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一次月考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一次月考分析

九年级数学(下)第一次月考试卷九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一次月考分析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月20日我校举行了九年级第一次月考,从此次月考情况来看,数学成绩喜忧各半。

喜的是优秀率较自己前不久举行的单元考试稳中有升,达到预期的目标。

忧的是合格率却较之前次单元考试有较大的滑坡,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

通过这次月考充分暴露出相当部分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抓得不紧,甚至有放松要求的迹象,造成成绩大幅度的下降。

答:水分和氧气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一、月考成绩相关数据25、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天文学家的“第三只眼”是天文望远镜,可以分为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两种。

全级参考总人数:59 人。

数学试卷总分:120 分。

其中 102 分及其以上视为优秀,72 分及其以上视为合格。

答:如水资源缺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品种咖快灭绝,地球臭氧层受到破坏,土地荒漠化等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优秀人数:5 人,优秀率:8.47%。

此项数据与命题预期目标相吻合。

合格人数:28 人,合格率:47.46%。

此项数据较预期减少 23%,差距较大。

最高分数:104 分。

二、数学试卷难度分析12、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此次数学月考试卷总分共 120 分,其中填空和选择占到 54 分,计算(含简单的解答题)达到 39 分,综合题 27 分。

其中容易题比例达到 70%,稍难题比例在 15% 以上,较难题比例在 5% 左右,难题控制在 10% 以内。

整个试卷难度属于中性偏易。

7、将铁钉的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什么现象?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P36)三、学生作答情况分析通过仔细阅读学生作答,发现达到优秀率的学生对于填空、选择、计算等基础知识掌握很牢固,极少出现丢分的现象。

丢分多出现在最后两道综合题上,主要原因是因为平时对综合题的练习不够,思路无法展开,导致做不出或者是思路出现错误。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含答案】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含答案】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在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中,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学绩的主要因素?A. 学习态度B. 家庭背景C. 教学方法D. 学生智力2. 下列哪种方法不适合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A.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B. 经常熬夜学习C. 参加学习小组D. 定期复习3. 在试卷分析中,以下哪个指标最能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A. 最高分B. 最低分C. 平均分D. 及格率4. 下列哪个不是试卷分析的目的?A.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B.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C. 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D. 制定教学计划5. 在试卷分析中,以下哪个不是常用的分析方法?A. 数据统计法B. 内容分析法C. 比较分析法D. 实验法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只需要分析学生的成绩,不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 试卷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在试卷分析中,只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不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 试卷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5. 试卷分析只需要分析学生的成绩,不需要分析试卷本身的质量。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在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中,我们通常关注学生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指标。

