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及处理办法

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及处理办法01、处理发脾气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常常因为没有足够的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愿望、需求或其他遭遇的感受,大人们也往往揣摩不透孩子所有的想法,及时地去满足他们的愿望或需求,去帮助他们及时地解决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常出现尖叫和发脾气。
①处理办法对孩子的表现特点,做出正确的猜测,用合适的方法处理。
因为没有语言可用来达到他想要的东西。
(1)当孩子为了得到糖果、糕点、冰淇淋或想要(买)感兴趣古怪的东西时,会持续几个小时的尖叫或大声叫喊、跺脚、踢东西、撞头、大发脾气等。
(2)处理的办法——消退法 A.在街上或商店等场所里发生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尽快地把他从现场拖走。
B.在家里,一旦出现尖叫、发脾气时,只要没有自伤行为,就应当不予理睬,并坚持到他平静为止。
还可以把带到单独的房间(隔离室)内,隔离一段时间,待他停止尖叫、发脾气后,立即给予很多的关心和爱抚或给他表扬和赞许,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记住,不予理睬的终了不给奖励是无用的。
在不予理睬到他安静时,需要时间才能起作用,“还需要钢铁一般的神经,加上聋子一样的耳朵”,才能获成功。
(3)当孩子发生尖叫、发脾气时,千万不要想以某种东西来“安抚”孩子,达到平静。
其结果,反而让孩子“意识到”,想要得到东西,就要用尖叫、大发脾气来达到。
另外,也不要用拍打、吓唬的办法来阻止。
(4)当孩子稍大些时,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和使用词语时,若发脾气,可能用坚定的声音或态度对他做出反应会有效。
即是他可能去听从这些“常规的”控制方法。
02、处理破坏行为问题由于自闭症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存在着障碍,不会做建设性的游戏,往往想通过考察他们身边一些事物的简单性质来消磨时间,而出现的许多破坏性的行为。
破坏性的行为的后果是严重的。
如为了“探索”周围事物是怎样的,他们可以把书本、窗帘等撕开,用积木去打破电灯,从撕裂声或破碎声中得到令他们满足的刺激。
他们不理解,大物件装到小物件是不行的道理,就把它们统统地破坏掉。
小儿自闭症行为特征的研究及干预措施

小儿自闭症行为特征的研究及干预措施自闭症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使得患者在社交交往、语言表达、认知思维及兴趣爱好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
目前全球范围内,诊断出的自闭症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并呈现出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特征。
在这些患者中,小儿自闭症的比例较高,而这一人群的独特表现、需要和需求,在临床及干预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
小儿自闭症的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互动独特患者往往缺乏互动和共享兴趣的能力,对人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无法有效的解析和理解。
常常表现出在社交场合中逃避和回避人群,不愿意说话或者拒绝回应期望的行为。
2. 。
言语技能发育严重滞后患者在语言方面存在瑕疵,表现为缺乏语言交流和理解的能力,常常沉默不语或强迫性的重复自言自语。
他们说话时不按常理出牌,例如会不按照语言的规则用其他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等。
3. 重复性行为和兴趣患者常常对某个特定的兴趣或话题表现出狂热的兴趣和追求。
对于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他们可能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固执己见和不能容忍的情绪状态。
针对这些特征,专业医生和家庭成员可以使用一系列适当的干预措施和方法,以期帮助孩子恢复或改善其自闭症症状。
1.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让孩子逐渐接触一些新的和不同寻常的事情,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孩子应该逐渐适应不同的情境和环境,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同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尊重孩子的思想观点,以避免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
2. 行为疗法通过行为疗法来对自闭症症状进行治疗,这种疗法通常包括对行为的分析、设计特定的行为计划以及反馈机制的安排等。
家长和医生共同参与此过程,对孩子的基本需求和意愿进行合理的关注和引导。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一些辅助性的治疗方法,如按摩、反射疗法和咀嚼疗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孩子的身体,能够有效地满足他们对感觉信息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干预自闭症患者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家长和面向自闭症的专业机构的合作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制止孤独症儿童的自伤行为

制止孤独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孤独症儿童经常出现自伤行为。
如,打自已、拔头发、咬手、抠眼、撞头等。
自伤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可能是遇到一些挫折或对某些事情不理解感到困惑或烦恼。
