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害者 诉讼原告团团长)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 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 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 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 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 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 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 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 史提供了注解。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 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 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
之。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埋怨别人冷淡,不如燃旺自己这块炭火去 温暖别人。——朱伯儒
朱伯儒原武汉空军部队 团级干部。始终坚持为 人民做好事,先后21次 立功受奖,被人们誉为 “80年代新雷锋”。中 央领导邓小平、李先念、 陈云、叶剑英、彭真、 邓颖超、徐向前、聂荣 臻、杨尚昆都先后为朱 伯儒题词。1983年7月7 日,中央军委授予 “学 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 誉称号。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 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 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 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 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 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 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书五经》中关于仁义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

2.仁义道德的实践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

2.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仁者爱人》的原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2.材料准备:包括与仁者爱人相关的名言警句、影视剧片段、道德故事等。

3.活动准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道德情感分享等。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用《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经典段落进行朗诵。

•提出“仁者爱人”的主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和看法。

2. 学习与讨论•介绍《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包括尊老爱幼、宽容待人等方面。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或历史上的仁者爱人故事,并进行案例分析。

3. 角色扮演•设计仁者爱人的情景剧,让学生分组表演,并进行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体会仁者爱人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4. 道德情感分享•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仁者爱人的体会,促进情感表达和价值认同。

•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实践仁者爱人的点滴之处。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仁者爱人的核心要义及实践方法,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布置以“仁者爱人”为主题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表达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与认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仁者爱人》这一经典议题展开,通过文献解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情感分享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仁者爱人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在今日社会,道德价值与人文关怀日益重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促进道德情感的成长,是本课的根本目标。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兴趣与认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的仁者,真正的爱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句话的意思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句话的意思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句关于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的名言。

这句话传达了仁者对人的爱心和有礼者对人的尊重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仁、礼、义、智、信被视为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基石,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恰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的最好诠释。

一、仁者爱人:仁者指的是心地善良、宽厚大度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理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明了仁者的爱心来源于对他人的体恤和尊重。

而这种爱心不仅仅表现在对亲人的爱,更体现在对所有人的宽容和关怀之中。

1. 体恤他人:仁者有着深厚的同情心和体恤之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仁者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2. 公平待人:仁者对待他人不分贵贱,不论是否熟悉,都能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

而不会因为地位高低而给予偏袒或歧视。

对待他人时,能够谦逊、宽容,不轻易给予过多的批评和责备。

3. 善待他人:仁者对待他人时,会尽量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愿望,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在与人交往中,能够表现出细心周到、善解人意的态度。

二、有礼者敬人:有礼者是指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和维护他人尊严的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准,而有礼是对人的一种基本尊重和礼貌表现。

1. 尊重他人:有礼者尊重他人的身心和尊严,不对他人进行侮辱和伤害,不会在言语行为上冒犯他人的底线,能够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2. 善待他人:有礼者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用温文尔雅的言语和礼貌的态度来待人,不因言谈得体而轻视别人或者粗鲁对待他人。

在生活中,有礼者会对他人表现出善意、体贴和关怀。

3. 照顾他人:有礼者在与他人交往时,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会在言辞行为上伤害到他人的利益,能够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句话所传达出的人际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一、核心解读:《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

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

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

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

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

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二、名句填空: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陈功文孔子的儒学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亲也,从人二。

”(《说文·人部》)从字义上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高道德规范。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及仁,据知名学者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1]P228,远远高于其他道德范畴,可见《论语》一书仁学思想内容包含甚广。

仁“含义广泛又灵活多变,致使两千年来从无达诂,也给后人见仁见智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

”[2]P394《论语》在对“仁”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奠定了其“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说。

《论语》“仁者爱人”说是一个以“三段论”为存在方式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修己论”、“仁本论”及“博爱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且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

总结《论语》“仁者爱人”说,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论语》“仁者爱人”说的“修己论”。

这是孔子所强调的个人内在修养,也是“仁者”能在真正意义上“爱人”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人格都不完善,又谈何关爱他人?故孔子非常关注人格修养。