2. 试卷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______和______措施。

3. 在试卷分析中,我们通常采用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法进行分析。

4. 试卷分析不仅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还需要关注学生的______差异。

5. 通过试卷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更加______的教学计划。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的目的。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卷(北师大版)(全解全析)【测试范围:第一章~第三章】A4版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卷(北师大版)(全解全析)【测试范围:第一章~第三章】A4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基础知识达标测(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第一章~第三章(北师大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单选题1.下列方程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A.1+x=2B.x2―2y=0xC.x2+2x=x2―1D.x2=0【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逐项分析判断即可求解.+x=2,是分式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详解】解:A.1xB.x2―2y=0,含有两个未知数,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x2+2x=x2―1,化简后为:2x+1=0,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x2=0,是一元二次方程,故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2.下列事件中,属于必然事件的是()A.打开电视,正在播放跳水比赛B.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3个红球和1个白球,除颜色外,这些球无其他差别,随机摸出两个球,至少有一个是红球C.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点数和为6D.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600°【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事件的分类,必然事件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发生的事件;不确定事件即随机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由此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详解】A,打开电视,可能播放跳水比赛,也可能不播放,因此该事件是随机事件;B,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3个红球和1个白球,除颜色外,这些球无其他差别,随机摸出两个球,可能是2个红球,也可能是1个红球和1个白球,因此至少有一个是红球,该事件是必然事件;C,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点数和为可能是6,也可能不是6,因此该事件是随机事件;D,设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为600°,则(n―2)⋅180°=600°,解得n=16,不是整数,因此这种情3况不存在,该事件是不可能事件;故选B.3.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B.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D.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答案】B【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和菱形的判定判断即可.【详解】解:A、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是真命题;B、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如筝形,原命题是假命题;C、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是真命题;D、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是真命题;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命题的真假判断,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4.已知m是方程x2―x―4=0的一个根,则―2m2+2m的值为()A.4B.―4C.8D.―8【答案】D【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可知m2―m=4,然后整体代入求值即可.【详解】解:∵m是方程x2―x―4=0的一个根,∴m2―m―4=0,整理,可得m2―m=4,∴―2m2+2m=―2(m2―m)=―2×4=―8.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以及代数式求值,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是解题关键.5.某农机厂4月份生产零件50万个,第二季度共生产零件182万个,设该厂5,6月份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那么x满足的方程是()A.50(1―x)2=182B.50+50(1+x)+50(1+x)2=182C.50(1+2x)=182D.50+50(1+x)+50(1+2x)=182【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增长率问题,根据题意分别表示出五月份,六月份生产零件的量,最后相加列出等式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该厂五月份生产零件为:50(1+x),则该厂六月份生产零件为:50(1+x)(1+x)=50(1+x)2,故该厂第二季度共生产零件为:50+50(1+x)+50(1+x)2=182.故选:B6.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凃黑,再将图中剩余的小正方形中任意一个涂黑,则三个被涂黑的小正方形能构成轴对称图形的概率是()A.17B.37C.47D.57【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概率公式,轴对称图形,熟记概率公式和能识别轴对称图形是解题的关键.分别将7个空白处涂黑,判断出所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个数,再根据概率公式进行计算.【详解】解:如图①②③任意一处涂黑时,图案为轴对称图形,∵共有7个空白处,将①②③处任意一处涂黑,图案为轴对称图形,共3处,∴构成轴对称图形的概率是3,7故选:B7.若1和―1有一个是关于x的方程x2+bx+a=0的根,则一元二次方程(a+1)x2+2bx+(a+1)=0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有两个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熟练掌握:当Δ=0时,一由(a+1)x2+2bx+(a+1)=0,可知Δ=4b2―4(a+1)2,由题意,当1是方程的根时,b=―(1+a),则Δ=0,此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1是方程的根时,b=1+a,则Δ=0,此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然后作答即可.【详解】解:∵(a+1)x2+2bx+(a+1)=0,∴Δ=4b2―4(a+1)2,∵1和―1有一个是关于x的方程x2+bx+a=0的根,当1是方程的根时,则1+b+a=0,解得,b=―(1+a),∴Δ=4b2―4(a+1)2=4[―(1+a)]2―4(a+1)2=0,此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1是方程的根时,则1―b+a=0,解得,b=1+a,∴Δ=4b2―4(a+1)2=4(1+a)2―4(a+1)2=0,此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综上,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故选:B.8.如图,菱形ABCD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1,2,―2,―1,BC∥x轴,将菱形ABCD平移,使点B与原点O重合,则平移后点D的对应点的坐标为()A.3―1,2B.2,3)C.+1,2)D.+3,3)【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勾股定理以及平移等知识,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然后利用菱形的性质求出点D的坐标,最后利用平移的性质求解即可.【详解】解∶∵A,B的坐标分别为1,2,―2,―1,∴AB==∵菱形ABCD,∴AD=AB=AD∥BC,又BC∥x轴,∴AD∥x轴,∴D的坐标为(1+,∵菱形ABCD平移,使点B与原点O重合,∴菱形ABCD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上平移1个单位,∴平移后点D的对应点的坐标为3,3),故选∶D.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135°,AB=2,AD=3,点H,G分别是CD,BC上的动点,连接AH,GH.E,F分别为AH,GH的中点,则EF的最小值是( )A.2B C D.【答案】C【分析】作AQ⊥BC,根据中位线定理可推出EF=12AG,进一步可得当AG⊥BC时,AG有最小值,此时EF的值也最小.据此即可求解.【详解】解:作AQ⊥BC,如图:∵E,F分别为AH,GH的中点∴EF=12AG故:当AG⊥BC时,AG有最小值,此时EF的值也最小∴EF的最小值是12AQ∵∠C=135°,AB=2∴∠B=180°―135°=45°∴AQ=AB×sin45°=∴EF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掌握相关结论即可.10.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下列说法:①若a―b+c=0,则b2―4ac≥0;②若方程ax2+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方程ax2+bx+c=0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③若c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则一定有ac+b+1=0成立;④若x0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则b2―4ac=(2ax0+b)2;⑤若方程ax2+bx+c=0(a≠0)两根为x1,x2且满足x1≠x2≠0,则方程cx2+bx+a=0(c≠0),必有实数根1x1,1x2.其中,正确的是( )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答案】D【分析】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Δ=b2―4a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Δ=b2―4ac=0;没有实数根,则Δ=b2―4ac<0;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为x1,x2,则x1+x2=―ba ,x1·x2=ca.【详解】解:①若a―b+c=0,则x=―1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Δ=b2―4ac≥0,故①正确;②∵方程ax2+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4ac>0∴b2―4ac≥4ac>0∴方程ax2+bx+c=0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故②正确;③∵c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ac2+bc+c=0当c=0时,无法得出ac+b+1=0,故③错误;④∵x0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x0=∴±=2ax0+b∴b2―4ac=(2ax0+b)2,故④正确;⑤∵方程ax2+bx+c=0(a≠0)两根为x1,x2∴x1+x2=―ba ,x1·x2=ca∴b=―a(x1+x2),c=ax1x2∴方程cx2+bx+a=0(c≠0)可化为:ax1x2x2―a(x1+x2)x+a=0(c≠0)即:x1x2x2―(x1+x2)x+1=0∴(x1x―1)(x2x―1)=0∴x=1x1或x=1x2,故⑤正确;综上分析可知,正确的是①②④⑤.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熟记相关结论是解题关键.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1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2)x2―2x+1=0有实数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答案】m≤3且m≠2【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根的判别式,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根的判别式可得,解不等式即可求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根的判别式与根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由题意得,Δ=(―2)2―4(m―2)×1=12―4m≥0,且m―2≠0,∴m≤3且m≠2.12.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装有6个红球、若干个黑球,它们除颜色不同外,其余均相同.若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它是红球的概率为23,则盒子中黑球的个数为.【答案】3【分析】设黑球的个数为x个,根据概率的求法得:66+x =23,解方程即可求出黑球的个数.【详解】解:设黑球的个数为x个根据题意得:66+x =23解得:x=3经检验:x=3是原分式方程的解∴黑球的个数为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概率的求法,如果一个事件有n种可能,而且这些事件的可能性相同,其中事件A出现m种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mn.13.把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²―8x+c=0配方,得(x―m)²=11,则c+m=.【答案】9【分析】本题考查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把常数项c移项后,在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x―4)2=16―c,进而得出c=5,m=4,即可求解.【详解】解:x2―8x+c=0配方,得(x―4)2=16―c∴m=4,16―c=11∴c=5∴c+m=9,故答案为:9.14.如图,在Rt△ABC中,∠ACB=90°,且Rt△ABC的周长是12cm,斜边上的中线CD长为52cm,则S△ABC=.【答案】6cm2【分析】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AB=2CD=5cm,再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C2 +BC2=25cm2,利用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可得AC+BC=7cm,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得AC⋅BC的值,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即可得.cm,【详解】解:∵在Rt△ABC中,斜边上的中线CD长为52∴AB=2CD=5cm,∴AC2+BC2=AB2=25(cm2),∵Rt△ABC的周长是12cm,∴AC+BC+AB=AC+BC+5=12,∴AC+BC=7(cm),×(72―25)=12(cm2),∴AC⋅BC=AC+BC)2―(AC2+BC2)=12AC⋅BC=6cm2,则S△ABC=12故答案为:6cm2.