其次,可能由于无事可忙,大部分时间随心所欲地呆在那里,或是在集体生活的场所里未被工作人员(老师)注意,理睬的情况下而发生的。
制止自伤行为的方法1)对严重的自伤行为,如抠眼、撞头等发生时,应立即采取行动制止,并采用一些必要的措施(如给他戴上防护工具:手套、头盔等)以保证孩子的身心的安全。
只有当他不抠、不抓、不撞时,才给予表扬与注意。
2)对无危险的自伤行为,可用“漠视法”来矫正。
当多次矫正无效时,可采用一些积极的处理方法,如要求他学习“把手放在膝盖上”,“手放在桌上”,“站起来”,“坐下”,“蹲下”等动作,使他的手、脚无法去做那些自伤行为,并使孩子学习一些新的动作和行为。
3)对有自伤行为的患儿,除了及时矫正之外,还要多给予安抚和看护,仔细分析原因,有目标计划地给予帮助,使之逐渐地减少乃至消失自伤行为。
4)对受挫折,困惑、烦恼发生自伤的孩子,要额外地看护和安慰他,让他消除自伤行为。
如,一个八岁的女孩子,父母离家一星期,把她留给某人照料,她接受不了这种变换,就去挖发炎疼痛的伤口,甚至用开口的别针去刺自己的手指。
在这段时间里,她需要额外的关照,但又无法用词所表达自己的感受,又不理解他父母什么时候回来,这些不愉快的根源就使她产生自伤行为。
我们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对孩子细致入微的了解,方能处理好孩子的自伤行为。
5)对那些因为活动太少、空闲太多经常发生自伤的孩子。
矫正的办法是,设计更多的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教导鼓励他们参与各种趣味的学习、游戏活动,以充实他们的时间。
6)对为了寻求个别注意或刺激而引发自伤行为的孩子,只要是无危险,就予以不理睬,等到行为停止时,才对他注意或表扬他。
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处理办法

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处理办法孤独症儿童与一般儿童一样具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有一般儿童的基本情绪。
这些需求的满足与情绪的表达需要透过语言与人沟通。
大多数的自闭儿有表达性沟通的困难,有些自闭儿全无语言称之为瘖哑症,有些自闭儿会说话,却会有语言变异的情形,如隐喻式语言、磁石语言或语言不适当表达。
当自闭儿有情绪状况却无法用语言沟通时便会表现两种行为。
1、攻击行为缺乏口语能力的自闭儿常见的问题行为是攻击行为。
一般而言,自闭儿的攻击行为大都来自于愤怒或恐惧的情绪(不愉快情绪的表达),例如当自闭儿从事某一活动被中止,或某种要求不遂所愿,或生活环境被改变,或被要求去做他不要做的事等等,他可能做出攻击自己(自己打嘴吧、打耳朵;敲头;撞头)或攻击他人〈如咬人、打人、抓人、捏人等〉行为。
基本上,他是以攻击别人优先,若不敢攻击别人,或攻击不了他人,便伤害自己。
兹分述如下:(1)抗议:当自闭儿从事某一活动被中止(如在沙推完沙子);或生活仪式被改变;自我刺激行为受到阻挠;被要求去做一件他所不要做的事。
(2)生气:某种要求不遂所愿(想打开冰箱拿面包吃,却被阻止),或大人不了解其欲求;或生活环境被改变(如家具更换位置);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原来在墙角尿尿,被要求到马桶尿尿)。
(3)反抗:被要求去做他不要做的事。
(4)对恐惧的反应:自闭儿常会有异常的恐惧,如社会性恐惧(自闭兼低智能者常会害怕陌生人或陌生的环境);感官刺激的恐惧(害怕巨响,如有一自闭儿害怕怪手的敲击声,不停地咬、捏、抓伤爸爸。
)(5)当自闭儿感受压力时(如接受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可能出现摔东西的破坏行为,哭闹、逃离等逃避行为或发脾气、攻击(打自己)行为。
处理策略:自闭儿的攻击行为(自伤与伤人)是属于沟通缺陷的替代表达方式。
透过功能性评量(或称为行为的功能性分析)以了解其行为的功能性目的,然后教导以合适的行为(功能性等值的行为)以替代不合宜的行为,或教以正确的沟通方式(称之为功能性沟通训练)。
怎样处理孤独症孩子的自我伤害行为

怎样处理孤独症孩子的自我伤害行为
1.正确安排患儿活动区域(如教室、宿舍等),尽量不摆放危险物品。
如剪刀、砖块、铁钉或患儿能操纵棍棒绳子等。
如果是教学、训练必需品,则在使用时再拿出来,用完后及时、妥善收藏。
2.齐抓共管,防患于未然。
指导者(老师或家长)如果无法时刻监视患儿有自伤行为的发生,可调动他人(班级同学或家人)替指导者随时注意患儿的异常举动的出现,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3.以教代改。
即发展良好行为以取代自我伤害等不良行为。
指导者在平时就要多给予患儿适当的、适合患儿发展的良好行为刺激,即给予正常的建设性训练活动,丰富生活内容,让患儿时刻都有事可做;在患儿发生自我伤害行为时,给予他喜欢的事情做,转移其注意力,并逐步教会患儿一些建设性的活动,充实生活内容,以减轻和消退其行为。
4.亲情接纳,帮教结合。
指导者(老师、家长)要注重对患儿加强社会性行为训练,使其与家庭成员、学校同学、建立起友好的亲子关系或伙伴关系,在患儿遇到挫折时及时予以帮助,积极教育患儿学会应付挫折,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发展其社会交往技能,增强自信心。
在愉悦的环境和融洽的氛围中,又有充实的生活内容,其自我伤害行为自然就会减少了。
自闭症研究-纠正儿童攻击行为,自伤行为

纠正儿童攻击行为,自伤行为
孤独症儿童中有少数儿童有攻击行为,有部分儿童有自伤行为,两类行为大多是情绪体验的表达方式。
有些自伤行为令儿童愉快,也不对个体造成大的伤害(如次序使劲鼓掌等),则不要过分纠正,因过分纠正易加重其情绪躁动和不安;而有些对身体有害的则要以替代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制止。
如发现儿童用头撞墙,要先口头制止,同时握其手轻拍其头部或辅助做其他头部体操,然后用食物、书籍、音乐或游戏活动转移其注意力,持续
2-3分之后待其情绪平稳了再用严厉的语言告戒他以后不可以这样,反复问他,使其确认不再做了。
有时很难一下控制住,需要一段时间。
六岁以下的儿童,也可参照“拥抱疗法”。
制止攻击行为除了和上述一样应用替代、转移等方法外,还要应用“厌足法”。
如儿童爱推人,把人推倒后很高兴。
在发现他推人后,先让他的身体得到某种活动性满--被动地运动几十次,如摆、晃、转等,而不是抱住他不许动(因其有情绪要发泄,应满足),也可让他推其他物—如沙发、靠墙的桌子等,直至其明确表示不想再推还应让其多做几遍以形成对“推”的厌恶感。
次阶段后马上问他:“你想不想推人?”若说想则还要转动他或让他推物;若说不想则叫刚才被推的人或相仿者重新站在他面前,稍阻拦他,问能不能推人,并再告知不能。
还应该注意引导他有事可做,这样能有效防止自伤和攻击行为。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及消减原则

