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

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侵蚀应力、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本章概念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显示图片和实习实验来完成。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第二节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第三节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第四节土壤侵蚀形式第五节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主要讲解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一、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1.基本概念(1)土壤侵蚀:《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2.3)对土壤侵蚀(soil ero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1990.12)中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4)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 rate of soil erosion)。
(5)水土保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9)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土壤侵蚀是指水流、风力和重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表面的物质的迁移和剥蚀过程。
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归纳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三大类,它们在不同的地质、气候和土地利用条件下起作用。
第一,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冲刷或溢流对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这种侵蚀形式是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水力侵蚀分为径流冲刷和地表径流两种。
径流冲刷是指水流在地表上直接冲刷土壤,主要发生在坡面和沟壑中。
地表径流是指超过土壤持水能力时,多余的水流在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溢流,并带走土壤颗粒。
水力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坡度、土壤水分、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等。
在降雨较多、土壤水分过饱和或缺乏植被覆盖的地区,水力侵蚀往往较为严重。
第二,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是指风对土壤的破坏和剥蚀作用。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和荒漠地区。
风力侵蚀的主要形式有风蚀、风积和风抛三种。
风蚀是指风吹走和剥蚀土壤表面的颗粒,形成裸露的地面。
风积是指风吹来的土壤颗粒在障碍物(如植物、岩石等)后停下来沉积。
风抛是指风将沉积在地面上的土壤颗粒再次飞扬,形成新的沙丘和沙尘暴。
风力侵蚀的影响因素包括风速、土壤颗粒大小、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和地表覆盖物等。
第三,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由于地形起伏引起的土壤移动和剥蚀。
重力侵蚀主要包括坡面侵蚀和坡底侵蚀两种形式。
坡面侵蚀是指坡面上的水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土壤发生蠕动、滑动或溜滑等移动形式,导致土壤剥蚀。
坡底侵蚀是指坡脚处的沉积物被水流冲刷或冲刷而形成的坡脚沟进一步向上发展,从而造成坡面土壤的剥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主要受坡度、土壤性质、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三种形式。
这些侵蚀形式在不同的地质、气候和土地利用条件下相互作用,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剥蚀。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土壤侵蚀,保护耕地和自然环境。
(完整版)土壤侵蚀原理

(完整版)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原理1.名词解释2.挟沙力: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的数量。
3.雨滴的中数直径: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表示。
4.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的数量。
5.侵蚀沟: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的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的。
6.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最小临界风速的风。
7.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的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的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风蚀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9.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风沙流的饱和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11.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
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错落: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14.崩岗:指的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和陷落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
15.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
16.冻土: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
17.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形。
18.石川:在不太陡的山坡或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的石块群体。
19.热融作用: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
土壤侵蚀ppt

6.3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 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 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 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 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6.4小型水利工程
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 可修建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的小型水利工 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3.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 土壤侵蚀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 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 人为因素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 因。
3.1自然因素
3.1.1气候: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
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季风气候的特点是 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 壤侵蚀。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 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气候因素。 所谓暴雨是指短时间内强大的降水,一日 降水量可超过50mm或1小时降水超过 16mm的都叫做暴雨。一般说来,暴雨 强度愈大,水土流失量愈多。
5.1破坏土壤资源
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 和破坏,沟壑日益加剧,土层变薄土 壤侵蚀,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 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5.2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 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
5.3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 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恶化, 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 特别是干旱的威胁日趋严重。
7.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历史与现状
7.1国际上研究历史与现状
7.1.1前苏联
前苏联土壤侵蚀学科始于18世纪中叶,进入19世纪,开 展了土壤侵蚀调查,编绘了部分区域面蚀和沟蚀分布图。
第一章-土壤侵蚀类型

