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及表单

医院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及表单
医院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及表单

成人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一、成人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细菌性痢疾(ICD-10:A03.900)。

(二)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发病,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2.主要症状: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3.主要体征:左下腹压痛;

4.辅助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

(三)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A03.900,细菌性痢疾;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普通病例无需住院,门诊对症治疗,居家隔离;

2.吐泻明显患者收入院治疗,标准住院日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粪便常规;

4)粪便培养;

5)尿常规;

6)腹部平片及B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凝血功能;

2)肠镜检查。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其他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磷霉

素、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等皆可选用。小檗碱(黄连素)0.3-0.4 每日4次。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素。

(八)手术日。

无。

(九)术后恢复。

无。

(十)出院标准。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消失,大便查不到红细胞或者脓细胞。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若诊断为中毒型痢疾,则进入相关路径。

2.出现并发症(如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并发肠套叠、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等)转入相应的路径。

3.合并肠道的病毒感染、合并菌血症、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转入相应路径。

二、成人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_细菌性痢疾____(ICD-10:A03.900);行___________________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分) 1、典型急性菌痢的临床症状是: ( ) A.起病急 B.无发热 C.无腹痛 D.米泔样水便 E.无里急后重 2、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因素不包括: A.细菌数量 B.致病力 C.胃酸作用 D.肠道分泌型IgA E.结肠粘膜完整性 3、菌痢的确诊依据是: ( ) A.典型菌痢临床症状 B.粪检有巨噬细胞 C.粪培养阳性 D.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 E.粪便免疫学检查抗原阳性 4、慢性菌痢是指病程超过下述时间者:( ) 周周月月月 5、菌痢并发症不包括:( ) A.菌血症 B.溶血尿毒综合症 C.关节炎 D.瑞特氏综合症 E.成人肠套叠 6、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预防措施是: ( ) A.隔离及治疗现症病人 B.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C.及时发现.治疗带菌者 D.口服痢疾活菌苗 E.切断传播途径 7、菌痢病人的粪便检查特点是: ( ) A.红细胞多 B.白细胞少 C.粘液少 D.粪质多 E.可见巨噬细胞及脓细胞 8、痢疾杆菌的生物学特点是: ( ) A.革兰染色阳性 B.无鞭毛 C.各型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外毒素 D.有荚膜 E.只有某些型的痢疾杆菌能产生内毒素 9、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常见传染源错误的是:( D ) A.家畜 B.家禽 C.鱼类 D.野生植物 E.人 10、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是: ( ) A.体温正常 B.剧烈腹痛 C.尿频尿痛 D.血压下降 E.里急后重 11、对菌痢治疗无效的抗菌药物是: ( ) A.庆大霉素 B.氧氟沙星 D.青霉素G E.多西环素 12、中毒性痢疾的临床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 B.迅速休克与呼吸衰竭 C.多发生在儿童 D.大便常规正常,脑脊液化验正常 E.腹痛.腹泻轻,肠道症状可不明显 13、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 ) A.毒血症状的轻重 B.是否有吞噬细胞或夏-雷结晶 C.大便检出病原体 D.抗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xxx人民医院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6年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和医院实际,我院临床科室对以下科室开展了如下病种的临床路径:内科系统:不稳定型心绞痛、社区获得性肺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症、急性左心衰、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细菌性痢疾、小细胞肺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外科系统:腹股沟疝、剖宫产、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胆石症、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自发性气胸、股骨干骨折、慢性鼻窦炎、腮腺多形性肿瘤、大隐静脉曲张、老年性白内障、凹陷性颅骨骨折、急性阑尾炎、卵巢良性肿瘤等,全院共开展了近35中疾病。针对以上病种临床路径我院制定了实施方案,2015年1月至今,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执行临床路径规范,开展临床路径诊疗工作,按规定使用药物,如果病情变化,无法执行临床路径时,将退出临床路径,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根据疾病诊疗指南确定出院标准。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院委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