【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完全平方公式等知识点,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关键.1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3.P是射线AB上一动点,将矩形ABCD沿着PD对折,点A的对应点为A′.当P,A′,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则AP的长.【答案】4±【分析】分类讨论:当点P在AB上时,由折叠的性质得AD=A′D=3,AP=A′P,∠A=∠DA′P=90°,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C=AP=A′P=x,则PB=4―x,PC=x+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当点P在AB的延长线上时,由折叠的性质得∠A=∠A′=90°,AP=A′P,AD=A′D=3,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C=AP=A′P=a,则CP=a―BP=a―4,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如图,当点P在AB上时,由折叠的性质得,AD=A′D=3,AP=A′P,∠A=∠DA′P=90°,∴∠DA′C=90°,在Rt△DA′C中,A′C==设AP=A′P=x,则PB=4―x,PC=x+在Rt△BCP中,BC2+BP2=PC2,即32+(4―x)2=(x+2,解得x=4―∴AP=4―如图,当点P在AB的延长线上时,由折叠的性质得,∠A=∠A′=90°,AP=A′P,AD=A′D=3,在Rt△A′DC中,A′C==设AP=A′P=a,则CP=a―BP=a―4,在Rt△BCP中,BC2+BP2=CP2,即32+(a―4)2=(a―2,解得a=4+综上所述,AP=±+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16.正方形A1B1C1O,A2B2C2C1,A3B3C3C2,…,按如图所示放置,点A1,A2,A3,…,在直线y=x+2上,点C1,C2,C3,…在x轴上,则B2023的坐标是.【答案】(22024―2,22023)【分析】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及正方形的性质可得出B1,B2,B3,……,的坐标,根据点的坐标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再代入n=2023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直线y=x+2,当x=0时,y=2,∴A1的坐标为(0,2).∵四边形A1B1C1O为正方形,∴B1的坐标为(2,2),C1的坐标为(2,0).当x=2时,y=4,∴A2的坐标为(2,4),∵四边形A2B2C2C1为正方形,∴B2的坐标为(6,4),C2的坐标为(6,0).同理,可知:B3的坐标为(14,8),……,∴B n的坐标为(2n+1―2,2n)(n为整数),∴点B2023的坐标是(22024―2,22023).故答案为:(22024―2,22023).【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正方形的性质及规律型,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点的坐标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三、解答题17.解方程:(1)x2―4x―1=0.(2) x(x―1)+2=2x【答案】(1)x1=2+2=2―(2)x1=2,x2=1【分析】(1)利用配方法解方程即可;(2)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即可.【详解】(1)x2―4x―1=0x2―4x=1x2―4x+4=1+4(x―2)2=5x―2=±x1=2x2=2―(2)x(x―1)+2=2xx(x―1)+2―2x=0x(x―1)―2(x―1)=0(x―2)(x―1)=0x1=2,x2=1【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选择合适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8.小明的手机没电了,现有一个只含A,B,C,D四个同型号插座的插线板(如图,假设每个插座都适合所有的充电插头,且被选中的可能性相同),请计算:(1)若小明随机选择一个插座插入,则插入插座C的概率为______;(2)现小明同时对手机和学习机两种电器充电,请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计算两种电器插在不相邻的插座的概率.【答案】(1)14(2)12【分析】本题考查了列表法与树状图法:利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展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n ,再从中选出符合事件A 或B 的结果数目m ,然后利用概率公式计算事件A 或事件B 的概率.(1)直接利用概率公式计算;(2)画树状图展示所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数,再找出两个插头插在不相邻插座的结果数,然后根据概率公式计算.【详解】(1)小明随机选择一个插座插入,则插入A 的概率=14;故答案为:14;(2)画树状图为: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数,其中两个插头插在不相邻插座的结果数为6,所以两个插头插在不相邻插座的概率=612=12.19.如图,用长为34米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20米),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为了方便出入,在建造篱笆花圃时,在BC 上用其他材料做了宽为1米的两扇小门(如图),设花圃垂直于墙的边AB 长为x 米.(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BC ;(2)当AB 为多少米时,所围成花圃面积为105平方米?【答案】(1)(36―3x )米(2)当AB 为7米时,所围成花圃面积为105平方米【分析】(1)用绳子的总长减去三个AB 的长,然后加上两个门的长即可表示出BC ;(2)由(1)得花圃长BC=36―3x,宽为x,然后再根据面积为105,列一元二次方程方程解答即可.【详解】(1)解:设花圃垂直于墙的边AB长为x米,则长BC=34―3x+2=36―3x(米)故答案为:(36―3x);(2)由题意可得:(36―3x)x=105解得:x1=5,x2=7∵当AB=5时,BC=36―3×5=21>20,不符合题意,故舍去;当AB=7时,BC=36―3×7=15<20,符合题意,∴AB=7(米).答:当AB为7米时,所围成花圃面积为105平方米.【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弄清题意、用x表示出BC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6x―m2=0.(1)求证: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若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1,x2满足x1+2x2=―5,求m的值.【答案】(1)见解析(2)m=±【分析】(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代入计算即可解答;(2)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得x1,x2,再将其代入求得m的值即可.【详解】(1)证明:∵在方程x2+6x―m2=0中,Δ=62―4×1×(―m2)=36+4m2>0,∴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解:∵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x1,x2,∴x1+x2=―6①,x1⋅x2=―m2②.∵x1+2x2=―5③,∴联立①③,解得x1=―7,x2=1.∴x1⋅x2=―7=―m2,解得m=±【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熟知相关公式是解题的关键.21.如图,已知△ABC中,D是AC的中点,过点D作DE⊥AC交BC于点E,过点A作AF∥BC交DE 于点F,连接AE、CF.(1)求证:四边形AECF是菱形;(2)若CF=2,∠FAC=30°,∠B=45°,求AB的长.【答案】(1)见解析(2)AB=【分析】(1)由题意可得△AFD≌△CED(AAS),则AF=EC,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又EF垂直平分AC,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F=CF,根据“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得结论;(2)过点A作AG⊥BC于点G,根据题意可得∠AEG=60°,AE=2,则BG=AG=AB=BG=【详解】(1)证明:在△ABC中,点D是AC的中点,∴AD=DC,∵AF∥BC,∴∠FAD=∠ECD,∠AFD=∠CED,∴△AFD≌△CED(AAS),∴AF=EC,∴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又EF⊥AC,点D是AC的中点,即EF垂直平分AC,∴平行四边形AECF是菱形.(2)解:如图,过点A作AG⊥BC于点G,由(1)知四边形AECF是菱形,又CF=2,∠FAC=30°,∴AF∥EC,AE=CF=2,∠FAE=2∠FAC=60°,∴∠AEB=∠FAE=60°,∵AG⊥BC,∴∠AGB=∠AGE=90°,∴∠GAE=30°,AE=1,AG==∴GE=12∵∠B=45°,∴∠GAB=∠B=45°,∴BG=AG=∴A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内容,根据45°,30°等特殊角作出正确的垂线是解题关键.22.如图,在Rt△ABC中,AC=24cm,BC=7cm,点P在BC上从B运动到C(不包括C),速度为2cm/s;点Q在AC上从C运动到A(不包括A),速度为5cm/s.若点P,Q分别从B,C同时出发,当P,Q两点中有一个点运动到终点时,两点均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解答下列问题,并写出探索的主要过程.(1)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的距离为?(2)当t 为何值时,△PCQ 的面积为15cm 2【答案】(1)经过1秒,P ,Q 两点的距离为(2)经过1.5秒或2秒,△PCQ 的面积为15cm 2【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勾股定理,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设经过t 秒,P ,Q 两点的距离为,勾股定理列式求解即可;(2)利用S △PCQ =12PC ⋅CQ ,列式计算即可.【详解】(1)解:设经过t 秒,P ,Q 两点的距离为,由题意,得:BP =2t cm ,CQ =5t cm ,∵在Rt △ABC 中,AC =24cm ,BC =7cm ,∴CP =BC ―BP =(7―2t )cm ,由勾股定理,得:CP 2+CQ 2=PQ 2,即:(7―2t )2+(5t )2=2,解得:t 1=1,t 2=―129(舍去);∴经过1秒,P ,Q 两点的距离为;(2)解:设经过t 秒,△PCQ 的面积为15cm 2,此时:BP =2t cm ,CQ =5t cm ,则:CP =BC ―BP =(7―2t )cm ,∴S △PCQ =12PC ⋅CQ =12(7―2t )⋅5t =15,解得:t 1=2,t 2=1.5,∴经过1.5秒或2秒,△PCQ 的面积为15cm 2.23.暑假期间某景区商店推出销售纪念品活动,已知纪念品每件的进货价为30元,经市场调研发现,当该纪念品的销售单价为40元时,每天可销售280件;当销售单价每增加1元,每天的销售数量将减少10件.(销售利润=销售总额-进货成本)(1)若该纪念品的销售单价为45元时则当天销售量为 件.(2)当该纪念品的销售单价为多少元时,该产品的当天销售利润是2610元.(3)该纪念品的当天销售利润有可能达到3700元吗?若能,请求出此时的销售单价;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1)230(2)59元或39元(3)不可能达到3700元,理由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正确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根据当天销售量=280―10×增加的销售单价,即可得到答案;(2)设该纪念品的销售单价为x元,则当天的销售利润为[280―(x―10)×10]件,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得到答案;(3)设该纪念品的销售单价为y元,则当天的销售利润为[280―(y―10)×10]件,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即可.【详解】(1)解:280―(45―40)×10=230(件),故答案为:230;(2)解:设该纪念品的销售单价为x元,则当天的销售利润为[280―(x―10)×10]件,依题意得(x―30)[280―(x―40)×10]=2610,整理得x2―98x+2301=0,整理解得x1=39,x2=59,答:当该纪念品的销售单价定价为59元或39元时,该产品的当天销售利润是2610元.(3)解:不能,理由如下:设该纪念品的销售单价为y元,则当天的销售利润为[280―(y―10)×10]件,依题意得(y―30)[280―(y―40)×10]=2610,整理得y2―98y+2410=0,∵Δ=(―98)2―4×1×2410=―36<0,故该方程没有实数根,即该纪念品的当天利润不可能达到3700元.24.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P是线段BD上的动点.(1)当PE⊥AP交BC于E时,①如图1,求证:PA=PE.②如图2,连接AC 交BD 于点O ,交PE 于点F ,试探究线段PA 2、PO 2、PF 2之间用等号连接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3,已知M 为BC 的中点,PQ 为对角线BD 上一条定长线段,若正方形边长为4,随着P 的运动,CP +QM 的最小值为PQ 的长.【答案】(1)①见解析;②PO 2⋅(PA 2+PF 2)=PA 2⋅PF 2【分析】(1)①连接PC ,根据SAS 证明△ABP≌△CBP (SAS),得到PA =PC ,∠BAP =∠BCP ,再求出∠BAP +∠BEP =180°,进一步证明∠BCP =∠PEC 得到PC =PE ,等量代换可得结果;②先根据PE ⊥AP 得到S △APF =12PO ⋅AF =12PA ⋅PF ,得到PO 2⋅AF 2=PA 2⋅PF 2,结合勾股定理得到PO 2⋅(PA 2+PF 2)=PA 2⋅PF 2;(2)连接AC 交BD 于点O ,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AC ⊥BD ,BO =CO =P 与点O 重合时,CP 的最小值,QM 的最小值,以及此时QM ⊥BD ,QM∥AC ,最后根据M 为BC 中点得到Q 为BO 中点,即可求解.【详解】(1)解:①如图1,连接PC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BC ,∠ABC =90°,∠ABD =∠CBD =45°,在△ABP 和△CBP 中,AB =BC ∠ABD =∠CBD BP =BP,∴△ABP≌△CBP (SAS),∴PA =PC ,∠BAP =∠BCP,∵PE ⊥AP ,∴∠APE =90°,又∠BAP +∠BEP +∠ABC +∠APE =360°,∴∠BAP +∠BEP =180°,∵∠PEC +∠BEP =180°,∴∠BAP =∠PEC ,∴∠BCP =∠PEC ,∴PC =PE ,∴PA =PE ;②如图,PO 2⋅(PA 2+PF 2)=PA 2⋅PF 2,理由是:∵PE ⊥AP ,∴PA 2+PF 2=AF 2,∵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C ⊥BD ,∵S △APF =12PO ⋅AF =12PA ⋅PF ,∴PO 2⋅AF 2=PA 2⋅PF 2,∴PO 2⋅(PA 2+PF 2)=PA 2⋅PF 2;(2)如图,连接AC 交BD 于点O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边长为4,∴AC ⊥BD ,BO =CO ==∴当点P 与点O 重合时,CP 的最小值为CO =∵CP +QM 的最小值为∴QM ∴当点P 与点O 重合时,QM ⊥BD ,如图,∴QM∥AC ,∵M 为BC 中点,∴Q 为BO 中点,∴PQ =12BO =12×=。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以下是关于九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九年级数学朱航鹭此次月考是一测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测试,题型与中考一样,共分为选择、填空、解答题,满分120分。

