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加工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浅析机械加工中工时定额方法

浅析机械加工中工时定额方法工时定额是指完成一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是企业考核操作工人完成一个工序的时间标准,是在以技术部门的图纸文件为依据,综合工艺文件的内容给生产一线操作者制定的合格产品完成所需的加工时间限度。
作为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机械加工工时定额是衡量工人劳动消耗的通用准则。
1、工时定额管理其重要意义工时定额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展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因此是一项技术性和管理性双重并兼的工作,是企业成本核算、组织生产、定编定员、业绩考核和按劳分配一项重要依据,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矛盾冲突的中心,其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它倍受关注。
2、工时定额的制定原则和主要方法工时定额对企业和员工均意义重大,因此在制定时,必须要遵守一些特有的原则,如果违背这些原则,将有可能导致潜在矛盾的激化,严重时还可能会制约生产的正常进行。
1)严格按照定额标准执行只有严格按照定额标准进行定额,才能有效保证各产品定额的一致性。
如果由标准不统一制定出来的定额也就不能遵循同一个基准,势必造成标准混乱,相似产品的工时却有高有低,最终造成低工时员工闹情绪要求调整工时,于是在产品不变的情况下,车间工时定额的总数就会越来越高,在工时单价不予调整的情况下,导致车间人工成本剧增,最终入不敷出。
2)定额制定实施后不宜过多调整定额制定后即使略作调整,也应该由低向高调,不应削减已定的工时。
在工时定额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某几种产品制定的工时定额过高,或因员工自己进行加工工艺改革后工作效率提高,此时应保持原有的工时定额不予变动,同时要表彰员工工艺革新,从而大大调动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劳动积极性。
3)同类产品工时定额的唯一性同一产品的同一工序,只能有一个工时。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因为粗加工工序的加工余量未按照车间的工艺规定执行而造成精加工工序原有定额的变动,此时对原有已经制定实行的工时定额不宜作出调整,应当追究上道粗加工工序操作者责任,将精工较以往多发生的工时从下料或粗加工工序中扣除;对于车间备料不及时,图纸更改或临时换工件等其他特殊情况,亦遵循以上原则进行工时补贴,不作工时调整。
机械作业工时管理制度

机械作业工时管理制度一、工时管理的基本概念及意义工时管理是指企业对员工工作时间的管理和调度,是确保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
正确合理的工时管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并且也能有效避免员工的过度劳累和疲劳,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二、机械作业工时管理制度的建立必要性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合理的工时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员工在合适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2、降低成本:合理的工时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工时,避免加班等增加企业成本的情况发生。
3、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制定良好的工时管理制度可以让员工感到公平公正,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4、保障员工健康:通过制定合理的工时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员工因为过劳而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发生。
三、机械作业工时管理制度的内容及实施1、工时标准:明确制订机械作业工时标准,包括正常工作时间、加班工作时间、节假日工作时间等。
并明确加班补贴、节假日加班费等相关规定。
2、工时统计:建立完善的工时统计系统,定期统计员工的工作时间情况,提高工时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工时调度:合理分配和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避免某些员工过度集中或过度空闲的情况。
4、工时监督:建立工时监督制度,对员工的工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
5、加班管理:对员工加班情况进行审查和管理,避免过度加班导致员工疲劳和生产效率下降。
