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_孙润芳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儿童脊柱后凸畸形(附10例报告)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儿童脊柱后凸畸形(附10例报告)曹光彪;李明;刘传康;康权;罗聪;郑超;杨琼【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儿童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重建治疗的10例脊柱后凸畸形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6~15岁,平均11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76°~112°,平均97.8°.2例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1例.所有患儿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儿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40~560min,平均373min;出血量550 ~ 2200ml,平均1115ml;术后后凸Cobb角10°~43°,平均29.3°,矫正率70.0%;患儿的躯干和双肩失平衡均得到显著改善,腰背部疼痛有明显缓解;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的2例患儿术后Frankel分级均恢复到E级.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矫正儿童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并可达到稳定的短节段内固定及优良的融合效果.%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technique and curative effect of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via posterior approach for kyphotic deformity in childre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 children (3 males and 7 females; aged 6-15 years with average of 11 years) who suffered from kyphotic deformity and undergone one-stage 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rom Jul. 2010 to Aug. 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re-operative Cobb angle of kyphosis was 76°-112° with an mean of 97.8°. Nervous system symptoms were found in 2 children, of them one was of Frankel C class and another one was of Frankel D. All the children underwent one-stage 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resection, pedicle fix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Results The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ly in all the patients. The average surgery time was 373min (240-560min),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1115ml (550-2200ml),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Cobb angle of kyphosis was 29.3°(l0°-43°), and the correction rate was 70.0%. The torso and shoulder imbalance in all the 10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dorsolumbar pain was markedly relieved. The Frankel classification of 2 children having preoperative nervous system symptoms were both ameliorated to class E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s 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with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surgic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kyphotic deformity in children. Satisfactory stability of short segment fixat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 can be accomplished.【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38)004【总页数】5页(P297-301)【关键词】脊柱后凸,儿童;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植骨融合【作者】曹光彪;李明;刘传康;康权;罗聪;郑超;杨琼【作者单位】400014 重庆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儿童发育重大疾病诊治与预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873.7儿童脊柱后凸畸形临床并不少见,对于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常需要采用截骨术进行矫形,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截骨方式大致可分为Smith-Petersen截骨术(SPO)、经椎弓根截骨术(PSO)和全脊椎切除术(VCR)3种类型。
一期后路全椎截骨矫形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

i n a l l t h e 2 1 p a t i e n t s .Me a n o p e r a t i n g t i m e w a s 3 5 1 m i n u t e s( r a n g e 2 1 5—5 1 5 m i n ) ,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路 全椎截骨矫形椎 弓根钉 系统 内固定 、 植骨融合术, 比较其手 术前后 及末次 随访 脊柱全长正 、 侧位 x 线片, 测量脊柱
侧 弯、 后凸C o b b角及矢状 面和冠状面平衡矫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 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2 1 5~ 5 1 5 m i n , 平均
3 5 1 . 4 m i n ; 失血量 7 5 0~ 2 9 5 0 r n l , 平均 1 4 5 0 m l 。平均 随访 1 8 . 9个月( 1 2~2 4个 月) , 平均脊柱侧 弯矫 正率为 6 9 . 1 %, 后 凸矫 正率为 6 6 . 7 %。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 , 未发 生内固定失败 、 脊髓神 经根受损及 感染等并发症, 躯干失代偿状
t o t a l v e r t e b r a l o s t e o t o my f o r c o r r e c t i o n O f k y p h o s c o l i o s i s .M e t h od s T we n t y — o n e p a t i e n t s wi t h k y p h o s c o l i —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

( 1 . De p a r t me n t o f O r t h o p e d i c s , Z h a n g z h o u Af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F u j i a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Z h a n g z h o u 3 6 3 0 0 0 , F u j i a n ; 2 . De p a r t me n t o f O t r h o p e d i c s , P e k i n g Un i o n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H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7 3 0 ;
期全脊椎 切除术 ( P o s t e i r o r - o n l y v e r t e b r a l c o l u mn r e s e c t i o n , P VC R) 治疗严 重脊柱 畸形的文献报 告中 , 病例 的病 因组 成 混杂 , 目前 尚无针对 P VC R治疗严重 、 僵 硬先天性脊柱侧后 凸/ 后 凸畸形 的大宗病例报道 。 目的: 探讨P VC R治疗严重 、
岁; 包 括 先 天 性脊 柱侧 后 凸 3 6 例, 先天性脊柱后 凸3 0 例 。 所 有 患 者 均 采 用 全 椎 弓根 螺 钉 技 术 , 其中翻修手术 8 例。1 0
例患者存 在椎管 内畸形 。通过 站立位全 脊柱正侧位 x线片测量 手术前后 冠状面和矢 状面节段性 C o b b 角、 躯干偏 移 ( T r u n k s h i t f T S ) 以及矢状面平衡( S a g i t t a l v e r t i c a l a x i s , S V A) 情况 , 同时记录围手术期以及迟发并发症情况 。结果: 平均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联合GSS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16例

半椎体有完全分节 和部分分 节半椎体 , 非 手术治疗 疗式常无
效 。 我科 自 2 0 0 7— 0 5至 2 0 1 2—0 3采 用 后 路 … 期 半 椎 体 切 除, 通 用 脊 柱 内 闻定 系 统 ( g e n e r a l s p i n e s y s t e m, G S S ) 矫 正 内
Me d J , 2 0 0 9, 3 9 ( 2 ) : 1 1 7—1 2 0 .