题目难度适中,可以考查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一次值得分析的一次考试,有助于老师对学生下一步的辅导进行改进。

一、成绩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八班作为信息班,没有拿到更多的高分,甚至还出现了54分的超低分,综合平均分来说,与二班相差近三分,这是不能忽视的一点。

七班作为重点班,也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尤其是优秀率上,没有一个优秀的学生,而低分率却有。

二、原因分析在这一个月当中,对于每个班的学生来说,我都注重去抓基础,每天都有基础的课堂检测题,大概需要十分钟的时间,需要批改反馈,本想着会有效果,却发现不明显。

可能对于现在的九年级来说,更多的是综合性的思维与解题能力,如果还·是在基础知识上下更多的功夫,就有点失去重心了。

对于学生课堂效率这一块,我觉得课堂容量还不够大,学生似乎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这与我备课不够充分有关。

每节课的模式局限于讲题做题,学生的疲惫之感多于学习兴趣,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累,又是讲又是写,学生却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或者说听不懂。

在作业方面,七班能够做到每天的上交批改,但是流于形式,作业质量不高,很多的应付现象,所以评讲习题时会有不少的困惑,花费很多的时间。

八班的作业一星期最多上交一次,评讲之前并不知道学生的情况,评讲的针对性就很弱。

抓不住学生的易错点是很浪费时间的。

培优方面做得不够好,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没有主动的去思考更多的题目,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去关注他们,他们的主动性就不高,当然不会有更好的成绩。

有时候总想都关注到,其实是做不到的。

三、改进措施接下里为数不多的时间里,我将做如下改进:1. 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争取做到学生的练习题自己都要亲自做一遍,提前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估计,对学生的做题速度和时间进行估算,精细安排好上课的各项环节。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分析发言稿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分析发言稿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模拟中考试卷分析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模拟中考的考查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前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知识,整个卷面设计了十二个选择题,六个填空题,五个中档题,三个压轴题,第1,3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第2,4,8,9,13,16,22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根的判别式,第19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20,23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的增长率问题和面积问题,第5,6,7,10,11,12,15,21题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第18,26题考查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第24,25考查二次函数实际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占分值55分,二次函数65分。

一.学生成绩分布见下表:分数段120 ≥115 ≥110 ≥96 ≥72九(1) 1 5 13 32九(2) 1 7 15 27九(3) 1 5 13 31九(4) 1 9 25九(5) 3 18 38 55 61九(6) 3 20 37 54 58九(7) 2 22 40 56 59九(8) 1 17 41 57 60九(9) 3 12 22九(10) 1 10 29九(11) 1 3 10 31人数9 81 181 304 435百分率 1.4% 13% 29% 49% 70%二.各班成绩分析:创新实验班第一名116.06分,最后一名114.11,方差为两分,追逐梦想班第一名94分,最后一名83.28分,方差为11分,差距比较大。

我带的5班与7班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落实不到位,平时上课有职业倦怠,激情不够,对目标生盯的也不够紧。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向年轻教师学习,缩小差距,力争在2016年中考中数学成为优势学科。

三.答题情况分析:12个选择题整体得分率是81%,较高,错的较多的是第7题,第10题,第12题,部分学生在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性质解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题,第13-18题是填空题,整体得分率75%,错误较多是第14 ,18题,第14题是一个双解题,部分学生只写了一个结果,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常数项为6(非完全平方数)而导致不知如何添加一次项,或添加一次项时忘记乘以2导致错误。

九年级数学月考试卷质量分析

九年级数学月考试卷质量分析

九年级上册数学抽考试质量分析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提升质量,提高成绩,在全面评估xx学年度第x学期抽考质量检测九年级数学试卷、学生答题情况以及检测成绩后,做出如下总结剖析。

一、试题分析。

xx学年度第x学期抽考检测九年级数学试卷全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全卷共三道大题24道小题,包括10道单项选择题,8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实行线下考试、交叉阅卷。

全卷试题题量适宜,难度基本偏高,全面涉及到本学期目前教学的全部内容,重点考察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概率、旋转等内容。

