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说课稿12

24时计时法说课稿12
24时计时法说课稿12

三下《24时计时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及教学特色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背景分析:

首先看教学背景分析:《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分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这样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刚才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逻辑起点”,那学生的“现实起点”又是什么呢?为此,我做了课前调研,通过调研我发现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对24时计时法比较陌生。但学生在公交站牌、广播电视节目等现实生活中见过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的了解,我制订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3.了解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其中教学重难点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三、教学准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流程: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的重现。因此,我首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测是什么节目。然后追问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在学生一致认为是晚上7:00的关键时刻,让学生观看视频发现是19:00,由此建立晚上7:00就是19:00的感性认识。接着出示少儿频道(8:20 儿童剧场 10:00 小小智慧树 12:00 动漫世界 16:00 动画剧场 18:30 智慧树 19:30 大风车)儿童剧场、动漫世界、智慧树等节目的播出时间表,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把它们转换成普通计时法。这样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提出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你能分别给它们起个名字吗?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分三个层次的展开教学,第一个层次,比一比。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我在提出一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对两种计时法的自主探索活动,学生可能会给计时法起出24计时法、12时计时法这样的名字。接着探讨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计时法间的区别一是普通计时法需要在时刻前面加文字说明,二是普通计时法最多是12时;两者间的联系是在中午12时之前两种表示法时刻相同,而在中午12时之后24时计时法比普通计时法正好多12时。接着老师利用钟表模型来演示,一天有24小时,时针走两圈,第一圈是一天的前12小时,第二圈是一天的后12小时。由于钟表模型在1到12的数字外面又加了一圈数字13到24,这种教具直观地表达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为接下来师生之间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间的互换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表象支撑,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交流自己更喜欢哪种计时法,有的学生可能喜欢24时计时法,因为它写起来比较简洁,也有的可能喜欢普通计时法,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这种方式表示时刻,偏于交流让人一听就很明白。在这里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层次,换一换。先是老师出题,然后让学生出题,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练习。第三个层次,强化0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一条直线上用两个点把今天与昨天、明天分开,并把两点间的一段分成24个小格,让学生把0、3、5、9、11、16、24填在对应的点上。这样利用半具体半抽象的线段,为学生在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中,架设了必要的桥梁。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钟面从0时到24时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伴随着钟面的变化,夜色、星空、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空、月亮的变化过程。强化了昨天的24时就是今天的0时,今天的24时就是明天的0时。由于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依据练习设计的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组题目:1.出示银行营业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2.观察火车票,看几时到站比较合适。

(四)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千金难买回头看”,在练习结束后,我组织学生回顾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点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链条,构建新的知识系统,同时注重学生学习经验和方法的梳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特色: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生活实例为素材来学习知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2.为学生营造宽松、开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和空间,引导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24时计时法》一课的设计与思考。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24时计时法》说课稿人教版_说课稿

《24时计时法》说课稿人教版_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年月日”之“24时计时法”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把握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与普通计时法的相互转换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教具准备:钟表、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画线段图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轻松掌握24时记时法,时间与时刻的区别,灵活计算有关时间的题目。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二十四小时制”是一个十分生活化的题材。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般只介绍它是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的记时制,并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十二小时制”的比较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辨认和换算便达到了教学目的。 王老师能把这样的内容上得别开生面,有情趣,有新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丰富的活动内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充分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24时记时法”,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王老师在这节充分依托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引入部分,充分创设了听“大风车主题曲”情景,学生表达与节目表表达的不同的矛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体现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为了演示24小时整个完整的过程,老师一边用课件出示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时刻,特别是有意强调了晚上,凌晨,中午,下午等重点词语,而且课件从颜色到画面都很好的让学生很好的体会了24时的变化。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从零时到某时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学生在以后的表述过程中有法可依。随后出示的两圈数字的种面,学生每个时刻

的两种表述,让学生感受下午2时就是14时,晚上8时就是20时~~~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两种计时法的互化方法,善于发现规律并加以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本领。 春节晚会的倒计时让学生理解了晚上12时就是24时,即使一天的结束,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所以这个时刻既可以说是晚上12时,24时也可以说是0时。 老师不仅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24时计时法的清楚简洁,而且能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24计时法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产生学习和拓展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 王老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是,也决不放弃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展,教师成为创造“创造精彩的人”。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时、分、秒知识后,掌握了时间单位的进率后进行的。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陈玲老师设计的教学非常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丰富了情感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孟老师的这节课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由于“普通计时法”的概念在之前的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提出来,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小学生一天中的3个生活片断,用多媒体一一展示,让学生通过钟面上的时间说出小朋友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先唤起学生对普通计时法的回忆,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的录音,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讲“一日=24时”时,孟老师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后,让学生通过“春晚倒计时”的视频明白了一天的起始时刻。这样用生活中的实例教学生比老师单纯的讲解要生动的多,同时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 在这节课的知识拓展环节,教师也选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商店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孟老师的课堂让知识充满了活力,把教学还原成儿童的生命活动,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冊第二单元信息窗一,下面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3、说教学重难点; 4、说教法学法; 5、说教学过程; 6、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