[ 4 J 徐
华, 高燕燕 , 关建 民 , 等. 原 发 性 甲 减 患 着 左 旋 甲 状 腺 素 治
疗后血脂 、 心 肌 酶谱 及 体 成 分 的 变 化 [ J 1 . 1 华 内 分 泌 代 谢 杂
需 同定融合节段脊椎的椎板 、 小关 节和横 突。C形臂 X线机
透视定位下 , f 半 椎 体 上 下 椎 体 置 人 2~ 4对 椎 q根 螺 钥‘ , 凹 侧 用 连 接 棒 临时 闺 定 ,依 次 切 除 半 椎 体 的 棘 突 、 椎板 、 小 关 节, 显露 该平 的 硬 脊 膜 和 神 经 根 。 直 视 下切 除 横 突 、 椎f = } 根, 位 于胸 段 的 半 椎 体 , 还 需 在 肋 横 关 节 处 将 肋 骨 咬 断 直至 肋 骨头, 注 意 避 免 损 伤 壁层 胸膜 。肋 骨 断 端 修 整 光 滑 以 骨 蜡
( 2 0 1 3— 0 6— 2 5收 稿
2 0 1 3—0 9— 2 2修 同 ) ( 责仟编辑 尤伟杰 )
后路 一 期 半椎 体 切除联 合 G S S矫 正 内固定 治 疗 先 天性 脊柱 侧 凸畸 形 1 6例
王延斌 , 蒲志超 , 谢伟 勇
【 关键词 】 先天性脊柱侧 凸; 半椎体切除 ; ( s s矫正 内固定 【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6 8 2 . 1 3
对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体会

中 国脊 柱 脊 髓 杂 志 2 0 第 1 0 7年 7卷 第 4期 C i s o ra pn n pn C r 2 0 V 1 7 N . hn eJun lfs i adS i ̄ od,0 7,o. , o4 e o e 1
2 53
对 后 路 全 脊 椎 切 除 术 治 疗 严 重 脊 柱 侧 后 凸 畸形 的体 会
吕国 华 ( 中南大 学湘雅 二 医院 脊柱 外科 4 0 1 湖南 省长沙 市 ) 10 1
重 度僵 硬性 脊柱侧 后 凸是 严重 的脊 柱 三维畸 形 。 广泛前 后柱 结构 的僵硬 , 以及脊柱 冠 状面 和矢 状面 的严 重失衡 。 使得 单纯 传统 后路 内固定矫 形 或前路 松 解联合 后 路矫形 技 术不 能获 得满 意矫 正效 果 , 并具 有较 高 的脊髓 神经损 伤 风险 。 虽然 常用 于强 直性 脊柱 炎 胸腰椎 后 凸畸形 治疗 的后 路 脊椎 截骨 术 (pn l sia ot tm ) 经关 节 突“ 型截 骨或 经 椎 弓根椎 体 截骨 ) 轻 、 s oo y ( e V” 在 中度 成 人僵 硬侧 凸或 脊柱 侧 凸 翻修 手 术 中 取得 成功 , 但对 于重 度 、 僵硬 的脊 柱侧 后 凸畸形 , 由于截 骨范 围有 限 , 两种 方法 均不 能取 得 畸形 的满 意 该 矫正 和躯 干平 衡恢 复 。 于先 天性 脊柱 侧 凸半椎 体切 除 和脊柱 恶性 肿瘤 后路 全脊 椎 切除 的经 验 , 脊椎 基 全 切 除术 (etba o m eet n V R) vr rlcl n rsci , C 主要 适应 证 为 : 发性 或各 种继 发 因素 引起 的结 构性 主 弯冠 状 e u o 特 面 Cb o b角 超过 9 。 支点 反 向弯 曲侧 凸 自动矫 正 率< O 顶 椎 位 于 中胸 段 、 O, 3 %, 胸腰 段 和 上腰 段 的侧 后 凸 畸 形 。B afr rdod和 Tiu 报 道 了 2 r s b 4例 一期 前后 路 全脊椎 切 除 治疗 僵硬 失 代偿 脊柱 畸 形 的临 床结 果 , 侧 凸矫正 率为 5 % 。 2 脊柱 冠状 面和矢 状 面失衡 的矫正率 分 别为 8 %和 8 %, 均手 术时 间 为 7 0 i , 均 2 7 平 3mn 平 术 中失 血 5 o Il其 中 1 5 0I, l 4例 患者 出现 3 例 次手 术并发 症 , 中有 3例 神经损 伤 。 u 1 其 S k报 道 了 1 6例后 路 全 脊椎 切 除 治疗 严重 僵 硬 脊柱 侧 凸 的研 究结 果 。 凸矫正 率 为 5 %, 柱 冠 状 面 和矢 状 面 失 衡 的矫 正 侧 9 脊 率 分别 为 7 %和 5 % , 发症 发 生率 2 % , 中 1 出现 完全性 截 瘫 , 9 5 并 5 其 例 平均 出血 量达 7 3 m 。 