“修己”就是律己,就是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以下凡引用《论语》,只写篇名)显然,成就仁完全在于自身,不必仰仗他人。

也即若达到仁者的境界,必须通过个体内在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个体人格的完善,这样才能达到修己的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

这是孔子“修己论”的核心内容。

《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

”蒋伯潜认为此“言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

” [3]p521《孟子·尽心下》也说:“仁也者,人也。

”这个“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社会人。

这样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修养才造就出来的。

”[4]P11靠后天修养(修己)造就仁人,此即“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01-05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五节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孔子的仁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也涉及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的学说。

1.政者,正也——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以身作则”。

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

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只不过在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复杂局面下,也只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2.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同时涉及到了礼和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孔子认为,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切言行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因此,不合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仁者爱人(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

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仁者爱人(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

《礼记·哀公问》
—— 能安居乐业,就难免不怨 天尤人。怨天尤人,就不 能成就自身。”
学以致用
第1课 仁者爱人
1、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阿姨抱着小宝宝没有座位; 2、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了; 3、某地发生灾情,那里的小朋友急切地需要救助。 同学们怎样做才会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年级)
第一单元 仁爱 1 仁者爱人
学习新课
第1课 仁者爱人
学习目标
1. 通过精读课文,知道孔子、孟子关于仁爱的观点。 2. 通过对“问人不问马”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仁者爱人的 主要精神。 3. 在学习、生活中领悟仁爱的重要意义,培养仁爱的优秀美德。
经典诵读
第1课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 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经典诵读
第1课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 “爱人。”
——《论语.颜渊》
尊敬他。上“仁者”?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君子怀有仁爱之 心,能把对自己 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天下人身上, 所以天下人都爱戴他,尊敬他。
晓事明理
第1课 仁者爱人
问人不问马
阅读故事并回答:孔子的仁爱之心是如何体现的?
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的安危,而不是财产的损失,这正是仁 爱之心的体现。
经典诵读
第1课 仁者爱人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 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 不同于普通人,就是因为

仁者爱人知识讲解

仁者爱人知识讲解

第一课仁者爱人原文: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颜渊曰:“请问其目④。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⑤。

”(《论语·颜渊》)2、仲弓问仁⑥,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⑦,使民如承大祭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3、樊迟问仁⑩。

子曰:“爱人。

”问知11。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12。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①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②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归,称许,赞许。

③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④目,条目,详情。

⑤不敏,指资质愚钝。

事,从事、实行。

⑥仲弓,及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

⑦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

⑧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⑨在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有人。

家,古代大夫的家族。

⑩樊迟(前505或515—?),名须,字子迟,春秋时鲁国人(也有人说是齐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或三十六岁。

○11知,通“智”。

○12达,明白,了解。

○13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直,正直,公正,这里指正直公正的人。

错,通“措”,安排,安置。

诸,“之于”的合音。

枉,邪恶,这个指邪恶的人。

○14乡,通“向”,先前。

○15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16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皋陶(gāo yáo),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在四方部落首领的推举下,尧命他摄政。

