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絮凝池+平流沉淀池-模型

合集下载

平流沉淀池

平流沉淀池

3.4.1 平流式沉淀池尺寸平流式沉淀池分设2座,每组设计流量:s m h m Q 33429.0=8.1545=74200= ; 沉淀时间T=2.0h ,沉淀池容积:W=QT=1545.8×2=3091.6m 3;考虑絮凝池尺寸,沉淀池池宽B=3.4×3+0.2×2=10.6m ;取沉淀池的有效水深:H=3.5m ,超高0.5m ,则池子总高度为4.0m ;沉淀池长:L=W/Bh=3091.6/(10.6×3.5)=83.3m ,取L=85m ;此时,沉淀池水平流速:v=L/3600T=85/(3600×2)=0.0118m/s=11.8mm/s在10~25mm/s 范围内。

沉淀池长宽比:L/B=85/10.6=8.02>4,长深比:L/h=85/3.5=24.28>10满足设计要求。

沉淀池放空时间以2小时计算,则放空管直径为:m T B L Hd 40.0=3600×25.3×85×6.10×7.0=7.0=5.05.0; 采用钢制DN500mm ,排泥管也采用同样的管径。

3.4.2 沉淀池水力条件复核每池中间设两道200mm 的隔墙将沉淀池分成三格,每格宽3.4m 。

水力半径:R=ω/χ=3.5×3.4/(3.5×2+3.4)=1.14m弗劳德数:F r =v 2/2g=0.01182/(2×9.81)=1.24×10-5 (在1×10-5~1×10-4之间)雷诺数:Re=vR/γ=0.0118×1.14/(1.007×10-6)=1.33×104 (在4000~15000之间) 沉淀池示意见下图:图3-3 平流沉淀池示意图3.4.3 沉淀池的进水设计进水采用穿孔墙布置,尽量做到在进水断面上水流的均匀分布,避免已形成的絮体破碎。

20000吨d规模网格絮凝反应沉淀池说明

20000吨d规模网格絮凝反应沉淀池说明

目录1 概述 (1)1.1 方案内容 (1)1.2 工程概况 (1)2 工艺选择的原则 (1)2.1 原始资料 (1)2.2 经济条件 (1)2.3 布置合理性 (1)3 工艺比较 (1)3.1 混合 (1)3.2 絮凝 (2)3.3 沉淀 (3)4 “微水澄清给水处理工艺技术”简介 (3)5 工艺流程 (4)6 工艺内容 (5)6.1 混合絮凝沉淀池 (5)6.2污泥处理系统 (6)6.3 加药、杀藻系统 (6)6.4 控制系统 (7)7 “微水澄清给水处理工艺技术”的优点 (7)1 概述1.1 方案内容水处理工程中的混合、絮凝、沉淀、加药、杀藻、污泥处理工艺。

1.2 工程概况工程规模:总处理水量20000m3/d。

原水水质报告设计出水水质:原水经混合絮凝沉淀工艺处理后出水浊度≤3NTU。

2 工艺选择的原则针对原水水质的特点,以最低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达到要求的出水水质。

在进行给水处理工艺选择时,充分考虑以下因素:2.1 原始资料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前,充分掌握和认真研究各项原始资料,按照工程的使用要求,全面分析各种因素,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分析,设计时遵守现行的设计规范,保证必要的安全系数。

2.2 经济条件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必须符合经济要求。

考虑到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以最少的经济投资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果,同时保障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和使用的需要,在日常运行费用较低的情况下,提供符合长期生产所要求的水量和水质。

2.3 布置合理性在保证水处理工程的系统工艺设计中各个处理构筑物以及附属物的合理化布局,减少占地面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技术要求做出合理安排,并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所有设施的功能,以及厂区整体的美观和绿化。

3 工艺比较3.1 混合混合是原水与混凝剂进行充分混合的工艺过程,是进行絮凝和沉淀的重要前提,混合是混凝剂的水解产物迅速混合到水体的每一个细部,并使水中胶体颗粒脱稳的过程。

