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阿卡波糖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而二甲双胍则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展开分析。

1.1 更好的降糖效果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口服降糖药物,它们在降糖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降糖效果。

研究表明,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血糖控制,减少餐后血糖波动,从而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的病情。

1.2 减轻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胰岛素抵抗现象,导致血糖无法有效利用。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率,从而改善血糖代谢和胰岛素分泌,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

1.3 降低血脂和血压除了降糖效果,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脂和血压,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同时还可以降低血压,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1.4 减轻肥胖和改善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而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合成和提高脂肪氧化,从而达到减轻肥胖和改善代谢综合征的效果。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和血压、减轻肥胖和改善代谢综合征,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面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1 胃肠道不适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都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的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腹胀等。

而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不适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临床效果分析
告如 下 。 资 料 及 方 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观 察指标 观察 两组 患者 用 药治 疗前 后 餐后 低 血糖 发生 次数 、 治 疗 前后 患 者 空 腹 血糖 值 ( F P G) 及
餐后 2 h血 糖值 ( 2 h P B G) 的变 化 以及 不 良反 应 反生 情
况 。
1 临床 资料
1 1 . 2岁 , 病程 为 6个月 ~2 1年 , 平均 病 程 为 1 2 . 6 ±3 .
t 检验 , 组 间计数 资 料 率 的 比较采 用 。 检验 ; P< 0 . 0 5
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结 果
8年 , 体 重指数 ( B MI ) 为1 9 . 6 ~3 1 . 4 k g / m , 平 均 体 重
( P<0 . 0 5 ) 。两组 患者 治疗后 F P G 以及 2 h P B G 值 较 治 疗前 下 降 ,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且观 察 组 下降幅 度 大于对 照组 , 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P< 0 . 0 5 ) 。观 察 组 患者 有 4例 患者 出现 腹 泻 , 有 1例 出现腹 胀 , 2例排 气过 多, 对照组 患者有 4例 出现 恶心 , 有 2例 出现 排 气过 多 , 有 4例 出现 腹 胀, 对 照组不 良反 应发 生 率 高于观察 组 , 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 p<0 . 0 5 ) 。结 论 : 对 2型 糖尿病 合 并餐 后 低 血糖 患者应 用 阿卡 波糖 治 疗能 有效 减 少患 者低 血糖 的发 生 , 改 善 患者 空腹 血糖 及餐 后 血 糖 水
4 统 计 学分 析 采用 S P S S 1 7 . 0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计量 资料采 用均 数 ±标准 差 ( z ± ) 表示 , 计 数 资料

阿卡波糖 (Acarbose) 降糖药物

        阿卡波糖 (Acarbose)  降糖药物

阿卡波糖 (Acarbose) 降糖药物阿卡波糖 (Acarbose) 降糖药物阿卡波糖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

它通过抑制肠内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延缓肠道对复杂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减少餐后高血糖的发生。

I. 机制阿卡波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内葡萄糖消化酶的活性,减缓淀粉和蔗糖的消化和吸收。

这种作用使得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减缓,降低了餐后血糖的峰值。

II. 用法和剂量一般情况下,阿卡波糖需要在餐前服用,并与第一口食物一同摄入。

初始用量为每日50毫克,每天三次分别在早、午、晚餐前服用;随着个体反应的不同,药物剂量可以逐渐增加至每次300毫克。

III. 不良反应1. 消化系统反应:阿卡波糖在肠道发挥作用,可能会导致腹胀、腹泻、腹痛、胃肠胀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由于阿卡波糖引起的肠道产气和延迟肠道排空所致,一般随用药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

2. 血糖过低:阿卡波糖的主要作用是减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这可能会导致餐后血糖下降过快,引发低血糖反应。

因此,在使用阿卡波糖期间,应注意监测血糖水平,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IV. 注意事项1. 阿卡波糖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对该药物过敏的人士。

2. 在使用阿卡波糖期间,需要注意饮食的控制,减少饮食中快速消化和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3. 阿卡波糖不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因此与胰岛素治疗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4. 对于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患者,应随身携带葡萄糖或其他能够迅速提高血糖的食物,以备急需。