试卷内容比较灵活多样,对基础知识、生活实践、看图做题等都有考察,尤其是把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中的这类题型,最能体现素质教育,同时也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考情分析。

本人任教九年级(3)班数学教学,三率和为47.92:平均成绩35.92分,优秀率0.00,及格率12.00,未达到预期目标。

最高73分,最低9分,高低分之间相差近64分,相差悬殊,由此可知本班学生数学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大部分在平时能够重视数学课程,能够花功夫按时完成数学科目各项作业,课堂参与度高,对数学课程有兴趣,能够花时间预习复习数学课程的学生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但总体而言,一是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如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三分之二会方法,但有的不会计算及化简等;二是学生思想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三是学生太懒了,依赖性太强。

三、教情分析。

1、紧扣书本内容适当拓展,巩固学生基础。

2、认真备课、备学生,预测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层次进行第二次备课,课上及时解决问题。

3、认真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节课课后作业,按时批改,对存在的问题耐心批改提示,必要时及时全班反馈。

4、通过适当的练习,掌握规律,做到熟能生巧。

本人充分利用练习课时间,对学生耐心讲解辅导。

通过分析质量检测成绩可以看出,以上教学措施基本正确有效。

九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每小题都给出代号为A、B、C、D的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一小题,选对得4分,不选、选错或选出的代号超过一个的(不论是否写在括号内)一律得0分1.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为()A.2 B.﹣3 C.0 D.﹣2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a6÷a2=a3B.5a2﹣3a2=2a C.(﹣a)2a3=a5D.5a+2b=7ab3.雾霾天气影响着我国北方中东部地区,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为了让人们对雾霾有所了解.摄影师张超通过显微镜,将空气中细小的霾颗粒放大1000倍,发现这些霾颗粒平均直径为10微米〜20微米,其中20微米(1米=1000000微米)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A.2×105米B.0.2×10﹣4米C.2×10﹣5米D.2×10﹣4米4.分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A.x>1 B.x≠1 C.x<1 D.一切实数5.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3=∠2,则b∥c B.若∠3+∠5=180°,则a∥cC.若∠1=∠2,则a∥c D.若a∥b,b∥c,则a∥c6.甲、乙两车从A城出发匀速行驶至B城.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甲、乙两车离开A城的距离y(千米)与甲车行驶的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①A,B两城相距300千米;②乙车比甲车晚出发1小时,却早到1小时;③乙车出发后2.5小时追上甲车;④当甲、乙两车相距50千米时,t=或.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1个B.2个C.3个D.4个7.李明家一周内每天的用电量是(单位:kwh):10,8,9,10,12,7,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A.7和10 B.10和12 C.9和10 D.10和108.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与y=ax+1(a≠0)的图象可能是()A.B.C.D.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边DC上,DE:EC=3:1,连接AE交BD于点F,则△DEF的面积与△BAF的面积之比为()A.3:4 B.9:16 C.9:1 D.3:110.如图,在△ABC中,∠BAC=90°,AB=AC,点D为边AC的中点,DE⊥BC于点E,连接BD,则tan∠DBC的值为()A.B.﹣1 C.2﹣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11.我们规定[a]表示实数a的整数部分,如[2.35]=2;[π]=3,按此规定[2020﹣]=.12.分解因式:4a2﹣16b2=.13.据调查,某市2012年商品房均价为7250元/m2,2013年同比增长了8.5%,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预计2015年商品房均价要下调到7200元/m2.问2014、2015两年平均每年降价的百分率是多少?若设两年平均每年降价的百分率为x%,则所列方程为:.14.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剪开,再把△ACD沿CA方向平移得到△A1C1D1,连结AD1、BC1.若∠ACB=30°,AB=1,CC1=x,△ACD与△A1C1D1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则下列结论:①△A1AD1≌△CC1B;②s=(0<x<2);③当x=1时,四边形ABC1D1是正方形;④当x=2时,△BDD1为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填序号).三、(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15.先化简,再求值:(﹣1)÷,其中a=﹣3.16.解不等式:1﹣>.四、(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17.如图,△ABC的顶点A是线段PQ的中点,PQ∥BC,连接PC、QB,分别交AB、AC 于M、N,连接MN,若MN=1,BC=3,求线段PQ的长.18.如图,马路边安装的路灯由支柱上端的钢管ABCD支撑,AB=25cm,CG⊥AF,FD⊥AF,点G、点F分别是垂足,BG=40cm,GF=7cm,∠ABC=120°,∠BCD=160°,请计算钢管ABCD的长度.(钢管的直径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cm.参考数据:sin10°≈0.17,cos10°≈0.98,tan10°≈0.18,sin20°≈0.34,cos20°≈0.94,tan20°≈0.36)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20分)19.某景点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购票人数1﹣50人51﹣100人100人以上每人门票价12元10元8元某校八年(一)、(二)两班共100多人去游览该景点,其中(一)班不足50人,(二)班多于50人,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付款1126元.如果以团体购票,则需要付费824元,问:(1)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2)如果你是学校负责人,你将如何购票?你的购票方法可节省多少钱?20.如图,在Rt△ABC中,∠C=90°,△ACD沿AD折叠,使得点C落在斜边AB上的点E处.(1)求证:△BDE∽△BAC;(2)已知AC=6,BC=8,求线段AD的长度.六、(本题满分12分)21.某中学对本校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随机调查了九年级部分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并把统计结果制作成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时间取整数,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二、三、四、五组)和扇形统计图.请结合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调查的学生人数为人;(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只填所有正确结论的代号);A.由图(1)知,学生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中位数在第三组内B.由图(1)知,学生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众数在第三组内C.图(2)中,90~120数据组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108°D.图(1)中,落在第五组内数据的频率为0.15(4)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120分钟,视为课业负担适中.根据以上调查,估计该校九年级560名学生中,课业负担适中的学生约有多少人?七、(本题满分12分)22.九(1)班数学兴趣小组经过市场调查,整理出某种商品在第x(1≤x≤90)天的售价与销量的相关信息如下表:时间x(天)1≤x<50 50≤x≤90售价(元/件)x+40 90每天销量(件)200﹣2x已知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30元,设销售该商品的每天利润为y元.(1)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问销售该商品第几天时,当天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3)该商品在销售过程中,共有多少天每天销售利润不低于4800元?请直接写出结果.八、(本题满分14分)23.对某一个函数给出如下定义:若存在实数M>0,对于任意的函数值y,都满足﹣M≤y≤M,则称这个函数是有界函数,在所有满足条件的M中,其最小值称为这个函数的边界值.例如,如图中的函数是有界函数,其边界值是1.(1)分别判断函数y=(x>0)和y=x+1(﹣4≤x≤2)是不是有界函数?若是有界函数,求其边界值;(2)若函数y=﹣x+1(a≤x≤b,b>a)的边界值是2,且这个函数的最大值也是2,求b的取值范围;(3)将函数y=x2(﹣1≤x≤m,m≥0)的图象向下平移m个单位,得到的函数的边界值是t,当m在什么范围时,满足≤t≤1?2015-2016学年安徽省池州市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每小题都给出代号为A、B、C、D的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一小题,选对得4分,不选、选错或选出的代号超过一个的(不论是否写在括号内)一律得0分1.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为()A.2 B.﹣3 C.0 D.﹣2【考点】有理数大小比较.【分析】根据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法则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解:∵|﹣3|=3,|﹣2|=2,3>2,∴﹣3<﹣2,∴﹣3<﹣2<0<2,∴最小的数是﹣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熟知负数比较大小的法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a6÷a2=a3B.5a2﹣3a2=2a C.(﹣a)2a3=a5D.5a+2b=7ab【考点】同底数幂的除法;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法则,合并同类项的定义,进行逐项分析解答,用排除法找到正确的答案.【解答】解:A、原式=a6﹣2=a4,故本选项错误,B、原式=(5﹣3)a2=2a2,故本选项错误,C、原式=a2a3=a5,故本选项正确,D、原式中的两项不是同类项,不能进行合并,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法则,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关键在于根据相关的法则进行逐项分析解答.3.雾霾天气影响着我国北方中东部地区,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为了让人们对雾霾有所了解.摄影师张超通过显微镜,将空气中细小的霾颗粒放大1000倍,发现这些霾颗粒平均直径为10微米〜20微米,其中20微米(1米=1000000微米)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A.2×105米B.0.2×10﹣4米C.2×10﹣5米D.2×10﹣4米【考点】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分析】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解答】解:20微米=20÷1 000 000米=0.00002米=2×10﹣5米,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4.