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通史
西方音乐通史复习题答案

西方音乐通史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古典音乐起源于________时期,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要形式。
2. 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 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___。
4.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________和________是两个主要的音乐流派。
5. 20世纪音乐的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二、选择题1. 以下哪位作曲家不属于浪漫主义时期?A. 贝多芬B. 勃拉姆斯C. 莫扎特D. 柴可夫斯基答案:C2. 被称为“音乐之父”的是哪位作曲家?A. 巴赫B. 贝多芬C. 海顿D. 莫扎特答案:A3.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贝多芬的作品?A. 《命运交响曲》B. 《第九交响曲》C. 《四季》D. 《月光奏鸣曲》答案:C三、简答题1. 简述巴洛克音乐的特点。
答:巴洛克音乐以其复杂的旋律线条、丰富的和声以及对复调音乐的偏好而著称。
它强调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装饰性,常用于宗教和宫廷音乐。
2.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浪漫主义音乐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形式上更为自由,和声更加丰富,旋律更加抒情,而古典音乐则更注重形式的严谨和音乐的逻辑性。
四、论述题1. 论述20世纪音乐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答:20世纪音乐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的广泛性。
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文化多元化等。
例如,电子音乐的兴起、无调性音乐的探索、以及世界音乐的融合等,都是20世纪音乐多样性的体现。
五、案例分析题1. 分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其创新的结构、深刻的主题和广泛的音乐语言,被誉为音乐史上的里程碑。
它首次在交响曲中引入了合唱部分,使得音乐能够表达更加宽广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九交响曲》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在音乐形式上,更在音乐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灵感和方向。
西方音乐通史

”
《西方音乐通史》不仅是一部详尽的音乐史教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音乐评论著作。它 为我们展示了西方音乐史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引导我们去思考音乐与社会、文化、历史之间的复 杂关系。正如作者于润洋所说:“音乐不仅是听觉的艺术,更是社会的镜子。”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更全面地认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 位。
精彩摘录
在众多音乐爱好者的推崇下,上海音乐社于2003年推出了一部以全新视角和结构体系撰写的高等 院校音乐史教材——《西方音乐通史》。该书的作者于润洋,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方式, 系统地介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
书中,作者不仅音乐本身的流变,也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探讨了音乐与社会生活、历史 背景之间的紧密。在详细评价了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音乐作品和作曲家的同时,作者还以音乐 为媒介,对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书中详细地描述了西方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风格。从古代的宗教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 复调音乐,到近现代的交响乐、流行音乐等,都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著名的 音乐家和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以及他们的杰作和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特别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作曲家和作品,例如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 《蓝色狂想曲》。这部作品成功地将爵士乐元素吸收到严肃音乐中,以生动的切分节奏和丰富的 音色揉合,展现了美国民族主义音乐的独特魅力。这种创新的手法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 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西方音乐通史》是一部全面、系统的音乐著作,对于学习 西方音乐历史、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接下来的“浪漫主义音乐”部分,揭示了19世纪中叶西方音乐的另一种转变。浪漫主义时期的 音乐强调个性、情感和个人感受。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书中对这 些都有详细介绍。