V. 结论阿卡波糖是一种有效的口服降糖药物,通过抑制肠内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有效控制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并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及专业信息,但文章仅供参考,具体用药和剂量请遵循医生的指导。

)。

阿卡波糖在糖耐量减低、2型糖尿病及脂代谢异常中的临床应用

阿卡波糖在糖耐量减低、2型糖尿病及脂代谢异常中的临床应用

阿卡波糖在糖耐量减低、2型糖尿病及脂代谢异常中的临床应用【关键词】阿卡波糖; 2型糖尿病;糖耐量;脂代谢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103餐后高血糖是最早反应血糖控制异常的指标之一,餐后高血糖使糖耐量异常向2型糖尿病方向发展,同时也是糖耐量减低和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1]。

因此,在糖代谢受损患者中,对于防治向糖尿病方向发展,降低餐后高血糖尤为重要。

阿卡波糖是一种α-糖苷酶抑制剂,可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这一作用机制可以在不升高胰岛素水平的情况下控制血糖[2]。

1 糖耐量减低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它最初以无症状的胰岛素抵抗为特点而起病,而后发展为餐后高血糖,最终进展为临床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缺陷是胰岛素抵抗,b细胞功能紊乱和肝糖产生过多。

这些潜在缺陷在临床糖尿病起病之前数年就开始发生,而糖尿病则在临床诊断之前5~10年可能就已经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糖尿病学会认识到早期血糖调节功能受损,如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减低有临床意义,并就此制订了糖尿病前期血糖异常状态的诊断标准,如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75 g葡萄糖粉(溶于300 ml水中),7.8 mmol/l<2 h血糖<11.1 mmol/l为糖耐量减低[3-6]。

测定空腹血糖可用于发现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减低的人群,但必须认识到这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美国糖尿病协会随访报告表明,肝糖输入增加和早期胰岛素分泌缺陷是糖耐量减低的特征,而外周胰岛素抵抗是空腹血糖升高的特点。

因此,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减低均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的毒性反应比空腹血糖升高毒性反应尤为严重。

美国糖尿病学会研究表明,降低空腹血糖后,餐后2 h血糖与死亡率风险相关;相反,降低餐后2 h血糖后空腹血糖水平与死亡风险没有独立的相关关系。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其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有效的血糖控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是两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别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本文旨在探讨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1.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的作用机制阿卡波糖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道内葡萄糖酶的活性,减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升高。

维格列汀是一种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可以提高胰岛素和降血糖素的水平,减少胰岛素释放后被降解的速度,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一项研究中,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药治疗组,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

另一项研究发现,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治疗组的HbA1c水平显著降低,且联合用药组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单药治疗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能够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3.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的不良反应尽管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们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如腹泻、恶心、腹胀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度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通常可以逐渐适应这些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

4.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的安全性从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的安全性良好。

一项大规模的荟萃分析发现,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显著增加。

阿卡波糖片的功能主治

阿卡波糖片的功能主治

阿卡波糖片的功能主治简介阿卡波糖片是一种口服的抗糖尿病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中葡萄糖酶的活性,减慢糖类的消化和吸收,降低血糖水平。

功能主治阿卡波糖片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可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 控制血糖•阿卡波糖片通过抑制肠道中葡萄糖酶的活性,减慢肠道对糖类的消化和吸收,降低血糖水平。

•它还可以减少餐后血糖的波动,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使血糖曲线更加平稳。

2. 延缓糖尿病进展•阿卡波糖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减缓胰岛素的分泌速度,从而降低胰岛素的需求。

•它还可以减少长期高血糖对身体其他器官的损伤,如心脑血管、眼睛、肾脏等器官。

3. 帮助控制体重•阿卡波糖片可以延缓糖类的消化和吸收,减少糖类的热量摄入,有助于控制体重的增长。

•它还可以增加胃肠道的饱腹感,减少进食量,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帮助患者减轻体重。

4. 改善胃肠功能•阿卡波糖片通过延缓糖类的消化和吸收,可以改善胃肠功能,减少胃肠道对食物的消耗。

•它还可以减轻胃部不适感,如胀气、腹胀等症状,提高患者的胃肠道舒适度。

5. 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阿卡波糖片可以增加胰岛素在体内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有助于改善病情。