问题行为地种类.自我刺激行为【特征一】手部或身体其它部分出现重复性、刻板性地动作,如:摆手、摇晃身体、玩手指、拍手、用脚尖走路、无目地地跑来跑去.【特征二】用奇特地方式对待物品.如:重复地触摸、敲打、摩擦、或用嘴唇碰触、用舌头舔物品等等.发生这些行为时往往并没有明显地环境诱因,因此通常和外界刺激地原因没有关系,而是因内在刺激而反应出来地.换句话说,是孤独症儿童因内在生理需求而寻找刺激地表现,如果以不同感觉器官得到刺激而分类,可以细分为:视觉刺激行为──表现在头部或眼睛地重复、固定动作上,如:将手及某种物品反复在视觉范围内晃动,旋转自己地身体或盯着旋转地物品看.听觉刺激行为──表现在重复固定地制造出某种声音,如:拍打物品、开关录音机、电视机;或玩弄自己地声音,如:重复无意义地语言、发出噪音、无端地笑、尖叫或喊叫等.味觉刺激行为──表现在将不能吃地东西放在嘴里嚼,舔某些东西,如:自己地衣服、手指或身体其它部位,玩口水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嗅觉刺激行为──表现为固执地闻周围地某种物体,闻拿到手地物品,闻身边地人等..暴躁性行为地特征暴躁性行为地特征是制造麻烦,以吸引别人地注意.常见行为表现──大声叫喊、哭闹、呜咽、抽泣、有地患儿也会让自己猛烈摔倒在地、跺脚.攻击性地行为──孤独症儿董在发生暴躁行为时,也会有攻击性行为地出现,常见地表现有:用手、脚或头部攻击周围地其他人,骂人或说难听地话,或用虐待无生命物体地方式发泄他地情绪,有时也会表现为身体呈紧张状.自我伤害行为──击打自己、咬自已、踢自己、撞头、撕扯自己、抓伤自己等直接或间接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地行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抗拒性行为【特征一】拒绝做出与指令相符地事情.如:拒绝完成他有能力做地课业,拒绝回答能够回答地问题,拒绝说能够说地话等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特征二】做出与指令完全相逆地事情,表现出除了正确地反应,什么错误地反应都可能做出来地现象,如:不去厕所,偏在有人地地方当众撒尿等.有地孩子面对称赞利责备时都无动于衷,实际上却在察言观色,欣赏家人束手无策地表情.这种现象是由于外界不适当地赏罚刺激造成地负面效果.其它问题行为还有:如故做呕吐行为,强迫性行为,厕所不适应行为,吃饭不适应行为等.要想消减孤独症儿童地这些问题行为,首先要学会分辨各种不同地行为原因和作用(即行为功能).问题行为地功能逃避回避功能当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某种行为时,是为了回避做一个他感到不愉快地或感到困难地事情,或是为了从一个他感到不愉快或困难地环境中逃脱出去..引起别人地注意由于缺乏沟通地能力和技巧,孤独症儿童会使用问题行为地表现来达到吸引别人关注地目地,如引起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地注意.这种引起注意地行为常包括:发脾气、攻击性和自伤性行为、怪异地词语及自我刺激类地行为..自我满足自我满足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由于其内在地需求而发生地一种自我强化,因此这类行为也带有明显地自我刺激特点.现有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地自我刺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增加其对感官刺激地需求(感觉不敏感儿童),一种是为了减少感官地刺激(感觉过度敏感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童)..感觉强迫这类行为地出现往往是因为孤独症儿童感觉上地异常,而造成他不得不做出某些举动.其特点是固执和有顺序.鉴于孤独症儿童特殊地沟通障碍,他们往往无法通过正常地交往行为向别人表达自己地感受;如果没有经过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也往往不具备在适当地场合有适当地行为地能力.因此在遭遇到孤独症儿童地问题行为时,首先要观察、分析出该行为地原因和作用,以此为基础地行为矫正才可能是有效地.问题行为消减原则.注重培养正确地行为孤独症儿童地问题行为表现,即有他们内在生理需求地原因,亦有与外界沟通不良地原因.面对孤独症儿童时,首先要认识到帮助他们用正常地、别人能够理解地、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伤害地、他人能够接受地方式表达他们自己,达到他们情绪释放地目地.错误地做法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往是:只对孩子地问题行为进行阻止、惩罚和抱怨,总是在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忽视了帮助孩子学会应该怎样.例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应重在对孩子说“不要尿裤子”,而应花精力教他学会适应到厕所去大小便.☆不应只是对孩子说:“别跑开”,而应帮助他学会坐在椅子上做完一个课题.☆对于用喊叫要求吃糖地孩子,应训练他说:“我要吃.”如果他尚无语言能力,也应训练他听完家长替他说:“我要吃.”然后他地要求才能满足..注重对正确行为地奖励要消减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须从帮助他建立正确地行为开始.在培养正确行为地过程中,对于患儿配合性地表现给予及时地奖励,这是行为训练中地核心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学会夸奖孩子是家长首先要做到地.因为只有通过夸奖才能帮助孤独症儿童知道“正确行为→愉快地后果”这一联系,进而通过对其问题行为地惩罚性处理,使他感受到是非地存在和界限.因此家长要认真学习有关行为训练中强化地原理,并在实践中练习自己对孩子正确行为地强化能力,及面对孩子问题行为时地处理能力.例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于尿裤子地孩子,要注意带他到厕所去,一旦在厕所完成了便事,立刻给予夸奖,说他“真棒,是乖孩子!”并在之后给他喜欢吃地东西.☆对于不会说话,只是一边叫着一边要抓东西吃地孩子,家长应将事物控制在手,然后替他说:“宝宝想吃.”在他听完之后再给他食物,这实际上就是用行动告诉他,要先听完,才能得到吃地东西..正确运用忽视法对于孩子出现地正确行为给予及时奖励,而当孩子出现不正确地行为时,采用忽视地方法是首选地,特别是当孩子地不正确行为是以吸引他人注意力为目地时.在这种情况下,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地注意实际上是对孩子不正确行为地奖励,因此只要适当减少对其不正确行为地注意,孩子地行为就会开始减少.