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第五章 古籍目录的主要类型

第五章古籍目录的主要类型一、从编制目的、功用上区分1、国家书目2、史志目录3、私藏目录1、国家书目是由政府主持在国家藏书基础上编成的。
从汉至清历代王朝几乎都进行搜集天下遗书,整理编目的工作,它往往反映了一个朝代的藏书与著述情况,也是记载当时书籍状况的较丰富、较全面的资料。
但由于成于众手,也有疏漏之处。
2、史志目录历代史官在修史书时根据一代图书情况著录,成为史书的一部分,随史书一起流传下来。
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之后每代继之不绝。
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
由于二十四史中,只有以上六部艺文志(经籍志),其他史书都没有艺文志(经籍志)。
若称二十六史,加上《清史稿、艺文志》,就是七部有艺文志,其它史缺。
3、私藏目录《遂初堂书目》一卷,南宋尤袤撰。
《百川书志》二十卷,明高儒撰。
《晁氏宝文堂书目》三卷,明晁瑮撰。
《世善堂藏书目》二卷,明陈第撰。
《赵定宇书目》,明赵用贤撰。
《脉望馆书目》,明赵琦美撰。
《澹生堂藏书目》十四卷,明祁承㸁撰。
《红雨楼书目》四卷,明徐 撰。
《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
《传是楼书目》四卷,清徐乾学撰。
《孙氏祠堂书目》内编四卷,外编三卷,清孙星衍撰。
《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清张金吾撰。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清吴寿旸编。
《荛圃藏书题识》十卷,黄丕烈撰,清缪荃孙编。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二十四卷,清瞿镛撰。
《楹书隅录》五卷,《续编》四卷,清杨绍和撰。
《皕宋楼藏书志》一百二十卷,清陆心源撰。
《善本书室藏书志》四十卷,清丁丙撰。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撰。
第五章古籍目录的主要类型二、从内容、性质上区分、1、综合目录2、专科目录3、特殊目录1、综合目录古籍目录中所著录的书籍分属多个学科的,都是综合目录,它大多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象历代的国家藏书目、私藏目录、史志目录一般都是综合目录。
介绍古代博物的古籍

介绍古代博物的古籍古代博物收藏的古籍是指古代帝王、文人、学者等收集、整理和传承的图书资料,涵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
这些古籍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哲学、医学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重要的古代博物古籍。
1. 《史记》: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分为纪传体和十表两部分,全书共计三十篇,包括五十四个世家、十二个列传和八个表。
《史记》通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和政治制度等,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 《汉书》:这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班固所著。
《汉书》全书共计二十四卷,主要记述了西汉和新莽时期的历史。
《汉书》在叙事手法和纪传体的运用上有很多创新,对后世的史书编纂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易经》: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学的著作。
《易经》以卦象和爻辞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卦象变化的解释,揭示了宇宙的变化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对于哲学、宗教、政治和文化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4. 《黄帝内经》: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被称为中医的基本经典。
《黄帝内经》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而《灵枢》则介绍了中医的针灸理论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者编纂而成。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诲,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
《论语》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至关重要,也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学习的重要来源。
除上述几种古籍外,古代博物还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诗集、散文集、百科全书等。
这些古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史料和知识,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文学和学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之,古代博物收藏的古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这些古籍不仅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的素材,也对于我们认识自身文化和世界提供了很多启示。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1/18页英语快速提升•英语口语•英语留学•英语应试•英语练习内容来源:沪江网广告展开阅读更多(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6第六课时 文献的目录(一)目录的含义及其功用

所谓目次,指篇名和次第。当时书用竹木简 书写,每篇是单独编连的个体,各篇之间要 有个顺序,否则各篇之间容易颠倒,而且极 容易丢掉其中某一篇而并无察觉。所以篇目 次第特别必要。
(2) 《晏子书录》
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共同构 成一篇叙录。目次加序录,就构成了一书的 目录。许多书的目录汇集起来,就成为群书 目录(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二《目录释 名》)。如《晏子书录》:
目录的别名
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晋元帝四部 书目》、宋·尤袤《遂初堂书目》;
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jiǒng) 《古 今书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文献通 考·经籍考》、清朱彝尊《经义考》。 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 小序,《经义考》彷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
三、目录的意义及功用
目录与目录学的功用是很实际的,主要是帮 助查找有关资料。以整理一种具体古籍而言, 主要了解该书下列几个方面的情况: 1、该书今存的实际情况 2、该书历代的流传情况 3、该书的可知的版本情况 4、该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价值 5、有关该书的整理、注释的情况
1、为读书治学之门径 乾嘉时期的学者王鸣盛,对目录学是这样强 调的清代学者王鸣盛在他的《十七史商榷》 卷一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 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卷七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 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可知, 从事研究工作,必须从目录学入手。
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概括为“辨章学 术,考镜源流”八个字,当是非常恰当的。 《校雠通义·互著》:“盖部次流别,申明 大道,„„俗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至理 有互通,书有两用者,未尝不兼收并载,初 不以重复为嫌,其于甲乙部次之下,但加互 注,以便稽检而已。
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