环保设备及应用-沉淀池

环保设备及应用-沉淀池
进水槽
刮泥装置
出水堰
出水槽
辐流式沉淀池结构
出水槽
出水堰
刮泥装置
沉淀池 中心进 水套管
(三)竖流式沉淀池的构造
竖流式沉淀池的平面可为圆形、正方形或多角形。直径或边长一般在8m以下,多介于4-7m之间;缓冲层0.3m。 竖流式沉淀池的深、宽(径)比一般不大于3,通常取2。
这些沉淀池都体积庞大,占地面积较大。
(三)工艺尺寸计算 1、有效沉淀面积、池长、池宽、池深等;
沉淀区有效容积V:
沉淀区高度h1:
①对于辐流式沉淀池,依据沉淀面积即可确定沉淀池的直径; ②对于平流式沉淀池,依据必需的长宽比和宽深比可确定沉淀池的长和宽。 ③对于竖流式沉淀池,工艺尺寸的确定另外给出。
有效沉淀面积A:
2、水渠、配水区(墙或管)、出水渠等; 按辐流式、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分别介绍。 (1)辐流式沉淀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结构设计 中心管:中心管管径按流速应大于0.4m/s的最小沉速设计; 导流筒:导流筒的深度一般为池深的一半,容积占沉淀容积的5%; 出水集水渠:现行辐流式沉淀池的出水集水渠一般位于距池壁的1/10R处; 出水堰:单侧或双侧三角堰。 超高、缓冲区:超高不少于0.3m;缓冲层高采用0.3~0.5m。
优缺点: 排泥多采用重力排泥,简单易行;对Q波动适应能力小;适于中小厂。与平流式及辐流式不同,其ET = (1-p0)×100%。
泥斗
辐流式沉淀 泥斗一般为圆台形,上部直径为2m,下部直径为0.5-1m,泥斗倾角大于45º; 平流式沉淀池 泥斗一般为(正)棱台形,上部边长与池宽相同(若池宽较大时可设多个泥斗),下部边长一般为,泥斗倾角大于45º。 竖流式沉淀池泥斗 圆台形或(正)棱台形。
2)工艺尺寸设计计算

平流式沉淀池课件(2)

平流式沉淀池课件(2)

:2~3m ;~1.5;长宽比≤5;池长14~20m 。

e.曝气量:0.1~0.2 m 3空气/m 3污5m 2h 3.5.1 分类水或3~5 m 3空气/m 2 h 。

¾按工艺布置分:初沉池和二沉池。

初沉池是级污水处的主体构筑物或作为级初沉池:是一级污水处理的主体构筑物,或作为二级处理的预处理,可去除40~55%的SS、20~30%的BOD,降低后续构筑物负荷。

二沉池:位于生物处理装置后,用于泥水分离,它是生物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生物处理+二沉池沉淀后,一般可去除70~90%的SS和65~95%的BOD。

¾按水流方向分按水流方向分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池内水流由下向上池内水流向四周辐流池型:长方形一端进水,另一池型:多为圆形有方形或多角形端出水贮泥斗在池进口池型:多为圆形, 有方形或多角形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贮泥斗在池中央沉淀池三种流态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3.5.2 组成部分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进水区、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平稳,以提高沉淀效率。

平稳提高淀效率沉淀区是沉淀进行的主要场所贮泥区贮存、浓缩与排放污泥。

贮泥区贮存浓缩与排放污泥缓冲区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缓冲区1.设计流量沉淀池的设计流量与沉砂池的设计流量相同。

在合流制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当废水是自流进入沉淀池时,应按最大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当用水泵提升时应按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作为设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当用水泵提升时,应按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作为设计流量。

在合流制系统中,应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校核,但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min。

2.沉淀池的只数对于城市污水厂,沉淀池的格数不应少于2只。

3.沉淀池的经验设计参数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无污水沉淀性能的实测资料时,可参照教材表3-10(P81)的经验参数选用。

4.沉淀池的几何尺寸池超高不少于0.3m;缓冲层高采用0.3~0.5m;贮泥斗斜壁的倾角,方斗宜圆斗宜排管直不宜小于60º,圆斗不宜小于55º;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