第一章土壤侵蚀类型1 什么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好人损失,包括土地表层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的内涵:(一)地面土壤发生位移(二)土体遭到机械破坏,土体不发生位移时,其结构在水的作用下坍散,土体解体,其所载的养分溶解于水中流失,(三)土壤退化,在不发生任何物理位移的情况下,任何使作物生长能力下降的土壤退化现象。
2 简述水土保持的概念?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3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有哪些?改造地表起伏、促使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内营力和外营力。
(一)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是主要热能。
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4 土壤侵蚀按外营力划分可分为哪些类型?(二)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几个环节)。
包括:1)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的过程或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的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或沉积作用。
5 简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允许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量,是指土壤侵蚀作用的数量结果。
通常把土壤、母质及地表松散物质在外营力的破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产生的土壤侵蚀量。
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下,土壤表面遭到水流、风力、冲击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它是一个涉及地表和地下的复杂过程,对农田、水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
下面是土壤侵蚀原理的资料整理。
一、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土壤侵蚀1.降雨因素: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外因,它能增加水体的威力,使土壤颗粒与有机质被冲刷、卷走。
降雨的性质和强度对土壤侵蚀有着直接影响。
2.地形因素:地形是土壤侵蚀的基础,通过改变地势、影响降雨的径流过程,进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强度。
山区的土壤侵蚀强度通常大于平原地区。
3.植被因素:植被能减缓雨滴的撞击力,降低降雨对土壤的冲击。
而且,植被的根系能牢固地固定土壤,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
如果植被受到破坏,就会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都会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放牧导致植被减少,耕地管理不善导致耕层土壤被剥夺等。
二、土壤侵蚀的过程和类型1.风蚀: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地表面的冲击和侵蚀。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风蚀是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风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通过飞沙和沙尘暴的方式进行。
2.水蚀:水蚀是指水流对土地表面的冲刷和移动。
水蚀可分为雨滴侵蚀、坡面侵蚀、河道侵蚀等几种类型。
雨滴侵蚀主要是由于降雨冲击力导致的初级侵蚀;坡面侵蚀是由于雨水形成的逐渐增大的流量冲击和土壤侵蚀加剧,导致坡面的侵蚀并带走土壤;河道侵蚀是由于河流流量引起的河床破坏和土壤侵蚀。
3.冻融作用:在寒冷地区,土壤冻结和解冻过程中形成的冻胀和冻结破坏会造成土壤颗粒离析,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地质侵蚀:地质侵蚀是指对土壤进行大范围的破坏和移动。
常见的地质侵蚀类型有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等。
三、土壤侵蚀的影响和防治措施1.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降低农田的肥力。
预防措施:建立植被覆盖,养护农田水渠和排水系统,合理耕作和种植制度等。
2.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淤积,影响水体质量和河道的导航能力。
水土保持学第三章--土壤侵蚀类型及作用机制

