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通史 第三编
西方音乐史第三章

三、文艺复兴时期(一)音乐形态特征旋律、节奏、情绪、调式、织体、体裁、乐器文艺复兴时期,旋律以级进为主,仍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但有时会采用图解方式加以形象模仿,音域较中世纪有所扩展。
这一时期的旋律是歌唱性的。
这一时期有了可计量的节奏,但是在宗教作品中,不强调音乐的律动性,只是在世俗音乐中节奏比较鲜明,律动感较强。
将中世纪的8个教会调式进行扩展,采用12个中古调式。
文艺复兴时期以四声部复调织体为标准,模仿复调很突出,四声部联系紧密。
在16世纪,5个或更多复调织体也很常见,同时出现了局部的主调思维。
这一时期体裁有尚松、牧歌、利德、幻想曲、前奏曲、托卡塔等等。
乐器方面,出现了竖笛和小提琴的前身维奥尔,盛行的乐器有古钢琴和管风琴。
(二)名词解释1.勃艮第作曲家(Burgundian conposers):时期、地区、代表作曲家勃艮第作曲家兴起于15世纪早期,因这些作曲家集中活动在勃艮第地区而得名。
勃艮第地区包括现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及法国中部偏东中世纪勃艮第公爵领地和伯爵领地。
主要作曲家有迪费、班舒瓦等。
2.法国尚松(巴黎尚松):时期、风格特征16世纪,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从词到曲都是典型的法国风格的尚松,他们被称为“法国尚松”或“巴黎尚松”。
尚松是4声部、5声部或6声部的声乐体裁,无伴奏的合唱或重唱。
在风格上与意大利的弗罗托拉相近,较为轻快,节奏性强,主旋律在最高声部,织体是和声性的,也有少许模仿性复调手法。
音乐开始的段落一般要重复或在作品的结尾再现。
3.雅内砍(Clement Jannequin,约1485—1558):时期、国家、创作领域;作品风格和代表作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尚松作曲家。
他的作品以出色的描绘性而闻名。
这些尚松以社会事件、自然和风俗生活为主,题材新颖。
在音乐风格上,他不拘泥于传统常规,复调与主调相结合,并以生动的造型和绘声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狩猎、鸟鸣和街头叫卖等情景。
西方音乐史参考书目及分析

西方音乐史参考书目及分析一、参考书目:萧友梅先生编写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他女儿提供的手稿复印藏书。
俞寄凡编写的《西洋音乐小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10月)李渌永、赵(风)编的《苏联音乐》(读书出版社,1941年7月)宋寿昌编写的《中西音乐发达概况》(正中书局,1947年7月)张洪岛(1913----- )的《外国音乐史.欧洲部分》,1964年。
北京艺术学校编印的《外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初稿,1961年9月)文学艺术研究所音乐舞蹈教研室《西洋音乐史》编写组编写的《西洋音乐史》上、中、下(1975年完成,1977年第二稿)刘志明的《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大陆书店,1981年12月出版)张已任的《西洋音乐风格的演变》(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月)何明辉编著的《西洋音乐史》(全音乐谱出版社,1985年7月)田英、朱同诫的《西方流行音乐》(安徽省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章珍芳的《美国大众音乐》(中国友联出版社,1986年3月)李应华的《西方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0月),这是一本介绍西方音乐发展史的小册子,198 年连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到第期,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在书的最后李应华用图表的方式,立体勾画出西方音乐发展的不同时期音乐家们的位置。
赵恕的《外国音乐史》(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年12月)万木的《外国音乐史》(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1月)叶松荣的《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刘经树的《简明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钟子林(1933年---- )《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6月)钱仁康(1904--- )他的《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蔡良玉(1940年--- )她的《美国专业音乐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2月),黄腾鹏的《西方音乐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朱敬修、唐瑰卿的〈外国音乐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刘延立的《西方音乐漫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5月)田可文、陈勇的《西方音乐史》(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冯文慈的《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大三上学期西方音乐史复习题

