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临床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临床药物治疗进展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增加,随着对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气道慢性炎症机制的深入了解,哮喘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
哮喘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
抗炎、对症、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最基本的治疗方法[1]。
到目前为止,药物治疗仍然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
药物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以全球哮喘防治指南方案为指导。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有: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M胆固受体阻滞剂及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吸入药盒白三烯拮抗剂等。
本文就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氨茶碱类药物氨茶碱类药物能抑制体内磷酸二酯酶,减慢环磷酸腺苷(cAMP)的分解速度。
从而增加cAMP在细胞内的含量,降低支气管平滑肌张力。
对于吸入的剂量激素不能控制症状而需加倍吸入激素治疗的哮喘患者,氨茶碱加倍剂量吸入激素是恰当的替代方法。
口服茶碱类药的扩支气管作用不如吸入性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强,且起效慢。
与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合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较多。
且茶碱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较接近,而茶碱缓释剂可以维持有效的血液浓度,是理想的茶碱制剂。
2 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作为支气管扩张药,具有强大的扩张支气管作用,能松弛气道平滑肌,增加粘膜纤毛清除功能,减少血管渗出,并能调节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介质释放,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新型β2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是一种速效和长效扩张支气管药物,作用时间在8~12h以上,既可迅速缓解通气障碍,又可用于长期预防治疗。
研究显示[2],福莫特罗能减轻哮喘患者气道嗜中性粒细胞炎症,这有利于防止哮喘的恶化。
在成人及儿童稳定期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中,进行长效与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每日规律用药的研究显示,从肺功能方面比较:吸入长效药的患者早、晚最大呼吸量显著高于短效药吸入者。
临床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一般与吸入激素合用,两者治疗哮喘和哮喘恶化的机制不同,具有互补协同作用[3],比β2受体激动剂单用更安全。
哮喘的发生机制与药物治疗

哮喘的发生机制与药物治疗一、哮喘的发生机制1.1 免疫系统异常哮喘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
当人体暴露在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上时,免疫系统会产生IgE抗体,并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促进气道收缩和黏液分泌的化学物质。
1.2 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患者呼吸困难和咳嗽的主要特征之一。
该反应性增加可能是由于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导致气道阻塞以及黏液分泌增多所引起。
此外,感染、冷空气或干扰因素对哮喘患者也容易触发这种高反应。
1.3 神经调节紊乱神经调节紊乱也是导致哮喘发作的重要机制之一。
交感神经系统中的β受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刺激平滑肌松弛,而哮喘患者这一调节机制受到异常改变。
此外,副交感神经系统被发现在哮喘发作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药物治疗2.1 快速救助药物快速救助药物主要用于缓解急性哮喘发作,包括短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
短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通常通过舒展支气管平滑肌以缓解气道痉挛。
抗胆碱能药物通过阻断M3受体降低气道收缩性,以显著减轻呼吸困难。
2.2 控制性长效药物控制性长效药物是在日常基础上使用的,旨在减少哮喘患者持续疾病活动和急性发作的风险。
其中最常用的有吸入型皮质类固醇和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吸入型皮质类固醇通过抑制气道内的炎症反应减轻气道黏液分泌和紧张,从而防止哮喘发作。
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以通过放松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
2.3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它试图通过改善外周T细胞的功能来减少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
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嵌合型人IgE单克隆抗体和白介素-5受体拮抗剂。
嵌合型人IgE单克隆抗体可以与自由IgE结合,并阻断其与组织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结合,从而减少过敏反应。
白介素-5受体拮抗剂可阻断白介素-5与哮喘患者支气管平滑肌中表达的白介素-5受体结合,从而减轻支气管收缩。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一、什么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
患者常常表现为间断发作的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遗传、环境暴露以及免疫调节紊乱等。
二、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1. 气道高反应性: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气道平滑肌对刺激物质过度敏感,导致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这主要是由于多种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等引起的血管扩张和平滑肌收缩。
2. 慢性气道炎症:长期持续存在的慢性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类慢性炎症可以导致气道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黏液过度分泌,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
3. 免疫调节紊乱: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呈现出平衡失调的状态。
过度活化的Th2细胞促使B细胞产生过多的IgE抗体,并激活肺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气道收缩。
三、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进展1. 药物治疗:a. 一线药物:包括舒利迭类(如沙丁胺醇)、黄嘌呤类(如茶碱)以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用于缓解急性发作时的症状。
