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问题
诺和龙联合拜糖平治疗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3 次/ 日, 根据 患者血 糖水平进行调整 , 最高增加至 2 m g / 次。
所 有 患 者 用 药 时 间为 8周 。 1 . 3观察指标 观 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及 餐后 2 h血糖水 平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 白的变化 。 1 . 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 S P S S 1 8 . 0版 本 ,计 数 资 料采 用 x 检 验 ,P <O . 0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经过 8周治疗后两组 患者 的空腹血糖 、 糖化血红蛋 白及 餐后 2 h血糖水 平均 有明显下降 , 治疗组 的餐 后 2 h血糖及糖 化 血 红 蛋 白 水 平 较 观 察 组 下 降 更 为 明显 ( p < 0 . 0 5 ) ,两 组 患 者 空腹 血糖下降无 明显差异 。具体数据 见表 1 。 表 1两组治疗后血糖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
如 下:
1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选取 2 0 1 0 . 0 2 - 2 0 1 4 . 0 2期 间 在 我 院 诊 治 的 1 2 0例 以餐 后 血糖升高为主 的 2型糖尿病 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患者 5 4例 ,男 3 2例,女 2 2 例 ,年龄 4 2 — 7 1 岁, 平均 ( 5 2 . 6 ±6 . 3 )岁。治疗组患者 6 6例 ,男 3 6例 1 . 4 ±6 . 6岁 ) 。两组患者在血糖水平 、性 别 、 年 龄 上 无 显 著 差 异 , 具有 可 比 性 。 i . 2方法 对照组 口服拜糖平 ,起始剂量 5 0 m g / 次 ,3次/ 日,若 4 周后患者血糖无 明显 改善 ,剂量 增加至 1 0 0 m g / 次, 3次/ 日。 治疗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加用诺和 龙,初始剂量 0 . 5 m g / 次,
《中国 2 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及解读——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工作组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通过检索20021120175 31Pu bmed、Cochrone、Embase、CNKI四大数据库,收集汇总了国内外已经开展的针对各类食物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关系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并采用GRADE系统对研究证据强度及等级进行了评价,提出推荐意见;旨在将食物与血糖控制相关问题的科学证据,用简短易懂的语言,为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提供科学指导。
鉴于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有一定的共性部分,因此其他类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参考借鉴。
011 核心推荐及依据推荐一:合理饮食,吃动平衡,控制血糖关键推荐(1) 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培养良好生活方式确诊糖尿病后,就要做好长期血糖控制的准备。
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很多,其中患者可自我调控的因素均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饮食、运动、作息、情绪等。
学习并掌握科学的饮食、运动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科学饮食是所有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也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不可或缺的措施。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并达到平稳控糖、降低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
规律运动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作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显著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不同时间运动对餐后血糖影响不同,餐后散步对降低餐后血糖更有效[1]。
相比较而言,高运动强度对餐后血糖控制的效果更好,如快走或慢跑比散步降低餐后2h血糖效果更显著[2]。
不恰当的运动方式或强度易造成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心绞痛发作、猝死等、代谢紊乱以及骨关节韧带损伤,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运动安全。
运动方案的调整应遵循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疏至密等原则调整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低血糖指数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低血糖指数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低血糖指数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2月—4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住院治疗患者4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对照组按食物交换份法给予饮食,实验组在使用食物交换份法的基础上给予低血糖指数饮食2个月,观察饮食治疗前后两组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
结果:两组进行膳食干预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下降,实验组的变化显著大于对照组的变化。
结论:低血糖指数饮食相比食物交换份法饮食更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临床上医护工作者应该结合血糖指数和食物交换份法指导患者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日膳食。
关键词:血糖指数食物交换份法 2型糖尿病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39【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41-02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1997年赫尔辛基第16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大会报告,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5位死亡主因,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长迅速,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1]。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已达3000万~4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5%。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70%~80%的问题与饮食控制的好坏有关,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至关重要。
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热卡摄入有助于增强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从而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2]。
1981年由jenkins[3]博士首次提出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概念,它是指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在进食后2小时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4]表示这个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
病例分析-一例2型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病例讨论

