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浅析赵树理文学创作的教化动机与城市遭遇(一)

浅析赵树理文学创作的教化动机与城市遭遇(一)论文摘要: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评价有多次起伏。
赵树理的写作动机主要是为了教化大众。
而并非启蒙。
所以,贬低赵树理者,更多来自于持启蒙立场的知识阶层。
赵树理的被批判,源自于他为农民写作的执着和他的问题意识。
教化主题的时效性必然导致作家的不适应。
由于中国大众主体的城市转向.使得赵树理的农村题材作品被一度轻视。
只有启蒙与教化保持一定的张力,才有利于大众的成长。
论文关键词:赵树理;教化;城市遭遇;启蒙;大众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离我们不算远,也不算近。
在那段二十几年的天翻地覆的巨变时期,文坛上有一位作家很引人注目,他就是赵树理。
我们今天追述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尤其是革命文学,无论如何也不能绕开他。
在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之后,赵树理的文学创作迅速成为样板,成为延安红色政权在文艺界树立起的“方向”。
“赵树理方向”所推崇的传播形式是“大众化”、“通俗化”,赵树理自己也这样总结过。
然而在解析“赵树理方向”的创作动机时,许多评论者认为,赵树理文学创作具有启蒙主义倾向,以此来肯定赵树理的价值,甚至以此来抵消赵树理作品的过于通俗的弱点。
那么,“启蒙动机说”是否适合赵树理呢?为什么赵树理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非常受欢迎,而在建国初期以至到1950年代后期,他就遭到了质疑和批判?1980年代虽重提“赵树理方向”,但在1990年代,赵树理为什么又遭到了众多的不屑和贬低?在笔者看来,赵树理的写作动机不是启蒙,而是教化。
赵树理的被批判,与国家政权的教化重心的转移有关。
而赵树理的被贬低则与中国“大众”的城市化转向有关。
一、是“启蒙”还是“教化”启蒙,就是开启蒙昧、促人成长,在中国本属教育活动。
然而,随着自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化思潮的涌人,启蒙的含义又增加了新的义项。
呼应着西方的启蒙运动,中国思想界也在酝酿一场中国的启蒙大潮。
这时的启蒙,就有了变革时代精神的内涵。
事实上,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帝国主义的侵扰、国力的积贫积弱以及国民的萎靡怠惰等现实,引发了部分先觉者的思考,他们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场震荡国魂的运动。
《论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范文

《论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篇一一、引言赵树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其作品深深扎根于农村生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影响了无数读者。
在新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赵树理文学传统也发生了显著的流变。
本文旨在探讨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及其原因,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
二、赵树理文学传统的特点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以农村为背景,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以及道德伦理。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善于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悲欢离合。
此外,赵树理的作品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时代变迁。
三、新时期赵树理文学传统的流变1. 题材的拓展与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转型,赵树理文学传统在题材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时期的作品中,赵树理所关注的农村问题更加多元化,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到社会的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均有涉及。
同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也更加深刻,更具现实意义。
2. 语言的创新与丰富新时期的赵树理文学在语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作家们不仅继承了赵树理朴实、生动的语言风格,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丰富。
他们运用更加多样化的语言手段来描绘人物、叙述故事,使得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艺术手法的多样化新时期的赵树理文学在艺术手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作家们不仅继承了赵树理的现实主义传统,还吸收了其他文学流派的手法,如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这些新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在表现力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四、流变的原因分析1. 社会变革的影响新时期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都为赵树理文学传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和空间。
这些变化使得作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更具现实意义。
2. 作家自身的创新与探索作家们在新时期对于赵树理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内容提要]: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典型表现了社会的变动和历史的变迁。
他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作家,他的艺术特征特色最主要的是通俗化,大众化,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等等。
他的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他创造了新的民族化、大众化形式,不仅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工农兵的热爱,也受到了中国著名的老作家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人的高度赞扬,他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代表,被誉之为“人民作家”。
赵树理的小说,在创作上真正实现了“民族化、大众化”艺术风格。
赵树理把自己的作品通称为“通俗故事”。
他创作的路线和主张的核心就是为群众而创作,他熟悉群众的生活,立志为大众创作,他的“通俗故事”是真正的艺术品,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高度统一,是艺术性和人民性的艺术。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艺术特征民族化大众化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以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起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如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新农村和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也完全不同了。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这些都是赵树理生前所企盼的,也是赵树理在文学理想中所追求的。
为了更好地弘扬赵树理文学精神,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像赵树理那样写出新的农民,写出新时代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来。