西方音乐通史

西方音乐通史1.格利高利圣咏: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利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将各教会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编成《唱经歌集》,称为格利高利圣咏。
它形成于8、9世纪,其基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主要是在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和功能。
2.附加段:兴起于9-10世纪,11世纪兴盛,12世纪逐渐衰落。
附加段是在原有的格利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
附加段有引入式的,即在原圣咏前附加新的段落,也有中间插入式的,在圣咏中间插入新的内容。
附加和插入的目的在于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引申。
就具体附加手段来看,可以是附加新的歌词,或附加新的旋律材料,也可以二者同时附加。
3.继叙咏:产生于9世纪左右,10-13世纪达到顶峰,但在16世纪大部分继叙咏被排除出宗教仪式。
弥撒礼拜中,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从手法上继叙咏可以认为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乐句,除首尾两句外,中间乐句的音乐均为反复的,构成一种典型的继叙咏的曲式。
4.奥尔加农:西方最早有记载的复调音乐出现于9世纪末,称为奥尔加农。
初期的奥尔加农是在格利高利圣咏的下方,一音对一音地附加上一个平行四或五度的声部。
之后,附加的声部移至圣咏的上方,并与圣咏形成反行或斜行。
12世纪初又出现了一种花唱的奥尔加农,圣咏的音符拖得很长,每一个圣咏长音的上方对以几个或十几个音符,形成一个二声部的装饰性花唱歌调,这种风格被称为华丽奥尔加农。
5.第斯康特:12世纪或13世纪初,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它与奥尔加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新古典主义音乐【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表现主义音乐一、填空题1.表现主义音乐产生在德奥,是绘画的对应艺术,代表人物有奥地利作曲家、和威伯恩,他们被称为“第二维也纳乐派”。
【答案】表现主义;勋伯格;贝尔格【解析】表现主义音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现于德奥的一种艺术流派,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对应艺术。
代表人物有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阿尔班·贝尔格、安东·威伯恩,他们被称为“第二维也纳乐派”。
2.勋伯格于1921~1923年确立了一种全新的作曲法“”,从观念和实践上成功地替代了调性作曲法。
【答案】十二音技法【解析】阿诺尔德·勋伯格是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勋伯格创作了一种新的技法“十二音技法”,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废除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
代表作品有钢琴《组曲》等。
3.勋伯格后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交响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和康塔塔《古列之歌》。
勋伯格以无调性技法写作、描绘一个丑角在月光下冥想的配乐诵唱作品《》是表现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他的十二音作品有歌剧《》和反战性的康塔塔《一个华沙幸存者》。
【答案】升华之夜;月光下的彼埃罗;摩西与亚伦【解析】勋伯格后浪漫主义时期的10部作品,包含歌曲、两首标题器乐曲和几首纯器乐曲。
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交响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和康塔塔《古列之歌》等。
《期待》、《幸运之手》和《月光下的彼埃罗》是表现主义的杰作,其中《月光下的彼埃罗》以无调性技法写作、描绘一个丑角在月光下冥想。
十二音作品有歌剧《摩西与亚伦》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华沙幸存者》。
4.贝尔格的主要作品有:以“十二音体系”创作的《》、弦乐四重奏《组曲》和歌剧《》。
【答案】小提琴协奏曲;抒情;沃采克/露露【解析】阿尔班·贝尔格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复习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巴罗克时期音乐(第4章 器乐的发展) 【圣才

