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教学设计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4回忆我的母亲【核心素养目标】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传承作者的忠孝情怀及其母亲勤劳一生的传统美德。
(文化传承与理解)2.积累生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3.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4.品味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重难点】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
(重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母爱是人世间一首唱不完的歌,从古至今,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歌颂母爱的古诗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朱德同志用真挚的感情谱写的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朱德选集》里。
字音字形佃农(diàn)溺死(nì)劳碌(lù)妯娌(zhóu li)周济(jì)仁慈(cí)不辍(chuò)慰勉(wèi)词语释义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也说缩衣节食。
慰勉:安慰勉励。
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1.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交流点拨】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是总领全篇的段落。
第二部分(2—13):对母亲“勤劳一生”中“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
第三部分(14—17):在前文具体记叙事情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第14课《唐诗里的中国》(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课后服务口才课程

小学班会教案第14课《唐诗里的中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感受唐诗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的背景和特点2. 唐诗里的中国3. 口才训练:朗诵唐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诗的背景和特点,唐诗里的中国。
2. 教学难点:口才训练,朗诵唐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特点。
1.2 学生分享对唐诗的了解和喜爱。
2. 唐诗里的中国2.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首唐诗,如《静夜思》。
2.2 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唐诗里的中国。
2.3 教师总结唐诗里的中国,如山水、田园、边塞等。
3. 口才训练:朗诵唐诗3.1 教师示范朗诵一首唐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2 学生分组练习朗诵唐诗,互相评价和指导。
3.3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朗诵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4. 总结与反思4.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并解释喜欢的原因。
2. 家长协助孩子录制朗诵唐诗的视频,上传至班级群,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讨论和朗诵唐诗,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感受唐诗里的中国。
在口才训练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唐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口才训练——朗诵唐诗口才训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朗诵唐诗作为口才训练的一种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口才训练环节被设置为学生们在理解唐诗背景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朗诵来进一步体验唐诗的魅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实施步骤以及预期效果都值得详细说明。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 爱护公物的重要性(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爱护公物的故事,如《爱护公物的小明》。
(2)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明做了什么?为什么要爱护公物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如公物是大家共同的财产,爱护公物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公德心等。
3. 爱护公物的方法(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爱护公物。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如不损坏公物、不乱涂乱画、及时报告损坏的公物等。
(3)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学习一些爱护公物的具体方法,如正确使用桌椅、爱护图书、不乱扔垃圾等。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公物、讲述故事和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爱护公物意识。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1. 公物分类游戏教师准备一些公物和私人物品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区分哪些是公物,哪些是私人物品。
2. 爱护公物行为判断教师出示一些行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是爱护公物的行为。
如果不是,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判断行为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公物的认识和爱护公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四、课堂总结(5 分钟)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举手回答。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4 课人人爱护公物》。
我们认识了公物,知道了爱护公物的重要性,还学会了一些爱护公物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爱护公物,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公德心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爱护公物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1. 回家后,观察自己家周围的公物,看看有没有被损坏的情况。
如果有,可以向相关部门报告。
2. 在今后的一周内,自己做一件爱护公物的事情,并记录下来。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状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状况,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短视频,介绍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引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的理解,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生字新词,了解回忆录的文体特点。
2. 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记叙线索和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品味平实、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4.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人民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感恩母亲、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和记叙线索,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的平实、质朴和深情,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升华到爱人民的境界。
(2)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借鉴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她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他是如何回忆自己的母亲的。
二、知识备查1.作者介绍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
2.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
1944年3月25 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
三、预习检查1. 字音检查溺(nì)___ 佃农(diàn nóng)___劳碌(láo lù) 私塾(sīshú)周济(zhōu jì) 宽厚(kuān hòu) 仁慈(rén c í)___ 连夜(lián yè)慰勉(wèi miǎn) 不辍(bùchuò)___ 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为富不仁(wéi fùbùrén)2. 词语解释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德的生平经历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
