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合集下载

什么是赫克谢尔——俄林定理?

什么是赫克谢尔——俄林定理?

什么是赫克谢尔——俄林定理?什么是赫克谢尔——俄林定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又称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模型。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模型表明当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考察这一命题。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 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 Bertil Ohlin )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满意请采纳阐述H—O(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内容和评价论H-O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喝水。

即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家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相对丰富,则应该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和出口,这样各个国家的资源会更为有效的配置,福利也将会得到提高。

评价:这一理论对需求并没有予以充分考虑;他的假设条件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因素;这一理论在理论上对贸易是有益的。

什么是霍特林定理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存在开采资源的价格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开采资源的价格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的情况下,对于开采者来说把资源储存在地下与开采出来,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

霍特林的假设:在霍特林模型中,消费者认为每家厂家的产品在地理或产品特征空间中具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两种产品在地理或产品特征中越接近,它们就越是好的替代品。

消费者在地理或产品特征空间中与卖方越远,则其购买的成本就越高。

厂商或产品只与邻近他们的厂商或产品展开直接竞争,两家厂家各自都有一定的市场力量。

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小于A国,我们就说B国是 资本丰裕的国家,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即:?
❖要素丰裕会影响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如下图所示:
❖ 如果A国劳动丰裕且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B国资本丰裕且Y为资本密 集型产品,那么,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AA将相对偏向X轴,B国生产 可能性曲线BB将相对偏向Y轴。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及其内容
❖ 对H-O模型的第一次经验检验是在1951年由里昂惕夫利用 美国1947年数据进行的。他想要通过美国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更确切地说,他想要同时验证两个命题:(1) H-O model是正确的;(2)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 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 赫克歇尔( Eli F Heckscher,1879-1959) 生于瑞典一个犹太人家庭。他
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经济
理论上的创新和在经济史研究 方面引入了新的方法论——一 种定量研究方法。1919年发 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 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提出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存在 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 的根本原因。
❖ 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用静态的总体均衡和局部均衡分析 贸易对价格、生产消费以及贸易利益等方面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总体均衡分析
❖ 与古典贸易模型相比,H-O模型对一国生产可能 性的假设方面有两点不同:
❖ 第一,生产能力不同原因的差异:生产技术不同 到要素禀赋不同→生产可能性偏向不同;
❖ 第二,关于机会成本的假定:要素投入由一种到 两种→生产的机会成本从不变到变→PPF由直到 曲。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内容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内容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内容1. 概述说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这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高大上,但其实它的核心思想挺简单的。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派对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各自分享自己的拿手好菜。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研究就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国家擅长做某些“菜”,而另一些国家则对这些“菜”一窍不通。

换句话说,他们研究的是国际贸易的本质,尤其是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如何影响他们的出口和进口。

是不是感觉像是在吃一顿大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菜单”,而贸易就是大家交换美食的过程。

2. 主要内容2.1 生产要素首先,咱们得聊聊“生产要素”这个概念。

生产要素其实就是国家用来生产商品的各种资源,比如土地、劳动和资本。

就像做菜一样,你得有新鲜的食材(土地),会做饭的厨师(劳动),还有做菜的设备和工具(资本)。

每个国家在这些要素上的富裕程度不同,就导致了它们在某些商品上的竞争力强弱。

这就像你家里的厨房,可能你妈擅长做麻辣火锅,但你爸做的西餐却是一绝。

你就得根据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厨师”来做饭。

2.2 比较优势接着说到“比较优势”。

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其实是个简单的道理。

就是某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做起来更省力。

这就像有的人天生就会唱歌,而有的人则是半天都学不会。

假如A国特别擅长生产小米,而B国则在生产汽车上有绝对的优势,那么两个国家就可以各自发挥特长,互相交易,达到双赢。

这种合作就像是朋友之间的默契,一个唱高音,一个唱低音,合起来才能好听。

3. 影响因素3.1 市场规模说到这里,市场规模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市场越大,交易越活跃,生产的规模效应就越明显。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餐馆,客源少得可怜,那你再怎么努力也难以盈利。

但是如果你在大城市开店,顾客络绎不绝,你就能轻松赚到钱。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也是强调了这个道理,国家间的贸易规模越大,资源配置就越有效率,大家都能从中获益。

3.2 贸易再者,贸易也会影响这个模型的应用。

4 要素禀赋理论

4 要素禀赋理论

PW
P*
E’
E’* E* U2 O B‘ U’2 X
O
A’
X
图4-5 H、J两国贸易后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 二、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 •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 当某一要素禀赋增加时,会导致密集使用 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 产则下降。

第一种方法:如果B国的可用总资本和 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国的这 一比例,我们就说B国是资本丰裕的。注意 ,这种方法用的是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 ,而不是两者的绝对数量。如果B国的 TK/TL大于A国的TK/TL,即使B国的资本 拥有量少于A国,B国仍然是资本丰裕的。
K
K2
E2
K1