第4章器乐的发展4.1 复习笔记一、博洛尼亚乐派1.背景(1)博洛尼亚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城市中博洛尼亚是器乐创作和表演最重要的发展中心。
博洛尼亚作为一个商业、文化和教育中心,其重要性在教皇辖地中仅次于罗马。
(2)圣彼特罗尼奥教堂博洛尼亚的公众音乐生活是以当地教堂为中心的。
其中圣彼特罗尼奥教堂最为最重要。
自15世纪起,圣彼特罗尼奥教堂不断吸引了大量优秀音乐家前来演奏和创作。
博洛尼亚乐派便由此开始。
2.代表人物(1)维塔利①创作他的创作包括大量的声乐作品,但最负盛名的是器乐作品。
生前出版了四卷合奏的奏鸣曲和五卷合奏的舞曲。
这两类不同的器乐曲,后来分别被称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
②影响a.维塔利的作品为后来的音乐语言奠定了一个基础。
成熟的意大利和德国的巴罗克风格,是在维塔利及其同代作曲家形成的基本语言的基础上扩展和提高的。
b.早期作品已在很多方面预示了科雷利及其后继者的创作,例如:第一,由和弦或动机的模进产生乐句;第二,功能性和声集中于主、属和弦;第三,对位附属于和声背景;第四,低音保持稳定节拍,并偶然承担动机角色。
第五,大小调的调性和声系统在维塔利的作品中已经初步成熟,只是还处于比较简单和初级的阶段。
(2)科雷利①地位阿堪杰罗•科雷利在博洛尼亚乐派中最负盛名。
作为巴罗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科雷利几乎只为弓弦乐器进行创作。
②作品一生共有6套为弦乐器而作的作品得以出版,每一套包括12首益子。
其中大部分是三重奏鸣曲,这是当时最流行的音乐体裁。
a.作品第一号12首三重教堂奏鸣曲(罗马,1681),为两把小提琴、大提琴或低音琉特琴,以及管风琴而作,献给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b.作品第二号11首室内奏鸣曲和一首恰空(罗马,1685),为两把小提琴、大提琴或羽管键琴而作,献给帕姆菲利红衣主教。
c.作品第三号12首教堂奏鸣曲(罗马,1689),为两把小提琴、大提琴或低音琉特琴,以及管风琴而作,献给莫迪纳公爵。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二十二章 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

第二十二章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一、填空题1.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写作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是《》,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一乐章都有作曲家亲自写作的,他用一个固定的旋律来代表曲中的女主角,这一旋律他称为“”,在每一乐章以不同面貌出现。
【答案】幻想交响曲;标题/文字说明;固定乐思【解析】法国作曲家柏辽兹(1803~1869)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使文学性情节和戏剧性构思侵入交响曲领域,首先体现在写作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幻想交响曲》中。
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均加上标题,用“固定乐思”代表曲中的女主角,并在各乐章以不同的面貌和性格出现。
2.《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原是柏辽兹受帕格尼尼委托写的一部(体裁),后改成交响曲,作品以英国诗人的长诗为蓝本,表现了当时青年的典型性格,用乐器演奏代表哈罗尔德的固定旋律。
【答案】中提琴协奏曲;拜伦;中提琴【解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原是柏辽兹受帕格尼尼委托写的一部中提琴协奏曲,后改成一部带中提琴的交响曲。
以拜仑的长诗为兰本,哈罗尔德式的青年在当时有典型性——既有对民主、民族革命的热情,又常常悲观失望,对生活感到厌倦。
中提琴既演奏代表哈罗尔德的固定乐思,又是一种主导音色。
3.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各乐章近似的一场,不仅有文字说明,还加入人声演唱。
【答案】戏剧交响曲;歌剧【解析】柏辽兹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演唱劳伦斯神父)、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一部声乐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有标题和文字说明,还加进独唱和合唱,各乐章近似歌剧的一场。
4.柏辽兹称他的大型戏剧合唱作品《浮士德的责罚》为,这部作品带有体裁和体裁的倾向,既可在剧院演出,也可在音乐厅演出。
【答案】戏剧传奇;交响曲;歌剧【解析】柏辽兹称他的大型戏剧合唱《浮士德的沉沦》为戏剧传奇,根据法国诗人纳瓦尔所译的歌德《浮士德》的情节而写。
这部带有交响曲体裁和歌剧体裁倾向的作品,既可在剧院演出,也可在音乐厅演出。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复习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世纪音乐(第3章 中世纪单声歌曲) 【圣才

第3章中世纪单声歌曲3.1 复习笔记一、拉丁歌曲1.孔杜克图斯孔杜克图斯是拉丁歌曲的一种,盛行于12、13世纪,在中世纪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戈利亚德歌曲(1)戈利亚德诗人由一群不规矩的学生和逃避枯燥的修道院生活的云游僧侣构成。
