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养老金制度

合集下载

日本的退休制度

日本的退休制度

日本的退休制度在日本,退休制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就业形势的变化,退休制度对于个人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日本的退休年龄、退休金制度和养老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退休年龄日本的法定退休年龄通常是60岁。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政府逐渐提高了退休年龄。

自2013年开始,退休年龄逐年推迟至65岁。

这一举措旨在缓解养老金负担,并且鼓励劳动者延迟退休,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二、退休金制度日本的退休金制度主要由公共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组成。

1. 公共养老金:日本的公共养老金是由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组成。

国民年金适用于所有居民,无论其从事何种职业。

而厚生年金则适用于企业职员等在职者。

个人退休后,可以领取根据缴费年限和工资基数计算得出的退休金。

2. 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日本公司自主设立的养老金制度。

企业会根据员工工龄和薪资等因素来计算退休金的数额。

企业年金的设立和运营通常由公司与员工共同承担责任。

三、养老模式除了传统的退休金制度,日本还有其他形式的养老模式。

1. 雇佣终身制:在过去,日本流行的是雇佣终身制。

即员工在进入某家公司后,可以在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

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会为员工提供一定的薪资和保障,以支持其退休后的生活。

2. 年金相关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由职业或兼职工作。

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一些机构和平台开始提供各类年金相关服务,帮助个人规划养老金和退休计划。

这些服务包括年金计算、投资咨询和养老金代扣等。

四、挑战和改革尽管日本的退休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退休人员的生活,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养老金负担不断增加。

政府需要应对这一挑战,推行改革措施,如提高退休年龄、增加缴费率等,以保证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其次,随着社会结构和职业形态的改变,传统的退休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所有人。

政府和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灵活的退休和养老模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日本社保

日本社保

“以企业为基础的固定缴费制养老金计划” (适用于第二类被保险者中的民营部门雇员)
其他
“以个人为基础的固定缴费制养老金计划” (适用于第一类被保险者)
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金 (适用于所有愿意购买寿险公司年金者)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个人年金
国民年金 基金
厚生年 金基金
企业 年金
职域部分 职域部分
厚生年金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三层次为厚生年金基金和企业年金,由企业 或个人自由选择。在制度上,它主要包括国民 年金基金、厚生年金基金和税收适格年金等。 国民年金基金主要适用于第一类参保者(他们 没有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而厚生年金基金和 税收适格年金适用于第一类参保者中的私营部 门雇员。
现收现付 确定给付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金给付额不但与每年的消费者物价联动,而且 每过5年要根据国民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整;雇员养老 金计划与收入成比例的给付部分也参照过去收入和物 价水平指数化变动。2000年4月后,日本政府规定基础 养老金及雇员养老金给付不再与实际生活水平或社会 指数化 平均工资水平挂钩,仅保留与物价水平挂钩。 特征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怎么看
(一)以制度建设为推手,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立法 (二)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程度,缩小城乡差距 (三)积极采取开源节流措施,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四)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谢 谢 观 看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现收现付 确定给付
(三)现收现付和确定给付型养老金计划占主导地位 日本的绝大多数养老金计划都是现收现付制和确定 给付型。随着2001年10月《确定交费养老金法案》 的实施,开始出现确定缴费和基金制相结合的日本社 会保障研究养老金计划,但总体而言,这类养老金计划 在整个养老金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小。

日本的退休金制度

日本的退休金制度

日本的退休金制度日本的退休金制度是日本政府设立的一项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制度,旨在为退休人员提供稳定的养老金收入。

本文将分析日本退休金制度的基本特点、运作机制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基本特点日本的退休金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国民年金制度和厚生年金制度。

国民年金制度适用于未加入其他年金制度的人群,包括自雇人员、无业人员等。

厚生年金制度适用于公司职员及一些特定职业人员。

1. 国民年金制度国民年金制度是日本政府推行的一种普惠性养老金制度,每个居民(20岁以上)都需要参加并缴纳年金费用。

费用根据个人收入和缴费年限而定,一般为月缴费16,560日元(约合150美元)。

国民年金制度的特点在于其普遍性,无工作的人员也需要缴纳,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一定的养老金待遇。