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于医务科,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上报,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确定了15个专业,35个病种数。 三、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成果 我院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2015年全院共开展466例,完成353例,中途退出113例,完成率76%,中途退出率24%。进行比较好的病种如下: 腹股沟疝进入路径33例、退出路径病8例、平均住院天数4.63天、平均住院费用6813.21元。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81例,退出路径5例、平均住院天数6.82天、平均住院费用3600.元。 剖宫产进入路径42例、退出路径10、平均住院天数3.89天、平均住院费用6500元。 老年性白内障进入路径85例,退出路径12例,平均住院天数3.69天、平均住院费用4500元。 胎膜早破进入路径112例,退出路径18例,平均住院天数3.21天、平均住院费用3500元。 2016年全院第一季度共开展308例,完成239例,中途退出69例,完成率77%,中途退出率22%。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题库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 对象 。西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 。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 (二)诊断 依据 1.疾病 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4-94)。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疾病 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 分型 (1) 轻型 (2) 中型 (3) 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 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 泻证伤食 泄泻证寒 湿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脾肾阳虚泄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急性泄泻≤7 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 (3)C-反应蛋白(CRP) (4)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②湿热泄泻证: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③伤食泄泻证: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④寒湿泄泻证: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全层裂伤(ICD-10:H05.302 )。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 : 11.5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006年版)。 1.眼部外伤史。 2.症状:眼部刺激症状。 3.体征:角膜全层裂伤伴前房形成不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 : 11.51 )。 (四)标准住院日为 5 - 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H05.302角膜全层裂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 眼眶X片或CT; (2) 必要时加查胸片、心电图; 必要时加查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 疾病筛查。 (七)手术日为入院第1天。 1.手术前准备: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清洁结膜囊。 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 (八)术后用药。 1.建议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 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考虑使用第一、 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0.5g-1g/ 次,一日2-3 次; (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 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眼部局部使用药物: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控制知识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控制知识 1、为什么夏秋季是痢疾的高发期? 夏秋季是痢疾的高发季节。这是因为夏秋季气温较高,有利于痢疾杆菌的繁殖。再加上苍蝇可作为痢疾的重要传播媒介,很容易引起痢疾的流行。平时,人的胃液里有胃酸,可以把吞进胃里的病菌杀死。但在热天出汗多时,使体内的水和盐分大量损失,以致制造胃酸的原料减少,加上喝水比较多,胃酸又被冲淡,所以杀菌能力减弱,吃下去的病菌就容易到肠道里去。另外,夏秋季人们爱吃生冷蔬菜、瓜果,又不注意消毒,这就增加痢疾杆菌进入人体的机会。儿童和老年人的抵抗力较弱,感染痢疾后易发生中毒性痢疾。所以,一定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预防细菌性痢疾,特别是预防这种无腹泻的中毒性痢疾。 2、菌痢的传播途径 (1)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若病人与带菌者的粪便处理不当,水源保护不好,被粪便污染的天然水、井水、自来水未经消毒饮用,常是引起菌痢暴发的根源。(2)食物型传播:近年来食物型暴发较以往多见。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在葡萄、黄瓜、凉粉、西红柿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的厨师和用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做凉拌冷食等,常可引起菌痢暴发。(3)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手而传播,这种生活接触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如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上述污染品后,即可带菌,如果马上去抓食品,或小孩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把细菌送入口中而致病。 (4)苍蝇传播:苍蝇有粪、食兼食的习性,极易造成食物污染,不少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一致。 3、痢疾的预防 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孽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实落实食品卫生管理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管粪便”。特别在高温干旱期间,由于水源减少,生活饮用水匮乏,水质易受到污染,易引起痢疾暴发。广大群众要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树立保护水源的意识,清除水源周围的垃圾及其污染物,将人畜饮用水源分开,保证饮水卫生安全;饮用水源的选择要远离厕所、畜牲圈、垃圾堆,水源周围禁止排放人畜粪便及其他污染物;如需远距离运水时,要注意防止运水过程造成饮水的污染,送水工具在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烫,或削皮后再吃,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对垃圾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食具要按时煮沸消毒。 4、细菌性痢疾有哪些表现 痢疾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的数小时,最长的8天,多数为2~3天。由于临床表现和疾病经过不同,医学家将痢疾分为普通型痢疾、中毒型痢疾和慢性痢疾。 (1)普通型痢疾:绝大多数痢疾属普通型。因为痢疾杆菌均可产生毒素,所以大部分病人都有中毒症状:起病急,恶寒、发热,体温常在39℃以上,头痛、乏力、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痢疾杆菌主要侵犯大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所以左下腹疼痛明显。患痢疾的病