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一、经典文献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 《老子》3. 《庄子》4. 《孙子兵法》5. 《韩非子》6. 《史记》7. 《资治通鉴》二、历史地理1. 《汉书》2. 《后汉书》3. 《三国志》4. 《晋书》5. 《宋书》6. 《南齐书》7. 《梁书》8. 《陈书》9. 《魏书》10. 《北齐书》11. 《周书》12. 《隋书》13. 《南史》14. 《北史》15. 《旧唐书》16. 《新唐书》17. 《旧五代史》18. 《新五代史》19. 《宋史》20. 《辽史》21. 《金史》22. 《元史》23. 《明史》24. 《清史稿》三、文学艺术1. 《楚辞》2. 《汉赋》3. 《唐诗三百首》4. 《宋词三百首》5. 《元曲三百首》6. 《明诗三百首》7. 《清诗三百首》8. 《红楼梦》9. 《西游记》10. 《三国演义》11. 《水浒传》12. 《聊斋志异》13. 《儒林外史》14. 《官场现形记》15. 《老残游记》16. 《孽海花》17. 《镜花缘》18. 《儿女英雄传》19. 《浮生六记》20. 《孽子》四、哲学宗教1. 《易经》2. 《道德经》3. 《南华经》4. 《黄帝内经》5. 《庄子》6. 《孟子》7. 《荀子》8. 《列子》9. 《鬼谷子》10. 《六祖坛经》11. 《心经》12. 《金刚经》13. 《法华经》14. 《阿弥陀经》15. 《华严经》16. 《圆觉经》17. 《楞伽经》18. 《维摩诘经》19. 《大般涅槃经》20. 《大乘起信论》五、科技医药1. 《黄帝内经》2. 《神农本草经》3. 《伤寒杂病论》4. 《千金翼方》5. 《千金要方》6. 《本草纲目》7. 《洗冤录》8. 《齐民要术》9. 《农政全书》10. 《天工开物》11. 《梦溪笔谈》12. 《营造法式》13. 《农书》14. 《农政全书》15. 《农桑辑要》16. 《农政全书》17. 《农政全书》18. 《农政全书》19. 《农政全书》20. 《农政全书》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六、军事法律1. 《孙子兵法》2. 《吴子》3. 《司马法》4. 《六韬》5. 《尉缭子》6. 《三略》7. 《百战奇略》8. 《武经总要》9. 《纪效新书》10. 《练兵实纪》11. 《海国图志》13. 《武备志》14. 《读史方舆纪要》15. 《皇明经世文编》16. 《续文献通考》17. 《明史纪事本末》18. 《续通典》19. 《续通志》20. 《续通考》七、书画艺术1. 《历代名画记》2. 《画史》3. 《宣和画谱》4. 《画继》5. 《画史会要》6. 《图绘宝鉴》7. 《书谱》8. 《续书谱》9. 《书法正传》10. 《书法要录》11. 《法书要录》12. 《书断》13. 《书史》14. 《书品》16. 《书断》17. 《书史会要》18. 《书品》19. 《书史》20. 《书谱》八、诗词歌赋1. 《诗经》2. 《楚辞》3. 《汉赋》4. 《唐诗三百首》5. 《宋词三百首》6. 《元曲三百首》7. 《明诗三百首》8. 《清诗三百首》9. 《古诗源》10. 《乐府诗集》11. 《全唐诗》12. 《全宋词》13. 《全元曲》14. 《全明诗》15. 《全清词》16. 《全清诗》17. 《全唐诗》19. 《全元曲》20. 《全明诗》九、历史地理1. 《山海经》2. 《水经注》3. 《元和郡县志》4. 《太平寰宇记》5. 《舆地纪胜》6. 《方舆胜览》7. 《大清一统志》8. 《明一统志》9. 《元一统志》10. 《大元大一统志》11. 《大清一统志》12. 《大清一统志》13. 《大清一统志》14. 《大清一统志》15. 《大清一统志》16. 《大清一统志》17. 《大清一统志》18. 《大清一统志》19. 《大清一统志》20. 《大清一统志》十、杂家杂录1. 《淮南子》2. 《列子》3. 《博物志》4. 《搜神记》5. 《酉阳杂俎》6. 《梦溪笔谈》7. 《容斋随笔》8. 《随园诗话》9. 《浮生六记》10. 《陶庵梦忆》11. 《闲情偶寄》12. 《板桥杂记》13. 《影梅庵忆语》14. 《浮生六记》15. 《陶庵梦忆》16. 《闲情偶寄》17. 《板桥杂记》18. 《影梅庵忆语》19. 《浮生六记》20. 《陶庵梦忆》。
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功用目录的功用汪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叙》中提出目录的作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辨章者,辨明也。
郭璞《方言序》云:“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
”考镜者,鉴察稽核也。
章氏之言谓目录之学有益于辨明学术流派,考清学术渊源。
我们以为目录的功用总的说来确如章氏所言,析言之则其功用有以下数端:1.初学者问津,目录指其途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是其门而入。
”实际上唐人毋煚早就认识到不明目录对为学的害处,他说:“苟不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空泯。
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仗追日,莫闻名目,岂详家代,不亦劳乎,不亦弊乎!”(《古今书录·序》)初学之人于学问茫茫不知其然,该读何书,如何读,尽皆略无章法。
书目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问学途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目都承担着为初学者指点迷津的功能。
例如藏书简目对初学者就用处不大,明人杨士奇等编撰的《文渊阁书目》可以为例。
该目是明永乐年间杨士奇根据文渊阁东阁的皇室藏书编定的书目,所录以千字文编号,自“天”至“往”字凡20号。
仅有册数不列卷数,更不要说其他著录项了。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评说:“自《七略》以至《崇文总目》,记载中秘之书,未有如是之潦草者。
”这样的货物清单式的书目对初学者问学显然不会有什么助益。
有的目录就是明确针对初学者问学而编的,对初学者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得比较仔细。
例如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内编著的《书目答问》,张编该书的目的在其《书目答问略例》中说得相当明确,“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
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
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
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
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