b. 控制性药物:包括吸入式皮质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用于控制慢性炎症和预防发作。
c. 新型药物:包括儿茶酚胺抗原H4受体拮抗剂和嗜酸性粒细胞调节因子拮抗剂等,目前正处于临床实验阶段。
2. 免疫疗法:新兴的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法包括过敏原免疫治疗和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疗法。
这些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气道通畅度。
3. 非药物治疗:a. 支气管扩张术:通过支气管旁路手术或内窥镜技术扩大气道通畅度,缓解呼吸困难。
b. 呼吸康复训练:通过锻炼呼吸肌肉、提高肺活量和控制呼吸节奏等手段,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
四、个体化治疗的前景针对每位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特异性,个体化治疗正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基因多态性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医生可以使用新的生物标记物和分型系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张俊关键词:抗哮喘药;哮喘/病因学中图分类号:R562 250 25;R971 93;R974 3文献标识码:B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20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小儿哮喘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大约有3亿哮喘患者。
防治哮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1哮喘的定义哮喘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由多种细胞:如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
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反复。
发生喘息、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的间断性发作。
2相关因素支气管哮喘的诱因、相关因素很多,呼吸道感染、季节和天气变化、食物、家族史及过敏史均有关,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
3哮喘的发病机制可逆性气道梗阻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因为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物充满气道而产生。
20世纪60年代认为,哮喘发由Ⅰ型过敏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两大原因引起。
当过敏原与特异性IgE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白三烯C、D、E介质,使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哮喘发作。
20世纪80年代,哮喘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已是共识。
目前,人们更倾向于哮喘是许多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MC)、T淋巴细胞(TLC)参收稿日期:2004 03 06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
其中,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起了重要作用[2,3]。
3 1炎性反应机制目前已知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
3 1 1嗜酸性细胞(EOS)研究发现,哮喘患儿血IL 13升高,它是一种主要由CD4+Th2细胞分泌的多效性细胞因子。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精选资料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以及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等共同参与的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
患者往往表现为气道的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如反复喘息、胸闷或咳嗽,严重者可伴有呼吸困难症状。
其发作时间通常在清晨和/或夜里,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1]。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机理的深入研究,目前,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更趋于科学用药,规范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与支气管哮喘治疗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发表,使我们对支气管哮喘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原则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今后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更新,更科学和更规范的方向。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 吸入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都是目前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对于各年龄段的患者均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无论病情严重程度或分级如何,糖皮质激素均是有效的。
多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的雾化吸入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改善肺功能和降低死亡率,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药物,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茶碱类药物等等。
支气管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吸入的最佳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
而且,药物品种和给药装置不同,其最佳剂量也会有所调整,不能盲目采用每天几喷、多少微克在不同药物和装置间来回换算[2]。
但临床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吸入相对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即可临床受益。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副作用分为局部和全身性副作用。
其中,局部性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反射性咳嗽、声嘶和支气管痉挛等。
如果采用单向储雾器,并且吸入后及时漱口可减少局部副作用的发生率。
全身性副作用主要包括,骨质疏松、感染和生长受限等。
