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的诊断标准
高危儿诊断标准

高危儿诊断标准高危儿是指出生后28天内死亡的新生儿,以及出生后28天至满1周岁死亡的婴儿。
高危儿的诊断标准对于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高危儿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提高高危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出生时的情况。
1. 体重,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2. 身长,低出生身长儿(出生身长<45cm);3. 头围,小头围儿(出生头围<32cm);4. 胎龄,早产儿(胎龄<37周);5. 产程,难产儿(产程>12小时);6. 窒息,窒息新生儿;7. 其他,出生时有明显的先天性异常。
二、母亲的情况。
1. 孕期并发症,孕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感染等;2. 孕期药物,孕期使用致畸药物;3. 孕期暴露,孕期暴露于有害环境中;4. 孕期检查,孕期未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5. 母亲年龄,过早或晚孕、高龄产妇;6. 分娩方式,剖宫产、产钳助产等;7. 产后护理,产后护理不当。
三、新生儿的情况。
1. 呼吸,呼吸窘迫、呼吸困难;2. 循环,心率异常、心脏杂音;3. 消化,吞咽困难、呕吐、腹泻;4. 神经,肌张力异常、抽搐、昏迷;5. 体温,体温异常、低体温或高热;6. 皮肤,皮肤黏膜出血、黄疸;7. 体重,体重减轻、生长迟缓;8. 其他,其他明显异常表现。
四、其他相关因素。
1. 家族史,有家族遗传病史;2. 环境因素,生活环境不良、营养不良;3. 医疗条件,医疗条件不足、医疗资源匮乏;4. 护理条件,护理条件不佳、护理水平低。
高危儿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出生时的情况、母亲的情况、新生儿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当根据这些标准对高危儿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提高高危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对于高危儿的家庭和社会来说,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努力,让每一个高危儿都能够茁壮成长。
高危儿的管理与筛查评估全版

• 异常表现:
• 1、不能追视
• 2、对很大的声音没有反应;
• 3、头竖立困难,俯卧抬头困难
• 4、四肢肌张力过高及过低
• 5、3月龄俯卧位仍不能抬头。
发育理程碑筛查
• 4-6个月 • 能翻身,俯卧抬头和抬胸,会主动伸出手够取眼前的
高危儿童的健康 管理与筛查评估
问题的提出
• 一、高危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 二、高危儿童的分类与管理流程 • 三、高危儿童的筛查与评估方法 • 四、高危儿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高危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 随着新生儿重症抢救技术及保健监测的提高,极低岀生体重 儿(<1500g)、超低出生体重儿“(<1000g)存活率上升。
2.逗引时不发音或不会微笑 3月
3.不注视人脸,不追移动人或物品
4.俯卧时不会抬头
1.发音少,不会笑出声
2.不会伸手抓物 6月 3.紧握拳松不开
4.不能扶坐
1.听到声音无应答
8月 2.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
3.双手间不会传递玩具
预警征象 1.呼唤名字无反应 2.不会模仿“再见”或“欢迎”动作 12月 3.不会用拇食指对捏小物体 4.不会扶手站立 18月 1.不会有意识叫“爸爸”或“妈妈” 2.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 3.与人无目光交流 4.不会独走 2岁 1.不会说3个物品的名称 2.不会按吩咐做简单的事情 3.不会用勺吃饭
• 高危儿管理是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重 要内容。是在基础儿童保健的平台上发展 和延伸出来的,需要更高的业务技能。
• 早期干预的理念是为儿童提供从出 生到生 后的多学科服务,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 改善现有的发育迟缓和残疾或将其降低到 最小化。
高危儿管理规范