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重力、 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散、分离、 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土壤,还包括土壤层 下部的母质或浅层基岩。
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是:水蚀和风蚀。
水力搬运 风力搬运
描述土壤侵蚀的参数:
(1)土壤侵蚀量:
表2-7 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值(新疆莎车)
沙粒粒径(mm)
起沙风速(m/s)
0.1-0.25
4.0
0.25-0.5
5.6
0.5-1.0
6.7
>1.0
7.1
表2-8 不同含水率时沙粒的起动风速值
不同含水率下沙粒的起动风速(m/s)
沙粒粒径 (mm)
干燥状态
含水率(%)
1
2
3
4
2.0-1.0
9.0
10.8
通常把土壤、母质及地表散松物质在外营力的破 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称为土壤 侵蚀量,单位是t。
(2)土壤侵蚀模数: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称为土 壤侵蚀模数,单位是t/km2·a。
微度以上的5级土壤侵蚀,包括轻度侵蚀、中度侵蚀、 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其侵蚀模数为: 轻度土壤侵蚀模数:200,500,1000-2500 t/km2·a
风沙流中跃移的颗粒,增加了风对土壤颗粒的侵 蚀力。因为这些颗粒不仅将易蚀的土壤颗粒从土壤中 分离出来,而且还通过磨蚀,将那些小颗粒从难蚀或 粗大的颗粒上剥离下来带入气流。
遇阻堆积: 风沙流运行时,遇到障阻使沙粒堆积起来,称
遇阻堆积。风沙流因遇障阻发生减慢,而把部分 沙粒卸积下来;也可能全部(或部分)越过和绕 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在障碍物的背风坡形成涡流。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土壤侵蚀是指水流或风力等外力对土壤进行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它是一种地表流失的现象,常常导致土壤层变薄、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主要有风蚀和水蚀两种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风蚀是指由于强风的吹拂和搬运,使土壤表面逐渐变薄和破坏的过程。
常见的风蚀现象有沙尘暴和沙漠化。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土地水分缺乏、植被稀少,土壤容易受到风的侵蚀。
当强风吹来时,它会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沙尘暴和沙丘,甚至整个土壤层也可能被风吹走。
水蚀是指由于雨水或河流等水流对土壤进行冲刷和搬运的过程。
常见的水蚀现象有河谷侵蚀、土地冲沟和坡耕地蚀等。
水蚀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土地水分充足和坡度较大,导致水流速度增加,土壤容易被冲刷。
水流冲刷可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河床淤积和冲沟,甚至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的特点是破坏性强、发生迅猛和难以恢复。
侵蚀过程中,土壤颗粒被搬运带走,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壤容量减小,保水能力降低,营养物质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同时,土壤表面变薄,被侵蚀的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干旱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特征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条件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特别是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风速等因素。
在湿润地区,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风速小,有利于水蚀发生。
而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风速大,风蚀更易发生。
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种植一季作物、森林、草地等能够保持土壤结构和保护表面覆盖,减轻土壤侵蚀。
而采伐森林、放牧和过度耕作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加剧土壤侵蚀。
地貌特征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坡度和坡长等地貌特征越大,水流速度越快,产生的侵蚀力就越大。
最后,人类的活动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过度开发、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地表面覆盖和土壤结构,加剧土壤侵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 1) 尽管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域土壤侵蚀评 价方法要求十分迫切, 全球变化研究方面也对模型 提出了要求, 但学术界对于进行区域土壤侵蚀模型 研究的必要性尚未形成共识或心存疑虑。 ( 2) 对于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 缺乏与综合评价 方法(或模型)之间的协调。 ( 3)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未与大尺度水文模型 研究紧密结合, 使后者的研究成果不能得到有效借 鉴。
4土壤侵蚀防治
1.坡面治理工程: 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 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截流防冲工程
1水利工程措施
2.沟道治理工程: 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 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 3.小型水利工程 : 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 和泥沙
1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 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2农业技术措施
1.2土壤侵蚀的类型
主要形式
水力侵蚀 土 壤 侵 蚀 重力侵蚀 冻融侵蚀 风力侵蚀
人为侵蚀
1.3土壤侵蚀对环境影响
一是因为肥沃表土的冲刷, 导致土壤退化、土地生 产能力的降低, 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 二是随径流泥沙运移的污染物质对异地生态、环境、 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三是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组分会因为土壤侵蚀和泥 沙搬运而产生较大变化, 进而与全球生源要素( C、 N、P、S ) 循环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均有着紧密联系
土壤侵蚀
专业:作物栽培与耕作 姓名:李廷芳 时间:2014年5月
内容
土壤侵蚀的概念和类型 土壤侵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土壤侵蚀防治 主要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1 土壤侵蚀的概念和类型
土壤侵蚀过程发生在陆地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最 为强烈的地区。土壤侵蚀过程中耦合了多种复杂的 环境要素过程和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土壤 侵蚀是限制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之一, 严重制约着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 土壤侵蚀面积约( 1. 643 ×107 ) km2 , 占地表总面 积的10. 95%。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 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 程。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 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3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
3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
土壤侵蚀、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 的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 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 产力:
4主要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1) 完成了一批全国和地区尺度上的土壤侵蚀调查 和制图, 对我国土壤侵蚀类型、格局做出了分析研 究。 ( 2) 针对认识区域土壤侵蚀环境和建立土壤侵蚀模 型的要求, 对区域尺度上影响土壤侵蚀的多种因子 进行了调查、制图和分析研究, 积累了一批数据。 ( 3) 对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的开发做出了初步而却富 有意义的探索。
2.2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
气候因素
人为活动
气候
地形
土壤
植被
3 土壤侵蚀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 1) 水力侵蚀过程与机理: 水力侵蚀是在各种因子影响下的降雨径流侵蚀力和土 壤抗蚀力的相互作用过程, 它是一种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主要侵蚀类型。水力 侵蚀主要包括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和沟道侵蚀等不同的 侵蚀方式。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水力侵蚀发生演变过程的水文及水动力学特征 与临界; 土壤抗侵蚀力或土壤可蚀性的物理描述; 坡地降雨径流侵蚀与输沙过程 及其机制; 坡沟系统水沙汇集与输移过程; 小流域水蚀过程及其机制;侵蚀形态发 生演变过程数值模拟。 ( 2) 风力侵蚀过程与机制: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 的干旱和 半干旱地区, 但其造成危害, 尤其空气污染、能见度降低等的影响范围远超过其 侵蚀发生的地区。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风和风沙流动力学特征及风蚀作用; 沙 粒与沙丘的运动过程与机制; 沙尘暴发生机制及源区界定。 ( 3) 重力侵蚀与泥石流: 重力侵蚀主要包括崩塌、崩岗、泻溜、滑坡等。泥石流 是一种特殊的危害极大的侵蚀方式。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重力侵蚀与泥石流发 生的力学机制; 重力侵蚀与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重力侵蚀与泥石流对河流泥沙与 河道淤积的贡献。 ( 4) 人为侵蚀与特殊侵蚀过程机制: 人类活动不仅直接造成土壤侵蚀, 而且是土壤 侵蚀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我国北部的农牧交错区, 风力与水力, 黄土与沙地 或片沙( 片沙覆盖黄土) 共存条件下的特殊侵蚀给河流系统输送大量的泥沙。其 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耕作侵蚀过程机制; 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过程机制;植被 破坏或恢复重建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评价;农牧草交错带风蚀水蚀交互作用过 程与机制。
2 土壤侵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1)水土流失面积大, 分布范围广。根据第三次土壤侵蚀 遥感普查资料, 我国土壤侵蚀总面积1. 61×106km2 。 (2)土壤侵蚀强度大, 土壤侵蚀严重区比例高。我国年均土壤侵 蚀总量4. 52× 109 t , 按照土壤侵蚀面积1.61 ×106 km2 计 算, 全国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约为2 800 t/( km2 . a) , 土壤 侵蚀强度远远大于容许土壤流失量,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 最严重的区域。 (3)土壤侵蚀区域差异明显, 成因复杂。我国独特的自然地 理环境, 形成区域分异明显的三大侵蚀类型区, 即西北以风力 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东部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青藏高 原以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