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24时计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计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点拨提示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以学生的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说课稿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 说课稿设计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 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

的? 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 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习。】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种计时法、理解24时计时法、沟通两种计时法。 比较两种计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两种计时法形式的不同和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结合板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③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作纸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评课稿 聋校

聋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22008305211065 方迎花 对于聋生而言,他们已经在生活中有了关于时间的概念,普通计时法对于他们而言是较为常见的,但是他们对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接触不是很多,因此将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对于聋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本节数学课是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转换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王缙老师用最传统的方法演绎了一堂数学课,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以及多样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一、一切遵守“序” 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是必须遵守的。从整个教学过程而言,王老师将整堂课从复习、练习到总结,由潜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复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此基础上练习两者之间的转换,这是本节课的基础,贯穿始终,王老师先做好了知识铺垫,对新知识的讲解降低了难度。接着就是练习教科书上的例题,王老师先让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在本子上求解,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对例题进一步的分析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环节中,王老师用多种方法讲解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同时每种方法之间的难度依次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接着王老师让学生做练习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总结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这两种算法。王老师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时间的可量性,利用直观教学 时间是一种量,具有“量”的特征(有度量单位、结果是度量单位的个数、有限可加、可减性等)。但由于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视时间的可度量性,仅仅把“钟表”当作“时间”的代言人,会认钟表,借助于钟表来计算时间。但是24时在钟表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学生很难理解12时是个分界点,但同时又是起点。24时记时法的计算对于聋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很难理解在用24时计时法计算时,求两时刻之间的时段必须要用减法,而对于普通计时法就不能直接用减法,而需分时段。 王老师充分运用了学生熟悉的度量长度的“尺子”(直线段)以及一天钟表要转两圈的生活常识,将弯曲的钟表刻度“拉直”为“时间尺”,将24时标记在“24时尺”。利用线段图直观明了的标记出各个时刻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为什么求两个时刻之间的时段要用减法。同时借用“钟表”的时间代言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2”时看成“0”,同时借用“钟表”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用普通计时法计算时要分时段。聋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利用直观线段图和“钟表图”有利于聋生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帮助学生思考。 三、多种解题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不管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没有固定的方法,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并且教学本身也是让学生学会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学会知识。王老师在讲解题目时,利用多种方法解题,其中还利用了数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实用最有效的,但是许多聋生都无法想到此方法,这个方法简单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王老师没在此下功夫,而是将其他两种方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讲解作为重点,同时利用到“钟表”和线段图以及数数的方式,使

《24时计时法》观课评议稿

《24时记时法》评课稿 日照市第三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长付志美 听了林老师的《24时记时法》这节课,至今“那时那景”仍历历在目。本课的重难点是学生对于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教学内容也比较抽象。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感受: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林老师在导入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资源,用课件呈现了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学生的生活作息,以此来切入普通记时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让学生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 2、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林老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注重内容的选取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激活了教材中的知识。 3、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

体现了张老师的“差异教学”的教学理念,如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区别。在教学实施中,林老师也很注重引导,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独立去发现知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有合作讨论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林老师的“时间是最宝贵的,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虽只是一句简短的话,但却看得出她对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要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的重视。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这节课中,林老师能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时计时法说课

《24时计时法》说课稿 南平小学魏文贵 一、教材说明: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24时计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呢?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类推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与引导探究相结合的形式,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架起学生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2、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纳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此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钟面,会看钟面表示时间,另外24时记时法也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记时方法。鉴于学生这样的学习基础。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整个教学分、体验感悟、揭示本质、生活提升三个学习环节,体验感悟环节增强学生对一天24小时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记时法服务;揭示本质环节主要研究两种记时法,发现两种记时法的特征和关系;生活提升环节进行实际应用,体会有限钟面表达无限时间的精妙,这样达成悟、思、练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环节谈谈我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化静为动----激活已有认知 学习24时记时法首先要对一天24小时有精确的理解。学生知道一天是24小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与太阳转动的资料,让他们恍然大悟;,一天24小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意见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计时场景倒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表示一天的时间,那得对一天是怎样过来的有充分的体验。因此有必要带着学生再次回顾一天的经过。,在设置中我特意安排画面可以随时点击暂停,学生回忆并表述