一例2型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病例讨论内分泌学员: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当前生活中困扰人们的一项重大疾病[1-2],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的慢性并发[3],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是其主要原因。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进而造成神经缺血、缺氧,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其次,年龄、病程也是影响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更容易出现神经病变。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和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也是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而增加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分为:1、针对病因治疗,主要包括(1)血糖控制;(2)神经修复;(3)改善微循环:周围神经血流减少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3],常用药物为前列腺素E1、已酮可可碱、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胰激肽原酶、钙拮抗剂和活血化瘀类中药。
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3、疼痛管理。
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1、病例特点:1.1、病史要点:该患于16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增高,空腹血糖7.2mmo1/L,餐后血糖未测,无明显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未系统诊治,自行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控制尚可。
13年前于“桦甸市医院“就诊,复查空腹血糖8.0+mmo1/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诺和灵30R降糖治疗,监测血糖控制尚可(具体不详)。
10年前因血糖不理想在“桦甸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改用门冬胰岛素30(早30IU,晚20IU)降糖泊疗。
9年前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做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调整降糖方案联合二甲双胍片口服,并继续皮下注射门冬30胰岛素,自述血糖达标(具体不详)。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一、餐后血糖控制办法二、餐后血糖高的常见致病因素三、餐后血糖高患者必做的检查项目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1、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空腹血糖,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少食多餐、限制饮食的总量,并要根据食物可转化的热量安排饮食。
然而,在生活中能够按照食物的“血糖指数”搭配进餐的人并不多。
所谓“血糖指数”是指某种食物能使血糖升高的效应。
高血糖指数的食物消化得快、吸收得快、其中的葡萄糖释放得快,这对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十分不利。
因此,在保证所摄入的总热量不变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食用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采取饮食和运动疗法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患者,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以避免餐后血糖的波动。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2、糖尿病人正常的餐后血糖值
正常人餐前血糖正常值是 3.9-6.1mmol/L,餐后血糖正常值是小于11.1mmol/L。
但是基于糖尿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不一,所以,糖尿病病人正常的餐后2小时血糖至少要小于11.1mmol/L,最好能小于7.8mmol/L,才属于正常。
2型糖尿病病例分析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发病率预测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预计将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加强糖尿病的 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诊疗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的诊疗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例如,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胰岛素 泵等先进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等,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视网膜病变筛查与治疗方法探讨
筛查方法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观察视网膜血管、渗出、出血等病变情况,必要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 查。
治疗方法
根据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采取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不同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改 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等;激光治疗可封闭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渗漏的血管;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严 重视网膜病变,如玻璃体切割术等。
提高诊疗水平途径
加强医生培训和教育
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是改善糖尿病治疗 效果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医生的培 训和教育,不断更新医生的知识和技能 ,确保医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诊疗技术和 方法。
VS
强化患者教育和管理
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教育对于糖尿病的治疗 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强化患者 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 自我管理能力,确保患者能够正确执行治 疗方案。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 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 适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
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遵医嘱用药,不 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饮食运动干预措施建议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 劳动强度等,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方案,控制总热量 摄入。
运动锻炼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的个体化

80%
70%
校 正 事后 件每 发 生 率患 者 年 1000 60% 50%
心肌梗死 微血管事件
40%
30% 20% 10%
0%
5 6 7 8 9 10 11 Updated mean A1c (%)
BMJ 2000; 321:405–412.
UKPDS超过10年数据:HbA1c每降低1% 相关并发症风险降低情况
LOGO
三个病例血糖标准比较
餐前血糖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5-7 6-8 7-9 餐后血糖 6-9 8-12 9-13 糖化血红蛋白 6.5-7.0% 7.0-7.5% 8.0-9.0%
LOGO
T2DM的最优化治疗原则
降糖药 二甲双胍 0.5克 每日三次 瑞格列奈 1.0毫克 每日 三次 饮食控制较严格 每日早晚餐后各快走30-40分钟
LOGO
病例2血糖控制标准
餐前 6-8mmol/L 餐后 8-12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7.0-7.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13 Jan;36 Suppl 1:S11-66.