(2)戈利亚德歌曲①歌曲内容多是关于酒、女人或讽刺,内容放肆和不拘礼节。
②歌曲风格清新动听,为人喜爱,因而手抄成册,广为流传。
③《卡尔米拉·布拉纳》是保存戈利亚德歌曲最多的手稿。
大约13世纪晚期产生于慕尼黑南部的本笃修道院。
从不同地区搜集的约200首拉丁诗歌,很大部分是流浪歌、酒歌、爱情歌曲,也包括一些严肃歌曲。
(3)发展在12世纪和13世纪早期是发展盛期,随着13世纪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而衰落。
二、方言歌曲1.地方语的方言歌曲欧洲许多地区曾经属于西罗马帝国,普遍使用拉丁语,但各地的拉丁语存在差异。
12、13世纪随着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意识增强,地方语言的重要性逐渐突出。
方言文学和诗歌的蓬勃兴起,影响了这一时期的音乐。
2.早期的方言歌曲“英雄业绩歌”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一种方言歌曲,是史诗性的长篇叙事诗,歌颂忠诚、勇敢的骑士英雄。
(1)特点以民间说唱形式咏唱,音乐简单缺乏变化,以口传形式而没有得到保留。
(2)代表作品《罗兰之歌》,罗兰是查理大帝的一名将领,在与阿拉伯人作战时为王捐躯。
产生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用北方方言罗曼语写成,是一部宏大的英雄主义诗篇。
(3)演唱艺人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游吟艺人,出现于10世纪左右。
他们单独或结伙浪迹江湖,经常在教堂或宫廷演唱英雄业绩歌,有时靠卖艺维持生活。
他们即兴弹唱或传唱一些流行曲调。
使拉丁诗歌和早期方言歌曲得到传播。
3.法国游吟诗人及其歌曲(1)法国游吟诗人①游吟诗人的产生11世纪末持续了近两百年的战争,骑士成为被关注的重要阶层,涌现了许多歌颂骑士战争冒险和英雄气概的文学作品。
封建领主、骑士开始努力冲破宗教禁欲主义,要求自由地表达生活,歌唱人间爱情。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复习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第5章 19世纪中、下叶的

第5章19世纪中、下叶的德奥音乐5.1 复习笔记一、瓦格纳1.创作生涯(1)酝酿时期①1832年,初试器乐创作后,瓦格纳开始尝试创作交响曲和歌剧。
②1833年,瓦格纳得到乌茨堡合唱指导的职位。
1934年的《仙女》是模仿德国浪漫歌剧风格的试作;1936年的《恋禁》则受到意大利贝里尼的影响。
③1838年,瓦格纳去里加歌剧院任音乐指导。
④1839年,瓦格纳与妻子离开里加前往法国。
在巴黎奋斗的三年经历影响到瓦格纳后来对社会和艺术现状的批判态度。
(2)成熟时期①《黎恩齐》(1837~1840)a.简介《黎恩齐——最后的罗马护民官》是英国作家布维尔的作品,剧本由瓦格纳本人撰写。
b.特点从题材到风格都依照法国大歌剧的模式:14世纪的历史性题材,五幕的宏大结构,群众性及舞蹈的豪华场面,段落清晰的传统结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或乐队)以及合唱的气势与作用等。
这部歌剧所体现的诸多大歌剧特征和影响直至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还不时隐现。
②《漂泊的荷兰人》(1841~1843)a.简介这部歌剧因为包含了瓦格纳追求的情节因素,即德国浪漫派艺术家所喜爱的那种北欧民间传说而深受他本人喜爱。
b.情节一位荷兰人由于魔鬼的惩罚而终生漂流无定,最终得到善良美丽的姑娘森塔的爱情和牺牲才得以解脱。
c.特点第一,荷兰人传说那阴暗神秘的色彩、受难与被拯救的永恒主题在瓦格纳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在形式上《漂泊的荷兰人》与《黎恩齐》同样沿用传统分曲的结构,具有法、意歌剧通常具有的咏叹调完整旋律。
第三,歌剧中主导动机的使用、民间色彩的合唱以及灰暗沉闷的舞台背景,都使人意识到瓦格纳是在沿着德国浪浪漫歌剧的道路继续向前。
③《汤豪赛以及瓦尔堡的歌咏比赛》a.简介《汤豪赛》属于“大型浪漫歌剧”,是在瓦格纳任德累斯顿宫廷指挥期间完成的,在情节上与《漂泊的荷兰人》有相通之处。
b.特点尽管《汤豪赛》显示出法国大歌剧的深刻影响,但瓦格纳在这里已经开始改革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那么巴赫和亨德尔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巴洛克时代的双子星座
。
曾经有人说:巴赫和亨德 尔是两座高山,他们主宰, 也终结了一个时代。
“如果像山峦般 的罗列伟大作曲 家的名字的话, 我认为,巴赫就 是其高耸入云的 顶峰,那里,太 阳在雪白耀眼的 冰峰上永远发射 出炽热的光辉。”
高尔基
约翰· 赛巴斯蒂安·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亨德尔: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皇家水上 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 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 《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1751 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 敦。
弥赛亚 第二部 分的结 尾合唱 《哈利 路亚》
巴赫音乐:宗教 世俗 本土国 土式 内省 为自己为唱诗班为平民, 格局不大 小小的溪水,涓涓细流 却永不停止。 诗、梦