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驩(huān )兜、三苗四人。

尧去世后,他继了位,咨询四方部落首领,挑选贤人治理民事,还选拔治水有功的禹做继承人,是深受儒家学者推崇的明君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克己复礼为仁 ——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 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 “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 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 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 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 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 一书的始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 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要注重礼的精神。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 “恭”、“敬”、“让”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 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 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 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 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 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 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 和而不同
“和同之辨”是当时思想家们思考和 争论的一个话题。孔子主要是就如何在 处理社会关系来展开这一论题的,“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把“和而不同”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 其实质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在社会政治思想中也贯彻“和 而不同”的原则。在政治上,孔子的 主导思想是“为政以德”,但又主张 恩威并施,德刑兼备,宽猛相济,认 为这样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
由于“不欲”含有 “克己”之意,按“克 己复礼为仁”的说法, “不欲”含有可达仁之 意,故可解释为“仁”。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 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 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 的培养目标。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 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 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 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 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而在两者关系上,。因此,他对执政 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 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 那就是“以身作则”。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 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 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 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 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孔 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 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 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这样,才能造 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这就是古代的所 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执中、中庸的观念与“仁”也有 密切关系。孔子还以“射”来作比喻, 说明“中庸”,认为“射”的“中” 与“不中”的关键在自己主观方面, 必须“反求诸其身”,己心正则己身正, 己身正在则矢无不正,射无不中。这 里谈“中”,谈怎样才能“中”,实 际上已经揉进了“仁”的观念。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实现以礼治国必先正名
孔子把“正名”作为起始。他说: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主张 要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为此,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 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至于父子、兄弟、朋友 之间,一句话,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 礼为准则,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 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他对周礼也 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 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 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 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 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 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孔子对“和”的标准问题十分关注,强 调以“中”来建“和”。他是通过“和”与 礼的关系来展开讨论的。在《学而》中,他 的学生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礼的 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辨异”,即区分贵贱尊 卑社会等级。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礼的分别 辨异功能,就可能使社会中各方面不太和谐。 因此,很有必要引进一个平衡性原则,这就 是有子说的“和为贵”。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和为贵——在极端中寻求平衡 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中庸即“治中”,目的是守礼 。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 识原则,并且中庸之德起源很早,中断已 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中庸与“允执 其中”意思相同。 “中庸”也就是“用 中”。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从《论语》有关记载可以看出, 孔子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是 依存于礼的,执中即是执礼,中庸意 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 恰当适中。《礼记·仲尼燕居》载:子 曰“礼乎礼,夫礼所以治中也。”礼 的基本作用是治中,中的最大社会意 义就是守礼。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 仁。”。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 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 德行与才能,即孔子所说的: “若藏武仲之知(智),公绰之 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 矣。”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 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 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 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四、因材施教——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 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 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 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 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 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 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 和行道的德才。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为国以礼 ——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 学 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 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 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 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 的总体思路。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尊重周礼的基本原则,适 当增损以益当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 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换句话说,“执中”应是一种内 在的修养,应成为君子的自觉追求, 而内心的“执中”就是仁。正己好比 仁,射中好比礼,仁是内在修养,礼 是外在标准,仁是前提,礼是目的, 二者之联结,便是中庸之道。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中庸”的实质是 在极端中寻求平衡
孔子对“中庸”原理的实际应用, 是在极端中寻求平衡。求“中”之方, 首先在于通过考察事物对立双方的连 接点来确定,寻求双方在更高层次上 的平衡。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五节 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主讲:万 平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 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仁”。 其次是政治思想层面的“仁”。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一、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 己”的要求
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 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 本的。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如孔子认识到当时社会贫富的对立, 然而怎么来解决贫富之间的矛盾呢?他既 不是简单地站在求富的立场,又不是简单 地设法去贫,而是提出了一个“义”字, 用“义”作为调整贫富矛盾的一个标准, 对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求双方更 高层次的统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其次,避免“过”与“不及”。 “过”与“不及”是事物趋于极端的 表现,必须通过“执中”来维持事物 的平衡。因此,孔子提出要避免过与 不及。在政治行为上,更要避免过与 不及。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实现“和”的途径便如《中庸》所 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 好察尔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有 用其中于民。”这里,执其两端而用其 中于民便是求“和”的途径,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和”就是“中”。所以, 正是在孔子这里,初步实现了“中”与 “和”的融合,形成了“中和论”。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在经济上,孔子从“保民”出发,抱着 实现社会良好秩序的愿望,反对各国君主 对百姓增加赋敛,过分压榨,提倡发展生 产,节俭财用。在文化上,孔子以“和而 不同”的观念整理西周礼乐文化遗产,又 广泛吸收、改造春秋时代各种学问、思想 观念,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四)和为贵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五)实施“仁”的途径——
尊五美、屏四恶
子张
问于孔
子曰:
“何如
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
“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
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 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 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 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 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