221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 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 2. 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 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 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

华消化杂志,2013,33(12): 793-802 )。 1. 饮食治疗; 2. 补液治疗; 3. 止泻治疗; 4. 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 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 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 C)、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 隔离;

小儿腹泻病临床路径表格

二、小儿腹泻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A08.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 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 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7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住院第 4-7 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病情告知 □如患儿病情重,需及时请 示上级医师 □上级医师查房 □ 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者 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 应处理 □注意防治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 院 □完成出院小结 □出院宣教:向患儿家属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如随访 项目,间隔时间,观察项目 等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腹泻护理常规 □饮食:流质、半流质,乳 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 养 □病重者予呼吸、心电监 护,吸氧 □口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 肠道菌群调节剂 □胃肠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 规,CRP,肝肾功能,电解质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 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大便 乳糖检测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予以 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按照脱水程度予以补液 □高热时降温处理 长期医嘱: □腹泻护理常规 □饮食 □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肠道菌群调节剂 □ 胃肠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血气分析、电解 质 □根据脱水程度、电解质及血 气分析结果予以液体疗法 □ 高热时降温处理 □必要时查心电图、心肌酶谱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 □入院宣教 □定时测量体温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每日护理评估 □ 定时测量体温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出院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1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特征。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与潜伏期 人感染志贺菌后可以发病或者不发病而仅作为带菌者。病人分为急性患者和慢性患者。急性患者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3天,急性菌痢分为典型、非典型和中毒型。(1)急性典型菌痢患者约占30-40%,具有脓血或粘液便、里急后重和发热等典型症状。(2)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或不典型,约占60-70%,有时仅排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故常被误诊为“肠炎”或“消化不良“或被漏诊。(3)中毒型菌痢约占2-3%,多见 2-7岁儿童,起病急,进展快,初期肠道症状比较重,临床表现为高热、中毒型休克或烦躁、反复惊厥、昏迷等,病死率高。病程超过两个月称为慢性患者。病情多有急性病人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而形成。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季节 菌痢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有明显季节性高峰。一般4月初至5月份开始缓慢升高,6-7月急速上升,,8-9月达到高峰,10月份以后逐渐下降,11月至次年2月为低水平期。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传播的? 志贺菌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手(日常生活接触)、水、食物及苍蝇等经口传播。(1)经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手及其粪便污染日常用品而传播。(2)经水传播。水体一旦被志贺菌污染,在被污染的水体中游泳或喝生水可引起暴发流行。(3)经食物传播。瓜果蔬菜常因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而被志贺菌污染。生吃未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可引起痢疾散发病例。不洁的群体性聚餐是引起食物性传播的主要形式。(4)经苍蝇、蟑螂等生物媒介传播。 哪些人容易患细菌性痢疾? 菌痢在各年龄均可发生,婴儿发病率低,1岁以后突然升高,1-5岁形成发病高峰。70%的菌痢病例和60%的死亡病例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次是年老人群及营养不良人群。集体就餐、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托幼机构、福利院、学校、养老院、劳教、劳改等场所是痢疾高发或暴发的重点人群。 感染过细菌性痢疾,还会再得病吗? 人群感染志贺菌后可获得1个月到1年的短期免疫力,但是志贺菌分为不同的菌群和菌型,免

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文件

市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试行) 一、临床路径概念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与程序。临床路径以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指南为基础,以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相对于临床诊疗指南而言,临床路径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全流程,重点关注诊疗过程中诊疗行为的规范性和时间顺序性、各科室间的协同性、以及诊疗的结果,其内容更简洁、操作性更强,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促进科室协作的重要手段。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经验诊疗路径而言的,传统经验诊疗路径即是每位医师基于个人对疾病的诊疗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诊疗路径,不同的医师对疾病诊疗的业务水平存在差异、诊疗经验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诊疗路径。不同治疗组、不同医师针对同一疾病可能采用不同治疗方案,难以保证患者获得最优的诊疗方案。采用临床路径管理,可以避免传统经验诊疗路径中不同医生个人因素出现的不同治疗方案,避免了随意性,提高了诊疗费用及预后的可评估性。 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目的 (一)规范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提高医院整体医疗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三)体现循证医学证据在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保