•它还可以降低胰岛素的需求,减少胰岛素使用量,减轻胰岛素的负担。

注意事项•在使用阿卡波糖片时,需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规定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使用。

•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如腹胀、腹泻等,若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及时就医。

•阿卡波糖片可能降低血糖水平,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避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若同时使用其他药物,请咨询医生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上是阿卡波糖片的功能主治,它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的进展,改善胃肠功能,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在使用时需注意遵循医生建议,监测血糖变化,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到 1%。糖碌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 。由于胰岛 B 0 J 细
胞不能正常分泌胰 岛素 , 导致在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 , 引起糖 、
11 一般资料 .
选 自 20 07年 3月至 20 0 8年 3月 在我 院门诊的 脂肪 、 白质的代谢紊乱 , 蛋 因而 出现 了血糖 升高 , 糖尿及糖耐量降
为显效加有效 。
[ ] 董砚虎 , 1 主编. 糖尿病及其并发 症当代治疗 [ .济南 : M] 山东 科学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数据采用 均数 4 准差(x 4s) - 标 - 表示 , 采用 t
技术出版社 ,9 4年 3 . 19 8
检验 , <00 P .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 2 1 临床 疗效 . 根据 上述疗 效标准 ,O例患者 经过治 疗后 , 2 显

糖尿病分 为胰 岛素依赖 型和非胰 岛素依 赖型两 种。 中国的
步了解阿卡波糖片控制血 糖 的有 效性 , 我们对 2 患者 进行 糖尿病 约 9 % 以上为 非胰 岛素依 赖型 ( 0例 0 2型 ) 胰 岛 素依 赖型不 ,
为期 3个月 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
1 资 料 与 方 法
及 餐后 2h血糖 ) 2次 , 如两次结果证 明血糖平 稳 , 则开始进 入药 机制 , 可能是高血糖下 降后 , 减轻 了葡萄糖 的毒性作用 , 使胰岛素
物观察 阶段 。观察过程 中饮食及运动量不变 , 停用磺脲类药物及 来抵抗 B细胞分泌胰岛素 的功能改 善。尿糖排 泄量也 明显减 少

9 2・
Jun lfCii l n xeietl dc eV 1 N . 0 O t2 0 o ra l c dEpr na Mein o. o na a m i 7, o 1 c 0 8 .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医学界的重视和研究。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作为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阿卡波糖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吸收,从而减缓血糖升高的速度。

而维格列汀则是一种双重作用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能够抑制胰岛素分泌后的降解,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同时还能够抑制胰高血糖素(GLP-1)的降解,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有着显著的协同作用。

1.1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协同降糖效果显著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是两种降糖药物,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糖水平,因此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增强降糖作用。

研究表明,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患者的血糖控制得到明显改善。

1.2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研究还发现,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能够降低血糖水平,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血糖控制的效果。

这对于那些存在胰岛素抵抗问题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1.3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不同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均有效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都是显著的,并且在不同的患者群体中都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表现出较好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分析DOI:10.16658/ki.1672-4062.2016.17.013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

方法2015年6月—2016年4月根据该院80例T2DM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顺次编号,将奇数者纳入对照组(40例,应用格列本脲),偶数者纳入实验组(40例,应用阿卡波糖);比较两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第2周、第4周,实验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7.50%、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15.00%(P<0.05)。

治疗后第2周、第4周,对照组及实验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用药期间,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

结论应用阿卡波糖治疗T2DM餐后低血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标签:2型糖尿病;低血糖;阿卡波糖;格列本脲
2007年中华医学会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生率达11.0%(其中,T2DM约占糖尿病总发生率的90%~95%),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逾4千万,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三大问题[1]。

低血糖是T2DM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控制血糖水平的最主要障碍,它可诱发多种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可见,如何有效预防、改善T2DM患者餐后低血糖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重要课题。

该研究中,实验组应用阿卡波糖治疗T2DM餐后低血糖,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6年4月,根据该院80例T2DM餐后低血糖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顺次编号,将奇数者纳入对照组40例,偶数者纳入实验组40例。