2. 厚生年金制度厚生年金制度是日本企业职员的养老金制度,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公司员工。

员工和雇主共同缴纳年金费用,费用根据个人收入计算,一般为月缴费基数的18.3%。

厚生年金制度的特点在于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由于员工和雇主共同分担费用,相对于国民年金制度而言,待遇水平较高。

二、运作机制日本的退休金制度采用分级运作的方式,由国家与地方政府、厂商等合作实施。

1. 政府管理退休金制度由日本厚生劳动省管理,负责收取缴费、核算年金、发放养老金等工作。

政府还设立了日本年金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年金的收支和养老金的发放。

2. 地方合作日本的地方政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年金的征收和管理工作。

地方政府与厚生劳动省合作,确保年金的正常运作。

3. 公司参与在厚生年金制度中,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司不仅需要按照法定比例与员工共同缴纳年金费用,还需要定期向养老金机构报告员工工资和缴费情况。

三、面临的挑战日本的退休金制度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少子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不稳定等问题。

1. 少子化日本面临严重的少子化问题,劳动力人口减少导致缴费人数减少,增加了养老金负担。

2. 人口老龄化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其他国家,退休人员数量增加,增加了养老金支付的金额。

日本养老制度及现状

日本养老制度及现状
养老金调整机制
日本于2004年引入了宏观经济平滑指数,由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及物价水平确定一个养老金给付额的调整指数(如2014年为0.961),但一直未执行。2012年,日本决定从2015年4月起全面实施宏观经济平滑指数制度,建立养老金与物价变动的绝对关联,做到养老金“能涨也能跌”
文字内容
第三层次是可以任意加入的养老保险,主要是私人机关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养老金或公司养老金,包括厚生年金基金、适格退职年金、国民年金基金等种类,加入的条件是以加入了第一、第二层次养老保险为基础。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以个人月收入扣除抚养家属费等费用后得出税前标准月收入为基础,分为30个收入区间,在每个区间内规定一个统一的“月标准报酬额”作为缴费基数。月标准报酬额由年金管理机构按年制定。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02
第二层次是与就业收入相关联的雇员年金制度,按照加入者职业的不同,又可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其中覆盖5人以上私营企业职工的年金称为厚生年金,而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公营企业职工、农林渔团体雇员、私立学校教职员工参加的年金则统称为共济年金。
第一层次为国民年金(又称基础年金),覆盖全体国民,凡20岁以上60岁以下、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国民年金保险。又分为养老年金、残障年金、寡妇年金、母子年金和遗孤年金5种。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
2015年日本雇员养老保险缴费率为17.474%,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根据2004年改革方案,养老保险缴费率从2004年13.58%起每年提高0.354%,到2018年上调至18.3%后保持100年不变。
缴费率
缴费基数
保险费征缴
日本年金管理机构负责参保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养老保险费统一征缴。养老保险费以费的形式征收,由雇主从雇员薪金中代为扣除缴纳,并在“年金手册”中进行完整记录。由于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是分别独立核算的年金制度,因此,每年要从厚生年金缴费中,按参保人数将国民年金的缴费转至国民年金账户。

日本养老管理制度

日本养老管理制度

日本养老管理制度一、日本养老管理制度的概述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养老管理制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日本的养老管理制度包括基本养老金制度、福祉服务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这些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了保障和帮助,确保他们在晚年能够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基本养老金制度是日本养老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日本政府为所有65岁以上的居民提供的养老保障制度。

根据该制度,65岁以上的居民可以获得基本养老金,以帮助他们在老年生活中支付生活费用。

基本养老金制度的资金来源包括来自居民的缴纳和政府的补贴。

在日本,基本养老金制度分为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済年金。

国民年金是针对没有参加任何其他养老保险的自雇人士和个体经营者的制度,其缴费由个人按照规定缴纳。

厚生年金是针对在私人公司就业的职工的制度,其缴费由雇主和员工共同缴纳。

共済年金是针对在地方公务员、国家公务员等职业的人士的制度,其缴费由雇主和员工共同缴纳。

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实施,为日本老年人提供了特定的养老保障,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基本养老金制度的资金来源也比较稳定,可以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三、福祉服务制度除了基本养老金制度,日本还有福祉服务制度来帮助老年人。