里昂惕夫的计算给他本人和其他人提供 了一个令人困惑的“谜”:1947年美国居 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 本密集型产品。其关键比率(KX/LX)/( KM/LM)仅为0.77,而根据H-O理论,该比 率应该远大于是。这一现实与理论大相径 庭的矛盾即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Y’’
X’’
X’ X Y’
SJ
a P
c
DH O a) O
D
DJ O c)
Q
b)
Q
Q
图4-3 贸易利益的局部均衡分析 a)H国大米市场b)国际大米市场c)J国大米市场
• (二)一般均衡分析
Y P* B E* U2 A P E U1 O B‘ A’
X 图4-4 贸易前H、J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状况
Y Y PW P A E U1 B U’1

国际经济学课件 2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国际经济学课件 2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度 (对于不同国家) 要素的相对密集度 (对于不同商品)

该模型也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一、两要素经济模型
假设
• 经济中生产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 • 生产产品需要投入两种要素:劳动 (L) 和
土地(T),并且要素供给有限。
• 粮食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棉布生产是劳
动密集型的。

给定棉布的相对价格以及土地和劳动要素的供给量, 就可以决定两种商品的生产中分别要使用多少土地 和劳动。
Figure 4-5: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creasing Labor used in food production Land used in cloth production LF OF Land used in food production
Table 4-2: Composition of Developing-Country Exports (Percent of Total)
三、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分析

检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Tests on U.S. Data

1951年,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 · 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利用美国1947年 的数据对H—O贸易模型进行了第一次经验检验。鉴于 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里昂惕夫期望能得 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结论。

反之亦然。
Figure 4-3: Factor Prices and Goods Prices
Relative price of cloth, PC/PF
SS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6)生产与消费分离
Leamer(1980、1984)认为在一个多要素世界中, 应该比较生产和消费的K/L,而不是比较进出口的 K/L。对里昂惕夫1947年的数据重新计算表明,美国 生产中的K/L比率确实大于消费中的K/L。
资本(10 亿美元) 劳动(100 万人/年) K/L(美元/年)
生产中 327 47 6979
Kenen(1965)实际估计了美国出口和进口替 代商品中人力资本的含量,加到实物资本上, 重新计算美国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 率。成功地解释和消除了里昂惕夫之谜。
(5)自然资源论
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也是独立的 生产要素,存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美国很多所谓的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矿产品、 钢铁产品、农产品等)实际上是自然资源密集 型商品。
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相对价格一一对应
图3-3 要素相对价格与商品相对价格的关系
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相同的一次齐次生产函数;相对 要素价格均等化成立
(K / L)1A (K / L)2A (K / L)1B (K / L)2B
规模报酬不变,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完全依赖于要素相 对投入
MPL1A MPL2A
消费中 305 45 6737
(7)贸易平衡
现实中贸易收支从来没有处在平衡的状态, 如果是平衡的话,里昂惕夫所用的数据应 该能够说明美国的出口品相对于进口替代 品而言实际上资本密集型产品。
小结
1. 贸易基础和模式:H-O模型认为要素禀赋不同形成的 比较优势是两国贸易的基础。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 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 生产出来的商品。
(1)
(2)
(3)=(1)/(2)
100 万美元货物的出口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课件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课件

实证分析结果
结果概述
实证分析的结果将揭示赫克歇尔 —俄林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中的 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各国之间 要素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程度。
结果解读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赫克歇尔 —俄林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 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背后的经
济逻辑和影响因素。
结果应用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为各国制定 国际贸易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和 建议,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课件
目录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概述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理论基础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公式与推导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分析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局限性与改
进方向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应用案例
0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是一种解释国际贸易的经典 理论模型,主要探讨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背景
该模型由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菲德纳尔(Erik F.G.Feder)和伯蒂尔·俄林( Bertil Ohlin)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和比较优势原则解释了 国际贸易的成因和模式。
模型的主要假设
假设一
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是 既定的,且生产要素在 不同国家间不可流动。
假设二
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完全 竞争的,且生产要素的 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出。
总结词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为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 中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详细描述
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分析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从而制定出有利于本国产业的贸易政策,如关税、配额等措施。这些政策能够保 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威胁,同时促进本国出口的发展。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即要素禀赋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最重要的部分和核心内容,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共同提出。

一、概念提出人:赫克歇尔,俄林俄林批判地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在生产活动中,除了劳动起作用外,还有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各国产品成本的不同,必须同时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

他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贸易学说,标志着要素禀赋说的诞生。

俄林早期师承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而深受启发,故他的要素禀赋说也被称为赫--俄模式。

该模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模式。

二、简介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又称要素禀赋说,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后又由他的学生俄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以发展。

这种学说认为,同类产品存在的价格绝对差是各国进行交易的直接基础,而引起各国同类物品价格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各国生产各种物品的成本比率不同,而成本比率是由使用要素的价格差别决定的,而要素价格是由要素相对存量决定的,要素存量则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要素供给又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这样得出的一般结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并出口自己资源丰富的要素的产品,并进口自己资源缺乏的要素的产品。