障医疗安全。 (四)优化病种诊疗方案,节约医疗资源,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 (五)为探索医疗服务付费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1)制订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组织细化具体实施临床路径,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4)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5)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制定改进措施;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工作职能: (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临床科室应当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1),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美国胃肠病协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 (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 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隐窝有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 3)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4)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 C D-10:A08.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原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 7 版)》(主编:沈晓明、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护理学(第 4 版)》(主编: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6 月~2 岁小儿多见,大便次数增多(跃3 次/日,每天可达10 余次),大便稀黄、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或不伴发热、呕吐。 2.体征:有或无脱水征,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正常,或偶见白细胞;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消化道隔离至腹泻缓解。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4~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 C D-10:A08.001 轮状病毒肠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电解质、肝肾功能; (3)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血气分析、心肌酶谱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口服补液盐:轻症患者早期使用。 2.静脉补液:中-重度脱水患者及时使用。 3.肠道微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等。 4.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 (八)住院恢复4~5天: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大便常规、血电解质。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腹泻好转,一般状况良好。 2.无呕吐,脱水纠正。 3.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1.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但常年皆可见散发病人。细菌侵入人体肠道后,可引起大肠粘膜充血、水肿并形成溃疡和出血。 2.病人的主要临床征状是什么? 乙状结肠粘膜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为其基本病理变化。大部分人感染后经过1-2天的潜伏期可出现急性腹泻,发热,腹痛,粘液便和脓血便。病人常有里急后重感觉,在急性期可从粪便分离出痢疾志贺氏杆菌。里急后重指下腹部不适很想排出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它是痢疾的主要症状之一。3.什么是中毒型痢疾? 细菌性痢疾感染后一般发病很急,轻型病人体温正常或稍高,腹痛、腹泻均较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粘便,常需实验室检查确诊。 大部分普通型的病人可有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阵发性腹痛和腹 泻,患者每天排便lO-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显著。 少部分人特别是儿童对痢疾杆菌的内毒素特别敏感,感染后内毒素很快被吸入血流,病人可突发高热、精神萎糜、嗜睡或烦燥不安,接着有反复惊厥、神志昏迷等中毒症状。在夏秋季节对疑似中毒型痢疾病人要送医院诊治,不可延误。 4. 细菌性痢疾是如何感染的? 痢疾病人和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通过水、手、苍蝇而经口传染,潜伏期大约为1-2天。

5. 如何诊断细菌性痢疾感染? 人感染痢疾杆菌后,可出现腹泻,腹疼,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取病人粪便可分离出感染的病原菌,一般的细菌实验室都可作细菌培养。但有一部分人感染痢疾杆菌后,并不发病,可是他们体内携带这些病原,可通过粪便或人与人的接触去感染别人,这种人在医学上称为健康带菌者,他们有同样的危险性。 6. 日常生活中那些因素易造成感染和传播? (1)生活接触, 接触了患者或带菌者的粪,食具及其它。 (2)经食物传播,食物可通过污染的手,水,蝇受到污染,然后经口感染。 (3)经水传播,痢疾杆菌在水中具有一定存活力,水源被污染导致传播。 (4)蝇传播,苍蝇来去于粪便和食物之间,对于没有良好的排泻物处理设施的地方,苍蝇的传播同样重要。 7. 细菌性痢疾如何治疗? 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很好,国内外资料均显示,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素耐药。由于各地临床用药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也不完全相同。目前我省治疗细菌性痢疾的敏感药物有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和妥布霉素等。曾经敏感性较高的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目前敏感性仅达到50%左右。 9. 细菌性痢疾感染后的护理? 患者必须卧床休息,多饮开水,饮食以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藕粉、稀粥、面条等。牛奶不宜多喝,以免增加腹胀,切忌过早的给予有刺激性或多渣滓食物。有呕吐、失水、高热者,需给予静脉补液,也可给予患者口服补液盐。慢性菌痢患者尤需注意个人卫生,并加强免疫力。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