第一编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第一章:古希腊音乐1、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他偏重以数学比率的方式求得音程。
他的理论对西方音乐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音乐理论并不注重音乐的感性实践,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辩特征。
2、阿里斯多塞诺斯Aristoxenus:古希腊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注重从实际听觉经验中去认识音乐,著有《和谐的要素》。
他音乐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同时他还提出了两套完整的音列体系,即大完整音列体系和小完整音列体系。
3、四音音列tetrachord:是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关于古代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
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的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别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变化音列、四分音音列。
4、伦理价值ethos:关于各种不同音乐具有不同伦理价值作用的理论。
在古希腊的调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古希腊人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能影响人的道德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的雕饰概念决不仅仅是指音阶形式,它还包括旋律结构和音乐风格。
第二编中世纪音乐5——15世纪初5、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是天主教音乐,它由公元前6世纪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而命名。
其基本特征为:无伴奏纯男声的单声部音乐形式,歌词为拉丁文,即兴无伴奏,大部分为圣经内容。
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根据旋律与歌词,其旋律风格有三种形式: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格里高利圣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四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诗篇歌唱、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
格里高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和弥撒中。
9世纪后格里高利圣咏在发展中进行扩展,出现了附加段、继叙咏、宗教剧三种形式,使得教会单声部音乐达到空前发展。
6、交替圣歌antiphon:是格里高利圣咏中一种音乐形式,最早是在咏唱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由交替歌唱而得名。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复习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世纪音乐(第3章 中世纪单声歌曲) 【圣才

第3章中世纪单声歌曲3.1 复习笔记一、拉丁歌曲1.孔杜克图斯孔杜克图斯是拉丁歌曲的一种,盛行于12、13世纪,在中世纪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戈利亚德歌曲(1)戈利亚德诗人由一群不规矩的学生和逃避枯燥的修道院生活的云游僧侣构成。
(2)戈利亚德歌曲①歌曲内容多是关于酒、女人或讽刺,内容放肆和不拘礼节。
②歌曲风格清新动听,为人喜爱,因而手抄成册,广为流传。
③《卡尔米拉·布拉纳》是保存戈利亚德歌曲最多的手稿。
大约13世纪晚期产生于慕尼黑南部的本笃修道院。
从不同地区搜集的约200首拉丁诗歌,很大部分是流浪歌、酒歌、爱情歌曲,也包括一些严肃歌曲。
(3)发展在12世纪和13世纪早期是发展盛期,随着13世纪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而衰落。
二、方言歌曲1.地方语的方言歌曲欧洲许多地区曾经属于西罗马帝国,普遍使用拉丁语,但各地的拉丁语存在差异。
12、13世纪随着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意识增强,地方语言的重要性逐渐突出。
方言文学和诗歌的蓬勃兴起,影响了这一时期的音乐。
2.早期的方言歌曲“英雄业绩歌”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一种方言歌曲,是史诗性的长篇叙事诗,歌颂忠诚、勇敢的骑士英雄。
(1)特点以民间说唱形式咏唱,音乐简单缺乏变化,以口传形式而没有得到保留。
(2)代表作品《罗兰之歌》,罗兰是查理大帝的一名将领,在与阿拉伯人作战时为王捐躯。
产生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用北方方言罗曼语写成,是一部宏大的英雄主义诗篇。
(3)演唱艺人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游吟艺人,出现于10世纪左右。
他们单独或结伙浪迹江湖,经常在教堂或宫廷演唱英雄业绩歌,有时靠卖艺维持生活。
他们即兴弹唱或传唱一些流行曲调。
使拉丁诗歌和早期方言歌曲得到传播。
3.法国游吟诗人及其歌曲(1)法国游吟诗人①游吟诗人的产生11世纪末持续了近两百年的战争,骑士成为被关注的重要阶层,涌现了许多歌颂骑士战争冒险和英雄气概的文学作品。