这一学说还说明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这就是说,国际贸易使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逐步缩小,并趋于相等。

这是因为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的结果是,在前一种国家,劳动价格上升而资本价格下降;在后一种国家,资本价格上升而劳动价格下降,最后,这两个国家劳动的价格与资本的价格趋于相等。

这样也有利于使各国国内的收入分配更为平等。

这就是由要素禀赋说引申出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理论:一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 素所生产出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 素生产出的商品。
H-O模型图示
需求条件和技术 水平相同、要素 禀赋不同的两国 贸易
图3-2 H-O模型条件下的两国贸易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相对价格一一对应
图3-3 要素相对价格与商品相对价格的关系
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相同的一次齐次生产函数;相对 要素价格均等化成立
(K / L)1A (K / L)2A (K / L)1B (K / L)2B
规模报酬不变,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完全依赖于要素相 对投入
MPL1A MPL2A
图3-1 要素价格和要素密集度
基本结论
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既定的最终产 品的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 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 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两国商 品的相对价格也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降低。
MPLA
wA PA
MPK A
rA PA
MPLBΒιβλιοθήκη wB PBMPK B
rB PB
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贸易后,一种 要素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大于密集地投入这种要素 所生产出的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四、H-O模型的检验
1、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2)B是劳动密集型产品,A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两国技术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 (5)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6)完全竞争 (7)要素可以在国内、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8)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9)充分就业 (10)贸易平衡
一国要素富裕度
实物定义——如果国家Ⅰ可用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 (TK/TL)小于国家Ⅱ的这一比例,国家Ⅰ是劳动富裕 型国家,国家Ⅱ是资本富裕型国家。
119
17916
表3-2 中美贸易结构

技术组

1 杂志、办公与计算机设备 2 客机及零部件、工业无机物 3 机械、涡轮机、油脂和石油 4 水泥、非电力探测锤和加热设备 5 手表、计时器、玩具和运动品 6 木制品、鼓风炉、生铁 7 造船和修船、家具和设备
8 香烟、摩托车、钢铁铸造
9 编织、羊毛、皮革加工和制成品
图3-4 需求逆转时的贸易模式
如果两国的需求差异非常大(如各国的需求偏向于该国密 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的商品),使得一国自给自足经济 下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的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伙 伴国。
第三讲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H-O模型及其推论
H-O模型:贸易基础是两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数 量不同。
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贸易使各自的相对和绝对要 素价格相等
S-S定理:贸易使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 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
H-O模型的检验
一、H-O模型
基本假定:
(1)两国家、两要素和两商品。生产要素初始水平给 定,各不相同。
(1)
(2)
(3)=(1)/(2)
100 万美元货物的出口
2550
182
14011
100 万美元货物的进口
3091
170
18182
100 万美元货物的出口
2257
174
12977
100 万美元货物的进口
2303
168
13726
100 万美元货物的出口
1876
131
14328
100 万美元货物的进口
2132
——H-O模型推论之一
贸易后,随着生产的调整,劳动富裕国家的w/r上升, 资本富裕国家的w/r下降,导致劳动富裕国家B的相 对边际成本逐渐上升,资本富裕国家B的相对边际 成本逐渐下降,直到都等于国际价格,变动停止。
国际贸易使贸易各国的同质劳动获得等量工资,使贸 易各国同质资本获得均等收益。→→国际贸易使两 国相对要素价格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
三、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 Stopler-Samuelson theorem
——H-O推论之二
给定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论,S-S理论认为如 果贸易前后经济能维持充分就业,由贸易引 发的富裕要素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价格下降、 将使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 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
劳动富裕的国家对外开放后劳动的相对价格(w/r) 上升,两个行业都出现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根据1947年及1951年数据,里昂惕夫得出结论:美国参加国际 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 资本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与H-O模型的预测相悖。
1947 1951 1962
表 3-1 1947、1951、1962 年美国进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使用资本($1000) 使用劳动 资本-劳动比率
价格定义——如果国家Ⅱ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 国家Ⅰ,国家Ⅱ 是资本富裕型国家,国家Ⅰ是劳动富 裕型国家。 价格定义不仅反映可利用要素的供给,还反映其需求。 由于模型假定两国技术水平、偏好等都相同,要素价 格就和其供给情况直接相关。
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 A和B )和两种要素(L和K) 的世界中,如果生产A的资本/劳动投入之比(K/L) 大于B的资本/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 集型产品,而B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 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10 童装、非橡胶鞋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 百分比
4.8 2.6 3.9 11.5 18.9 8.2 4.1 5.2 17.2 23.5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 百分比
7.7 48.8 21.3 4.3 6.3 1.3 2.8 1.8 0.4 5.2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
MPL1B MPL2B

MPK1A MPK 2A
MPK1B MPK 2B
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收益产品 MRP= P×MP
PA MPL2A PB MPL2B w2 PA MPL1A PB MPL1B w1
PA MPK1A PB MPK1B r1
PA MPK 2A PB MPK 2B r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