6、节假日工作:制定节假日工作制度,对节假日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确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7、工时奖惩:建立工时奖惩制度,对员工的工时表现进行奖励或惩罚,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
四、机械作业工时管理制度的执行1、领导重视:企业要高度重视工时管理制度,将其纳入到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中。
2、员工参与:让员工参与到工时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去,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参与感。
3、培训教育:对员工进行工时管理制度的培训和教育,让员工了解工时管理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内容。
机械加工标准工时计算规范

机械加工标准工时计算规范(ISO9001-2015)1.目的:1.1使厂内冲压模具加工之工时计算有一定标准可遵循。
2.适用范围:2.1凡厂内机械加工成形之工件。
3.TC 加工之工时计算:3.1TC 加工区分为粗加工T1(TC 走一次即可)以及精加工T2(TC 须走三次)。
3.2架设时间区分为各类模板及零件,架设时间可查下表得知:3.3TC 加工周长=加工长度+助走距离。
助走距离=穿线孔至加工最近之边线的距离,以TC 走一次之计算方式。
3.4K 值为一系数可依加工之厚度查下表得知:3.5TC 零件加工工时计算方式: T1工时=加工周长(方孔+圆孔)*K 。
T2工时=加工周长(方孔+圆孔)*K1。
TC零件加工总工时=T1+T2+架设时间+(穿线孔数*3分钟)。
3.6TC模板加工工时计算方法:T1工时=加工周长(方孔+圆孔)*K。
T2工时=加工周长(方孔+圆孔)*K1。
TC模板加工总工时=T1+T2+架设时间+(穿线孔数*3分钟)。
4.CP加工之工时计算:4.1CP加工工时计算方式:4.1.1超硬钢统一CP之加工时间均以一块为60分钟计算,所有CP应逃料或切槽之加工一个加10分钟。
4.2SG加工工时计算方式:4.2.1SG零件加工时一般材料(超硬钢除外),每一个面的加工时间为8分钟,故六面加工时间为48分钟。
4.2.2SG模板加工时依长度计算加工时间,请参照下表:4.2.3若模板加工有切槽时,每一个槽给予加工时间为25分钟。
4.2.4若模板加工有侧边沟槽时,则每一个侧边沟槽给予加工时间为35分钟,且三面均有标示特定公差在0.02mm以内者。
5.FG加工之工时计算(超硬钢除外)5.1R角计算方式:5.1.1当欲成形之R角小于20时,每一个R角加工时间为8分钟。
5.1.2当欲成形之R角大于20时,每一个R角加工时间为60分钟,以后之R角每一个R角每一个R角加工时间为30分钟,累计工时计算请参照下表:5.1.3另若欲成形之R角,其中有91∘<R≦180∘时,每一个91∘<R≦180∘之R角,均应再多给予一个θ∘<R≦90∘之时间,若欲成形之R角,其中有181∘<R≦270∘时,则每一个181∘<R≦270∘之R角,均应再多给予二个θ∘<R≦90∘之时间。
制造业标准工时管理办法准则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标准工时管理办法1.总则1.1.制定目的为规范本公司标准工时之制定与管理,方便生产效率之计算,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本公司产品作业标准工时之测定、制定、修改等,均适用本办法。
1.3.权责单位1)生技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标准工时管理规定2.1.定义2.1.1.标准工时某一加工工序,在标准的作业条件下,中等熟练之作业人员以正常之努力,完成一件工作的时间,称为标准工时,单位为分、人/件(或秒、人/件、小时、人/件)。
2.1.2.标准产量某一加工工序,在标准的作业条件下,中等熟练之人员以正常之努力,在一个工作日内(一般为8小时),可以加工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标准产量,单位为件。
2.1.3.标准工时与标准产量的关系标准产量=标准工时*标准人数*每日工作时间2.1.4.宽裕时间、宽裕率1)为了执行所定之作业,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宽裕时间。
2)在本公司管理现状下,完成作业所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管理宽裕,如工装夹具之安装、整理整顿等。
3)为恢复疲劳所必要之耽误时间称为疲劳宽裕。
4)因人类生理需要必要之耽误时间称为生理宽裕,如喝水、上洗手间等。
5)计算公式管理宽裕率=管理宽裕时间/实际时间*100%生理宽裕率=生理宽裕时间/实际时间*100%疲劳宽裕率=疲劳宽裕时间/实际时间*100%宽裕时间=管理宽裕时间+生理宽裕时间+疲劳宽裕时间宽裕率=宽裕时间/实际时间*100%=管理宽裕率+生理宽裕率+疲劳宽裕率6)评核系数测试实际作业时间时,参照之作业人员,其劳动熟练程度与中等熟练工人之比较系数称为评核系数。
系数越大表示其劳动熟练程度越高。
2.2.标准工时的测算方法2.2.1.作业时间测算1)新产品小批试制是生技部工艺人员持秒表在作业现场对每一工序作业时间进行实际测算。
2)应选择生产较为顺畅时进行测算,并连续测试20个以上的周期时间。