封建领主、骑士开始努力冲破宗教禁欲主义,要求自由地表达生活,歌唱人间爱情。
西方音乐通史

Hale Waihona Puke 那么巴赫和亨德尔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巴洛克时代的双子星座
。
曾经有人说:巴赫和亨德 尔是两座高山,他们主宰, 也终结了一个时代。
“如果像山峦般 的罗列伟大作曲 家的名字的话, 我认为,巴赫就 是其高耸入云的 顶峰,那里,太 阳在雪白耀眼的 冰峰上永远发射 出炽热的光辉。”
高尔基
约翰· 赛巴斯蒂安·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亨德尔: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皇家水上 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 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 《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1751 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 敦。
弥赛亚 第二部 分的结 尾合唱 《哈利 路亚》
巴赫音乐:宗教 世俗 本土国 土式 内省 为自己为唱诗班为平民, 格局不大 小小的溪水,涓涓细流 却永不停止。 诗、梦
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早年从其父亲学习音乐, 曾任管风琴师和古钢琴教师。1706年出版《古钢琴小 曲集》(第一卷),1722年发表第一部和声理论著。 五十岁时开始创作歌剧、舞剧。所作歌剧《卡斯托与 波鲁》、《达尔达努斯》、《拜火教主琐罗亚斯德》 等,丰富了由吕利所创立的法国古典歌剧(“抒情悲 剧”)的音乐内涵,增强了剧中曲调、和声、配器的 表现力。1745年任皇宫室内乐作曲家。
西方音乐通史(上)考试重点

西方音乐通史第一章古希腊音乐一古希腊时期的两种乐器:里拉琴(弦乐)、阿夫洛斯管(管乐)二古希腊戏剧﹝悲剧﹞定义:公元前6世纪左右产生的、始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而进行的音乐活动,它融合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载歌载舞、有器乐伴奏、舞蹈。
舞蹈队主要是男演员。
三古希腊的音乐特征1 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2 单声织体,用字母或类似字母的符号来记谱3 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4 有了整套的音阶、音程和调式理论,对后世有重要的启迪5 题材有演出规模宏大的悲剧和喜剧,后期出现了一些器乐独奏第二章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一宗教音乐(一)单声部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二)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1格里高利圣咏(单声部)形成于8、9世纪,它以罗马教义为基础融合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欧洲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
基本特征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调式体系:教会调式教会音乐理论(1)音乐美学强调音乐的道德影响力和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注重的不是听觉愉悦,而是心灵的和谐;将音乐分为三类:宇宙音乐、人的音乐、乐器的音乐。
(2) 记谱法纽姆谱:在歌词上方标上了一些简单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
这种简单的符号也称为“纽姆谱”。
(3)六声音阶ut、re、mi、fa、sol、la11世纪,规多·达莱佐(僧侣)发明了四线谱、六声音阶以及用于教学的“规多手”2 奥尔加农(多声部——复调音乐)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于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总2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教材:《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授课教师:余志刚上半学期学习概况:一、古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三;巴罗克时期音乐;四、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一编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概述公元前6到4世纪古希腊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第一章古希腊音乐目前留下有大约四十段左右的残篇。
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类型以及自然音与各种变化音(半音或小于半音)混合的旋律风格,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可以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
第一节古希腊的音乐生活㈠音乐与神的崇拜从词源上,“music”源于“muse”㈡古希腊的乐器古代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类乐器,里拉和阿夫洛斯分别是这两类乐器的代表。