网格絮凝池及设计计算

网格絮凝池及设计计算

网格(栅条)絮凝池网格絮凝池的二平面布置和穿孔旋流絮凝池相类似,由多格竖井串联而成。

絮凝池分成许多面积相等的方格,进水水流顺序从一格留到下一格,上下对焦交错流动,直到出口。

一、使用条件1.原水水温为4.0~34.0℃、浊度为25~2500度。

2.单池处理的水量以1~2.5万m³/d较合适,以免因单格面积过大而影响效果。

水厂产水量大时,可采用2组或多组池并联运行。

采用网格或栅条的絮凝池效果相接近,但栅条加工比较方便,用料也省。

3.适用于新建也可用于旧池改造。

二、设计要求1.絮凝时间一般为10~15min;2.絮凝池分隔大小按竖向流速确定;3.絮凝池分格数按絮凝时间计算,多数分成8~18格:可大致按分格数均分成3段,其中前段各格为3~5mim,段端3~5min,末段4~5min;4.网格或栅条数前段较多,中断较少,末段可不放,但前段总数宜在16层以上,中断在8层以上上下两层间距为60~70cm;5.每格的竖向流速,前段和中段0.12~0.14m/s,末段0.1~0.14m/s;6.网格或栅条的外框尺寸等于每格池的净尺寸。

前段栅条缝隙为50mm,或网格孔眼为80×80mm,中段分别为80mm和100×100mm;7.各格之间的过水孔洞应上下交错布置,孔洞计算流速,前段0.3~0.2m/s,,中段0.2~0.15m/s,末段0.1~0.14m/s,各过水孔面积从前段向末段逐步增大。

所有过水孔须经常处于淹没状态,因此上部孔洞标高应该考虑沉淀池水位变化时会不会露出水面;8.网孔或过栅流速,前段0.25~0.30m/s,中段0.22~0.25m/s;9.一般排泥可用长度小雨5m、直径150mm~200mm的穿孔排泥管或单斗底排泥,采用快开排泥阀;10.网格或栅条材料不可用木料、扁钢、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等。

木板条厚度20~25mm,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厚度30~70mm。

三、计算网格絮凝池计算公式如下表网格絮凝池计算公式表【例】网格絮凝池计算。

网格絮凝池计算书

网格絮凝池计算书

③网格总水头损失为∑h总0.18m (13)过水洞水头损失第一档单格过水洞水头损失h1=0.0096m 第一档内通过孔洞的总水头损失为∑h1=0.1147第二档单格过水洞水头损失h2=0.0044m 第二档内通过孔洞的总水头损失为∑h2=0.0530第三档第一种孔洞单格过水洞水头损失h3=0.0015m 第三档第二种孔洞单格过水洞水头损失h4=0.0015m 第三档第三种孔洞单格过水洞水头损失h5=0.0015m 第三档第四种孔洞单格过水洞水头损失h6=0.0015m 第五档内通过孔洞的总水头损失为∑h5=0.0122过水洞总数头损失为∑h总0.18m (14)GT 值校核絮凝池总水头损失为h0.36m G 值计算式为50.89s -1GT=69166.56满足要求设计采用的排泥管管径为DN150mm(15)污泥斗尺寸:每个网格配一个泥斗,泥斗上部尺寸1100×1100mm×mm泥斗深h1.00m (16)絮凝池尺寸8.9×6.3m×m二、斜管沉淀池计算1、已知条件设计用水量Q=437.50m 3/h=0.12m 3/s液面上升流速v= 2.00mm/s 颗粒沉降速度u 0=0.40mm/s 采用蜂窝六边形塑料斜管,板厚b=0.40mm 管的内切圆直径d=32.00mm 斜管倾角60.00°沉淀池有效系数φ=0.952、设计计算(1)清水区净水面积A`=Q/v60.76m 2 (2)斜管部分面积A=A/φ63.96m 2沉淀池中间设置一道宽350mm 的隔墙,底端与斜管底端水平,顶端与集水槽底端相平,尺寸为8900x350x1790mm×mm×mm 斜管部分平面尺寸:宽度B`=7.20m ,长度L`=8.90m则斜管面积为A=64.08m 2 (3)进水方式由边长一侧流入,该边长度与絮凝池宽度相同L=8.90m(4)管内流速v2.31m 考虑到水量波动,设计采用v 0= 2.50mm/s (5)管长l①有效管长l 476.57mm ②过渡段长度l `=250.00mm ③斜管总长L =l+l`726.57mm ④取斜管总长L`=1000.00mm (6)池长调整B=9.40m 斜管支承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小梁及角钢架设 (7)管内沉淀时间t=400.00s= 6.67min①超高h1=0.80m ②清水区高度h2= 1.00m ③斜管区高度h3=0.87m ④配水区高度(按泥槽顶计算)h4= 1.78m ⑤排泥桁车排泥,排泥高度h 5=0.75m ⑥有效池深H`=h2+h3+h4= 3.65m ⑦滤池总高H=h1+H`+h5=5.20m (8)进口配水采用穿孔墙配水,进口流速为v=0.07m/s 墙长L=7.20m 进口孔眼总面积s= 1.74m 2设置进口边长0.15m的方形喇叭孔眼,孔眼个数n=77.16个,约为78个出口流速为v`=0.05m/s=θdu u v o θθcos sin 33.100-=。