血糖控制目标分层的因素 病程 年龄
心血管并发症情况
降糖药的使用
病例1
张某,男,44岁,身高170cm,体重90kg 1个月前查体发现糖尿病FPG 13.5mmol/L,后自查 餐后2小时血糖 18mmol/L ,近两年查体空腹血糖67mmol/L,未查餐后血糖,HbA1c 9.6%,GA 28.9% 平素经常外出应酬,进食不规律,每周饮酒3-4次,每 次白酒5两左右,吸烟20年,每天20-30支 没有专门运动,上下班开车。
2型糖尿病饮食应注意哪些问题

欢迎阅读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且豆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苦瓜、洋葱、香菇、柚子、南瓜可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食物,如能长期服用一些蜂胶,则降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会更好。
2型糖尿病饮食禁忌主要有:①糖尿病常食和适宜:2. 2争鸣发展,内容日渐充实,现综合古今文献将消渴病病因病机概述如下。
? 1)病因?①素体阴虚,五脏虚弱:素体阴虚,五脏虚弱是消渴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素体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亏虚及阴液中某些成分缺乏,特别是肾脾两脏的亏虚在消渴证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
?②饮食不节,形体肥胖: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谷耗液,损耗阴津,易发生消渴病。
目前已公认肥胖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近年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长期摄取高热量饮食,或过多膳食,加之体力活动的减少,身体肥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
这与传统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③精神刺激,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郁怒伤肝,发生。
?消渴病。
许多古医籍中都有嗜服丹药发生消渴的记载。
现代医学认为,确有一些化学毒物如四氧嘧啶、链脲菌素、吡甲硝苯脲以及某些药物如口服类固醇避孕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⑥长期饮酒,房劳过度:中国历代医籍十分强调嗜酒及房劳过度与消渴病有关。
认为长期嗜酒,损伤脾胃,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或房室不节,劳伤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灼伤阴津,均可发生消渴病。
?(2)病机?综合中国传统医学古今文献及分析消渴病从发病至死亡全过程的临床资料,可将消渴病漫长病程中的病机特点归纳如下:?①病变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中国历代医学文献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
消渴病早期,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亡,昏迷死亡。
?治疗方法?(一)症状典型性糖尿病?1.清养各半法?适应症:烦渴引饮,大饮不解其渴,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等“三多一少”症状明显者,舌质红,苔薄白干,脉数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
5.1-
5.2-
5.4-
5.5-
5.6- 5.7-
5.8- 6.2-
Diabetes Care 1997, 20: 1183
东西方T2DM患者血糖异常分布存在差异
中国患者以单纯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西方人群
DECODE study
东方人群
DECODA study
单纯空腹血糖升高:FPG ≥7.0 & 2h-PPG<11.1 单纯餐后血糖升高:FPG < 7.0 & 2h-PPG ≥11.1 空腹及餐后血糖同时升高:FPG ≥7.0 & 2h-PPG≥11.1
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仅反映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
20 15
视网膜病变(%)
◆ FPG
2hPG ▲ HbA1c
10 5 0
FPG(mg/dl) 2hPG (mg/dl)
8775-
9086-
9394-
96102-
98-
101- 104-
109- 120154- 195-
112- 120- 133-
HbA1c(%)
2.5 2.0 风险比 1.5 1.0 0.5 11.1 7.8–11.0
<7.8
0 <6.1 6.1–6.9 7.0 空腹血糖 (mmol/L)
经年龄、医疗中心、性别、胆固醇、BMI、收缩压和吸烟校正
DECODE Study Group. Lancet 1999
餐后血糖对心血管死亡危险的影响
1. 2.
错过早餐:中餐/晚餐后血糖变化更显著
上午
下午
晚间
睡眠
Kobayashi F,et al.Obes Res Clin Pract. 2014 May-Jun;8(3):e201-98.
针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治疗选择
β细胞进行性衰竭 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 抑制剂 餐后血糖 GLP-1 类似物 餐时胰岛素
T2DM患者血糖 波动显著, PPGE显著升高
达峰时间显著延后
正常人群血糖 波动不明显
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餐后血糖峰值与餐前血糖差值 周健等.中华医学杂志.2006,4;86(14):970-5. Monnier L,et al.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08; 2(6):1094-100.
