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的翻译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商标的英汉翻译研究

商标的英汉翻译研究

商标的英汉翻译研究Introduction商标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形象的象征。

在中国,人们一般将商标翻译为“商标”或“商号”,但在英语中,商标的翻译有很多种,包括trademark、brand、logo、symbol等等。

商标是文化、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交融,因此在翻译商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错误。

商标的分类在翻译商标时,首先需要了解商标的不同分类,因为不同的商标翻译可能存在差异。

按照商标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商标、宣传品牌的商标、科技商标和善意商标等。

而按照商标名称的构成可以将其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文字加图形商标、三维商标和声音商标等。

商标的英汉翻译1. TrademarkTrademark是商标的英文翻译之一,是最常用的商标词汇。

它是由trade(贸易)和mark(标记)两个单词组成。

在商标的注册、转让和保护等方面,它均被广泛使用。

与此对应的中文翻译是“商标”。

2. BrandBrand是指品牌,是商业活动中对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形象和品质的总称。

它是通过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等手段来营造的,是商业行为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在商标的翻译中,brand通常被翻译成“品牌”。

3. LogoLogo是商标中的图形标志,用于标识产品、公司或服务。

它往往被设计成具有特定的形状、颜色和样式,以便轻易辨认。

Logo最基本的作用是在企业形象、广告和标识中进行界定,因此在翻译中常常被翻译成“标志”。

4. SymbolSymbol是商标的另一种英文翻译,它的含义与logo有些相似,但更广泛。

Symbol可以是任何一种图形或符号,如字母、数字、图形、颜色或其他特殊的形式。

因此,将symbol翻译成“标记”或“符号”都可以。

商标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 意译与直译商标中有些名称使用了中国特色的词语,如赛虎、招财猫等。

这时,如果直接将其翻译成英文,则可能无法传达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应该根据词语的本意进行适当的意译。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翻译商标的中文方法和技巧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商标含义:首先要理解商标的含义和背后的品牌定位,以及商
标所代表的产品或服务。

这有助于找到最准确的中文翻译。

2.保持简洁明了:商标通常需要简洁明了,易于记忆和理解。

翻译时
也应该保持简洁明了的原则,避免使用过长或复杂的中文词汇。

3.考虑语言特点:中文和其他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翻译商标时,要考虑中文的语法、词汇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和流畅性。

4.保持品牌一致性:商标的翻译应该与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市场定位相
一致。

要保持品牌的一致性,可以选择与原商标相似或相关的中文词汇或
短语进行翻译。

5.考虑文化因素:商标的翻译还要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因素。

在翻译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冒犯或误解的词汇或短语,并确保翻译的中文商
标在文化上与目标市场相符合。

总的来说,翻译商标的中文方法和技巧需要考虑商标含义、语言特点、品牌一致性和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从而找到最准确、合适的中文翻译。

汉语商标英译的方法

汉语商标英译的方法

汉语商标英译的方法徐巨成(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摘要:笔者就一些中文商标的译名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中文商标翻译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与技巧。

在中文商标美译时.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一音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和拼缀法.力求译成的英文商标音义俱佳。

关键词:汉语商标:荚译方法一个好的商标名不仅仅可以帮助商品的传播、宣传。

还可以起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的兴趣.使消费者产生美好的联想。

唤起他们的购买愿望.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消费者实施购买的功能。

如何将中国产品的汉语商标名翻译成国外能接受并喜欢的英语名称.就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商标是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者对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经销的商品所使用的标志。

一般用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注明在商品、商品包装、招牌、广告上面(辞海编委会,1999)。

按照社会符号学的翻译观点.商标词是有特殊意义的符号。

翻译这种符号时,除了要翻译出商标词的指称意义.还需注意商标词的象征和联想意义。

在进行汉语商标词的英译时.译者必须知道英语商标词和汉语商标词的构成特点。

同时.译者还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以及由于种种原因而引起的不可译现象.从而采取。