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9~75岁,平均(48.78±5.62)岁;病程8个月~20年,平均(11.42±2.39)年;身体质量指数(BMI)19.62~31.48 kg/m2,平均(23.77±3.04)kg/m2。

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7岁,平均(48.84±5.70)岁;病程7个月~19年,平均(11.61±2.40)年;BMI19.74~32.07 kg/m2,平均(23.82±3.11)kg/m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以及BMI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T2DM诊断标准,且合并餐后低血糖[2];年满18周岁,认知能力正常,知情并同意。

排除标准:严重肾功能受
损者,即肌酐清除率小于25 mL/min;合并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急性糖尿病并发症者;合并严重心、肝、脑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妊娠、哺乳女性。

1.3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试验,治疗期间两组均继续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对照组应用A药(2.5 mg/片,2.5 mg/次,3次/d,口服)及B药空白片(50 mg/片,50 mg/次,3次/d,口服);实验组应用A药空白片(2.5 mg/片,2.5 mg/次,3次/d,口服)及B药(50 mg/片,50 mg/次,3次/d,口服)。

用药期间,每隔2 d应监测患者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若患者血糖水平未见改善,则应调整药物用量,A药及A药空白片调整至5.0 mg/次、3次/d,B药及B药空白片调整至100 mg/次,3次/d。

治疗4周后开盲,A药为格列本脲(国药准字:H14020780),B药为阿卡波糖(国药准字:H20020202)。

1.4 观察指标
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处理及分析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治疗之前,对照组、实验组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6.06±0.34)mmol/L、(6.10±0.31)mmol/L,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P=0.584)。

对照组、实验组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9.89±0.52)mmol/L、(9.94±0.55)mmol/L,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8,P=0.677)。

对照组、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7.40±1.24)%、(7.43±1.33)%,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4,P=0.917)。

治疗2周后,实验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5.47±0.24)mmol/L、(7.33±0.30)mmol/L、(6.44±0.7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80±0.28)mmol/L、(8.71±0.33)mmol/L、(6.91±0.80)%,对比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59、19.570、2.728,P<0.001)。

治疗4周后,实验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5.21±0.18)mmol/L、(7.06±0.29)mmol/L、(6.21±0.66)%,均显著低于对
照组(5.53±0.23)mmol/L、(7.88±0.41)mmol/L、(6.64±0.71)%,对比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30、10.327、2.805,P<0.001)。

2.2 比较两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
治疗第2周,实验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为7.50%(3/4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34)。

治疗第4周,实验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为2.50%(1/40),也显著低于对照组15.0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

2.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肾肝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1/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例腹胀、3例恶心、2例排气过多,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7/4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χ2=5.000,P=0.025)。

3 讨论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若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则可引起肾、心、眼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严格控制血糖是延缓、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然而,严格降糖治疗也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其中,以餐后低血糖最为常见)[3]。

T2DM低血糖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组织损伤,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可见,低血糖是控制T2DM患者血糖水平的主要障碍,如何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低低血糖发生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该研究中,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应用格列本脲、阿卡波糖,治疗第2周、第4周,实验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7.50%、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15.00%;实验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4]。

此外,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

阿卡波糖属于α-糖苷酶抑制剂,一方面该药物可与人体蔗糖酶、淀粉酶、胰岛α淀粉酶结合,而起到抑制人体糖代谢及糖降解,延长寡糖、蔗糖分解、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水平的作用;另一方面该药在高糖介导下,可抑制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从而有效降低餐后低血糖的发生[5]。

格列本脲属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物,该药可通过增强人体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分泌,而起到降糖作用;然而,格列本脲具有半衰期长(作用时间可持续15 h)、降糖效果强等特点,即使正常给药剂量也容易引起低血糖[6]。

综上所述,应用阿卡波糖治疗T2DM餐后低血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谭从娥,王米渠.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策略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现
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0):3991-3993.
[2]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8-80.
[3] 崔维静.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2:1-24.
[4] 王捷.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临床效果分析[J].山西医学杂志,2013,42(12):1609-1610.
[5] 陆祖谦,丁维.盐酸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药品评价,2015,10(5):22-27,33.
[6] 刘双萍,程海东.格列苯脲治疗妊娠期糖尿病[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4):380-383,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