分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A.x>1 B.x≠1 C.x<1 D.一切实数【考点】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析】分母为零,分式无意义;分母不为零,分式有意义.【解答】解:由分式有意义,得x﹣1≠0.解得x≠1,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从以下三个方面透彻理解分式的概念:分式无意义⇔分母为零;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5.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3=∠2,则b∥c B.若∠3+∠5=180°,则a∥cC.若∠1=∠2,则a∥c D.若a∥b,b∥c,则a∥c【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分析】直接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分别进行判断得出答案.【解答】解:A、若∠3=∠2,则d∥e,故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B、若∠3+∠5=180°,则a∥c,正确,不合题意;C、若∠1=∠2,则a∥c,正确,不合题意;D、若a∥b,b∥c,则a∥c,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正确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6.甲、乙两车从A城出发匀速行驶至B城.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甲、乙两车离开A城的距离y(千米)与甲车行驶的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①A,B两城相距300千米;②乙车比甲车晚出发1小时,却早到1小时;③乙车出发后2.5小时追上甲车;④当甲、乙两车相距50千米时,t=或.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1个B.2个C.3个D.4个【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分析】观察图象可判断①②,由图象所给数据可求得甲、乙两车离开A城的距离y与时间t的关系式,可求得两函数图象的交点,可判断③,再令两函数解析式的差为50,可求得t,可判断④,可得出答案.【解答】解:由图象可知A、B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为300km,甲行驶的时间为5小时,而乙是在甲出发1小时后出发的,且用时3小时,即比甲早到1小时,∴①②都正确;设甲车离开A城的距离y与t的关系式为y甲=kt,把(5,300)代入可求得k=60,∴y甲=60t,设乙车离开A城的距离y与t的关系式为y乙=mt+n,把(1,0)和(4,300)代入可得,解得,∴y乙=100t﹣100,令y甲=y乙可得:60t=100t﹣100,解得t=2.5,即甲、乙两直线的交点横坐标为t=2.5,此时乙出发时间为1.5小时,即乙车出发1.5小时后追上甲车,∴③不正确;令|y甲﹣y乙|=50,可得|60t﹣100t+100|=50,即|100﹣40t|=50,当100﹣40t=50时,可解得t=,当100﹣40t=﹣50时,可解得t=,又当t=时,y甲=50,此时乙还没出发,=250;当t=时,乙到达B城,y甲综上可知当t的值为或或或t=时,两车相距50千米,∴④不正确;综上可知正确的有①②共两个,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特别注意t是甲车所用的时间.7.李明家一周内每天的用电量是(单位:kwh):10,8,9,10,12,7,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A.7和10 B.10和12 C.9和10 D.10和10【考点】众数;中位数.【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分别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6、7、8、9、10、10、12,最中间的数是9,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9;10出现了2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10;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8.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与y=ax+1(a≠0)的图象可能是()A.B.C.D.【考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a≠0,那么a>0或a<0.当a>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双曲线经过第二、四象限,当a<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双曲线经过第一、三象限,利用这些结论即可求解.【解答】解:∵a≠0,∴a>0或a<0.当a>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双曲线经过第二、四象限,当a<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双曲线经过第一、三象限.A、图中直线经过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双曲线经过第二、四象限,故A选项错误;B、图中直线经过第第一、二、三象限,双曲线经过第二、四象限,故B选项正确;C、图中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故C选项错误;D、图中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双曲线经过第一、三象限,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中系数及常数项与图象位置之间关系.直线y=kx+b、双曲线y=,当k>0时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经过第二、四象限.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边DC上,DE:EC=3:1,连接AE交BD于点F,则△DEF的面积与△BAF的面积之比为()A.3:4 B.9:16 C.9:1 D.3:1【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分析】可证明△DFE∽△BF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DC∥AB,∴△DFE∽△BFA,∵DE:EC=3:1,∴DE:DC=3:4,∴DE:AB=3:4,∴S△DFE:S△BFA=9:16.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10.如图,在△ABC中,∠BAC=90°,AB=AC,点D为边AC的中点,DE⊥BC于点E,连接BD,则tan∠DBC的值为()A.B.﹣1 C.2﹣D.【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析】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推知BC=AC,DE=EC=DC,然后通过解直角△DBE来求tan∠DBC的值.【解答】解:∵在△ABC中,∠BAC=90°,AB=AC,∴∠ABC=∠C=45°,BC=AC.又∵点D为边AC的中点,∴AD=DC=AC.∵DE⊥BC于点E,∴∠CDE=∠C=45°,∴DE=EC=DC=AC.∴tan∠DBC===.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出相关的边长或角的度数或三角函数值.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11.我们规定[a]表示实数a的整数部分,如[2.35]=2;[π]=3,按此规定[2020﹣]=2015.【考点】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分析】先求出的范围,再求出2020﹣的范围,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4<<5,∴﹣4>﹣5,∴2016>2020﹣>2015,∴[2020﹣]=2015,故答案为:2015.【点评】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2016>2020﹣>2015,难度不是很大.12.分解因式:4a2﹣16b2=4(a+2b)(a﹣2b).【考点】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根据提取公因式,再运用公式法,可分解因式.【解答】解:原式=4(a2﹣4b2)=4(a+2b)(a﹣2b),故答案为:4(a+2b)(a﹣2b).【点评】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先提取公因式,再运用公式,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13.据调查,某市2012年商品房均价为7250元/m2,2013年同比增长了8.5%,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预计2015年商品房均价要下调到7200元/m2.问2014、2015两年平均每年降价的百分率是多少?若设两年平均每年降价的百分率为x%,则所列方程为:7250(1+8.5%)(1﹣x%)2=7200.【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专题】增长率问题.【分析】设2014、2015两年平均每年降价的百分率是x,那么2014年的房价为7250(1+8.5%)(1﹣x%),2015年的房价为7250(1+8.5%)(1﹣x%)2,然后根据2015年的7200元/m2即可列出方程解决问题.【解答】解:设设两年平均每年降价的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7250(1+8.5%)(1﹣x%)2=7200;故答案为:7250(1+8.5%)(1﹣x%)2=7200.【点评】本题是一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运用题,是一道降低率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比较紧密,正确理解题意,找到关键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剪开,再把△ACD沿CA方向平移得到△A1C1D1,连结AD1、BC1.若∠ACB=30°,AB=1,CC1=x,△ACD与△A1C1D1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则下列结论:①△A1AD1≌△CC1B;②s=(0<x<2);③当x=1时,四边形ABC1D1是正方形;④当x=2时,△BDD1为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①②④(填序号).【考点】几何变换综合题.【分析】①根据矩形的性质,得∠DAC=∠ACB,再由平移的性质,可得出∠A1=∠ACB,A1D1=CB,从而证出结论;②易得△AC1F∽△ACD,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平方可得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③根据菱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可推得当C1在AC中点时四边形ABC1D1是菱形.④当x=2时,点C1与点A重合,可求得BD=DD1=BD1=2,从而可判断△BDD1为等边三角形.【解答】解:①∵四边形ABCD为矩形,∴BC=AD,BC∥AD∴∠DAC=∠ACB∵把△ACD沿CA方向平移得到△A1C1D1,∴∠A1=∠DAC,A1D1=AD,记分1=CC1,在△A1AD1与△CC1B中,,∴△A1AD1≌△CC1B(SAS),故①正确;②易得△AC1F∽△ACD,∴解得:S△AC1F=(x﹣2)2(0<x<2);故②正确;③∵∠ACB=30°,∴∠CAB=60°,∵AB=1,∴AC=2,∵x=1,∴AC1=1,∴△AC1B是等边三角形,∴AB=D1C1,又AB∥BC1,∴四边形ABC1D1是菱形,故③错误;④如图所示:则可得BD=DD1=BD1=2,∴△BDD1为等边三角形,故④正确.综上可得正确的是①②④.故答案为:①②④【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答本题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难度.三、(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15.先化简,再求值:(﹣1)÷,其中a=﹣3.【考点】分式的化简求值.【分析】先算减法通分,再算除法,由此顺序化简,再进一步代入求得数值即可.【解答】解:原式===.