此时他通常在干什么,,像这样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时结束。如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的特点。弥补了静态回忆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学生已有认知。 二、引发碰撞----盘活教学内容 学生体验了一天24小时,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会用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而且理解为什么这样表示。普通记时法学生明白,可是24时记时法学生虽然会表示,但并不太明确为什么。因此我带领学生再次细看钟面的转动,让钟面上的彩色条与时间尺上的彩色条同步出现,学生能明确地看出走了几小时就用几 时表示。以下午1时为例,这样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天过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时,表示成13时,强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关系还要强化他们的对比,将两种记时法同时展示,引发认知的碰撞,继而深入讨论,寻找异同,揭示知识本质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功能,摒弃了单纯文字交流的单薄,将教学内容盘活了。 三、立体呈现----用活所学知识 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立体式展开。本课中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学思想是重要目标之一,可是时间的流动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时间的无限,钟面的有限和表示时间的无限之间的关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说课稿、

老师,您好,我说课的内容是24时计时法。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记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及目标的制定,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促进。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一)、链接生活,初步感知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是播出的时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通过讨论,让学生把对应的普通记时法写在24时记时法的旁边。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尝试进行互换。(二)、实践探索,自主建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1、比一比 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到富有挑战和探索的数学活动中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 《24时计时法》评课稿范文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学生有所得的课;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课;也应该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课。纵贯整个教学过程,无不体现了这样的课程理念。 一、能充分估计教学的起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认识24时记时法,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教者实施导入部分时,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新闻联播》音乐及时间出发,让他们说出时间,然后再看右上角时间的另一种表示法,通过比较,发现两种记时法,从而引入新课内容。再如:新授中讲授时间表示法的转化时,也是通过学生进行对比及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转化方法的,教者没有更多的解释。在重点教学时,充分设问,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共同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提升。在0点与24点教学中,充分运用了时间线的作用,突破了难点,学生一看很明了。 二、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教者在新授过程中,没有更多的讲解,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是让学生提问题,合作交流,汇报总结。如:今天的研究内容是什么??提出了: 看到什么记时法? 看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种? 问题源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生间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这样掌握的知识才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意识。最后,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得出了两种记时法的名称,不同点及喜欢的记时法。至于哪种记时法好,众说纷纭,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也很民主,生生、师生互动非常和谐、民主,最终老师进行了总结,各有千秋。其实,在这里可说明一下,口语中经常用12时记时法,书面语中经常用24时记时法。当下一节课进行有关时间计算时,学生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什么记时法好了。在新授小结中,也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学生的提问很真实,很有价值。 三、能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有效、生动的现代教学 本节课教者没有大量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有两处:一是导入部分,播放了《新闻联播》视频;二是结束部分,播放了钟面上分针与时针行走24小时的过程,并及时对应显示24小时记时法,并且配了月亮及太阳的图示,显得很生动,很有效。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形象,很直观,很有效。 四、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板书很合理,一看就知道,两种不同的记时法,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教态很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教师的语言也很有启发性,语调适中。 几点建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 说课稿二

24时计时法说课稿二 我说课的课题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过程与设计意图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年、月、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先编排了“认识24时计时法和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再编排“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普通计时法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知之甚少,再加上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上午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 由于概念不能简单植入学生的头脑,学生要将概念内化,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才能使数学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接。课堂上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中,加强对钟面认识;在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中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关系;在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时间观念,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513520.html,转载请保留出处。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学生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学生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把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定为学习重点,把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定为学习难点。 三、学习过程及设计意图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发展,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创设生活情景,形成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安阳市新华书店门口牌子上写着:营业时间冬9:00——19:00、夏 9:00——20:00,如果你想去书店买书,你可以几点到书店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到:上午10时,上午11时,下午1时,下午2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到:因为20时就是晚上8时,所以只要在晚上8时之前到都可以。 我首先肯定个别同学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同时揭示出:像我们平常说的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这是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而像19时、20时是一种新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经常会用这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或者晚上几时,为揭示12时计时法或普通计时法提供物质基础。而学生在思考“为什么”过程中,引出“19时、20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几时”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样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探索任务,而且符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2、交流信息,激发浓厚的探究兴趣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哪位同学先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收集到:手机上、电脑上、电视上、电子表上的时间;火车票上、公共汽车站牌上的发车时间;超市门口、药店门口的营业时间;电视报上节目播出时间等等。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并提问学生:“想一想这个时间你会在做什么呢?这些时间你能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出来吗?”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评课录