这也是我们研究赵树理小说艺术特征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赵树理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和他的作品都已成为历史。
那么,今天研究作为历史人物的他,还有什么意义呢?赵树理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天不少人也并不喜欢他;但无论如何他还是重要作家,有鲜明特色的作家。
他的艺术特征特色是什么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通俗化、大众化,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等等。
谈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大众化创作

谈 赵 树 理 问 题 小 说 的 大 众 化 创 作
。 张 仲 玮
摘 要: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 发表之后 , “ 为工农兵服务”成 为文艺界的努 力方向与追求 。赵
树 理顺 应 了时代 精 神 的要 求 , 关注 底 层 乡村 ,描 写 乡村 的变 革 以及 对 于 “ 阴暗 面” 的 揭 露 ,成 为 当时 写农 村 题 材 的 旗 帜 。他 的作 品融合 了 大众化 的追 求 ,但 是作 品并 不 流 于通俗 ,也 不 乏知 识 分子 的精 英 意识 ,这 也 构 成 了他 对 于现 当代 文 学 的 两个 突 出贡 献 : 一是 对 于 丈 艺大 众化 的 实践 与探 索 ,从 语 言和 形 式上 实践 了大众 化 方 向; 二是 传 承 了问
剧 烈 的 斗争 ,抗 战胜 利 后 农 村 叶 人 量 封 建 残 余 的 存 存 与 消 众 化 I 众 化 服 务 于 革 命 的需 要 ,知 识 分 子也 历 经 了 “ 1 ,大 大
除 ,成 为 当 时人 的 时代 背 景 ,赵 树 理 的创 作 便 绕 这 个 时代 众 化 ”与 “ 大 众 ” 的 过 程 。 化
郁 的 乡 十 气息 , 真 实 地 再 现 了我 农 村 的 人 变 革 , 并在 成 了他 对 于 现 当 代 文 学 的 两 个 突 出 贡献 :
幽 默 风趣 中暴 露 出乡 村 变 革 巾藏 的 “ 暗面 ” ,被 称 为写 阴 农 村 、农 民 的 “ 笔 ”、 “ 下 ” 。所 “ 铁 时势 造 雄 ”,
题 小说的传统 ,作 品中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批判意识 ,在左倾思想逐渐扩 大化 ,文学作品 “ 高大全 ”充盈文化界
浅谈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魅力

浅谈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魅力摘要:赵树理是在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作家。
他的小说在读者中,特别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他们的热情欢迎和喜爱。
由于他的影响和带动,形成了一个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学流派,即“山药蛋派”。
虽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仍经久不衰,显示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关键词:赵树理语言特色魅力质朴无华民俗现当代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出生在晋东南的沁水县尉迟村的贫苦农民家庭。
他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写出了《盘龙峪》等小说。
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抗战工作,写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深入到山西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晋东南农村生活,笔耕不辍,写出了《锻炼锻炼》、《登记》和《三里湾》等作品。
从这些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赵树理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的朴素感情。
他那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深深的打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各阶层的千千万万个读者。
他仔细的描写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到巨大变化,用新鲜活泼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树立了“山药蛋派”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赵树理,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铁笔”和“圣手”,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全文如下: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
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
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摘要1943年《小二黑结婚》出版,赵树理,这棵“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1]带着他所特有的,底层泥土的芬芳传遍了华夏大地。
赵树理的成功源自于他多年的底层社会经验与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社会责任感。
他立志为广大农民服务,摒弃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过度欧化这一弊端,立足于传统文学与民间实践,创立了风格鲜明,目的明确的“山药蛋派”而赵树理也因其作品的朴实,真诚及深刻的现实反应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赵树理的生平与经历写作,发掘出赵树理所特有的立志“文摊”的大众化文学之路,之后以此为基石通过赵树理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及与同时代同类作品的对比,结合多位评论家的观点分析了大众文学为赵树理带来的得与失。
也希望可以借此为当代立志走文学大众化之路的同志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与观点。
关键词:赵树理;文艺大众化;“得与失”。
Abstract1943 "handsome young man" was published, Zhao Shuli, the tree "wilderness where trees grow up child" [1] with his unique, spread the fragrance of the soil underlying the land of China. Zhao Shuli's success comes from hi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the underlying social elements hav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 aspires to serve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abandoned since "54" over the Europeanization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new literature, based on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the creation of a distinctive style, purposeful "Potato pie"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work of Zhao Shuli simple, sincere and profound practical respons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left their indelible mark. Firstly, by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Zhao Shuli's life and writing, to explor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unique