灵活对等”的翻译手法。

一般来说,商标词翻译方法有音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和拼缀法等几种。

例如:f21H e W P-A a l ion i n bat t l e.这个比喻的隐喻理解过程为:(1)对喻体进行提炼。

得出其抽象语义范畴,即具有“勇敢、凶猛、残暴”等语义特征:(2)将。

勇敢、凶猛、残暴”的语义范畴特征投射到本体上;(3)在提炼出的喻体语义范畴特征上与本体的表征进行匹配。

核实到具体的语境范围中去,取出。

勇敢”的语义最为合适。

此隐喻构建过程重在第三步,喻体可以提炼出哪些抽象语义.由其对应的本体根据语境决定。

可见隐喻构建须对喻体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同时加工.最后由语境决定何种意义理解合适。

C,er ns bacher(1995)认为。

浅析商标的翻译方法

浅析商标的翻译方法

浅析商标的翻译方法
以下是商标中文翻译的一些常用方法:
1.直译法:对商标中的英文单词进行直接翻译。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商
标的原意,但有时可能会导致中文翻译令人难以理解或不符合中文习惯。

因此,在直译法中,需要确保翻译后的商标在中文市场中具有良好的可读
性和可接受性。

2.发音法:在保留商标发音的基础上,选取与发音相近的中文词语作
为翻译。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商标具有鲜明发音特点的情况,能够使目标
市场的消费者对商标有一定的熟悉感。

3.意译法:将商标中的英文单词进行意译,选取与商标相关的中文词
语作为翻译。

这种方法能够使商标在中文市场中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
需要确保意译后的商标与原商标保持一致的品牌形象。

4.含义法:根据商标的意义和特点,选取与商标含义相关的中文词语
作为翻译。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传达商标的含义和商标所代表的品牌形象,
但需要确保翻译后的商标在中文市场中易于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商标的中文翻译方法应该综合考虑商标的原意、发音特点、品牌形象以及目标市场的接受程度。

在选择翻译方法时需要灵活运用,以
保证商标在中文市场中的有效传播。

浅析商标翻译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

浅析商标翻译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
浅析商标翻译的文化差异与翻 译技巧
目录
01 一、商标翻译中的文 化差异
03 参考内容
02 二、商标翻译的技巧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标翻译在商业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商标不仅 代表着公司的形象,还承载着其产品或服务的独特信息。因此,商标翻译的准 确性和吸引力对于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探讨商标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技巧。
2、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在社会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被广泛推 崇,而在中国,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更受重视。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商标翻译 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维维豆奶”在中国是传统营养食品的代表,但在西方 可能被理解为“大豆奶”,因为在西方没有“豆奶”这个概念。
3、语言习惯的差异
一、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文化背景的差异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都有其独特性,这反映在商标翻译中。例如,在中 国,“福”字代表着吉祥、幸福,而在西方,它可能被理解为好运或者幸运。 同样,“龙”在中国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但在西方,它常常被视为邪恶的象 征。
因此,在翻译商标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
1、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其文化和语言习惯也大不相同。在英语中, 商标名称可能更注重简洁、醒目和易于记忆,而在汉语中,商标名称可能更注 重寓意和修辞。例如,“Coca-Cola”在中文中被翻译为“可口可乐”,既保 留了其音译的特点,又赋予了新的寓意,象征着快乐和可口的饮料。
1、尊重原文,保持音译
在翻译商标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音译特点。这不仅有助于保持品牌的独特性 和辨识度,也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例如,“Nike”在中文中被翻 译为“耐克”,既保留了其音译的特点,又寓意着产品具有高质量和耐用的特 性。

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1。

前言2。

英文商标翻译的策略2。

1。

音译商标翻译过程中,音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手段,具有极强的普遍性。

音译是指在不背离“汉语语言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条件下,按照原商标名称的发音,找到与之语音相近的汉语字词进行翻译。