福祉服务制度包括长期照护保险、社区日间服务、居家护理服务、老年人公寓、老人设施等多种形式。

这些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身心健康的关怀和照顾,以保障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照料和关爱。

其中,长期照护保险是日本福祉服务制度的核心内容,它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护理和医疗服务。

长期照护保险由政府设立,通过居民的缴费和政府的补贴来运作。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护理服务,从而确保他们在晚年得到充分的照顾和帮助。

在日本,福祉服务制度的目标是让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社区中得到充分的关怀和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老年人可以得到养老金以外的额外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过上幸福、安宁的晚年生活。

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日本为老年人提供的又一项重要保障措施。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借鉴研究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借鉴研究
以开始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的计算方法 取决于个人的缴费年限、缴费额度和退休前的工资水平。此外,政府还会根据物 价指数和经济增长情况对养老金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下 降。
制度优势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以下优势:
1、养老金水平较高:根据制度规定,参保人退休后的养老金相当于其退休 前工资的50%至60%,这一比例在世界上属于较高水平。
借鉴意义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对其他国家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各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 度,确保老年人能够在退休后享有稳定的生活保障。
2、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各国需要加大养 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借鉴研究
目录
01 一、日本养老保险制 度综述
02
二、日本养老保险制 度介绍
03
三、日本养老保险制 度优势
04
四、日本养老保险制 度不足
05 五、对策建议
06 参考内容
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本作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养老保险制 度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改革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本次演示将对日 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二、日本养老保险制度介绍
1.公共养老保险
公共养老保险是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地 方财政。公共养老保险的参保人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其缴费标准和享受的养老 金待遇由政府统一规定。
2.企业养老保险
企业养老保险是在公共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资金主要由企业提 供。企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为企业员工,其缴费标准和享受的养老金待遇由企业 自行规定。

日本养老保险资产管理制度

日本养老保险资产管理制度

日本养老保险资产管理制度引言随着日本社会的快速老龄化,养老保险问题成为日本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政府主导并与私营机构合作的模式,其中资产管理是保障养老金长期稳健增值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日本养老保险资产管理的制度及养老保险的运营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日本养老保险资产管理制度的演变1.1 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养老年金制度,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198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养老保险法》,规定了国民基本养老金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

1999年,日本政府实施了新的养老保险法,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调整,明确了养老保险的目标、范围和待遇等内容。

1.2 养老保险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养老保险资产管理制度建立的初期,日本政府主要依赖于国库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来管理养老金资金。

然而,随着养老金资产的规模不断增加,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日本政府开始探讨引入更多的风险资产,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2001年,日本政府设立了日本年金公团(Japan Pension Service,以下简称"日本公团"),负责管理养老金资产。

同时,政府还设立了公开市场委托制度,引入了私营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等)来管理养老金投资组合,以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

1.3 养老保险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日本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养老保险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

具体包括:(1)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将养老金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投资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2)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包括风险评估、资产配置、投资组合管理等方面的监管规定;(3)加强对养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督和评估,鼓励引入更多具有专业化和国际化视野的资产管理人才。

二、日本养老保险资产管理的运营机制2.1 日本公团作为日本政府设立的特定目的法人,日本公团主要负责管理国民基本养老金和国民年金的资产。

日本养老金制度

日本养老金制度

日本养老金制度日本的养老金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民的退休生活而设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其目的是提供给退休人员一定的经济保障,以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下面我将从制度背景、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三个方面来介绍日本的养老金制度。

首先,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始于1960年代。

在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益显著,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政府决定建立全民参与的养老金制度。

根据制度,从20岁开始工作的每个劳动者都需要缴纳养老金保险费,直到退休后享受养老金待遇。

其次,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首先,养老金的来源是由劳动者和雇主共同缴纳的保险费。

每个月,劳动者和雇主分别缴纳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养老金保险费,这使得养老金制度具有可持续性。

其次,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基于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越早开始缴纳并缴费越多的人将获得更高的养老金待遇。

此外,养老金制度还区分了国民年金和企业年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适用于自雇劳动者和无业的人,后者主要适用于有固定雇佣关系的人。