究表 明 , 0 4 l研 通 过前 后路联 合 或一期 后 路将 畸形 顶椎包 括 相邻 上下椎 问盘完 全切 除 。可完 全去 除 畸形关 键 部位对 矫 正 的阻挡 , 合 三维矫 形 器械 和脊柱 缩短 术 的应用 , 可取 得满 意 的畸形 矫正 和躯 干平 衡 的恢 复 。但 无 结 均 论 前后 路联 合或 一期 后路 全脊椎 切 除治 疗重 度僵 硬性 脊柱 侧后 凸均 是一 种损 伤 巨大 、复 杂而 高风 险 的 手术 。 笔者 认为 , 一期 后路 全脊 椎切 除对 于角 状 后凸 畸形是 一较 佳选 择方 案 , 可在 损伤相 对 较小 、 安全性 较高 的范 畴 内取得 畸形 矫正 、 干平衡 。而 长节 段重 度脊 柱侧 后 凸的病理 解剖 较短 节段更 为复杂 。 顶 躯 除
全脊椎截骨术后残留后凸畸形的处理策略

总之 , 重度 僵硬性 脊 柱侧 后 凸手术 治疗 是脊柱 外 科所 面临 的难 题 , 近期 国 内外虽 有很 多全 脊椎 切除 术 应用 取得 良好 治疗效 果 的研 究报 道 , 所 暴露 出 的严 重 手术并 发症 更 值得 注意 。 于其 潜在 的灾 难性 但 鉴 并 发症 和 复杂 的技术 要求 , 务必 本 着严谨 、 负责 、 实 的态 度 , 求 对重度 僵 硬性 脊柱 侧后 凸治疗 的手术 方式 和手 术人路选 择 , 同手 术 的安全 性 、 不 有效性 和得 失 做进一 步 深入研 究 。
分期 或一期 手 术相 比, 少 了对患 者 的手术 创伤 , 其是 避免 了前 路经 胸手 术对 患 者本来 已经 脆 弱的 呼 减 尤
吸功 能 的再 次侵 扰 , 也减 少 了其他 严重并 发 症 的发生 。 本矫 正 技术 和手 术成 功 的关键 在 于 : 1 术前 详 尽 ()
的影 像学评 价 和手 术计 划 , 过对 畸形 的脊 柱结 构 以及 相应 的椎管 内脊 髓 神经结 构 的详 细 了解 , 定截 通 确 骨 的部 位 和范 围 、 择 内固定 的 固定点 ;2 手术 中广 泛显 露 以充分 了解 畸形 全貌 , 过控 制性 低 血压 和 选 () 通 骨膜 下剥 离 以及 良好 的 止血来 保持 术野 清 晰 , 视下 动态 观察 脊髓 的搏 动 , 直 避免 损伤 脊髓 神经 :3 准确 () 经椎 弓根 固定 , 且保 持 足 够 的固定 点 ( 并 截骨 部 位上 下 至少 2个 节段 ) 以便 提 供充 分 牢靠 的 固定强 度 : , () 4 截骨 前必 须采 取 临时 固 定 , 免 截骨 后脊 柱 错动 损伤 脊髓 ;5 截 骨 范 围不 要过 长 , 免 顶椎 处 加 压 避 () 避 后脊 柱短 缩过 多造 成脊 髓损 伤 ; 6 顶 椎处 的矫 正 以凸侧 加压 为 主 , () 凹侧 适 当撑 开 , 避免脊 髓 牵拉 过多 时 出现 脊 髓损 伤 ;7 矫 正 时 通过交 替 调 整矫形 棒 的弯 度来 获 得逐 渐 矫正 , () 同时 密切 动 态观 察 脊 髓 的搏 动 情 况 ;8 由于重 度僵 硬性 脊 柱侧 凸 畸形 顶椎 区域 以外 的脊柱 也 十 分僵 硬 , 正 时 应避 免 过 度追 求 矫 正 () 矫 程度 , 以免 矫正 过度 使脊 柱近 端或 远端 无法 代偿 而 出现术 后躯 干失 代偿 。 全脊 椎截 骨术 治疗重 度僵 硬 性脊柱 侧 后 凸对手 术者 的技 术要求 很 高 。 手术安 全 成功 的进 行 , 要 术 需 者在 大量 的脊 柱畸 形手 术治疗 经 验 的前提 下 ,对每 一位 患者 进行 个体 化 的详细 的 术前评 价 和严 密 的手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说明了此观点。
本组49例患者取材阳性率94%,较孙芳等[1]报道的采用钝头钩针胸膜活检取材阳性率63.2%明显增高。
同田攀文等[3]报道的采用切割针胸膜活检取材阳性率基本一致。
但与国外Dole 等[4]报道的经内科胸腔镜胸膜活检相比,取材阳性率95%基本接近,并发症的发生率却恰恰大幅降低,充分说明采用软组织切割针经皮胸膜活检具有明显优势。
成功取材的46例中,取材标本均良好,病理阳性率100%,高于既往研究[5,6]。