里拉琴据说由宙斯授予阿波罗,因此演奏里拉常常与阿波罗崇拜联系。
阿夫洛斯管常常用于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
㈢诗歌的繁荣公元前9~前8世纪,盲人诗人荷马写下了不朽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是古代希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
贵族诗人萨福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
㈣古希腊戏剧举世闻名的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悲剧演出地点:巨大露天剧场。
第二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问:简述古希腊哲学家对音乐的论述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材料和构成方式的理论,它涉及音程、音阶、调式等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理论,它涉及哲学、艺术美学方面的问题。
㈠音程和音阶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
四音音列:是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
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
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别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变化音列以及更细微划分的四分音音列。
浅析亨德尔《降B大调竖琴协奏曲》

166器乐演奏实践摘 要: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代表之一,而协奏曲也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器乐体裁之一,本文所分析的作品是由亨德尔的第六首管风琴协奏曲改编而成的《降B大调竖琴协奏曲》。
本文要分析的是马塞尔·格兰德詹尼改编版本,作品编号HWV294。
本文通过这首作品的分析来让众多的竖琴爱好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以及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使人们了解竖琴这一特色乐器并对竖琴演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亨德尔;巴洛克;协奏曲;竖琴浅析亨德尔《降B大调竖琴协奏曲》◎ 刘珊珊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作曲家生平简介及作品背景(一)作曲家生平简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 ~1759)出生于德国。
从小他就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在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公爵的资助下,他跟随当地著名的管风琴家扎豪学习作曲理论以及键盘和小提琴的演奏。
21岁时,他被邀请去意大利,并与同时期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斯卡拉蒂、卡尔达拉、维瓦尔蒂、等人学习歌剧,清唱剧,协奏曲,室内康塔塔等体裁的写作,同时也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包括有100多首世俗康塔塔,清唱剧《我主耶稣基督的复活》,他的歌剧《阿格丽皮娜》著名到在威尼斯连续上演了27场。
1711年他被邀请去了英国,在伦敦上演了歌剧《里纳尔多》,这部歌剧作品也是伦敦歌剧发展历程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717年,亨德尔在伦敦皇家游艇上亲自指挥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三套《水上音乐》组曲。
随后亨德尔在伦敦长期定居了下来。
一年后,英国的皇家贵族组建了一个歌剧团取名“皇家音乐协会”,亨德尔担任音乐指导,创作了很多歌剧,著名的有《朱利奥·凯撒》、《塔莫拉诺》、《罗德林达》等。
在1727年英国国王乔治一世驾崩后,“皇家音乐协会”出现了危机,伦敦人开始厌恶意大利歌剧,亨德尔只好采用英语作为歌剧中使用的语言,在五年后成功演出了清唱剧《以斯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1430-1600(早期1430-1490,中期1490-1560,晚期1560-1600)
①古代著作中关于音乐的论述不断被翻译介绍
②借助古代的音乐理论来支持自己的一些新的音乐理论
③具有明显世俗化的倾向,但仍与宗教保持着密切联系
④15世纪后半叶起,意大利在欧洲音乐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⑤音乐印刷出版快速发展,在新市民阶层中大受欢迎
⑥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有了新发展
⑦16世纪显示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局面
⑧16世纪的宗教改革产生了具有民族特点的宗教音乐,特别深远影响德国
第一章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
一、英国音乐
较少理论约束,与民间音乐保持联系,倾向大调、主调;多运用三度、六度,音响和谐丰满邓斯泰布尔:弥撒、经文歌、世俗歌曲。
注意不协和音程的控制,多为三声部,声部间较平等。
与欧陆作曲家联系密切
圣诞颂歌:各种仪式、教堂队列时演唱。
道德、政治、宗教。
包含三个叠歌声部和两个诗节声部