determined "Man Tan", followed by Zhao Shuli as a cornerstone of a specific literar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contemporary works, combined Many critics view the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bring gains and losses. I hope you can take some useful analysis and view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etermined to tak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gay.Keywords: Zhao Shuli; Popularization of Arts; 'gain and loss. "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1 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2)1.1 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 (2)1.1.1 农民赵树理 (2)1.1.2 知识分子赵树理 (2)1.2 赵树理与传统文学 (3)1.2.1 “欧化”的五四新文学 (3)1.2.2 赵树理对传统小说的理性回归 (4)2 赵树理的艺术贡献 (5)2.1 故事结构 (5)2.2 语言形式 (5)3 赵树理的艺术缺憾 (6)3.1 文艺不应从属于政治 (6)3.2 “只是农村,只是所见”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空前繁荣,各类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推进了文学作品的产出与阅读,但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是文学作品质量下降,大量低俗,思想内涵低下的作品充斥市场,社会大众的阅读倾向也多偏于这类不甚“费脑”的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新文学的兴起

现代文学思考题答案第十二章新文学的兴起1、赵树理的大众化风格(1)在塑造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方面,赵树理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赵树理的笔下出现了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
这些农民关心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主人公感,开始表现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
尽管他更加熟悉并能得心应手加以表现的,仍是老一辈的农民;但就是这类农民在他的作品中也已是被时代大潮所冲击,挟带着向前进步。
另一方面,由于赵树理来自农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而且深刻了解农民,使他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从思想、感情、习性、气质,到观察、思考、表达的方式,都具有地道的农民的特质。
这就是在文学的内容和想象塑造上,赵树理为新文学所增添的新因素。
(2)对于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真切深入的理解,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使赵树理的作品表现的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切之事。
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常常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并不是政治概念的没有艺术生命的图解。
赵树理以其细致生动的笔触,充分地刻画了变化的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
(3)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4)赵树理在语言上更有杰出的创造。
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
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
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
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物,绘影传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
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也就没有赵树理的特殊的艺术风格。
2、从《小二黑结婚》看农村题材的变化《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摘要1943年《小二黑结婚》出版,赵树理,这棵“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1]带着他所特有的,底层泥土的芬芳传遍了华夏大地。
赵树理的成功源自于他多年的底层社会经验与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社会责任感。
他立志为广大农民服务,摒弃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过度欧化这一弊端,立足于传统文学与民间实践,创立了风格鲜明,目的明确的“山药蛋派”而赵树理也因其作品的朴实,真诚及深刻的现实反应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赵树理的生平与经历写作,发掘出赵树理所特有的立志“文摊”的大众化文学之路,之后以此为基石通过赵树理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及与同时代同类作品的对比,结合多位评论家的观点分析了大众文学为赵树理带来的得与失。
也希望可以借此为当代立志走文学大众化之路的同志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与观点。
关键词:赵树理;文艺大众化;“得与失”。
Abstract1943 "handsome young man" was published, Zhao Shuli, the tree "wilderness where trees grow up child" [1] with his unique, spread the fragrance of the soil underlying the land of China. Zhao Shuli's success comes from hi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the underlying social elements hav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 aspires to serve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abandoned since "54" over the Europeanization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new literature, based on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the creation of a distinctive style, purposeful "Potato pie"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work of Zhao Shuli simple, sincere and profound practical respons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left their indelible mark. Firstly, by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Zhao Shuli's life and writing, to explor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unique determined "Man Tan", followed by Zhao Shuli as a cornerstone of a specific literar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contemporary