亚洲患者进餐后的血糖应答 较西方人群更为敏感
西方人群
摄入甜饼干后Βιβλιοθήκη 东方人群摄入甜饼干前
Henry CJK,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8; 99:840 –845
餐后高血糖是血糖 波动的主要原因
餐后高血糖是血糖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 研究入选糖代谢正常的受试者41例及新诊断T2DM患者60例,行动态血糖监测3天,分析比较血糖波动 特征 • 结果显示,T2DM患者餐后血糖漂移幅度、餐后血糖峰值和达峰时间均高于正常者
高脂血症
LDL
内 皮
内 膜
NO 基底膜 NO NO
内皮因子 内皮激活 平滑肌细胞 激 活 oxLDL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激活 基质蛋白糖化 纤维瘤细胞增生 Haller H. Diabetes Praxis 1992
肌层 基质
LDL: 低密度脂蛋白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问题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崔世维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概念的发展
糖尿病干预研究
千分率
250 200 150 100
DIS研究
空腹血糖
负荷后血糖
* * * * *
*
50
0
好
一般
差
好
一般
差
心肌梗塞发病率(
)
死亡率 (
)
*p<0.05
Hanefeld M.et al, Diabetic Medicine 1997, 14: s6-s11
Funagata研究
IGT是心血管危险因素
餐后高血糖所导致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凝血机制
HDL-C分解
富含TG的LDL清除
纤溶作用
葡萄糖自身氧化
餐后高血糖
内皮功能 (NO释放 胰岛素抵抗
粥样斑块稳定性
早时相胰岛素分泌 FFA 下降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互影响
压力升高
吸 烟
餐后血糖
4
餐后高血糖人群的诊断
空腹血糖 (mg/dl)
126 110
DM/IFH i-IFG NGT
IGT/IFG (CGI)
DM/CH
i-IGT DM/IPH
140
200
75g OGTT 2小时血糖值(mg/dl)
根据FPG和2h-PPG进行高血糖的诊断
FPG (mmol/l)
7.0
5.6
IFH 单纯性空腹高血糖 IFG 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 IFG+IGT
荟萃分析
相关性 P>0.05
相关性 P=0.0006
1.33
空腹血糖 6.1mmol/L
1.58
餐后血糖 > 7.8mmol/L
心血管危险性只与餐后血糖高度相关
Coutinho M,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22(2):223-240
所有原因死亡率危险
DECODE研究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年
4
5
6
7
年
Tominaga M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核心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 西式生活方式
胰岛素 抵抗
Presentation title
Date
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1.6%
糖尿病患病率
9.7%
城市4.5% 农村1.8%
2007-08年 4.6万 ≥20岁 WHO1999
2010年 9.9万 ≥18岁 ADA 2010
2.28%
0.67%
调查时间 筛查人群 诊断标准
1.中华内科杂志 1981; 20 (11) : 678-683. 2.Diabetes Care. 1997; 20 (11) : 1664-9. 3.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8; 6 (3) : 131-133.
Incretin 增强剂
基础胰岛素 +1-2 次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3次餐时胰岛素
促泌剂 (磺脲类/格列奈类) 基础胰岛素
空腹血糖
β-细胞衰竭
二甲双胍 可选择TZD
胰岛素抵抗
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累积心血管生存率
1.00 0.99 生存率 – 心血管疾病 0.98 0.97 0.96 生存率 – 心血管疾病 1.00 0.98 0.96 0.94 0.92
Normal IFG (FPG 6.1–6.9mmo/L) 糖尿病 (FPG 7.0mmol/L)
0.95
0.94
Normal IGT (2h PG 7.8–11.0mmol/L) 糖尿病 (2h PG 11.1mmol/L)
The DECODE study group. Lancet. 1999;354:617-21. DECODA Study Group. Diabetologia 2000;43(12):1470-1475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progressively increases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Paris Prospective Study 10-year follow-up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incidence rate/1,000) 5 4 3 2 1 0
Onset
(肥胖、IFG、IGT、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诊断
Glucose (mg/dL)
PPG
FPG
Relative Amount
胰岛素抵抗
体重
胰岛素水平
0
0 5 10 15 20 25 30
年
临床特征
大血管改变 微血管改变
Kendall DM, et al. Am J Med. 2009; 122:S37-S50 以控制体重为中心的T2DM管理 Kendall DM, et al. Am J Manag Care. 2001; 7(suppl):S327-S343. DeFronzo R. Diabetes. 2009;58:773-795
RIAD研究
负荷后2小时血糖,而非空腹血糖和HbA1c,与IMT异常高度相关
Temelkova-Kurktschiev T.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0, 23: 183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