当a=﹣3时,原式=.【点评】此题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掌握运算顺序,化简的方法把分式化到最简,然后代值计算.16.解不等式:1﹣>.【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分析】根据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依次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可得解集.【解答】解:去分母,得:6﹣(x﹣3)>2x,去括号,得:6﹣x+3>2x,移项,得:﹣x﹣2x>﹣6﹣3,合并同类项,得:﹣3x>﹣9,系数化为1,得:x<9.【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不等式的能力,熟知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是基础,去分母和系数化为1时注意不等号的方向是解不等式易错点.四、(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17.如图,△ABC的顶点A是线段PQ的中点,PQ∥BC,连接PC、QB,分别交AB、AC 于M、N,连接MN,若MN=1,BC=3,求线段PQ的长.【考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分析】根据PQ∥BC可得,进而得出,再解答即可.【解答】解:∵PQ∥BC,∴,,∴MN∥BC,∴==,∴,∴,∵AP=AQ , ∴PQ=3.【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线段成比例,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进行解答.18.如图,马路边安装的路灯由支柱上端的钢管ABCD 支撑,AB=25cm ,CG ⊥AF ,FD ⊥AF ,点G 、点F 分别是垂足,BG=40cm ,GF=7cm ,∠ABC=120°,∠BCD=160°,请计算钢管ABCD 的长度.(钢管的直径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cm .参考数据:sin10°≈0.17,cos10°≈0.98,tan10°≈0.18,sin20°≈0.34,cos20°≈0.94,tan20°≈0.36)【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分别求出BC ,CD 的长,即可求出钢管ABCD 的长度.【解答】解:在△BCG 中,∠GBC=30°,BC=2BG=80cm ,CD=≈41.2,钢管ABCD 的长度=AB+BC+CD=25+80+41.2=146.2≈146cm .答:钢管ABCD 的长度为146cm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20分)19.某景点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购票人数1﹣50人51﹣100人100人以上每人门票价12元10元8元某校八年(一)、(二)两班共100多人去游览该景点,其中(一)班不足50人,(二)班多于50人,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付款1126元.如果以团体购票,则需要付费824元,问:(1)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2)如果你是学校负责人,你将如何购票?你的购票方法可节省多少钱?【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分析】(1)设八年级(一)班有x人、(二)班有y人,根据两个班的购票费之和为1126元和824元建立方程组求出其解即可;(2)根据单独购票的费用大于团体购票的费用确定选择团体购票,可以节省的费用为1126﹣824元.【解答】解:(1)设八年级(一)班有x人、(二)班有y人,由题意,得,解得:.答:八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5人;(2)∵1126>824,∴选择团体购票.团体购票节省的费用为:1126﹣824=302元.∴团体购票节省的费用302元.【点评】本题考查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运用,解答时建立方程组求出各班的人数是关键.20.如图,在Rt△ABC中,∠C=90°,△ACD沿AD折叠,使得点C落在斜边AB上的点E处.(1)求证:△BDE∽△BAC;(2)已知AC=6,BC=8,求线段AD的长度.【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出∠C=∠AED=90°,利用∠DEB=∠C,∠B=∠B证明三角形相似即可;(2)由折叠的性质知CD=DE,AC=AE.根据题意在Rt△BDE中运用勾股定理求DE,进而得出AD即可.【解答】证明:(1)∵∠C=90°,△ACD沿AD折叠,∴∠C=∠AED=90°,∴∠DEB=∠C=90°,又∵∠B=∠B,∴△BDE∽△BAC;(2)由勾股定理得,AB=10.由折叠的性质知,AE=AC=6,DE=CD,∠AED=∠C=90°.∴BE=AB﹣AE=10﹣6=4,在Rt△BDE中,由勾股定理得,DE2+BE2=BD2,即CD2+42=(8﹣CD)2,解得:CD=3,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C2+CD2=AD2,即32+62=AD2,解得:AD=.【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根据1、折叠的性质: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2、勾股定理求解.六、(本题满分12分)21.某中学对本校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随机调查了九年级部分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并把统计结果制作成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时间取整数,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二、三、四、五组)和扇形统计图.请结合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调查的学生人数为60人;(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CD(只填所有正确结论的代号);A.由图(1)知,学生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中位数在第三组内B.由图(1)知,学生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众数在第三组内C.图(2)中,90~120数据组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108°D.图(1)中,落在第五组内数据的频率为0.15(4)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120分钟,视为课业负担适中.根据以上调查,估计该校九年级560名学生中,课业负担适中的学生约有多少人?【考点】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专题】数形结合.【分析】(1)根据完成课外作业时间低于60分钟的学生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0%.可求出抽查的学生人数;(2)根据总人数,现有人数为补上那12人,画图即可;(3)根据中位数、众数、频率的意义对各选项依次进行判断即可解答;(4)先求出60人里学生每天完成课外作业时间在120分钟以下的人的比例,再按比例估算全校的人数.【解答】解:(1)6÷10%=60(人).(2)补全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3)A.由图(1)知,学生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中位数在第三组内,正确;B.由图(1)知,学生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众数不在第三组内,错误;C.图(2)中,90~120数据组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108°.正确;D.图(1)中,落在第五组内数据的频率为0.15,正确.故答案为:60;ACD.(4)==60%,即样本中,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120分钟的学生占60%.∴560×60%=336.答:九年级学生中,课业负担适中的学生约为336人.【点评】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中位数、众数的求法:给定n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如果n为奇数,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如果n为偶数,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任何一组数据,都一定存在中位数的,但中位数不一定是这组数据量的数.给定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七、(本题满分12分)22.九(1)班数学兴趣小组经过市场调查,整理出某种商品在第x(1≤x≤90)天的售价与销量的相关信息如下表:时间x(天)1≤x<50 50≤x≤90售价(元/件)x+40 90每天销量(件)200﹣2x已知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30元,设销售该商品的每天利润为y元.(1)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问销售该商品第几天时,当天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3)该商品在销售过程中,共有多少天每天销售利润不低于4800元?请直接写出结果.【考点】二次函数的应用.【专题】销售问题.【分析】(1)根据单价乘以数量,可得利润,可得答案;(2)根据分段函数的性质,可分别得出最大值,根据有理数的比较,可得答案;(3)根据二次函数值大于或等于4800,一次函数值大于或等于48000,可得不等式,根据解不等式组,可得答案.【解答】解:(1)当1≤x<50时,y=(200﹣2x)(x+40﹣30)=﹣2x2+180x+2000,当50≤x≤90时,y=(200﹣2x)(90﹣30)=﹣120x+12000,综上所述:y=;(2)当1≤x<50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下,二次函数对称轴为x=45,=﹣2×452+180×45+2000=6050,当x=45时,y最大当50≤x≤9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6000,当x=50时,y最大综上所述,该商品第45天时,当天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6050元;(3)当1≤x<50时,y=﹣2x2+180x+2000≥4800,解得20≤x≤70,因此利润不低于4800元的天数是20≤x<50,共30天;当50≤x≤90时,y=﹣120x+12000≥4800,解得x≤60,因此利润不低于4800元的天数是50≤x≤60,共11天,所以该商品在销售过程中,共41天每天销售利润不低于4800元.【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应用,利用单价乘以数量求函数解析式,利用了函数的性质求最值.八、(本题满分14分)23.对某一个函数给出如下定义:若存在实数M>0,对于任意的函数值y,都满足﹣M≤y≤M,则称这个函数是有界函数,在所有满足条件的M中,其最小值称为这个函数的边界值.例如,如图中的函数是有界函数,其边界值是1.(1)分别判断函数y=(x>0)和y=x+1(﹣4≤x≤2)是不是有界函数?若是有界函数,求其边界值;(2)若函数y=﹣x+1(a≤x≤b,b>a)的边界值是2,且这个函数的最大值也是2,求b的取值范围;(3)将函数y=x2(﹣1≤x≤m,m≥0)的图象向下平移m个单位,得到的函数的边界值是t,当m在什么范围时,满足≤t≤1?【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专题】代数综合题;压轴题.【分析】(1)根据有界函数的定义和函数的边界值的定义进行答题;(2)根据函数的增减性、边界值确定a=﹣1;然后由“函数的最大值也是2”来求b的取值范围;(3)需要分类讨论:m<1和m≥1两种情况.由函数解析式得到该函数图象过点(﹣1,1)、(0,0),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到这两点平移后的坐标分别是(﹣1,1﹣m)、(0,﹣m);最后由函数边界值的定义列出不等式≤1﹣m≤1或﹣1≤﹣m≤﹣,易求m取值范围:0≤m≤或≤m≤1.。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数是负数?()(1分)A. -5B. 3C. 0D. 22. 下列哪个数是偶数?()(1分)A. 21B. 4C. 9D. 173. 下列哪个数是无理数?()(1分)A. √9B. √16C. √3D. √254. 下列哪个数是整数?()(1分)A. 1.5B. -2.3C. 3/2D. -55. 下列哪个数是质数?()(1分)A. 27B. 29C. 35D. 49二、判断题1. 2是偶数。