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早年从其父亲学习音乐, 曾任管风琴师和古钢琴教师。1706年出版《古钢琴小 曲集》(第一卷),1722年发表第一部和声理论著。 五十岁时开始创作歌剧、舞剧。所作歌剧《卡斯托与 波鲁》、《达尔达努斯》、《拜火教主琐罗亚斯德》 等,丰富了由吕利所创立的法国古典歌剧(“抒情悲 剧”)的音乐内涵,增强了剧中曲调、和声、配器的 表现力。1745年任皇宫室内乐作曲家。
第四编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第五章 巴洛克晚期的几位大师
姓名:杜燕(3班) 学号:12008244160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艺术风 格,崇尚豪华、奇异和精雕细琢,曾有 过一个兴盛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一种新 型的艺术和建筑流派,叫做“巴洛克”,此 名是葡萄牙语barroco的译音,意为不规则 形状的珍珠。这种艺术和建筑风格的最 突出特点是极富装饰性,而这个时期在音 乐上形成的创作风格则是复调手法。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此外,他还引入了快速重复、 双手交叉以及双音经过句的新技法,拓 展了键盘音乐的表现力。虽然斯卡拉蒂 还没有完全摆脱巴洛克音乐的时代特征 和风格,不过从他带有新倾向的作品来 看,说他是海顿和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乐 派的先驱应是当之无愧。
让· 菲力普· 拉莫 (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 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 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 集》、 《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 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 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 曲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
乔治· 弗里德里希· 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巴洛克音乐: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是音乐史上的巴洛 克时期。一般认为是从1600年第一部歌 剧《犹丽狄茜》开始,到1750年巴赫逝 世为止。“巴洛克”这个词源于葡萄牙 文,意思是不规则的珍珠。艺术史用这 个词称呼17至18世纪中叶西方建筑、绘 画、雕塑等艺术新的风格特征,既:雄 伟、奇异、夸张。音乐也显示出某些共 同特征。
亨德尔音乐:世俗 宗教 开放 意大利 外向 为宫廷、为剧 院、为上流社会,格局辉煌华丽 商人 戏剧
晚期的巴洛克时期音乐还有两位 著名的音乐大师:
多美尼科· 斯卡拉蒂 让· 菲力普· 拉莫
多美尼科· 斯卡拉蒂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意大利作曲家、古钢琴家,亚历山大· 斯卡拉蒂之子。 曾从其母和加斯帕里尼学习音乐。十六岁任那不勒斯 皇家教堂管风琴师兼作曲家,开始写歌剧。斯卡拉蒂 是造诣很深的拨弦古钢琴家,但受父亲影响,前半生 的作品主要是歌剧和宗教歌曲,16岁开始创作歌剧。 后期开始大量创作大键琴作品。他一生写作了500余 首钢琴奏鸣曲,大多数是单乐章,以单一的演奏技巧 为中心构成,有的采用巴洛克式的二部曲式(AB), 有的与巴赫的创意曲写法相同。斯卡拉蒂生前出版时 称之为“练习曲”。这些作品反映了西班牙宫廷和民 间的生活面貌,并融进了意大利的精神,丰富了音乐 的风格,同时发展了键盘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手段。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 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 师。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 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 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 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 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 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 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 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 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 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 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 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拉莫:
他在和声理论方面的贡献很大, 在自然音响体系的基础上创立了 现代和声体系和古典转调的程序。 他的理论为后人所补充和发展, 导致了功能和声体系的建立。拉 摩在对位法方面的贡献也十分显 著,创立了“拉摩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