《24时计时法》评课 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针对这些问题刘兵老师能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记时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的转换。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教学中周老师向学生提供了很多生活方面的例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刘兵老师很有激情的,能够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技术

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不足之处就是老师板书时,时针走第二圈是从中午12点开始而不是从下午1点开始,还有学生对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动笔写的少。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新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

新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 新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24时计时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教材涉及的另一个内容是,通过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计算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材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这一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准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2、能正确地把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

《24时计时法》说课稿_说课稿

《24时计时法》说课稿_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24时计时法》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24时计时法》说课稿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24时计时法》。这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有层次地安排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感知一天有24小时;2、了解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一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经过的时间;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类推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24时计时法评课

《24时计时法》评课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大家都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新年倒计时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0时。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都充分体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特别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实际,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整节课从设计到操作,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主线。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普通计时法。进而探究“24时计时法”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的关系, 3、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本课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教学过程更加紧凑、高效。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作用,使同学们理清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4、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得到升华。 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 1、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不够深刻,难点的突破不够有力。课中,教师给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机会和空间少了,给学生说的机会过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扶放结合,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尽量放,教师在其中只是要做到适时的点拨,起到引导的作用。 2、师生间的评价、生生间的评价在课中虽有所体现,但把握的时机不够到位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没能真正体现出来,这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反思和加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 听课心得评课稿 《24时计时法》听课后感 本周三在新区三小听了三节关于《24时计时法》的研讨课,三位教师在本课中和学生一起探讨了24时计时法以及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换算。 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一下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境与童话情境哪个更能建立时间观念? 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三位教师用了不同的导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用的是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时间的信息,有车票、电影票等;第二位教师用的是两个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第三位老师用的是喜羊羊和美羊羊的误会设疑导入。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在练习时都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删除了,第二位教师却是让学生打开书本,在书上用24时计时法写出时刻。 三位教师对与导入和练习题的不同处理,我个人认为学习时间,在情境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时间观念的建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适合的生活情景能够使学生感受到24时计时法是如何表示时间的。中午12时之前的,钟面上看到几时几分,就是几时几分,但是到了中午

12时之后,钟面上的几时几分要加上12。学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间,就要在适合的情境中学生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真实的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几个素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教师也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公交车站牌,单行道的禁行标志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二、让钟面的时间和时间彩条的联系更紧密些。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都将钟面和时间彩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和联系,这一点我很认同。我对于第一位教师对于一天中钟面上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想个办法区分这两个1时这个教学环节印象比较深刻。学生提出了用下午1时来表示,学生也提出了用13时来表示。我觉得教师的这个问题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用一个办法来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想到24时计时法要用13时,而普通计时法要加上时间词“下午”,就是为了能够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表示不同的时刻。但是教师却没有沟通“下午1时和13时之间的联系”,如果能够沟通起来的话,那么钟面时间和时间彩条就有了紧密的联系,学生就能通过简单的推理知道下午2时与14时之间的关系,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24时计时法》听课心得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4时计时法》听课后感 本周三在新区三小听了三节关于《24时计时法》的研讨课,三位教师在本课中和学生一起探讨了24时计时法以及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换算。 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一下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境与童话情境哪个更能建立时间观念? 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三位教师用了不同的导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用的是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时间的信息,有车票、电影票等;第二位教师用的是两个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第三位老师用的是喜羊羊和美羊羊

的误会设疑导入。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在练习时都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删除了,第二位教师却是让学生打开书本,在书上用24时计时法写出时刻。 三位教师对与导入和练习题的不同处理,我个人认为学习时间,在情境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时间观念的建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适合的生活情景能够使学生感受到24时计时法是如何表示时间的。中午12时之前的,钟面上看到几时几分,就是几时几分,但是到了中午12时之后,钟面上的几时几分要加上12。学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间,就要在适合的情境中学生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真实的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几个素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教师也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公交车站牌,单行道的禁行标志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二、让钟面的时间和时间彩条的联系更紧密些。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都将钟面和时间彩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和联系,这一点我很认同。我对于第一位教师对于一天中钟面上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想个办法区分这两个1时这个教学环节印象比较深刻。学生提出了用下午1时来表示,学生也提出了用13时来表示。我觉得教师的这个问题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用一个办法来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想到24时计时法要用13时,而普通计时法要加上时间词“下午”,就是为了能够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表示不同的时刻。但是教师却没有沟通“下午1时和13时之间的联系”,如果能够沟通起来的话,那么钟面时间和时间彩条就有了紧密的联系,学生就能通过简单的推理知道下午2时与14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