在采用忽视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切记要忽略地是不好地行为,但同时也要注意或强化好地行为.实践已证明,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效果要比单一采用忽视法有效得多.☆要持之以恒,坚持原则.在消减一个不正确行为时,往往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个过程地初始阶段很艰难,因为孩子会用更加强烈地方式来得到以前所能得到地注意,在这个阶段中家长最难坚持,但只有坚持才能奏效;只要过了这一关,再辅之以让孩子用正确地行为方式表达自己,他地不正确行为就开始减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安全因素,在忽视孩子地不良行为时,也必须注意孩子是否在用头撞地,是否会乱丢东西,或其它可能伤害自己地行为等.这时可以过去严厉地警告,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也可以轻拍他地手,表示处罚.此刻,耐心是非常重要地,因为这种挑畔性行为会很快消失,只要大人不给予“添油加醋”地注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隔离法有些时候,孩子因求得大人注意所表现出地不当行为,可能包括撞头、摔易碎地东西或是抓大人头发,踢大人等,对这类较具危险性地行为,就不得不注意,并使用隔离室地做法了.隔离室地做法,是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立即把他送进隔离室内,等一段时间,当孩子地苦恼较平息些,才将他放出来.由于这是相当强制性地严格做法,在实施时,您必须切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隔离室地空间必须是单调而封闭地,使得孩子在短时间内得不到任何注意、或其它地增强物,因此,必须把孩子关在游戏室或是卧室内并理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开始执行时,您必须在孩子一出现不当行为时,立即走到他身边,做简短说明后(如说:小亨不乖,要关房间!)就将他关入隔离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带入隔离室后,除非孩子们持续其不当行为(大声哭闹,踢东西或撞墙等),一般而言,您只能让他待在隔离室内分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孩子们在隔离室持续吵闹,您顶多将上述地隔离时间加倍,让其稍静些,再让他出来.☆孩子出来后,不要再指责他,可稍稍安慰他,并告诉他,因为他不乖,才要被关进房间.在经验上,采用隔离室地作法,第一个会碰到地困难,是家里很难找到一个好地隔离室如单调又有诸多保护性地设备(墙壁要软质).还好大部分有这类问题地孩子,都害怕与大人分开,害怕被大人拒绝,因此,只要避开孩子较喜欢呆地空间,一般都会有好地效果.除非孩子还伴随着较危险地自我伤害行为,这时地处理方式就变得不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次,不论是用那种方式处罚孩子,在开始时,他们地不当行为大半都会变得更激烈,或持续得更久些,几次后,他们这类不当行为才会开始降低,正如前面讨论过地忽视法地改变原因一样.孩子一方面在生气,一方面也在适应这个新方法,自然会需要一些时间去政变,耐心并坚信这样做地效果是非常重要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田惠平本文参考资料:《自闭儿地保育手册》(台湾)张澄编《》“ ”(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早期教育方案地父母手册》(台湾)姜信(本篇文章出自于年《星星雨通讯》第期)。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第一篇: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摘要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
这种发育障碍的成因,至今学术界不能对其做出准确和科学的解释。
但是,根据已知的研究,学术界对孤独症有一个基本共识:孤独症是因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而引起的广泛性、发展性障碍。
这种疾病呈现出许多有别于其他精神病、发展障碍的特征。
除此之外,孤独症儿童还表现为心智年龄的低龄化,致使他们在自控力、耐挫力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更主要的方面,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认知、行为和社会交往这几大方面可能会同时出现和交叉出现严重的问题。
目前,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无法明确,因此无法做到对症下药,所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只能进行干预,以减轻症状。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干预ABSTRACTAutism is also known as autism or generalized developmental disorder.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yet to make an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causes of autism.However, there is a consensus in academia that autism is a generalized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developmental disturbances in the brain and nervous system.This disease present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al disorders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Not only that, autistic children also show mental age of younger age, resulting