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慈禧 73岁大寿第5天时 高烧、寒战、水样便、脓血粘液便、腐肉血便,不愿离开厕所 御医鸦片缓解症状“关门留寇” 一周后丧命 概述 卫生部《2012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2012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中国内地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 熟悉:传染源、传播途径 概念: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为特征,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 概述 命名:细菌性痢疾=志贺菌病(shigellosis ) 法定传染病乙类 终年散发,夏秋季可流行 直肠、乙状结肠炎症与溃疡 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 发热及全身毒血症 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多数急性自愈。少数迁延呈慢性或反复发作。 病原学 生物学性状: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G-短小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无动力。兼性厌氧,但最适宜于需氧生长。 1.病原体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G–杆菌,无鞭毛 2.抗原分型目前分为4群47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A(病情最重)12 ——外毒素 福氏志贺菌B(我国主要,易转慢性)16 鲍氏志贺菌C(我国较少)18 宋内志贺菌D(病情最轻)1 我国流行主要为福氏志贺菌(B群) 次为宋内志贺菌(D群) (一)抗原结构 1.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分为4个血清群(即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又依次称为A、B、C、D群)。

痢疾杆菌有两种抗原:O抗原和K抗原志贺氏菌属的抗原有菌体(O)抗原、表面(K)抗原和菌毛抗原。根据O抗原结构的不同可分成A、B、C、D四个群,现有39个血清型。临床以福氏菌2a型、宋内菌为多见。 按O抗原的不同可以分为4群,47个血清型 病原菌流行类型不断变迁 3.致病力包括三方面 ——侵袭力 志贺菌侵入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并播散到临近细胞,由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细菌侵袭肠粘膜,引起肠粘膜炎症 ——内毒素(各型志贺菌死亡裂解后→脂多糖)。 引起发热、毒血症和休克 ——外毒素(志贺毒素Shiga toxin)由痢疾志贺菌Ⅰ型产生→A群、个别D群,抑制蛋白质合成,致细胞死亡.与HUS相关。 神经毒(产生神经系统症状) 细胞毒(肠粘膜细胞坏死) 肠毒素(类似霍乱肠毒素,水样泻) 4.抵抗力: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1汇总

科儿中医临床路径 录目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476 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TCD 编码:BEZ240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ICD-10 编码:D69.004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版中国中医药出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1()中医诊断标准:)。社,2002 年民卫生(中华医学会编著,人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年)2002 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社)诊(过敏性紫癜)‘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疗方案”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过敏‘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性紫癜)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2 。18 天(四)标准住院日为≤(五)进入路径标准的患者。)编码:D69.004 ICD-10 和过敏性紫癜BEZ240编(第1.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 码:)(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3.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5)心电图、胸部 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过敏原测定、C 反应蛋白(CRP)、尿 NAG 酶、血沉、ENA 抗体谱、血型、肝胆肾脏彩超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 DNA 抗体(ds-DNA);输血前检查;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学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2)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化瘀。 (4)气不摄血证:益气摄血,活血止血。 2.辨证选择中成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3.中药熏蒸疗法: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治法方药。 4.儿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营养支持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 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隔离治疗菌痢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急性菌痢病人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2次(隔日)粪检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者,经正规治疗,待患者症状消失,大便正常1周后方可出院。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后,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 (二)做好疫点、疫区管理工作 1、划定疫点、疫区 (1)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同一大门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住户。 (2)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状况、自然村落分布、人群生活和物资交往等情况,考虑菌痢传播条件和流行病学联系,判断受累地区而划定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或几个村、一个或毗邻的几个乡,在城市以居住区、街道或居委会为单位划定疫区。 2、疫点、疫区的消毒工作 认真做好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等进行消毒处理。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时要向被隔离的健康人培训消毒方法并使之掌握。 (1)随时消毒 对于病人吐泻物,按1体积吐泻物加1/5体积漂白粉搅拌均匀,消毒2小时;