虽然,低、中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不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但对于儿童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存在生长受限的可能性,故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严密的监测。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进展(一)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进展(一)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随着人们对哮喘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的重点已从单纯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转为以预防、防治气道炎症为主的综合治疗〔1,2〕。
现就近年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物,长期持续吸入激素类药物,已被认为是针对反复发作哮喘的“治本”方法之一〔2〕。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如白三烯及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和活化;增加气道平滑肌对β2激动剂的反应性。
激素是治疗急性严重哮喘、慢性哮喘的首选药物。
主要有全身和吸入两种途径。
全身使用又可分为口服和静脉注射。
口服常用泼尼松和泼尼松龙,通常用于急性发作、病情较重或严重哮喘发作的病人,可采用大剂量、短疗程。
病情控制后及时减量或停药,以减少全身副作用及皮质激素依赖性的发生。
一般口服泼尼松龙40mg,每隔4~6h1次,或静脉注射琥珀酸可的松每次100~200mg,每日400~800mg,最好3~5d停药或减量。
吸入激素由于剂量小,经吸入后易于在气道形成有效浓度,直接作用于气道,而到肺泡后很快被酶破坏,进入血液后又被肝脏灭活,因此没有明显的全身副作用。
所以激素的吸入是目前治疗哮喘,特别是慢性哮喘治疗和季节性发作哮喘预防的重要措施。
目前常用的品种有丙酸倍氯米松(BDA、必可酮)和丁地去炎松(BUD、普米克);后者的局部活性是前者的1.6~3倍,吸入后代谢速度比前者快3~4倍,在肝脏内很快转化为灭活的代谢产物,故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比丙酸倍氯米松小。
借助定量雾化吸入器(MDI)或干粉吸入,有较强的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
通常需要连续、规则吸入1周后方能奏效。
因此,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应与β2激动剂或茶碱类合用。
支气管哮喘药物的临床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药物的临床治疗进展摘要】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上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危险因素、情绪心理治疗、基因治疗等等,且最有效的方法是药物治疗。
本文对支气管哮喘常见药物治疗进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进展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提高,近些年来人们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深入,且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新的局面。
现对近几年来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的进展阐述如下。
1.β2 受体激动剂β2 受体激动剂在临床上可增加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减少血管渗出,同时还可对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的介质有释放的作用,还可迅速降低患者支气管痉挛现象。
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一般在4h-8h,如非诺特罗、沙丁胺醇等,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一般可维持在2h 左右,例如班布特罗、付奥特洛等。
短效制剂可以吸入的有气雾剂、溶液或者粉剂等等,一般在几分钟之内药效便会发挥出,在临床上是缓解急性哮喘的首选药物,其也可在预防运动性哮喘、哮喘间歇发作的时候应用;例如吸入特布他林250μg-500μg,必要情况下每隔20min 重复吸入一次。
口服药物一般在服用后15min-30min 内发挥药效,持续时间为4h-6h。
缓(控)试剂型平喘持续的时间最长,一般在8h-12h 之间,部分药物甚至长达24h,对于夜间哮喘的患者尤其适用。
吸入型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是最强支气管扩张药物[1]。
目前临床上大部分医师均主张β2 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激素来治疗支气管哮喘,两种药物在机体内作用范围不一样,且具有协同互补的作用。
临床上应用两种药物可降低夜间发作此时、改善哮喘症状评分及患者肺功能。
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药物,其药物作用机制是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低白三烯与前列腺素合成,提高并活化起到平滑肌β受体的反应性,抑制细胞因子合成,降低血管渗漏等等。
相关研究资料调查,糖皮质激素在防治气道重塑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症状包括喘息、呼吸急促、咳嗽等。
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性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时的治疗、避免致敏因素等。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生物制剂可以通过针对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机制,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例如靶向免疫球蛋白E(IgE)的单克隆抗体、靶向IL-5的单克隆抗体等。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治疗: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非类固醇类抗炎药,例如靶向Th2免疫反应的药物、靶向IL-4和IL-13的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哮喘的炎症反应和症状。
支气管热凝治疗:支气管热凝治疗不仅适用于COPD的治疗,也可以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通过利用高频电流加热、凝固病变的支气管黏膜,从而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扩张支气管等治疗效果。
支气管神经阻滞治疗:支气管神经阻滞治疗可以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减轻支气管收缩和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
总的来说,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新型的治疗手段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和优化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临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7-04-18T14:47:20.0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作者:廖仅丽[导读]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对人们的健康具有严重威胁。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内二科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546400
摘要: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具有气道高反应性与可逆性阻塞的特点,对患者的健康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有效了解。