其优点是简单易行,译文有异国情调,可使产品具有一定吸引力。

音译又分为:纯音译﹑谐音译和省音译。

2.1.1. 纯音译纯音译即根据英文的读音逐字地用相近发音的汉字进行匹配的翻译。

主要适用于专有名词,如:人名商标和地名商标。

这种翻译法是商标在译为中文时,因无法找到相应的汉语表达而不得不采用的翻译方法。

2.1。

1.1人名商标有些商标是姓氏构成的,如:Hoover(胡佛)真空吸尘器,是源于生产商William Henry Hoover的姓氏;Rael—Brook(雷尔-布鲁克)男装,是源于公司创始人H。

Rael—Brook 的姓氏.有些商标是人的全名,如:Walt Disney(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公司,是根据公司创始人Walt Disney的姓名而定;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时装,是根据该时装的制造者Pierre Cardin的姓名而定;“benz”品牌最早含义是卡尔本茨的姓,根据译音,在中国翻译成“奔驰”。

2。

1.1。

2地名商标Santana(桑塔纳)轿车,San Tana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一座山谷的名称;Nokia(诺基亚)手机是根据芬兰北部一座名为Nokia的小镇命名的.2.1。

2谐音译这种译法是以音为引子,经常是在纯音译的基础上改动个别字眼,这些字眼与原商标读音谐音,改动后的音译商标又结合产品特征。

例如:为纪念航空公司创始人Willian Edward Boeing 人们以其姓氏确定的商标Boeing,译作“博音”,但作为商标,译者改用谐音“波音”,这就可以使人们对这类超音速飞机产生无尽的遐想.2.1。

3省音译省音译是根据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双音节和三音节的商标更能令人过目不忘,有些英文商标单词较长音节较多,如果逐字翻译,读起来拗口且不便记忆,可采用省音译来简化.2.2意译意译是根据原商标的意思,翻译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意译能较好地体现原商标确立者的初衷和希冀,对一些形象鲜明,寓意优雅,词语华丽的商标可采用意译.意译可分为纯意译、择意译和增减意译.2。

中英商标特点及翻译方式总结

中英商标特点及翻译方式总结

中英商标特点及翻译方式总结中英商标翻译方式总结如下:1.直译法:直译法是将商标的名称、标志、口号等直接翻译成目标语,保留商标原有的意思和特点。

这种方式适用于商标名称短小、字面意思容易理解的情况。

2.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商标的含义和特点,将其意思翻译成与之相近或相对应的目标语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种方式适用于商标名称比较长,或字面意思不容易理解的情况。

3.合成法:合成法是将商标的名称或标志中的词汇、字母等合成一个新的词或组合,同音近音或形象地与目标语相对应。

这种方式适用于商标名称比较独特,难以直译或意译的情况。

4.转换法:转换法是通过转换商标名称或标志中的词汇、字母等,使其在目标语中具有相似的音韵特点。

这种方式适用于商标名称或标志中包含有目标语中不存在或很少使用的词汇或字母的情况。

5.拆分法:拆分法是将商标名称或标志中的组成部分分开翻译,然后再组合起来,使其在目标语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和特点。

这种方式适用于商标名称或标志中包含多个词汇或标志的情况。

1.语言特点:中文商标通常使用汉字,具有丰富的象形意义和文化内涵;英文商标通常使用拉丁字母,具有简洁明了和通用性强的特点。

2.表达方式:中文商标常使用单个汉字、词组或成语来命名,寓意深远,引人共鸣;英文商标通常采用单词、短语或合成词来命名,注重简洁、连贯和易于发音与记忆。

3.声音特点:中文商标常强调韵律美和音韵效果,比如通过押韵、起双关语或使用谐音的方式来设计商标名称;英文商标通常注重发音的清晰流利和强调特定的音节或字母组合。

4.文化符号:中文商标常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图案来设计,如龙、凤、山水等,以体现品牌的中国特色;英文商标则更注重形象的直观表达,通常使用具有辨识度的标志图案和图形元素。

5.全球适应性:中文商标通常需要进行意译或转写,以便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接受和使用;英文商标则具有全球通用性,无需进行太多调整即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应用。