分析原因考虑:①本研究采用的软组织切割针几乎不影响标本的完整性,而传统钩针对组织完整性破坏较大;②既往采用软组织切割针胸膜活检的研究中,部分选择了较细的20G 切割针,虽成功取材,但获取组织标本细小,对病理结果判断的影响较大。
最终确诊病例中,结核性胸膜炎占56%;恶性占33%,慢性炎性11%,综合多项文献[1⁃7]发现,疾病百分比各家报道不一,考虑与病源不同所致。
本组病例中结核性胸膜炎占最大比例,考虑原因我院为结核专科医院,就诊病源已于综合医院大致排查,基本均为首要考虑结核者。
然而要警惕的是,恶性胸膜炎比例不断上升,需注意排查。
失败病例分析,2例获取组织为横纹肌、脂肪等胸壁残留组织。
2例病史均<1个月,考虑与病史短,影像所见病变可能反应性胸膜增生,难以留取实性组织有关。
1例为肺组织,同时该病例也为本组1例并发症病例(少量气胸)。
术后分析,考虑与穿刺角度有关,可能穿刺点胸膜增厚不明显,而穿刺针角度过于垂直,直接刺入肺组织,不仅导致穿刺失败,而且引起气胸并发症。
综合以上所述,笔者体会到,穿刺过程中的细节和熟练程度对取材成功率、诊断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有直接影响。
穿刺过程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穿刺前最好依据增强CT 判断胸膜增厚情况,确定穿刺点、穿刺方向及深度,对病变部位密度的准确识别,必要时可于彩超、CT 引导下穿刺,增加取材成功率。
②穿刺局部充分麻醉,减少胸膜反应、增加患者耐受力。
③垂直进针穿过肋骨后,可改斜角50°~60°进针至胸膜边缘,斜向取材,不仅可增加取材数量及阳性率(尤其对于胸膜增厚在1~2cm 者),而且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垂直进针易引起气胸,斜角进针易过多穿透胸壁引起肋间动静脉出血)。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 单节段胸腰椎疾病

从胸3—腰4可以从单一后路 整块切除
2007年4月至2012年3月 进行En-bloc 技术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
38%为原发恶性肿瘤; 62%例为孤立性转移性肿瘤, 病灶多数经穿刺病理明确。
43
结果
en-bloc全切除组手术平均时间7.5小时, 输血约1000ml,最少输血量400ml,术后 脊髓神经功能改善,ASIA评分明显提高 ,VAS评分改善,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 局部无复发,无伤口愈合不良。内固定无 断裂,有松动1例。
胸腰椎半椎体后凸畸 形。
14
15
可见游离的硬脊膜
闭合复位及上棒 后整体观
16
48°
术前术后侧位对比
术前术后正位对比
术后三维重建
二、闭合-开放楔形截骨术
20
21
闭合-开放楔形截骨术
可防止因脊柱的缩短而脊髓相对延长, 发生皱褶变形及损伤
可避免患者术中体位的变动 在周围减压时可看清脊髓,能够彻底清
肿瘤切除术后6年X线(翻修术后3年)
腰4交界水平
术后6年CT
翻修术后3年 可见钛网中成 骨,与上下椎 体融合。
骶1交界水平
单椎节切除
Case 2 胸5 脊椎
Dong J
患者,男性,43岁 左腮腺腺泡癌三次术后8
年,发现胸5椎体占位1月,
不能走路
PE:胸部剑突平面以下感
觉减退,有轻微触觉,无
术前MRI示:T7椎体转移性肿瘤,累及左侧 椎弓根及后方附件,压迫脊髓
62
Dong J
Dong J
Dong J
L1陈旧骨折,未行手术治
400350 疗,L1外伤后14周20即下地行走
L1
7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由于畸形严重、柔韧性差,一直是临 床上治疗的 难 题。针 对 此 类 畸 形,早 期 采 用 前 路 松 解、颅 盆 牵 引[1]分期或一期前后路联合脊椎截骨矫形。颅盆牵引住院时间 长,费用较高,牵 引 过 程 中 并 发 症 多。前 后 路 联 合 手 术 创 伤 大, 对患者要求高,并发症多。自从文献 报 道[2-3] 一 期 后 路 全 脊 椎 截 骨矫正脊柱畸形的手术方式后[4-5],因该术式矫形效果明显,逐 渐被临床采纳而取代前后路联合入路。