学习按时间顺序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章内容。
采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质朴而深沉的语言风格。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母亲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共鸣。
2.提问:在你们的心中,母亲是怎样的形象?(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母亲是温柔的、勤劳的、慈爱的等。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朱德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革命事迹和重要贡献。
2.讲述本文的创作背景,强调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
(三)字词学习1.展示以下字词:佃农(diàn)韶关(sháo)溺死(nì)勉强(qiǎng)榨油(zhà)妯娌(zhóu)庚子(gēng)威胁(xié)豪绅(shēn)衙门(yá)横蛮(hèng)挪借(nuó)瞒着(mán)慰勉(wèi)不辍(chuò)2.提问:这些字词中,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明确:“勉强” 的“强”、“横蛮” 的“横” 等读音容易读错。
)3.让学生齐读字词,注意读音准确。
(四)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语气、语调、停顿和重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指导。
(五)文章结构划分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 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深入理解文章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与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讲述一个简短的父爱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父亲是怎样表达爱的呢父亲的哪些举动让你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父亲的爱的。
2. 检测预习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差使、交卸、祸不单行、奔丧、狼藉、慰藉、簌簌、赋闲、游逛、勾留、嘱咐、妥帖。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看看哪些词语容易读错或写错。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祸不单行(huò)、奔丧(sāng) 、狼藉(jí) 、慰藉(jiè)、簌簌(sù) 、赋闲(fù) 、游逛(guàng) 、勾留(gōu) 、嘱咐(zhǔ) 、妥帖(tiē) 。
其中,“藉"容易读错,“卸”“丧"勾”等字容易写错。
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迂、栅栏、马褂、蹒跚、拭干、搀、光景、颓唐、惦记、琐屑、举箸提笔、晶莹。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
迂(yū) 、栅(zhà) 栏、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拭(shì) 干、搀(chān)、光(jǐng) 景、颓(tuí) 唐、(diàn) 记、(chù) 目伤怀、琐屑(xiè)、举(zhù) 提笔、晶(yíng) 莹。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目标】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②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西汉管理西域的相关措施,学习张骞、班超等人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观察地图,对比秦与西汉的疆域,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呢?答案提示:多了西域地区。
教师指导:通过地图可以看到,与秦朝相比,西汉疆域有了较大拓展,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河西走廊至西域的广大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
那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本课共分为几个子目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张骞通西域后,一方面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另一方面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版图,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阅读教材,描述西域的地理位置。
答案提示: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78思考,匈奴与西域各国、西汉的关系如何?答案提示:匈奴控制奴役西域各国;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
教师指导:通过解读材料“由于苍天降福保佑......现已消灭了月氏,其部众已全部被杀或投降,月氏已被我征服;楼兰、乌孙、呼揭及其附近的二十六国,都已归匈奴统辖。
”可知当时西域各国备受匈奴压迫。
通过关键词“不断侵犯、抢走、毁坏”可知当时匈奴仍然不断进攻中原。
②【史料实证】基于上述关系汉武帝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滩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表
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讲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
1、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讨论法
谈话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鹿和狼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生态失去平衡的相关材料,并做简单整理。
六、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起兴趣
1、同学们,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出示鹿的图片)狼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狼的图片)
是啊!提起狼我们就会想到“凶恶残暴”,什么“狼心狗
肺”“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
可哪一天我们将狼赶尽杀绝时又会猛然发现:得引狼入室!这是怎么回事?学完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2、板书题目,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能读读这些词语(投影出示:字词积累)。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个故事的?
(三)、围绕重点,合作探究
交流:重点品味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句段
1、感受被摧毁前的凯巴伯森林和谐美丽
①出示森林图片,学生闭眼在头脑中再现形象,让学生说说感受。
②在想象的基础上读文章第一段,充分感受和谐美丽。
2、感受被摧毁后的森林的惨状
①森林里的鹿没有啊了天敌一一狼,在数量上有了什么变化?(由
原来的四千只迅速繁殖到十万只。
)
②曾经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如今面目全非,不再美丽,草地没有了,灌木没有了,小树没有了,仅存的大树也伤痕累累。
怎不令人痛心、遗憾。
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③两年以后,鹿群数量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
读。
师述:两年减少了6万只鹿,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至少有
100只鹿在死亡。
面对此情此景,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④师深情描述:4000―― 10万一一4万-----8000 ,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
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
样?看到这样的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林毁鹿死,这场悲剧是谁造成的?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示罗斯福资料)罗斯福总统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这场林毁鹿死的悲剧
(四)悟出道理,揭示主旨
1、鹿、狼、森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动手画画示意图。
补白:读到这里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创设情境多读课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我们把道理告诉罗斯福总统听。
(齐读最后一段)
(2)、只让罗斯福总统知道就行了吗?不,那让我们再响亮地读给人类听。
(再读)
3、造成这样的局面并非罗斯福所愿意的,现在他想听听大家的建议。
练习:老师扮演记者采访罗斯福总统:“总统阁下,听说您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鹿,而下令捕杀森林中的狼,结果却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对此事,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根据人类的片面认识,好心干了坏事,为了让森林再次回到以前的样子,他们最终还得引狼入室一一(出示美国政府
“引狼入室”计划。
)
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的例子,你能说一
说吗?(蛇与庄稼、青蛙与庄稼等)教师补充材料。
七、板书设计
14 •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消灭
狼鹿吃植被林毁鹿死
八、课后反思
教务处审核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