总体而言,中英商标的翻译方式需要兼顾保留原有意义和特点,以及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环境的要求。

毕业论文商标翻译化妆品功能理论翻译策略

毕业论文商标翻译化妆品功能理论翻译策略

毕业论文商标翻译化妆品功能理论翻译策略商标中文翻译在化妆品功能理论方面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直译法:直接将商标名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例如,将英文商标"Beauty Glow"直译为中文商标"美丽光辉"。

2. 意译法:根据商标名称所传达的含义或形象进行翻译。

例如,将英文商标"Nature's Secret"意译为中文商标"自然之秘"。

3. 音译法:根据商标名称的发音进行翻译。

例如,将英文商标
"L'oreal"音译为中文商标"欧莱雅"。

4. 组合法:结合直译、意译和音译等多种翻译方式,将商标名称进行组合翻译。

例如,将英文商标"Soft & Smooth"组合翻译为中文商标"柔软细滑"。

在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目标消费群体:根据化妆品功能理论的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和口味偏好,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2.市场竞争力:考虑市场上类似产品的商标翻译情况,尽量选择能够突出产品特点和与竞争对手区分的翻译策略。

3.法律合规性:确保商标翻译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商标注册要求。

总之,在化妆品功能理论方面,选择合适的商标中文翻译策略是重要的,可以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程光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在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各类大学不断重组与整合的关键时期,回归“应然”,从哲学的视角对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作出反思和追问,进而对大学发展的根本方向进行探求,无疑会对大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一、大学理念理念是一个哲学范畴,是同类事物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是事物的共性。

与此相应,大学理念即是对“大学”这一社会存在的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和特性的规定,是其本然或应然的状态,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共性和根本规定性,它指引和决定着大学的功能、定位、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决定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质,规约着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大学是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与小学相对应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早在两千年前即已在中国出现。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中国正式出现,但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汉代的“太学”及后来的“国子学”、“国子监”、宋代的“书院”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与“教人识文字、学洒、扫、应、对等日常事情为主”的“小学”相对应的“以传授为人之道为根本”的高等学府一一“大学”。

这些古代大学的基本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立德,提高学子的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进而教其明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标明了中国古代大学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文学术的崇高价值和社会地位,构成中国古代大学的鲜明特色,“传道、育人”成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根本目的。

在西方,最早出现的“大学”(高等教育实体)当属古希腊的“学园”。

公元前387年,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创办高等教育实体“学园”(Academy),其基本职能就是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围绕“善”的理念对哲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不同领域展开研究。

追求哲学理念和崇高价值成为这类学园的基本目的和精神。

尽管东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实体在文化性格存在着差异,但是,传授知识、研究学问构成它们共同的内容,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它们共同的追求。

这些古代的高等教育实体虽然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存有差距,但是,其所具备的基本功能、所崇尚和追求的目的和价值却为现代大学所继承,成为现代大学理念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

在欧洲,“大学”一词的含义源于拉丁语“行会” (u ni versitus),指学者们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形成的学术行业团体。

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罗那大学是最早产生的两所中古大学。

中世纪大学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以培养高贵的、有教养的人为追求,基本上游离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外,对社会的直接影响较小。

其内部实行学者自治,主张多学科并存,主要培养神职、法律及医学人才。

中世纪古典大学的大学理念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而逐渐被超越和打破。

以19世纪洪堡主持创立的柏林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大学开始与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密切联系,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正式出现。

柏林大学改变了中世纪古典大学的培养目标,把原来大学主要为国家培养官吏和神职人员转变成为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国家学术水平的中心。

洪堡明确提出了“育人” “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培养的中心,还要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心。

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标志着“现代大学”的一些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已经形成。

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学的兴起,使大学理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革。

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明确提出,大学要对社会开放,并对社会产生作用,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大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教学、科研与直接的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渐置身于社会的中心,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不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更对社会的文化进步和思想创新有着巨大的示范和幅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使大学理念发生进一步变化。