但该术式手术时间长, 术中出血多,手术风险大,常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我 院自 2006 年 5 月至 2011 年 12 月,采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并椎 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 28 例,现报道 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8 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患者,男 19 例, 女 9 例,年龄 13 ~ 33 岁,平均( 21. 3 ± 9. 5) 岁。其中侧后凸畸形 18 例,后凸畸形 8 例,结核后凸畸形 2 例。18 例侧后凸畸形冠状 面 Cobb 角 80° ~ 143°,平均 102. 5° ± 22. 1°,矢状面 Cobb 角 60° ~ 125°,平均 75. 6° ± 15. 2°,8 例后凸畸形和 2 例结核后凸畸形 Cobb 角 90° ~ 150°,平均 107. 5° ± 16. 8°,1 例后凸畸形患者有神 经症状,有下肢麻木、无力,Frankel 分级 D 级,1 例角状后凸畸形 患者造影时出现一过性瘫痪,休息 1 d 后恢复正常。全部病例均 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切除并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术前准备 包括心肺功能检查,全脊柱正侧位 X 光片,脊髓造影及 CT + 三 维重建,MRI 检查明确脊髓有无病变。 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俯卧于脊柱手术体位架上,后正中 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脊柱畸形全段,两侧显露到关节突或者肋 横突外缘。于矫形 区 内 对 称 性 置 入 椎 弓 根 螺 钉,依 照 畸 形 弯 曲 形态预弯矫形棒,选择凹侧用固定棒行截骨矫形区域临时固定。 先后使用骨刀、球磨钻以及椎板咬骨钳行截骨椎椎板切除,切除 范围包括两侧小关节突、横突,截骨节段在中胸段及以上水平者 切除肋骨头 3 ~ 5 cm、肋横及肋椎关节,其间注意保护胸膜,必要 时在胸段可以切除截骨水平的神经根。沿椎弓根外侧小心钝性 剥离骨膜至椎 体 前 缘。沿 椎 弓 根 的 底 缘,用 骨 刀 磨 钻 切 除 凸 侧 大部分椎体及上下间盘。将临时固定棒安置于凸侧。取出凹侧 临时固定棒,同 样 方 法 切 除 凹 侧 椎 体 及 间 盘 组 织。然 后 在 直 视 下探查脊髓和神经根的前面有没有压迫。脊髓完全悬空后安装 工作侧的固 定 棒,卸 除 对 侧 的 临 时 固 定 棒,安 装 预 弯 好 的 固 定 棒,通过双侧固定棒交替加压短缩椎体逐渐矫正畸形,必要时凹 侧可以支撑,调整矫形棒进行矫正时,直视下避免神经组织受到 椎体闭合截骨面和椎板的嵌压,注意观察硬膜囊的形态变化及 脊髓监护仪 SEP 的波幅变化。矫形后前中柱空隙 < 10 mm。取 自体松质骨植入; 空隙 > 10 mm 采取充填了松质骨的钛网支撑, 再一次加压锁紧固定棒。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年 11 月第 6 卷第 22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November 15,2012床经验·
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
孙润芳 薛为民 潘星源 赵聚峰 张宝鉴 刘建雄
DOI: 10. 3877 / cma. j. issn. 1674-0785. 2012. 22. 097 作者单位: 030012 太原,山西省中医院脊柱外科 通讯作者: 孙润芳,Email: srf1318@ 163. com