成型粪便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便器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 餐具首先煮沸消毒或流通蒸气消毒,也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30分钟或煮沸10分钟; 残余的需要消毒的食物,以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或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10分钟; 对需要消毒的衣物,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流通蒸气消毒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化纤尼龙制品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地面、运送病人的交通工具等,可分别用0.1%过氧乙酸拖地和0.5%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 疫点(疫区)内井水消毒,一般按每立方米加有效氯量为2-6mg/l的标准,结合计算出的井水量,算出所需消毒剂的用量。将所需消毒剂放入碗中,加少许冷水调成糊状,再加适量水,静置10分钟,将上清液倒入井水中,用取水桶上下振荡数次,30分钟后井水即可使用。[圆井水量计算公式:井口直径(m)2×0.8×水深(m);方井水量计算公式:边长(m)×0.8×水深(m)] 缸水消毒,按25公斤水加漂白粉精片2睛计算,将漂白粉精片研碎后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倒入缸内搅拌,30分钟后使用。 自来水水源受到污染可使用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其用量以水的受污染程序而定,按使用说明书投放,一般在2-6mg/L,作用30分钟,消毒后测量余氯,在0.3-0.5mg/L时,即可饮用。 (2)终末消毒 在病家向病家属解释消毒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请病人家属与合开展工作,了解患者发病时居住和活动的房间区域、触及物品以及吐泻污染区域,将未受污染并且不能进行消毒的物品进行遮掩或转移。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 我院2014年9月正式开始临床路径工作已半年,选出我院临床路径完成例数较多的7个病种与实施临床路径前比较,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变化进行效果分析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威宁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病案室,选择白内障、腹股沟疝、阑尾炎、2型糖尿病、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七个病种,将按临床路径管理的七个病种出院统计资料作为临床路径组,从病案管理系统中筛选出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之前的相同条件的七个病种的统计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历史对照组研究方法,对这两组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结果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住院日比较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医疗费用比较 选出的7个病种临床路径中平均住院日指标下降幅度达到11%—44%,平均住院费用除白内障无变化外,其他6个病种指标下降幅度达到4.8%—35.5%,说明衽临床路径管理后,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通过临床路径实时监控,又能维护和提高医疗质量,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讨论 我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半年来,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少了医疗费用,表明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是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推行的。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次数,可以有效利用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院效率。实施临床路径,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

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有效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减少无效住院日,使患者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对有变异的患者,认真记录,寻找原因,不断完善各病种临床路径流程,并持续改进,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二0一五年三月一日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路径 一、细菌性痢疾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GB 16002-1995)(二)诊断依据: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 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94 《食品卫 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1、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 史。(2)临床表现:a、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 仅有腹泻、稀便。b、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 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 脓血便或者粘液便、左下腹压痛。c、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现亚种的毒血症状,小儿起病是可无 明显的腹泻症状,常需要灌肠或者肛拭做粪检才能发现 菌痢。根据临床表现可有以下的类型:休克型(周围循 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脑型(呼吸 衰竭型):有脑水肿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 者昏迷、瞳孔改变,甚至脑疝、呼吸衰竭等表现。混合 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d、慢性菌痢:急行菌痢的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3)

实验室检查:a、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 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b、病原 学检查、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三)治疗原则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 养2次阴性。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 (norfloxacin),成人0.2~0.4g,每日4次口服,小 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 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 (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 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 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2、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 累与紧张,宜进易消化少渣无刺激食物,积极治疗并存 的慢性疾病。 (2)病原治疗:应抓紧作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为加强对细菌性痢疾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1 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 1.1 疫情的监测 按照《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见附件)实施。没有《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改为按照《痢疾防治手册》实施。 1.2 疫情的报告 发现细菌性痢疾病例,在24小时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发现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疫情的判定 1.3.1 蓝色疫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内病例 1.3.2 黄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上病例。 1.3.3 红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超过300例以上病例。 (蓝色疫情,黄色疫情,红色疫情定为多少病例请省中心确定) 2 疫情的应急响应

2.1 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县(乡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细菌性痢疾疫情的处置,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疫情处理工作。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2 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细菌性痢疾应急疫情的处置。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应急疫情处置工作。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县卫生局报告,同时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3 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各工作组参与细菌性痢疾重大疫情的处置。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重大疫情处置。并对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查,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查明疫情发生的原因,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重大疫情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国家CDC提供技术支持。 3 现场控制技术措施 3.1 流行病学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