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新青年

合集下载

陈独秀与新青年

陈独秀与新青年

陈独秀与《新青年》——论《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雷【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思想家、政治家、编辑学家。

由他创办的《新青年》对中国人民起了启蒙作用,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年的敬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

《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文通过文化、政治、载体等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展望未来前景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依托,也使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新青年》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关键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时,中国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时期,国内军阀统治黑暗,中国人民日益开化,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作为反封建的先锋者,满腔热血尽注一个新中国,他为了这个新中国辛苦奔走,创刊的《新青年》成了他进行革命的重要的一步。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思想与事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新青年》作为-部综合性的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可以称其为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理论阵地,它的创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宣传,它所开辟的“马克思研究号”发表了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革命的文章。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一、《新青年》产生之前的中国人革命思想《新青年》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刊物,可以概括为以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发表新思想、新文学的天下。

这些前一时代学人所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于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国人革命的方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对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革命道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应同时看到,当代思想史进入到“五四”阶段时,这些老一辈人物的思想已成为旧时代的产物。

康有为与章炳麟两人可以说是占据清末民初思想界的中心地位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二人的文章著作、泼墨挥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康有为、章炳麟为代表的思想策略已成为落在时代后面的陈旧思想,成为保守的象征。

康有为提倡孔教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当时“打倒孔家店”恰恰是针锋相对、不符合大众主流的内容;而章炳麟反对白话文的运用,主张习读古经,也是与时代脱节,违背时代大主流,和新思潮背道而驰的。

于他们二人之间只有少数人能够体会的津津有味的今古文问题的讨论,除了少数的专门学者之外,更是引不起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兴趣了,也因此逐渐远离了时代的大方向。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先生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先生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先生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郑州二模作文题)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发表于1915年9月,是他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

文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强调青年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先生所处的时代黑暗动荡,百弊丛生。

而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那么先生当时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条论述。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承先辈之炬火,做进取之青年“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百余年前,山河血染,身处烟尘之变、民族危亡时的先辈如是寄语青年。

现如今,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先辈提出的希望仍是颠扑不破的至理灼言,愿承先辈之炬火,做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新青年。

时光荏苒,日月换天。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奔腾发展的新时代,为我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可为”之世。

塞缪尔曾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情感。

”是的,承先辈之炬火,不断进取,方为青年之本色!进取之青年,如初升之朝阳,堪当时代之大任。

我们看到,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青年一代正驭浪而行。

从“天圆地方”的猜想,到如今卫星地图的普及;从嫦娥奔月的诗意传说,到如今自己有能力建成空间站;从几乎为零的工业基础,到如今蛟龙探海、神舟飞天,无数代青年怀拳拳报国之心,行进取之事,方有如今之盛世中华。

试想,若非青年的进取精神,又何来全面小康的重大成果?何来东方大国的迅速崛起?退隐之青年,若夕阳迟暮,注定为时代所淘汰。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新时代·新青年——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

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

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

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

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

“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

”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

“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

”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陈独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经历丰富而又复杂,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宛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

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

陈独秀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917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年秋获释后回上海。

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

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1917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

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他1879年10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

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

“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8岁,这时他并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

此后又有许多教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

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

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714602210155 姜鹏

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714602210155 姜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714602210155 姜鹏一、五四运动与中国人的自我救赎人们常常从整体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角度来评判五四运动。

这导致了对这场不是事先计划好的复杂事件简单化的观点,因为这一事件是不能从这些角度来分析的。

随着旧政治结构和农业经济迅速解体和新的本国工商业的兴起,士绅、地主、官僚为维护他们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传统联盟开始崩溃,并由一个新形成的联盟取而代之。

由此新知识分子对统治势力开始了反叛。

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思想、制度和习惯,以及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举起了义旗。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反帝活动得到了工人、商人和实业家们的支持。

在这种社会秩序的变革中,知识分子首先开始在思想意识方面开始对现状的反叛。

我们可以将这种变革称之为革命或背叛。

在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中,从没有一个时期的人们像这个时期的青年人一样对新的知识和思想有着如此的渴望;在这个时期,新的标准开始形成,整个知识阶层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扩大和改变。

而作为思想传播的媒介工具,报刊杂志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思想启蒙与《新青年》的创办从1915年冬到1917年夏,两次帝制运动使全国陷入骚乱之中,旧派官僚和士绅忙着准备即位复辟和宣扬儒家信条;不明真相的群众当中散播着“天子重归”的谣言;新建的民国遭受着外侵的国耻和内政的阴谋,整个中国又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大批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带回了他们救亡图存的新观念,这其中就包括1915年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