works, combined Many critics view the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bring gains and losses. I hope you can take some useful analysis and view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etermined to tak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gay.Keywords: Zhao Shuli; Popularization of Arts; 'gain and loss. "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1 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2)1.1 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 (2)1.1.1 农民赵树理 (2)1.1.2 知识分子赵树理 (2)1.2 赵树理与传统文学 (3)1.2.1 “欧化”的五四新文学 (3)1.2.2 赵树理对传统小说的理性回归 (4)2 赵树理的艺术贡献 (5)2.1 故事结构 (5)2.2 语言形式 (5)3 赵树理的艺术缺憾 (6)3.1 文艺不应从属于政治 (6)3.2 “只是农村,只是所见”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空前繁荣,各类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推进了文学作品的产出与阅读,但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是文学作品质量下降,大量低俗,思想内涵低下的作品充斥市场,社会大众的阅读倾向也多偏于这类不甚“费脑”的文学作品。
如何让文学作品大众化与思想性并重又成为摆在当代作家面前的一个课题。
而纵观现当代文学史,赵树理这位扎根于泥土流行与民间并广为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现当代小说家再一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赵树理的作品以民文本,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普罗大众有着极为深厚的联系,同时又有着很深的思想内涵,向下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向上表达着普通百姓的政治诉求。
而赵树理的文学作品的这些特点与他的生平,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是密不可分,农民的出身,青年的求学之路再加上独特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方向,而以文学大众化为基石赵树理创作出了这许许多多影响力巨大的文学作品......1 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不要文坛,要文摊。
”[2]是赵树理结合自身人生经历与文学传播时间,通过反思五四新文学以来文坛所形成的种种弊端,为自己所树立的文学理念。
由此赵树理开始了他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1.1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1.1.1 农民赵树理赵树理,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一个贫困的家庭。
从出生到1925年外出求学,赵树理一直生活在农村。
多年的农村生活让赵树理饱尝农民的辛酸,对农民的生活,习俗,语言等方方面面更是有着最为深刻的了解,而他本人一生也对农民有着极深的归属感,多年的农村生活在他的身上留下的痕迹总是让人一目了然:“他完全是一个山西的普通的农民模样:上身穿一件黑布对襟的小棉袄,下身是农村常见的棉裤,戴一顶棕色的小毡帽,脸色有些苍黄,丝毫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模样,甚至也不像一个普通的农村干部。
”[3]但最终,农村生活赋予赵树理的种种却也都成了他创作的宝贵财富。
赵树理的小说大多都取材于太行山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民的语言,农村的风俗,对农村的种种了解让放他的创作有了最真实的一面,而真实是一切的基础;对农民独有的归属感为他消除了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鸿沟:在他的作品中,他不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了他们中的一份子,在他作品中有好多事情就是他本人自身的经历:《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有着赵树理父亲的影子;《李有才板话》里小字和老字辈人物就是赵树理的邻里,书中“血染龙王庙“一节中,甚至就发生在赵树理的身边,而他自己也差一点死在那个龙王庙。
正是这多年的底层生活,成为了他后来创作作品的不尽源泉。
1.1.2 知识分子赵树理赵树理“为文摊”的创作理念,使她在创作中尽量照顾农民群众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作品力求老妪能解。
为此对于赵树理的评论向来褒贬不一,呈两极分化。
说其好者把赵树理奉为方向,推崇备至;说其坏者把赵树理称为“农民作家”,认为其仅仅是一个农民,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
那么赵树理到底是不是知识分子呢?一定是的。
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士”这一阶层的现代延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感是其本质特征,而这一点在赵树理及其作品中是有着明显的体现的。
1925年,赵树理到长治省立第四师范新学堂读书,在求学期间他接受了“五四”新文学的洗礼,洗去了思想中的封建迷信,且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思想和社会批判精神。
在求学期每次回家都要向亲属,村民传播启蒙思想;在学校还成功领导了震惊长治的驱逐腐败校长姚用中的运动。
而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于他的作品中更是有着极为明显的体现。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反对封建思想,批判社会黑暗一直是他永恒的创作主旨。
如反应抗战时期农村反恶霸的斗争的《李有才板话》,反应土改时期农民实况的《邪不压正》;提倡婚姻自由,扫除封建思想的《小二黑结婚》等等。
而对于自己,赵树理也曾这么说过:“我虽出身农村,但究竟还不是农业生产者而是知识分子。
”身为农民的赵树理与身为知识分子的赵树理,这二者构成了赵树理的创作基石。
前者提供最真实的材料与选择最接近大众的方式,后者以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为赵树理的作品赋予了灵魂。
1.2 赵树理与传统文学1.2.1 “欧化”的五四新文学“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了“启蒙国人思想”这一要求,而对思想的启蒙又以文学这一古老的方式最为方便,最为快捷。
但彼时中国文学于形式上多是文言文写作,艰涩难懂;于内容上也有许多封建糟粕,担当不了启蒙民智这一重大任务。
当时中国社会被西方列强欺辱,各界有识之士希望可以借鉴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来实现强国梦,同时期大量西方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国传播,于是新文学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欧化”便这样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白话文的“欧化”从书面语建构慢慢的影响到了文学的作品语言,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
[4]但是欧化的五四文学在带来更加简洁的语法与形式的同时,也因为部分作家单纯片面的强调“欧化”反而使文学作品远离了实际,远离了人民。
20世纪五十年代柳青所写的《创业史》便是这一问题的最直接的体现,他在《创业史》的第一章中这样描述道:“空气是这样的清香,使人胸脯里感到分外的凉爽、舒畅。
繁星一批接着一批,从浮着云片的蓝天上消失了,梁三老汉是下堡乡少数几个享受这晨光的老人之一”作者先是用了“五四”以后“欧化”的书面语言描写了渭河平原清晨中“苍苍茫茫”的草棚院,“幽雅”的鸡啼声,消失的繁星等,继而引出了享受这一美丽晨光的“拾粪老汉”。
试问一个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拾粪老汉”眼中如何会关注这样的美景?在这里,环境的描写与老汉之间,作品与现实之间有了巨大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