房地产更多受投资驱动,《财经》记者获悉,郝建民曾在中海地产表达各地区总经理应主抓投资,需把营销与工程等业务交给专业对口人士管辖的意图,以加强专业化条线管理。
《财经》记者从一位中海地产相关人士处获悉,中海地产内部甚至有未来将新营销公司与工程公司独立上市的长远规划,如对外承接业务。
但现在二公司仍在中海地产体系内服务。
郝建民的改革基于他对中海地产管控的瓶颈与认识,也包含部分权力斗争色彩,前者权重应大于后者。
但《财经》记者从多位中海地产相关人士处了解到,在中海地产内部,对此次改革的负面评价要大于正面,多认为改革对于改变中海地产企业基本面并未真正起到实质性作用。
相反的,在强化管控条线的同时,这轮改革一定程度破坏了中海地产每个地区公司的管理完整性,最终在实际落地时,导致不同地区呈现各异的管理局面。
如在工程条线,改革虽让工程技术与工程质量在管理上更有体系,但在地区公司,工程和其他业务联系素来紧密,现施行独立条线管理后,为地区公司工程进度磨合增加了难度。
改革同样造成一定程度的权责分离,在营销领域尤为明显。
战略管控委员会统管营销指标后,营销公司一度不再有项目定价权、利润指标等权力,出现集团根据财务报表数字定项目利润率的情况,而非根据市场,营销公司只有被动完成任务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