()(1分)2. -3是正数。

()(1分)3. 0是有理数。

()(1分)4. √2是无理数。

()(1分)5. 1/2是整数。

()(1分)三、填空题1. -3的相反数是______。

()(1分)2. 8的平方根是______。

()(1分)3. 27的立方根是______。

()(1分)4. 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______。

()(1分)5. 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是______。

()(1分)四、简答题1. 请解释有理数的定义。

()(2分)2. 请解释无理数的定义。

()(2分)3. 请解释整数的定义。

()(2分)4. 请解释质数的定义。

()(2分)5. 请解释偶数的定义。

()(2分)五、应用题1.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9 + √16 √25。

()(2分)2.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3^2 2^2。

()(2分)3.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4!。

()(2分)4.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5! 3!。

()(2分)5.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6 + 1/2 + 2/3 + 3/4 + 4/5。

()(2分)六、分析题1. 请分析下列各式的类型:√9, √16, √3, √25。

()(5分)2. 请分析下列各式的类型:3.14, 2.5, 1.2, 0.3333。

()(5分)七、实践操作题1. 请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形。

()(5分)2. 请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一个半径为3cm的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题分析
试题难度适宜,能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部分题目可直接运用公式、定理、性质、法则解决,无繁难计算、证明,对教学有导向作用。

二、从学生得分情况上分析
考试成绩比较理想,其中,我所代的(1)(2)班中120分以上20人,过差人数10人。

与以前相比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牢靠。

运算仔细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从学生的失分情况上分析教情与学情
1.基础题和中档题的落实还应加强。

比如,学生必会,应该拿分的一些中档题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这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课堂密度小,双基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待加强。

(1)审题和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如第25题,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题,也未考虑到应该分两种情况;还有第26题,其实在航海问题中,曾讲过这种类型,但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此题,造成思维混乱。

因而,无从下手;造成严重失分。

(2)计算能力较弱。

从所阅卷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

比如,第21题与第22题,这是送分题,但学生因为粗心,或记错一个三角函数值而出错;另外,最基本的方程也未得满分。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需加强。

试卷设置了一些涉及到开放性、探究性、应用性的问题,比如:第18题,第26题等;从阅卷和最后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到学生的得分率都不高,学生所学知识较死,应变能力也不好。

这说明平时教学中,注重的只是告诉学生怎么解,而忽略了为什么这么解,也就是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造成学生应变差,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如何下手。

学生不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这也是优秀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今后几点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

比如从试卷中体现出来的:立足基础性、注重能力性、感受时代性、强调应用性、渗透探究性、关注创新性、重视综合性、体验过程性。

特别指出的是考试过程也是学习过程。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后面的教学中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光要传授知识,更应传授学习和考试的方法(包括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如何使学生复习的效率更高,在考试时如何审题,如何在考试中减少无谓的失分,尽可能获取分数,如何保持考场上平和的心态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的教学要作为一个重点内容,使一部分优秀的学生真正能灵活运用数学思
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优秀率。

3.要养成反思的习惯。

每次考完我要好好分析、研究学生的试卷,分析一下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最好是分析到每个学生,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反思自己在前一阶段中的得与失,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后一阶段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

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快。

4.进一步抓好双基的教学,注重落实。

对于重点考查的基本知识,应采取由面到点,逐个过关的方法。

对于40分以下的学生,也不能放弃,尽可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

5.在后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就是落实双基,让他们能拿到基本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适当给他们“吃点偏饭”,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力争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之,本学期我将会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的要求,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教学工作的讲话;在教学上,有疑必问。

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同时,多参加公开课的讲评,努力学习别人的闪光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