新的大学理念提出,大学的成果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它的成果理应为全人类所共享,所以,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击,从而为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作出贡献。

从大学的演变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大学理念随时代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过程。

但是,在对大学从古至今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大学理念的变化沿革中却有不变者存在:育人启智、传承文化、研究学问、推进文明、教化社会是古今大学的共同追求,构成大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大学的基本职能。

虽然每个大学都可以提出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但是,作为大学之一般,作为大学共性的大学理念却对其发展有着根本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并由此而决定了现代大学所应具有的根本精神。

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蕴涵在大学理念之中,是人们投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与价值建构,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确证依据。

“大学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其本质特征进一步展开,而对其本质特征的分析又可以深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

科学和人文代表了人类精神的两个基本方面。

也构成了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其追问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它给予的是客观、求实和无私利的精神。

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求真”是大学精神的基本要求。

人文精神是以价值和伦理为核心的精神,是一种“求善”的精神,它追问的是“应然”和“应当如何”,它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给予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永恒的道德精神和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

其内容展开则是: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等等。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人文关怀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实然层面来看,由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问方式和取向的不同,在现实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产生了矛盾和分裂。

但是从应然性层面来讲,二者的根本精神和目的又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应共同服务于人性的养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大学“育人启智”的这一根本性任务决定二者之间必须做到整合与协调,必须将对科学的追寻和探索统一于达至人性境界提升的目的之中。

同时,作为理性精神最典型的文化形态一科学和技术在价值上中立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本身无法给出恰当的价值选择。

科学技术知识一旦游离了人文精神的约束,摆脱了价值坐标的有效范导,就难免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这已经为历史事实所反复证明。

人格的全面培育和学问的扎实研究是大学的教育目标,人文精神追求“善”,科学精神讲究“真”,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才能真正陶冶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职能,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

独立精神是与自由精神联系密切而又有着不同内涵的一个范畴。

就大学而言,独立是指品格的独立、人格的独立,自由则是思想的自由、学术的自由。

独立精神是自由精神的前提和保证,自由精神则是独立精神的标志和体现。

大学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它必须赋予学子以独立的人格和内在的崇高精神,鼓励他们自由地接受、自由地判断、自由地探索和思考,使他们可以完整的独立在这世界上。

要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承担自己角色责任的人才,大学自身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必须具有宽松、自由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大学又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研究的客观、求实、无偏见的要求决定了学术领域必须相对独立的特性,决定了学术应当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领域保持必要的张力,应当在世俗力量面前保持独立清醒的价值判断,应当遵循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原则,应当保持自身的尊严、拒绝一切外在因素的诱惑、干扰和操纵。

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它是主动的、独立的、自由的、无禁区的,学术研究一旦屈从于某种异己力量,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神圣性和崇高品质,这样的学术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学术。

大学是人类最先进思想的集散地。

社会上各种鲜活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大学,同时又通过学生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大学的这一功能决定其必须洋溢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氛围。

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品格,既是大学发展的可靠保障,又是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也是大学其他精神产生和发展之根基。

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就极力呼吁,大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包容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整合。

《尚书•君陈》曾言:“有容,德乃大”,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的精神实质就是广泛吸纳的勇气和广泛包容的能力,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其规模、人数、学科之大,更在于其大度能容,在于其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派、学科内容、价值观念和各种学术人才,能够吸取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有利因素,能够引导多元化的文化争鸣与融合。

在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交流、融合和会通中博采众家之长,推陈出新,使大学不断获取更新发展的动力。

大学中的吸纳和包容并不是无原则的随意接受,大学的包容精神是和批判精神紧密相联、相互依存的,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批判精神是指大学在求真、求善的基本价值原则下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

大学是整理、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场所,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

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自由发展的场所,各种思想观念是在批判与反抗批判的交锋中发展的。

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同时又是社会精神的守望者,它以理性精神透析着社会,在传承文化、发展科学、提升人性的同时还固守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