机加工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机加工标准工时管理办法1 目的为规范机修动力厂机加工标准工时的制定和管理,为厂部绩效管理提供依据,特制定本办法。
2 范围2.1 适用范围:机修动力厂加工工段机加工产品作业标准工时的测定、制定、修改等,均适用于本办法。
2.2 发布范围:机修动力厂。
3 定义3.1 标准工时:某一加工工序,在正常的作业条件、正常的工作环境下,中等熟练程度的作业人员按正常的作业速度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称为标准工时,单位为“分/人/件”或“时/人/件”。
3.2 标准产能:某一加工工序,在正常的作业条件、正常的工作环境下,中等熟练程度的作业人员按正常的作业速度,在一个工作日内(一般为8小时),可以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标准产能,单位为件。
3.3 宽放时间:为执行所规定的作业,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宽放时间。
宽放时间分为管理宽放、疲劳宽放、生理宽放。
在现有管理现状下,为完成作业所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管理宽裕:如工装夹具的安装、整理整顿等。
为恢复疲劳所必要的耽误时间,称为疲劳宽裕:如伸腰等。
因人的生理需要必要的耽误时间,称为生理宽裕:如喝水、上洗手间等。
3.3 宽放率:宽放时间与正常作业时间的比值,称为宽放率。
3.4 评价系数:测试实际作业时间时,参照的作业人员,其劳动熟练度与中等熟练作业人员的比较系数,称为评价系数。
系数越大表示其熟练程度越高。
3.5 周期时间:作业人员从取料开始到下一次取料的总时间,称为周期时间(CT),它包括人的作业时间与机器的作业时间。
4 职责4.1 加工工段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单位和主要解释单位。
4.2 质检员负责标准工时的测算、制定和变更。
4.3 经营组负责标准工时的审核。
4.4 生产副厂长负责标准工时的最终审批。
5 管理规定5.1 标准工时的制定5.1.1 标准工时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标准工时(ST)=周期时间(CT)*评价系数*(1+宽放率)2)周期时间(CT)=作业时间(HT)+机器时间(MT)—重叠时间(QT)3)宽放率=宽放时间/周期时间(CT)4)评价系数=1+(熟练度评价系数+努力度评价系数+稳定性系数+工作环境系数)5.1.2 评价系数的确定参照下表:5.1.3 宽放率由管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与生理宽放率相加所得,各种宽放率的测算由质检员根据作业条件进行确定,但总宽放率不能>15%。
机械加工考勤规章制度范本

机械加工考勤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机械加工厂考勤管理,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机械加工厂全体工作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考勤是指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出勤情况、请假、加班等进行全面管理。
第二章工作时间第四条工作时间:(一)正常工作时间:上午8:00至12:00,下午13:30至17:30。
(二)中午休息时间:12:00至13:30。
(三)加班时间:工作日加班不超过晚上22:00,休息日加班不超过当天日落时间。
第五条工作人员应当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
迟到、早退超过规定时间者,按本制度第七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章考勤管理第六条考勤管理人员负责全体工作人员的考勤工作,确保考勤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第七条迟到、早退的处理:(一)迟到、早退每次超过15分钟但不足30分钟的,视为迟到或早退。
(二)迟到、早退每次超过30分钟的,视为旷工半天。
(三)一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超过3次的,按下列规定处理:1. 累计3次以上5次以下,取消当月奖金。
2. 累计5次以上,取消当月奖金及效益工资。
第八条请假制度:(一)病假:因病请假须提供医院出具的诊断书,否则按旷工处理。
(二)事假:事假须提前一天向上级领导请假,经批准后方可请假。
(三)年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年假。
第四章加班管理第九条加班申请:(一)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加班的,应提前向上级领导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加班。
(二)加班时间统计:加班时间按照实际加班时间计算,加班工资按照公司规定支付。
第十条加班工资支付:(一)工作日加班工资按照加班时间的150%支付。
(二)休息日加班工资按照加班时间的200%支付。
(三)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按照加班时间的300%支付。