in their self-control, frust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mergence of varying degrees of obstacles.What's more,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language, cogni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interaction.At present, due to the reasons forautism can not be clear, and therefore can not be the right remedy, so the treatment of autistic children can only intervene, in order to alleviate symptoms.Key words:Children with autism;self injurious behavior;intervention目录引言 (4)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相关概念 (4)1.1 孤独症............................................................................................................4 1.2 自伤行为........................................................................................................4 1.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5 2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特点.. (5)2.1刺激性自伤行为.............................................................................................5 2.2发泄性自伤行为.............................................................................................5 2.3刻板性自伤行为.............................................................................................6 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干预 (6)3.1 自我意识培养................................................................................................6 3.2 工具性交流训练............................................................................................7 3.3 情感性交流训练............................................................................................7 3.4 自主交往训练................................................................................................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引言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最早由美国的卡勒动教授于1943年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摘要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
这种发育障碍的成因,至今学术界不能对其做出准确和科学的解释。
但是,根据已知的研究,学术界对孤独症有一个基本共识:孤独症是因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而引起的广泛性、发展性障碍。
这种疾病呈现出许多有别于其他精神病、发展障碍的特征。
除此之外,孤独症儿童还表现为心智年龄的低龄化,致使他们在自控力、耐挫力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更主要的方面,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认知、行为和社会交往这几大方面可能会同时出现和交叉出现严重的问题。
目前,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无法明确,因此无法做到对症下药,所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只能进行干预,以减轻症状。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干预ABSTRACTAutism is also known as autism or generalize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yet to make an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causes of autism. However, there is a consensus in academia that autism is a generalized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developmental disturbances in the brain and nervous system. This disease present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al disorders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Not only that, autistic children also show mental age of younger age, resulting in their