• 高危儿是指在妊娠期、分娩时及新生儿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小 儿脑成熟障碍,可能出现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癫痫、行为异常及视、 听障碍等严重后果的小儿。
有以下情况者可诊断为高危儿:
• 1、母亲或宝宝存在高危因素: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宫内感染病 史、早产或过期产儿、极低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延迟消退、 颅内出血史、手术产儿(如剖宫产、臀位助产、胎头吸引或产钳)、 双胎和多胎、惊厥。
早期表现1~3个月
• 不注意看人,不注视眼前的人脸及玩具。 • 反应迟钝,不能微笑和逗笑。 • 3个月头不稳定,颈不能竖头,头左右摆动。 • 俯卧位不能抬头。
早期表现4~5个月
• 眼不灵活,不追视,斜视。 • 表情呆滞不灵活,逗时无反应,不能大笑。不竖头,不会翻身,俯卧位抬
头小于90°。 • 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 • 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 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 (2)专案管理:儿保科高危门诊负责接诊高危儿童,并填写“高危 儿童专案管理记录”纳入到专案管理。
• (3)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 儿保科对于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转诊到康复科进行诊断和早期干 预。
专案管理内容
• (1)监测次数:儿保科高危门诊应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 发育监测评估,每季度至少1次,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 育监测密度。
• (2)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如新生儿20 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DDST、DST等)以及儿童心理行为 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 (3)咨询指导 • 1)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家长进行结果解释。 • 2)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喂养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 3)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高危儿病症的识别

高危儿病症的识
别
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属于危急重症:
①有围产期窒息:
Apgar评分1min及5min<5分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
②呼吸改变:
呼吸频率<20次/min或>60次/min, 呼吸困难,呼吸节律不规则有呼吸暂停;
③循环改变:
皮肤苍白、发绀、发花和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3秒)或心率<100次/min或>160次/min,低血压,明显心律不齐;
④神经系统异常:
出现惊厥、反应差或意识丧失、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四肢无自主运动、肌张力消失;
⑤消化系统异常:
喂养困难或拒奶,频繁呕吐或腹泻,腹胀严重;
⑥血液系统异常:
贫血,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性素质等;
⑦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证实Rh血型不符者;
⑧明显的先天畸形需外科手术者;
⑨早产儿或低体重儿。
高危儿诊断标准

高危儿诊断标准高危儿是指出生后即有一定概率出现严重疾病或死亡的婴儿。
对于高危儿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进行评估。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危儿诊断标准,希望对相关医护人员和家长有所帮助。
一、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是评估婴儿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低于2500克的婴儿被定义为低出生体重儿,而低于1500克的婴儿则为极低出生体重儿。
这些婴儿由于体重较轻,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因此被归类为高危儿。
二、胎龄。
胎龄是指胎儿在母体内存活的时间,通常以孕周来表示。
对于早产儿来说,他们的器官和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因此,早产儿也被归类为高危儿。
三、出生时情况。
出生时的情况也是评估高危儿的重要指标之一。
例如,出生时需要进行抢救的婴儿,或者出生后需要立即送入重症监护室的婴儿,都属于高危儿范畴。
四、母亲疾病史。
母亲怀孕期间的疾病史也会对婴儿的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婴儿出生后出现各种并发症,被归类为高危儿。
五、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也会增加婴儿出现健康问题的概率。
例如,家族中有遗传性疾病的,或者父母双方患有某种遗传性疾病的,所生的婴儿都可能被归类为高危儿。
六、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婴儿的健康状况。
例如,母亲怀孕期间的饮食、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对婴儿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高危儿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出生体重、胎龄、出生时情况、母亲疾病史、遗传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只有全面评估婴儿的健康状况,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高危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保障其健康成长。
希望医护人员和家长能够加强对高危儿的关注和照护,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3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引言:高危儿是指在围生期及婴幼儿期内,其疾病或异常情况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异常或威胁生命的儿童。
对于高危儿的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包括高危儿管理制度、会诊制度和转诊制度等,以确保高危儿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诊断、治疗和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
一、高危儿管理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包括高危儿的筛查、评估和管理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几个环节的内容。
1. 高危儿的筛查高危儿的筛查是对婴幼儿群体进行初步筛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畸形、胎儿和围产期患病、妊娠期患病及生育障碍等。
筛查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家庭访视等方式进行。
筛查工作应由医疗机构、儿保机构等相关人员组织开展。
2. 高危儿的评估高危儿的评估是在筛查后对高危儿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评估的内容包括高危儿的基本信息、生长发育、既往史、家庭环境等方面,可借助问卷、观察、检查等方式进行。
评估结果应记录在高危儿档案中,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
3. 高危儿的管理高危儿的管理是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管理计划,包括定期复查、专项检查、康复训练和咨询指导等。
管理计划需根据高危儿的危险程度、发展需要和家庭条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同时,管理计划需要与家庭成员共同制定,以提高家庭对高危儿的管理能力和积极性。
二、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指医学专家在高危儿的诊疗过程中,对病情复杂、诊断困难或治疗方案多样的疾病进行会诊,以共同确定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高危儿会诊制度主要包括会诊申请、会诊流程和会诊记录等。
1. 会诊申请会诊申请是由主治医生向会诊专家发起的请求,通常需要提供病历资料、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
会诊申请需详细描述患儿病情和目前治疗情况,并提出需求和问题,以便会诊专家能够更好地了解病情。
2. 会诊流程会诊流程包括会诊专家的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讨论以及会诊报告的撰写等。
高危儿的识别与管理