第五章考勤记录与统计第十一条考勤管理人员应当准确记录工作人员的考勤情况,并于每月末进行统计。
第十二条考勤记录应当保存两年,以备查阅。
标准加工工时管理制度

标准加工工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加工工时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员工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生产部门的加工工时管理。
第三条公司生产部门负责执行本制度,生产部门主管负责具体工时管理。
第四条加工工时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参与加工制造产品所需的时间。
第五条加工工时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员工加班有偿。
第六条加工工时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计时系统、加班管理、假期管理等。
第二章计时系统第七条公司生产部门应建立科学的计时系统,确保工时记录准确。
第八条计时系统应包括考勤机、工牌签到、电子签到等方式。
第九条员工每天上班前应打卡签到,下班时打卡签退。
第十条员工迟到早退应记录迟到早退时间,计入加班工时。
第十一条员工加班应按照公司规定的程序进行登记,确保加班工时合理。
第三章加班管理第十二条员工加班应提前向主管请示,并经批准后方可加班。
第十三条加班工资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十四条加班工资的结算时间应在工资发放周期内进行。
第十五条员工连续加班时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加班时限。
第四章假期管理第十六条员工享有带薪年假、法定节假日等假期。
第十七条员工应提前向主管请假,经批准后才可休假。
第十八条员工应合理安排假期时间,确保生产计划的顺利进行。
第十九条假期期间如有紧急情况需要员工工作,应按照加班规定进行。
第五章处罚与奖励第二十条对违反加工工时管理制度的员工,公司有权进行处罚,包括扣发工资、降级、辞退等。
第二十一条对表现优秀的员工,公司将给予奖励,包括奖金、晋升等。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二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补充或修改,由公司管理部门负责。
第二十三条本制度解释权属于公司管理部门。
第二十四条本制度未尽事宜,另行规定。
以上为公司加工工时管理制度,望员工严格遵守,共同维护公司生产秩序与员工权益。
标准工时管理制度

5.1.1.1明确测时目的,确定测时对象。
5.1.1.2调查作业现场环境和条件。主要包括诸如机台、工艺装备是否符合规定;工作地在温度、湿度、照明和噪声等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
5.1.1.3工位的动作细分和确定计时点:
机动时间与手动时间分开;
定量作业要素与变量作业要素分开;
4. 职责
4.1研发部
a.为新机种的标准工时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b.工艺流程要求、BOM等技术资料的制定;
c.量产机种标准工时的审核;
4.2资材部
a.测量标准工时,确认其合理性;
b.汇总各机种标准工时,定期量测计算其有效性;
c.在无生产变动的情况下,每月确认/更新各机种的标准工时;
d.将新的标准工时数据更新并确保更新正确;
3.1.7宽放率(%):指为剔除操作者因生理限制、操作方法、客观条件等因素造成的时间延误影响,给正常作业时间加入的修正系数,通常以工作抽样法获取基础数据来确定。宽放时间主要由四项组成﹐包括作业宽放﹑疲劳宽放﹑生理宽放和管理宽放。
【宽放率(%)=宽放时间/正常工作时间×100%】
3.2连动作业标准工时:在机台稳定条件和环境下,普通熟练工人以设定的作业速度和标准的操作方法,完成标准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5.1.3.3剔除异常值后﹐则计算实测作业时间,即实测平均值,平均值与标准偏差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5.2连动作业标准工时测量
5.2.1新机种由研发部提供初始标准工时,量产后生管跟进实际作业状况,持续更新标准工时数据。
5.2.2连动作业标准工时定义如下:
【连动作业标准工时=机台速度(pcs/min)×(1+宽放率)×[60min-(每小时平均停机测量时间min+每小时其它平均消耗时间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加工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1 目的
为规范机修动力厂机加工标准工时的制定和管理,为厂部绩效管理提供依据,特制定本办法。
2 范围
2.1 适用范围:机修动力厂加工工段机加工产品作业标准工时的测定、制定、修改等,均适用于本办法。
2.2 发布范围:机修动力厂。
3 定义
3.1 标准工时:某一加工工序,在正常的作业条件、正常的工作环境下,中等熟练程度的作业人员按正常的作业速度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称为标准工时,单位为“分/人/件”或“时/人/件”。