最后,养老金制度还提供了配偶养老金和遗族养老金等特殊待遇,以照顾退休人员的家庭。

然而,日本的养老金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不断增加。

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在初始设计时并未预料到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现在的养老金支出远远超过了当初的预期。

其次,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存在公平性问题。

由于计算方式的差异以及劳动市场的不稳定性,一部分劳动者在退休后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金待遇,面临经济困境。

最后,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年轻人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较低,导致他们缴纳的养老金保险费不足以支持日益增加的养老金支付需求,使得养老金制度面临可持续性问题。

综上所述,日本的养老金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为退休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压力的增加,日本的养老金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确保该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养老金制度
刘柠
关于我国朝野上下热议的退休年龄推迟问题,一说是要与“国际接轨”,因为美、日、欧都在延迟。

此说表面上似乎有道理,实际经不起推敲:在出发点、构成和实施时间上完全不同的两种制度,却要让它在终点上“殊途同归”,没有比这更荒诞的了。

回过头来看,日本实施全民覆盖的“国民皆年金”制度已逾半个世纪(1961年投入实施),虽然支取年龄从61岁推迟到65岁,但未出现大的问题,基本保障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日本的年金(即退休金、养老金)制度由来已久,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治时期。

最古老的年金是“军人恩给”。

1875年(明治八年)至翌年颁布的《海军退隐令》、《陆军恩给令》等法令,规定了对阵亡及负伤的陆海军士官及其家属的扶助原则。

1923年(大正十二年),制定了《恩给法》,此前分别以军人和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两种“恩给”合并,初步确立了以“公人”为对象的“恩给制度”。

最早的企业年金是“钟渊纺织”(即后来著名的化妆品品牌“嘉娜宝”的前身)年金。

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该企业的经营者武藤山治偶然得到了当时德国钢铁公司内部发行的面向企业职工的福利小册子,阅后感触良深。

经仔细研究后,于翌年在自己的企业创设了年金制度,此乃企业年金制度之始。

随后,三井物产等大企业跟进。

除了“公人”和大企业外,面向民间劳动者的年金的最初尝试是1939年(昭和十四年)投入实施的、被称为“船员保险”的年金保险制度。

1942年(昭和十七年),彼时的厚生省官僚花泽武夫以纳粹德国的退休金制度为摹本,在“船员保险”的基础上,将适用对象扩大至一般民间劳动者,创设了“厚生年金保险”制度。

该制度导入之际,正值太平洋战争酣战之时。

尽管遭遇了大藏省和军部方面的强大阻力,但考虑到偿付毕竟是数十年之后的事情,而筹措战费才是当务之急,于是,普遍覆盖的国民年金制度便在这种极端状况下艰难起步。

战后初期,虽然从规模上说,年金制度已广泛覆盖,日本国民已基本“老有所依”,但不同的业种有不同的年金制度及不同的适用对象,偿付年限及偿付水平也不尽相同,有的差异颇大。

特别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财政基础的不稳定,在不同制度的受用者之间,产生了个人负担额度和偿付水平两方面的不公,备受舆论的抨击。

有鉴于此,1984年(昭和六十年),在中曾根康弘第二任内阁会议上,决定彻底改革此前在不同业种和集团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导入全国国民共通的“基础年金”制度,并于翌年投入实施,成为沿用至今的年金制度的“骨骼”。

至此,年金制度的“战国时代”结束。

目前日本的年金制度,通常被比喻为“三层建筑”:底层(一楼)是全民共通的年金制度“国民年金”;中层(二楼)是面向公司职员、公务员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三楼是公司独自的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和公务员独自的、与职务挂钩的追加制度“岗位加算”。

其中,一、二楼是公共年金,按法律,个人有缴纳义务或由工作单位代缴;三楼则属于私人性质的年金。

具体来说,原则上,在日本国内居住的所有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国民(包括在日生活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均有按月缴纳“国民年金”(一楼)的义务。