1.哭声
哭是新生儿表达感觉和要求的唯一方式 正常的哭: 饿、口渴、尿布湿、环境温 度。
音调一般不高。 病理现象:痒、痛,皮肤褶烂,肠绞痛、 头痛、耳痛时的疼痛感。时间长、躁动 不安。
哭声
突然的短促的尖声哭叫(脑性尖叫)、 阵发性哭叫伴面色苍白、持续哭吵且无 法安慰、哭声无力或哭不出声,哭声低 微或呻吟均提示病情严重。有以下可能: HIE、颅内出血、化脑、败血症等。
异常分娩史
胎儿窘迫、手术助产(胎吸或产钳)、 出生窒息 选择性剖宫产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
异常新生儿
早产 HIE、颅内出血 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外科疾病
新生儿常见危险症状或体征识别
死亡原因:前6位
新生儿窒息与并发症,33.5% 呼吸系统疾病,21.8% 感染,14.2% 严重先天畸形,11.3% 产伤,6.3% 硬肿症,5.8% 以上六类疾病与并发症占全部死因的93%
新生儿出现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危险症 状或体征,都表明病情危重,应给予及 时处理
如果条件限制,无法作进一步处理,应 立即转往上级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危重新生儿监护内容
新生儿各系统发育未成熟,代偿能力差 、病情变化快,易导致死亡。-------NICU 监护内容: 1.基本监护 2.呼吸系统监护 3.心血管系统监护 4.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等
6.惊厥
可能的原因有:窒息后引起的HIE、产伤 性颅内出血、化脑、宫内感染、代谢异 常、核黄疸、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等。
即刻处理
建立静脉通路,按日龄、窒息补液 最初12小时禁食 若血糖<2.6mmol/l ,给予处理 正发作或前一小时曾发生惊厥,止惊 惊厥伴中心性青紫或呼吸困难,中流量 氧
7.呼吸异常
高危儿定义

各项高危儿定义1、早产儿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
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
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
2、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称为低体重儿。
在胎儿阶段,也就是孕后的8~38周里,母亲营养不良或疾病因素都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在出生时体重过低。
这样的新生儿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呼吸机能和代谢机能都比较弱,特别容易感染疾病,死亡率比体重正常的新生儿要高得多。
其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体重<-2SDSD是标准差的意思,简单来说,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
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而体重如果低于同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位数—2SD- -3SD,说明这个小儿是中度体重低下。
4、生长迟缓生长迟缓的特质是体重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水平5个百分点,和/或对照标准的生长图表,从出生到当前的体重增长速度减缓至少2个标准差以上.5、中重度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一个描述健康状况的用语,由不适当或不足饮食所造成。
通常指的是起因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足,但也可能包含由于暴饮暴食或过度的摄入特定的营养素而造成的营养过剩.如果不能长期摄取由适当数量、种类或质量的营养素所构成的健康饮食,个体将营养不良。
长期的营养不良可能导致饥饿死亡.营养不良的诊断6、单纯性肥胖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为特点。
单纯性肥胖患者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
7、中重度贫血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降低程度的不同而将贫血分为以下几度:血红蛋白在9-12克/分升为轻度,6—9克/分升为中度,3-6克/分升为重度,3克/分升以下为极重度.红细胞数在300万—400万/立方毫米(以下单位同)为轻度,200万-300万为中度,100万-200万为重度,100万以下为极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