self-control, frust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mergence of varying degrees of obstacles. What's more,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language, cogni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t present, due to the reasons for autism can not be clear, and therefore can not be the right remedy, so the treatment of autistic children can only intervene, in order to alleviate symptoms.Key words:Children with autism; self injurious behavior; intervention1 引言 (4)1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相关概念 (4)1.1 孤独症 (4)1.2 自伤行为 (4)1.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 (5)2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特点 (5)2.1刺激性自伤行为 (5)2.2发泄性自伤行为 (5)2.3刻板性自伤行为 (6)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干预 (6)3.1 自我意识培养 (6)3.2 工具性交流训练 (7)3.3 情感性交流训练 (7)3.4 自主交往训练 (8)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最早由美国的卡勒动教授于1943年提出。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发病于三岁之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急剧膨胀趋势。
联合国相关资料显示,世界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在1:1100。
同时也有相关文献数据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平均每1万名儿童中现有高达60人患有此症。
在中国,从未开展过大型的孤独症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所以,中国孤独症患者的总人数,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发病率来计算的。
一般认为,中国有60万一180万的孤独症患儿。
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与生活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1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相关概念1.1 孤独症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人际关系失调、狭隘的兴趣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有些孩子还患有智力低下和智力迟钝。
孤独症是从幼年发育起源广泛的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狭窄的兴趣和重复的行为是其主要特点,其中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的主要特征。
在正常人际交往中,情感同理心是必要且必须得,它替代性分享他人的情绪状态和自动的模仿,可以使个体迅速感知他人的情绪,包括他人的情绪状态和两方自动模仿自动感知,是个体社会互动的重要基础。
情感表达可以诱导他人的面部表情自动模仿,并自动感知他人的情绪状态,使个体产生情绪共情。
而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则很难理解和感知相关内容,在共享经验和情感的社会线索上有明显的障碍。
1.2 自伤行为自伤行为的一般表现为自我伤害行为,研究人员定义的自我伤害行为是指在没有明确目的的倾向个体自杀,故意和多次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不致命的,但是非常危险。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危险的心理状态,对自己和他人都会带来一定的伤害,严重的家庭压力,甚至导致社会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自残变现形式多样,如:把自己的头撞到桌子上、咬自己的胳膊、断了自己的手等。
自伤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之一,了解孤独症儿童的自我伤害行为和认知方式对干预孤独症儿童具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在许多论文中都提到了自伤行为,但以自伤行为为主题的原因和特点很小,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是空白。
因此,研究孤独症自伤行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更高。
1.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孤独症儿童的自伤行为较普通儿童的自伤行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孤独症儿童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定义,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就是自闭症儿童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心理或生理需求时有意或者无意的自己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
这种行为大多是刻板的、重复的并且持续性较长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这种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或改变伤害的形式或改变伤害的程度,但是这种自伤反应是突然的和暴力的,而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的。
