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传播学通论笔记

合集下载

传播学大纲笔记

传播学大纲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绪论、绪论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

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总类以及人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2.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3.狭义的传播学则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之为大众传播学。

4.传播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有商业、政治、战争等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20C五六十年代传播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代表:传播学“五大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学5W公式的创始人,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内容分析法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等理论,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库尔特-卢因:提出“守门人”理论卡尔-霍夫兰:个人差异论,控制实验法威尔伯-斯拉姆:传播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的开山鼻祖6. 传播学的研究流派(1) 经验学派:也称传统学派、实证学派,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涉取营养,将传播定位于一种行为,视传播为人们互相影响彼此行为、心理状态的社会互动过程,也被约翰-费斯克称之为“过程学派”。

是运用经验方法来分析社会想象的社会科学学派。

其实验室研究的特点是严格的控制与操作,相信数字测量和数字模式,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的主要表现:(a)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b)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c)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实证传播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美国的13项里程碑项目,其研究的重点在于传播媒介的效果。

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佩恩基金研究”是第一个真正的传播研究,20世纪20年代首次将统计方法引进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来,使得内容分析、受众研究等传播研究方法开始成型。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经典笔记wps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经典笔记wps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传播传播的几种概念:(1)共享说: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2)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3)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科学的传播定义: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A传播的信息性(传播传的就是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前提,传播是信息流动的基础)。

B信息的可流动性和可测度(用人文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都可以测度信息的传播过程,没有传播,信息是静止的,信息不流动,传播便不能成立)。

C信息的可转换性。

(信息可以变成文字信息,精神信息也可以转换成物质信息,各种信息大都可以变成电子信息。

)信息和传播都是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存在,信息具有时间的传播性和空间的传播性。

传播学产生的原因1.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经历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

传播学就是在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下诱发起来。

2.政治和战争的需要。

盖洛普1930年进行民意调查预测总统选举,霍夫兰通过电影研究战争宣传与军队士气问题。

3.新闻学的发展。

新闻学的成熟为传播学打下基础,并呼唤一种新的科学来推动它,为传播学的产生留下空白地带。

传播学的经典之作1948 拉斯韦尔《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主要观点有二,一是提出5W模式,二是著名的传播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2.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建立相互关系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1949 拉扎斯菲尔德墨顿《大众传播,群众的判断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1949 香农,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提出香农——韦弗模式1949 施拉姆《大众传播》1949 霍夫兰《大众传播实验》1953霍夫兰与人合著《传播与说服》传播学五位奠基人拉斯韦尔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倡导“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有:(1)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2)提出注明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宣伟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做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3)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经验。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一、总论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3) 新闻学的发展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 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

②他提出了着名的5W专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着名观点。

主要着作:《人民的选择》1944(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新技术的变化带来对大众传播定义的质疑。

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新的媒介环境1.信息超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2.在线服务3.因特网(Internet):主要将许多计算机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用于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递以及个人或计算机群之间的双向传播。

浏览器软件:马赛克(Mosaic)、网景(Netscape)使网上资料更易于接触。

三种普遍使用形式:(1)电子邮件(E-mail)(2)新闻组和邮递名录(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对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和看法。

新闻组允许消息的消费者对消息作出迅速反馈,优于报纸和杂志。

(3)万维网(WWW):一个计算机系统群,在该群中许多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迅速、方便地被多个其他计算机获取。

现在的网络用页(page)来形容。

对网址的访问数量通常通过“点击次数”(hits)来衡量,也就是网址被用户敲击的次数。

如何发挥商业部门网址的最大用途:最好的网址不应该仅仅把广告者的消息硬塞给用户,而应是互动的,网址应提供给用户许多途径,介入在线活动和资源之中。

对因特网的批判:(1)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会导致语言的枯竭。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I、什么是传播?傳播 Communication▲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的类型非人类传播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5、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传播学通论》精华笔记

《传播学通论》精华笔记

《传播学通论》精华笔记
戴元光、金冠军主编的《传播学通论》是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与新闻传播学学硕考研的指定参考书目。

就拿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来说,《传播学通论》是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的制定参考书目,而且每年真题中,通论所占的分值相当大。

为了方便参加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行之记者根据自己亲身的考研的经验,以及求教学长学姐们,整理编写完成《传播学通论》笔记。

现附小部分图片给大家展示:
行之记者智库系列,全国独家销售,如需订购的学弟学妹们,可联系:行之记者QQ2571804012
凡是订购资料的学弟学妹们,即可赠送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和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
PS:订购行之记者全套资料,享受超值优惠和政治、英语、专业课电子资料,并在通过初试后进行复试指导。

愿考研的你们岁月静好,心想事成!。

张国良_传播学原理_笔记.

张国良_传播学原理_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传播基础论1、传播的含义(1)传播与“communication”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

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

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凡是有“信息”处,必有“传播”。

但是,“信息”不只见诸于人类社会当中。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一、引言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传播行为、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内容。

本教程笔记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供背诵版的内容,以便于记忆和复习。

以下将对传播学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

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指信息、观念、思想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行为。

2.媒介:传播过程中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渠道或机构,包括口头语言、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

3.受众:指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人群。

4.效果: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三、传播学的理论模型1. 传播模型: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传播活动中信息从传播源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环状模型和网络模型。

2. 媒介效果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包括传统的媒体效果理论、认知解释理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比较有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等。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方法: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研究假设,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和评价先前的研究成果。

3. 文化研究方法:注重对传播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文化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4. 数量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传播现象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 国际传播: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行为和媒介效果,了解跨文化间的传播现象。

2. 组织传播:研究组织内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以及组织和外界的传播交流。

3. 健康传播:研究健康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4. 新媒体传播:研究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对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 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变,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