同年秋天,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前身。

陈独秀认为:“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基本改变之后,中国才有解脱军阀桎梏的可能”。

正如陈在创刊号的首篇《敬告青年》中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

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

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

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

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所说的都是极平常的话,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那旧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咶咶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

本志同人,实在是惭愧得很;对于吾国革新的希望,不禁抱了无限悲观。

社会上非难本志的人,约分为二种:一是爱护本志的,一是反对本志的。

第一种人对于本志的主张,原有几分赞成;惟看见本志上偶然指斥那世界公认的废物,便不必细说理由,措词又未装出绅士的腔调,恐怕本志因此在社会上减了信用。

像这种反对,本志同人,是应该感谢他们的好意。

这第二种人对于本志的主张,是根本上立在反对的地位了。

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社会上最反对的,是钱玄同先生废汉文的主张。

钱先生是中国文字音韵学的专家,岂不知道语言文字自然进化的道理?(我以为只有这一个理由可以反对钱先生。

)他只因为自古以来汉文的书籍,几乎每本每叶每行,都带着反对德、赛两先生的臭味;又碰着许多老少汉学大家,开口一个国粹,闭口一个古说,不啻声明汉学是德、赛两先生天造地设的对头;他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授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兴起概况 2、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讲授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兴起概况 2、代表人物
刘半农
鲁迅
钱玄同
讲授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兴起概况
3、指导思想
读一读:
材料一: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 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 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 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 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己耳。
材料二: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
问难,易养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
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三: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易孔白子沙之《本孔身子,平乃议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
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依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讲授新课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历史背景
1915年5月9日, 日本以支持袁世 凯称帝为条件, 与袁世凯政府签 订“二十一条”, 实际上把中国变 为日本的独占的 殖民地。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讲 授
(一)历史背景
1914年12月,袁世凯率领百官, 1916年袁世凯称帝标准像 在孔庙演出一场“祭孔”丑剧。
——陈独秀《敬告青年》
讲授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兴起概况 4、活动基地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 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
派…… 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思考:
1、你能从材料中概括出蔡元培的办学宗旨吗? 蔡元培是怎样实践这一宗旨的?
蔡元培
2、这一办学宗旨对北大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 的开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与
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
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
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
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
目的: 反对专制,实现民主
1、“德先生” ( democracy)
民主
内涵: 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人民主权、民选政府、权力制衡等政治 内容: 民主;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
博爱等理念
2、“赛先生” (science)
3、地位:
目的:反 进对 取迷 的信 科、 学盲 精从 神和武断,树立起积极、
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
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二、“德先生”与“赛先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讲 授
❖陈独秀与《新青年》 ❖“德先生”与“赛先生” ❖“打倒孔家店” ❖鲁迅与《狂人日记》 ❖胡适与白话文 ❖文化平民化
山东省牟平第五中学 贺宝红
导入新课
1917年8月蔡元培请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 北京大学创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现名,是 近现代中国进步思想和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你知道最早奠定北京 大学这一地位的是什么重大事件吗?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黄金时期”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进行思想革命
3、思想文化因素
国际: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国内: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讲 授
(二)兴起概况 1、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 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 《新青年》。
1、 “打倒孔家店”的含义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一口 号?
2、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
三、“打倒孔家店”——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讲授
1、含义: 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 旧礼教、旧道德
2、政治动因: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 精神支柱
讲授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兴起概况
1、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 上海 创办 《青年杂志》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2、代表人物想: 民权、平等 思想和 达尔文 的进化论
4、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5、思想阵地: 《新青年》
讲授
二、“德先生”与“赛先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讲授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历史背景
一 战 期 间 民 族 工 业 分 布 图
讲授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历史背景
读一读:
材料一:辛亥革命以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新式知识分子队伍也不断扩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怀着 强烈的爱国思想,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兴办 报纸新闻事业,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观点,苦苦寻觅改造 社会的新方法。
材料二:1913年6月,袁世凯发布“尊崇孔圣令”;后又规 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加读 经一科”。一时间,尊孔复古逆流浊浪翻滚。
讲授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因素
国际: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国内: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共和
2、经济阶级因素
科学
内涵: 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 内容: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
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 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三、“打倒孔家店”——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讲授
材料一: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盖主张 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