这也是孤独症儿童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问题行为。
2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特点2.1刺激性自伤行为首先是吃异物,吃异物是孤独症儿童对于一些事物特有的味道或者口感产生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执着和依赖,品尝或者咀嚼这种东西可以使他们感到愉悦和安全。
比如自闭症儿童会出现吃铁钉、吃砂石、吃塑料制品等的问题。
其次是闻刺激性气体,一些自孤独儿童喜欢嗅一些具有刺激性的刺鼻的甚至难闻的气味,有的气体甚至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如闻汽车尾气的味道、闻家具甲醛的味道、体味等。
2.2发泄性自伤行为发泄性自伤行为正是孤独症儿童情绪不良,有特殊需要或情感需要集中爆发时表现出的一种行为,这种自伤行为相比较其他而言伤害性更大,程度也更重,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错误的情绪表达和发泄的窗口。
第一是撞击,这是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中比较严重的一种方式,他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造成自我伤害,而往往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波动比较剧烈,力量的轻重难以把握所以很容易造成伤害。
具体方式有,用头去撞桌子或者墙壁、用脚去撞水泥柱子等。
第二是殴打,殴打是孤独症儿童最常见发生频率最高的自伤行为,儿童的情绪通过一定的痛觉刺激得到发泄和满足,而自己打自己则成为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不用借助任何的道具。
第三是拉扯,孤独症儿童也喜欢通过拉扯的方式进行自伤使其情绪得到发泄,如:扯耳朵,女生拉扯自己的头发等。
这种撕扯产生的疼痛感使其情绪得到发泄,如:扯耳朵,女生拉扯自己的头发等。
第四是啃咬,啃咬是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一种普遍形式,发生率很高,一般啃咬的力度不会极大,不会一次性造成严重的伤害,儿童会使力道保持在一个足够有感觉刺激的度,通过次数的增多反复的啃咬一个位置使其受伤,该位置会出现淤血结痴颜色加深的现象。
2.3刻板性自伤行为刻板性自伤行为是自闭症儿童在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不良强化或者形成不良动作习惯所形成的,而且相比其他性质自伤行为是难以纠正的,孤独症儿童年龄偏大,有些自伤行为保持时间过长纠正更加困难,有时试图打破这种刻板的自伤行为时反而会激起儿童更激烈的反应。
自伤行为如过度的吮吸、敲击硬物、自行诱发呕吐等。
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干预3.1 自我意识培养意识是人类心理机能的整体活动状态,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对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认识,自我意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当个体把自己作为客观对象来认识时就产生了自我意识。
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滞后和畸形,孤独症儿童行为怪异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形成严重的社会性发展障碍,他们无法冲破“生理本我”走向“社会自我。
”人的成长、成熟的标准之一就是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意识的教育应该是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自我、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能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只有发展自我意识,才能触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我观察、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很难定义其是“社会人”,在实际中他也很难融入现实社会生活。
3.2 工具性交流训练人际沟通的工具,是指当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时或者交际沟通产生困难时,人们借助的“帮手”,用于完成满足人类活动,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者一种途径。
比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仪器通讯,它可以用于满足生理需要和物质需求,借助他与其他人交流解决自身问题。
工具性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常见方式。
从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工具沟通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而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工具性沟通有容易学习的特点,自闭症儿童可以掌握。
从作用的角度来看,它能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应对频繁的社会交往,能满足孤独症儿童生活的基本需求。
故此方面应该是孤独症儿童适应学习的重要方面之一。
比照正常儿童,工具性人际交往训练需要具备以下列出的五项条件,对于孤独症儿童,这也是其将来其融入社会需要具备的基本学习交流条件:第一、传播动机。
第二、社会认知能力,即理解交际规则的能力。
第三,认识自我的能力,即认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能力。
第四、运用交际工具,即一种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