临床治疗与研究显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仍然采用药物治疗为主,如茶碱类、糖皮质激素以及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等。
已经在临床上应用的哮喘治疗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好,部分新型抗哮喘药物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充分关注。
现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进展情况进行阐述。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药物;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对人们的健康具有严重威胁。
其主要是由不同细胞组分参与,且带有反复发作性呼吸阻塞与气道高反应性的一种疾病。
最近几年,我国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按照其临床发病情况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急性发作期、慢性发作期以及临床缓解期[1]。
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等。
现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发病机制
1.1炎性反应
哮喘的发作由多种细胞一同参与,且在将炎性因子释放后促使炎症发作。
在哮喘发作时,嗜酸性细胞认为是哮喘炎症的典型标志,白介素-13是嗜酸性细胞的激动剂,可以促使嗜酸性细胞向炎症区聚拢。
中性粒细胞对哮喘对哮喘发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以本身释放的弹性蛋白酶等伴随哮喘发作的过程中。
白介素-5属于呼吸道黏膜的重要产物,在嗜酸性细胞分化以及成熟等过程中,白介素-5可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使嗜酸性细胞的毒性作用明显加重。
相关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可以使细胞因子有效活化与释放,在哮喘发作时具有积极影响。
在哮喘发作时,白三烯是一种重要介质,借助使气道平滑肌痉挛与增加黏膜分泌对哮喘产生影响[2]。
1.2神经调节
呼吸道上皮植物神经受到多种神经的支配,如非肾上腺素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以及胆碱能神经等。
非肾上腺素能神经不仅可以使支气管舒张,还可以使支气管收缩,倘若非肾上腺素能神经被酶分解,引发其抑制失衡,就会导致支气管收缩而出现哮喘[3]。
1.3分子生物学
最近几年,哮喘分子生物学机制慢慢的进行了生日研究。
在DNA向mRNA转录时,被携带的炎症基因伴随转录因子和启动子结合后,大量的炎症因子被mRNA复制,导致哮喘的发作。
1.4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和哮喘发作具有紧密联系,认为是细胞在受到和凋亡有关基因的影响下,受到外界刺激后,细胞销往的一个过程。
现阶段,相关研究显示:嗜酸性细胞凋亡受阻后,会使哮喘发病率明显增加。
2药物治疗进展
最近几年,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其在临床治疗方面也获得了有效的发展。
尽管支气管哮喘现阶段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但采用药物长时间进行规范治疗,能够使哮喘症状有效控制,使患者复发率有效降低,甚至不再发作。
其中,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抗炎,另一方面为免疫。
所以,先对支气管哮喘临床药物治疗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2.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主要是因为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所分泌的甾体激素之一,对糖、脂肪等物质的合成与代谢具有调节作用,还对免疫应答、抗休克以及抗炎等具有抑制作用。
且由于其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较强,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慢慢发展为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丙酸倍氯米松以及布地奈德等。
此类药物借助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产生一定的生物作用,使气道高反应性明显减轻,使肺功能明显改善,使哮喘症状有效缓解,对于哮喘病死率的降低也有积极影响,进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4]。
2.2β2受体激动剂
β2受体激动剂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是一种常用药物,主要包括特布他林以及沙丁胺醇等。
此类药物借助使气道平滑肌与肥大细胞膜表明β2受体的兴奋,促使气道平滑肌有效舒张,还可以使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及其介质的释放有效减少,使微血管的通透性明显降低,使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明显增加,有助于哮喘症状的显著改善。
最近几年,有关研究表示,此类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更显著,两者具有协同的抗炎与平喘效果,能够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还可以使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降低,由此被临床广泛应用[5]。
2.3其他
临床上除了上述两种治疗药物外,临床上还有多种药物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主要包括:(1)嘌呤类药物。
如茶碱等支气管舒张剂,可使支气管有效扩张,对免疫进行有效调节,抗炎作用较强;(2)白三烯调节剂。
白三烯调节剂作为新型药物的一种个,可使支气管有效舒张,使患者的哮喘症状显著改善,对肺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抗胆碱药。
此药借助对气道平滑肌M受体的抑制,导致支气管有效扩展个,可当作对哮喘治疗的一种辅助药物;(4)过敏介质阻释药。
这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低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但安全性较高,借助对肥大细胞细胞膜的稳定,使过敏性介质释放有效减少,促使不同非特异性刺激的敏感性有效降低,还可以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进而实现支气管痉挛有效的缓解的目标。
药物主要包括色甘酸钠、酮替芬以及奈多罗密等,对内源性哮喘、外源性哮喘以及混合性哮喘都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中枢抑制与抗胆碱能效果。
3总结
伴随人们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日益加深,治疗药物也慢慢向联合用药进行探索,在改善炎症为治疗目标的前提下,哮喘的临床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新型药物的不断开发下与应用下,使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维明.支气管哮喘药物的新进展及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8):124-125.
[2]韦干.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9):195-196.
[3]陈丽丽.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的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5):7349-7350.
[4]邵娜.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138-139.
[5]卢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