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根据引流多少一般 48 h 拔出,特殊情况可 72 h 或更长时间拔出,但不超过一周。一周后 拍片,戴定制的保护性支具下地,6 个月复查。
二、结果 平均切除 1. 5 个 椎 体,手 术 平 均 时 间 330 min,平 均 出 血 2850 ml。随访时间 6 月 ~ 36 个月,平均 24 月,11 例侧后凸畸形 冠状面 Cobb 角 20° ~ 70°,平均 25. 6° ± 15. 2°,矫正率 55% ,矢状 面 Cobb 角 10° ~ 60°,平均 33. 3° ± 20. 5°,矫正率 56. 3% ,6 例后 凸畸形 和 1 例 结 核 后 凸 畸 形 矢 状 面 Cobb 角 15° ~ 75°,平 均 42. 5° ± 28. 3°,矫正率 61% 。有一例患者术后 5 d 出现迟发性瘫 痪,双下肢感觉正常,肌力渐进性下降,经复查 MRI 明确脊髓前 方有软性压迫,给予再次手术减压,术后两周肌力逐渐恢复,2 个 月后肌力恢复正常,戴支具下地活动。1 例出现金属排异,迟发 感染,经多次换药,抗 炎 治 疗,效 果 欠 佳,伤 口 仍 不 能 愈 合,术 后 一年半脊柱矫形稳定后,给予取出内固定,伤口愈合。其余 16 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一周后拍片,戴定制的保护性支局下地。 术后 6 个月拍片复查,1 例后凸畸形患者有神经症状,下肢麻木、 无力较术前好转 Frankel 分级由术前 D 级转为 E 级。至术后 6 个月肺功能 检 查,28 例 患 者 平 均 FVC 及 FEVl 均 较 术 前 提 高 35% 。典型病例见图 1,2。 三、讨论 多种致病因素都 可 导 致 严 重 的 脊 柱 侧 后 凸 畸 形 ,如 果 不 接 受治疗,往往会导致神经受压的发生,同时心肺功能受到严重影 响,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Brad 等[6]报道了采用前后路联合 的方式进行全脊椎切除,矫正严重僵硬的脊柱侧凸患者 24 例。 但前后路手术用时长、出血多、手术损伤大,相对应的各种并发 症的发生概率大。2002 年 Suk 等报道了单纯后路全椎体切除 ( posterior vertebralcolumn resection,PVCR) 的手术方式,首先去除 后路结构,显露前方椎体并将其全部切除,再通过器械加压实现 脊柱短缩矫形。有作者认为采用分期手术方法更为安全[7-8],但 从本组和一些文献结果看,前后路一期手术较分期手术并未增 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矫形效果也无差异,但住院时间更短、 医疗费用更低。不 论 采 用 哪 种 手 术 方 式,最 重 要 的 是 要 确 保 硬 膜和神经根不受植骨块或后方骨结构的压迫以及重建半椎体完 全切除后脊柱 的 稳 定 性,以 防 出 现 脊 髓 和 神 经 根 的 损 伤。与 前 后路分期或一期手术相比,减少了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尤其是避 免了前路经胸手术对患者本来已经脆弱的呼吸功能的再次侵 扰,也减少了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均取得了好的矫正效果。 后路全脊椎截骨具有后凸纠正率高、残留畸形小、纠正丢失少等 优点,但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Willems 等[9]报道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 15% ,感染发生率 9. 6% ,内固定 失败率为 8. 5% ,肺部并发症 8% 。神经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 症[10-11],因为多数的全椎切除节段位于胸段或者胸腰段,脊髓损 伤的危险性很大[12]。神经损伤来自于截骨时的直接损伤、截骨 过程中暂时性脊柱不稳导致的脊髓损伤、矫形过程中神经的挤 压伤或牵拉损伤。为减少脊髓损伤,术前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