某地43米X12米网格反应平流沉淀池水处理工艺施工图

某地43米X12米网格反应平流沉淀池水处理工艺施工图
φ25mm圆孔AWIJUFRA357单轨式刮泥机刮板单轨式刮泥机台车施工图审查批准书证号:施工图审查批准单位:资质红章后方有效复印件须加盖设计 2. 本图标高为相对标高。 1. 本图尺寸均以毫米, 坐标、标高以米计。说明: 3. 楼梯详参结构图。 4. 栏杆布置和安装要求请参照相关规范要求执行。一、预沉池概况:预沉池规模0.3万m3/d,设置两组,网格絮凝区长×宽为5.40×3.80m。网格竖井长×宽为0.80×0.80m,网格絮凝区净高4.80m。沉淀池长×宽×3.80×35.85m平流式沉淀区净高4.60m。二、设计主要依据:1、《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4、《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1990);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1998);7、《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工程检验》(GB/T19285-2003);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9、《栅条、网格絮凝池设计标准》(CECS06:1988);三、预沉池构成:1、网格絮凝区部分由进水管、竖井、网格、竖井间孔洞、过流堰、排泥管、排泥斗及快开排泥阀等组成;絮凝采用网格絮凝,竖井均分为三段,前段和中段竖井设置网格,末段不设。单池前段共设18片密网格,网格孔眼尺寸为80mm×80mm;单池中段供设6片疏网格,网格孔眼尺寸为100mmX100mm。网格可根据水质情况和运行情况考虑是否安装。2、平流式沉淀区部分平流式沉淀区为矩形水池,分前部进水区,中部沉淀区、后部集水区。由穿孔花墙、沉淀流道、指形集水槽、集水总渠、出水管组成。集水槽设布水孔20φ100。沉淀池排泥系

沉淀池计算方法

沉淀池计算方法

沉淀池是分离悬浮物的一种常用处理构筑物。

用于生物处理法中作预处理的称为初次沉淀池。

对于一般的城市污水,初次沉淀池可以去除约30%的BOD5与55%的悬浮物。

设置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后的称为二次沉淀池,是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沉淀池常按水流方向来区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等三种。

为上述三种型式沉淀池的示意图。

1.平流式沉淀池池型呈长方形,废水从池的一端流人,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

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图2-11a)。

2.竖流式沉淀池池型多为圆形,亦有呈方形或多角形的,废水从设在池中央的中心管进入,从中心管的下端经过反射板后均匀缓慢地分布在池的横断面上,由于出水口设置在池面或池墙四周,故水的流向基本由下向上。

污泥贮积在底部的污泥斗(图2-11b)。

3.辐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亦称辐射式沉淀池。

池型多呈圆形,小型池子有时亦采用正方形或多角形。

池的进、出口布置基本上与竖流池相同,进口在中央,出口在周围。

但池径与池深之比,辐流池比竖流池大许多倍。

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流,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

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通常用刮泥(或吸泥)机械排除(图2-11c)。

沉淀池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贮泥区及缓冲区。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均匀平稳,以提高沉淀效率。

沉淀区是池子的主要部位。

贮泥区是存放污泥的地方,它起到贮存、浓缩与排放的作用。

缓冲区介于沉淀区和贮泥区之间,缓冲区的作用是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沉淀池的运行方式,有间歇式与连续式两种。

在间歇运行的沉淀池中,其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三步:进水、静置及排水。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物在静置时完成沉淀过程,然后由设置在沉淀池壁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在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污水是连续不断地流入与排出。

污水中可沉颗粒的沉淀是在流过水池时完成,这时可沉颗粒受到由重力所造成的沉速与水流流动的速度两方面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