缴纳满25年(25年为领取资格的下限,多缴多得)者,满65岁时,可领取“基础年金”。

按目前的水平,一个人如果从20岁开始一直缴纳到60岁的话,每年可支取80万日元(约折合人民币61000元)的定额“基础年金”。

作为年金制度的基础结构,“国民年金”按人头缴纳,万人平等。

但缴纳者分三类:自由职业者为“第一号被保险者”,公司职员(会社员)和公务员等“给予所得者”为“第二号被保险者”,专业主妇为“第三号被保险者”;第一和第二号被保险者,须自主缴纳,第三号则作为配偶的“被扶养家属”,由配偶代缴。

二楼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部分,只是作为公司职员或公务员期间才有缴纳义务。

譬如,一名OL婚前在某一家公司工作,婚后辞职做了专业主妇,那么她只需在服务于这家公司期间缴纳。

理论上,这部分被保险者中,既包括刚缴纳了一个月者,也包括连续缴纳了40年以上者。

由于二楼的被保险者所缴保险金额度与薪酬挂钩,支取额度也受制于缴纳期间的薪酬平均额,该部分年金属于“所得比例”性质的年金。

因此,虽然同属公共年金,但一楼的支取额相对固定,二楼的支取额则根据被保险者的实际状况而千差万别。

三楼是年金构造的“上层建筑”,加入者有限。

如果被保险者是公司职员的话,取决于其所服务的公司有无企业年金制度,如有的话,则强制加入;若被保险者是公务员的话,则毫无例外会有“岗位加算”。

毋庸讳言,现状的制度之下,位居三楼的人,肯定比一楼的人所支取的年金额要多。

除了“三层建筑”的年金制度,还有一些属于“自选动作”的辅助机制,多少可弥补年金制度之不足:如对没有二楼构造的自由职业者和专业主妇来说,可选择加入半公共性质的“国民年金基金”,或纯商业性质的个人年金保险(生命保险)等,为自己增建“上层建筑”。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早在70年代前就已经完成了城市化。

而随着经济发展及与之相伴生的国民生活观念的“升级”,核家族、丁克化、不婚等现代社会特有的世相日益渗透、发展,导致出生率锐减,全国人口在2005年已进入负增长,老龄社会进展迅速。

2006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约有26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0.8%;据预测,2012年,这个比例将增至24.3%。

而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使传统儒教圈的家庭赡养文化分崩离析,把养老问题从家庭中剥离出来,以社会的方式来谋求解决的“社会赡养”成了吃紧课题。

未来10至20年,无疑是日本年金支取的高峰。

然而,人口结构的逆转,加上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日本国民年金的累积额度呈慢性不足。

为此,民主党政府事实上已经收回了上台前对选民的承诺,最近很可能会启动上调消费税的非常举措,以确保财源。

不久的将来,国民退休年龄和年金支取开始年龄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推延。

因为,年金制度本质上是对难以预测的国民长寿的可能性的社会应对,是一种对“长寿的保险”。

而作为保险对象,究竟设定在何种水平上才算“合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英、德等西欧国家,也在检讨将支取开始年龄推延至68岁的可能性。

而作为世界屈指可数的长寿国、人口的高龄化进展迅速的日本,未来将“保险对象”的下限设定在70岁,甚至也不足怪。

但是,一味推延国民退休年龄和年金支取开始年龄,也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如企业对人工成本的过度压缩、减少雇用年轻员工及企业组织的与高龄化相伴生的沉闷、抑郁感。

而这些问题势必会对企业的效率、创造力造成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损害已然相当严峻的雇佣环境。

如何在国民年金的存量与国民经济的增量之间取得平衡,以维系一种良性循环的制度运作,至关重要。

回过头来看,日本实施全民覆盖的“国民皆年金”制度已逾半个世纪(1961年投入实施),虽然支取年龄从61岁推迟到65岁,但未出现大的问题,基本保障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如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生老病死的另一个重要保险——医保(即“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早在制定之初的1938年,便率先以农山渔村的居民为保险对象,1958年对象范围扩大至不从属于政府官厅或企业的无保障人群,最终在1961年实现了全民覆盖(所谓“国民皆保险”制度)一样,“国民皆年金”制度也是从“低端”起步,逐渐完善成全民覆盖的退休金福利制度。

这种“从下至上”,而不是“从上至下”的制度设计,有效地避免了社会贫困,即使在OECD国家中,亦不失为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