法伯顿:由第斯康特演化而来,在一个素歌声部基础上即兴附加两个声部(下方平行三度、点缀五度,上方平行四度)
二、勃艮第地区的音乐
勃艮第乐派: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
1、迪费:勃艮第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
尚松:14-16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弥撒曲:独特的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形式。
将常规弥撒的五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迪费采用世俗歌曲而非圣咏作为定旋律,包含四声部
2、班舒瓦
为特定的宗教仪式创作,音乐少装饰。
以尚松最有特色,多为回旋曲,高声部人生,下两声部为器乐
三、法-佛兰德作曲家:15世纪中叶以后出自欧洲大陆北部的作曲家
1、约翰内斯·奥克冈
主要成就在弥撒,较多引用已有旋律,都是四声部,固定声部的定旋律完整地多次出现,有时变化所引用定旋律的节奏。
倾向四声部之间相互独立,“隐藏"音乐结构
2、比斯努瓦:风格与奥克冈不同而更接近迪费,对诗歌有独特的鉴赏能力,旋律既有迪费的清晰,也有奥克冈的曲折灵活
四、若斯坎及其同代和后一代音乐家
1、若斯坎
一方面完成15世纪弥撒曲的各种创作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一方面为16世纪弥撒曲的发展拓宽道路
促进了一些新的弥撒曲类型的发展:释义弥撒曲、模仿弥撒曲
经文歌:运用了当时几乎所有创作形式,更关注如何以音乐传达与表现歌词,以音乐的手法对歌词进行形象的解释与象征
尚松:歌词与音乐更为丰富多彩,从高雅诗歌到通俗诗歌。
五声部尚松包括两个卡农和三个自由模仿声部;四声部更为自由
2、若斯坎的同时代作曲家
奥布雷赫特:处理弥撒曲定旋律的手法丰富,使用依乐章逐渐增加声部使音乐渐渐高涨。
被认为是保守风格的代表
伊萨克:《康斯坦茨众赞歌》可供全年教会礼拜和节日用。
有新的主题模仿的风格
3、若斯坎后的一代法-佛兰德作曲家(1520-1550)
将这一复调传统向16世纪下半叶更完美的阶段过渡的重要桥梁;将这种音乐传统风格扩散到欧洲各地,并与当地新的音乐发展趋势相融
第二章16世纪的新趋势
一、意大利的牧歌及其他声乐体裁
1、弗罗托拉和劳达赞歌(牧歌之前,16世纪前后)
弗罗托拉:爱情、讽刺,表达自由,即兴、简单。
节奏明显和声简单,织体为主调。
高声部人声,下三声部乐器
劳达赞歌:通俗的奉献歌曲,主调,无伴奏合唱或高声部人声、下三声部乐器
2、意大利牧歌
歌词文学水准较高,对歌词处理不拘一格;织体手法越发丰富,依诗歌内容而定。
主调复调均有
创作目的和演出场合多样化:宴会节日演出、戏剧娱乐、文艺研讨会
①早期(1520-1550):四声部,主调为主
②中期(1550-1580):五声部居多,注重对歌词韵律节奏和词义的表达,大胆运用复调,探索大胆的和声,研究半音风格
③晚期(1580-1620):已成为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
半音风格被大量采用,戏剧性效果得到普遍重视
二、法国尚松和德、西、英等国的音乐
1、法国
16世纪出现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词曲都是法国风格的尚松,题材广泛,有喜剧或严肃的爱情内容或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内容
2、德国
名歌手:德国城市中文学和音乐行会的成员,部分继承中世纪恋诗歌手的传统。
歌曲一般与圣经有关,单声部,等时值音符
复调:利德
3、西班牙
4、英国
塔弗纳:16世纪前40年,大型作品结构清晰、风格华丽;小型作品多用和弦式的经过句和不同声部组合之间的互相对话
塔利斯:借鉴欧洲大陆的模仿技巧,探索其各种表现力。
注重旋律和歌词的节奏相贴切,采用多声部和复杂的对位技巧,音乐表现节制
琉特琴歌曲:内容既有严肃也有轻快;形式既有通谱体也有分节歌,音乐以抒情见长
三、16世纪的器乐
1、乐器
①管乐:竖笛、肖姆管、横笛、木管号
②弦乐:维奥尔琴(接近近代提琴)
③管风琴(音色改进)
④羽管键琴、楔槌键琴:古钢琴的不同类型
2、器乐
①前奏曲:由键盘乐器或琉特琴演奏、带有自由即兴风格的短小乐曲。
有织体的突然变化、快速的音阶经过句。
最早不依赖声乐的器乐曲
②利切卡尔和幻想曲:琉特琴、键盘乐器或重奏。
不依赖声乐和舞蹈节奏,常采用对几个没有明显对比的主题依次进行模仿的形式
③坎佐纳:结构安排比利切卡尔更生动、富于对比。
①四声部,类似尚松;②类似利切卡尔;
③结构更自由,段落间对比生动
第三章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一、宗教改革的音乐
1、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
路德:深信音乐的教育作用和道德感化力量,努力使教会音乐更易于被德国人民理解。
部分保留了天主教仪式中的拉丁文歌词与音乐
会众的赞美诗(众赞诗):单声部,分节歌。
后发展为对声部。
一种为复调对位,另一种为四部和声主调和声织体
换词歌:众赞诗的重要部分,保留原有曲调,以世俗歌词取代宗教歌词
2、其他国家宗教改革的音乐
法国格律诗篇的音乐:较为温和简朴,旋律多级进,起初齐唱,后也有复调,四~六声部
二、帕莱斯特利那及其同时代作曲家
1、帕莱斯特利那:反宗教改革精神在音乐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体现。
但亦顺应着文艺复兴音乐的基本方向,对复调做出富有创造性的发展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建立在对位、模仿、旋律进行、协和与不协和等一些列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复调无伴奏合唱,坚持自然音调式音阶
2、帕莱斯特利那的同时代人
维托里亚:音乐风格与帕莱斯特利那详尽,更关注歌词的情感表达,显露出西班牙艺术的特有色彩
拉絮斯:经文歌以生动描绘歌词为特点,情感生动。
有生动的大跳和强烈对比的节奏。
意大利牧歌节制庄重
三、威尼斯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