3.2 标准产能:某一加工工序,在正常的作业条件、正常的工作环境下,中等熟练程度的作业人员按正常的作业速度,在一个工作日内(一般为8小时),可以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标准产能,单位为件。
3.3 宽放时间:为执行所规定的作业,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宽放时间。
宽放时间分为管理宽放、疲劳宽放、生理宽放。
在现有管理现状下,为完成作业所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管理宽裕:如工装夹具的安装、整理整顿等。
为恢复疲劳所必要的耽误时间,称为疲劳宽裕:如伸腰等。
因人的生理需要必要的耽误时间,称为生理宽裕:如喝水、上洗手间等。
3.3 宽放率:宽放时间与正常作业时间的比值,称为宽放率。
3.4 评价系数:测试实际作业时间时,参照的作业人员,其劳动熟练度与中等熟练作业人员的比较系数,称为评价系数。
系数越大表示其熟练程度越高。
3.5 周期时间:作业人员从取料开始到下一次取料的总时间,称为周期时间(CT),
它包括人的作业时间与机器的作业时间。
4 职责
4.1 加工工段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单位和主要解释单位。
4.2 质检员负责标准工时的测算、制定和变更。
4.3 经营组负责标准工时的审核。
4.4 生产副厂长负责标准工时的最终审批。
5 管理规定
5.1 标准工时的制定
5.1.1 标准工时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1)标准工时(ST)=周期时间(CT)*评价系数*(1+宽放率)
2)周期时间(CT)=作业时间(HT)+机器时间(MT)—重叠时间(QT)
3)宽放率=宽放时间/周期时间(CT)
4)评价系数=1+(熟练度评价系数+努力度评价系数+稳定性系数+工作环境系数)5.1.2 评价系数的确定参照下表:
5.1.3 宽放率由管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与生理宽放率相加所得,各种宽放率的测算由质检员根据作业条件进行确定,但总宽放率不能>15%。
5.2 标准工时管理
5.2.1 标准工时由质检员进行测算确定,并下发到加工工段各班组,各班组在对工时数据运用时必须按发放且有效的标准工时为计算依据。
5.2.2 在以下情况下,需对标准工时进行重新测评,修订标准工时定额:
1)当生产工艺条件发生变化或技术变更对生产作业有明显影响时,由经营组重新测评标准工时,必要时应予以修改。
2)其他客观条件导致标准工时不能反映实际工作绩效时,由经营组重新测评标准工时,必要时应予以修改。
3)各班组认为标准工时不能真正体现作业情况时,可向经营组申请重新测评。
5.2.3 急件加工工时
加工急件的工时,在标准工时的基础上增加系数,白天按标准工时的1.2倍核定工时,晚上按标准工时的1.5倍核定工时。
5.3 标准工时运用
5.3.1 标准产能计算依据:各工序的标准产能根据标准工时计算所得,其计算公式为:标准产能=每日工作时间/标准工时*标准人数。
5.3.2 作业人员效率管理:标准工时用于衡量各作业人员的作业效率,在正常作业状态下,当作业者的日产量低于标准工时计算的标准产能时,需分析原因,必要时须进行培训或对作业方法进行改善。
5.3.3 作业人员训练标准:当新进员工或换岗员工在正式上岗之前,其作业速度必须达到标准工时之要求,标准工时可作为员工转正或=正式上岗的考核指标之一。
5.3.4 生产计划管理:质检员依据标准工时核算标准产能,制定生产计划的产量定额。
计划执行班组应根据标准产能进行生产,当实际产能低于标准产能而需通过加班完成时,不享受加班费。
6 加工质量管理
6.1 严格执行岗位作业指导书、分公司及厂部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技能素质。
6.2 作业时,正确使用刀具、量具,减小工件误差。
6.3 提质降耗,不产废品、次品,提高产品合格率。
6.4 积极完成分公司及厂部安排的各种临时性工作。
6.5 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6.6 质检人员做好产品每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杜绝废、次品的出现。
产品必须按图纸要求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库。
6.7 要求作业人员在进行下一道工序交接前必须做到自检,下一道工序接件人员做到对交接件复检,成品入库专职质检员做到最后一道质量专检。
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工时管理考评
7.1 各工段的加工工时须由质检员开具加工单或厂领导开具任务说明书,签字认可,方为有效;无加工单或任务说明书的工时在工时统计时一律给予否决。
7.2加工工段每周五统计本周加工完成情况并提供给质检员,要求所提供的数据准确、详实。
如不按时统计上报,考核加工工段200元/次;如上报数据不实,一经查出考核加工工段500元/次。
7.3 质检员每周一通报上周加工完成情况及工时测算情况,并报经营组长审核。
如未按要求完成,考核质检员100元/次。
7.4 经营组长每周一进行工时审核后,报生产副厂长审批,审批完成将结果向加
工工段通报。
如未按要求完成,考核经营组长100元/次。
7.5 质检员负责每月底的工时统计、上报,经生产副厂长审批后,报绩效管理员处进行绩效工资的兑现。
7.6 加工件出现质量问题或出现用户投诉,按照《加工工段绩效目标责任书》和《经营组绩效目标责任书》中相关内容进行考核。
8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