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一、经部1. 易类《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周易本义》等2. 书类《尚书正义》、《尚书大传》、《尚书注疏》等3. 诗类《诗经正义》、《诗经集传》、《诗经注疏》等4. 礼类《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等5. 春秋类《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等6. 孝经类《孝经正义》、《孝经注疏》等7. 四书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二、史部1. 正史类《史记》、《汉书》、《后汉书》等2. 编年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3. 纪事本末类《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4. 别史类《逸周书》、《东观汉记》等5. 杂史类《国语》、《战国策》等6. 传记类《高士传》、《唐才子传》等7. 地理类《水经注》、《大唐西域记》等三、子部1. 儒家类《荀子》、《新书》、《盐铁论》等2. 道家类《老子》、《庄子》、《列子》等3. 法家类《韩非子》、《商君书》等4. 名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等5. 墨家类《墨子》等6. 纵横家类《鬼谷子》等7. 杂家类《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四、集部1. 楚辞类《楚辞》、《楚辞补注》等2. 别集类《陶渊明集》、《李白集》、《杜甫集》等3. 总集类《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等4. 诗文评类《诗品》、《文心雕龙》等5. 词类《花间集》、《宋词三百首》等6. 曲类《元曲选》、《六十种曲》等五、丛部1. 丛书类《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2. 类书类《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3. 小说类《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4. 佛经类《大藏经》、《金刚经》等5. 道藏类六、艺术部1. 书画类《历代名画记》、《书谱》、《法书要录》等2. 篆刻类《印章集》、《印谱》等3. 音乐类《乐府杂录》、《琴操》等4. 舞蹈类《舞谱》、《舞蹈史》等5. 戏剧类《录鬼簿》、《南戏录》等七、科技部1. 天文类《甘石星经》、《授时历》等2. 地理类《地理志》、《舆地图》等3. 农学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4. 医学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5. 建筑类《营造法式》、《园冶》等6. 数学类7. 兵器类《武经总要》、《兵器谱》等八、生活部1. 食谱类《随园食单》、《饮膳正要》等2. 花卉类《群芳谱》、《花镜》等3. 茶艺类《茶经》、《茶谱》等4. 服饰类《中国古代服饰史》、《绣谱》等5. 旅行类《徐霞客游记》、《旅行指南》等九、宗教部1. 佛教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圆觉经》等2. 道教类《道德经》、《南华经》等3. 儒教类《孝经》、《大学衍义》等4. 基督教类《圣经》、《基督教要义》等5. 伊斯兰教类《古兰经》、《伊斯兰教义》等《中国古籍总目》不仅是一部文献检索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宝典。
古籍目录及其作用

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小中大作者: admin | 来源: 汉典古籍| 查看: 837次| 打开书架| 选字释义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
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
……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
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
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
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
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
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
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
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
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
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
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
自从班固首创《汉书。
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
如《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宋史。
艺文志》、《明史。
艺文志》等。
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
可据以考
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
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
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
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
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
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
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
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
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
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
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
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
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
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
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
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
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
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
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目录的种类如此之多,它的功用有哪些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六点:
一、检寻图书的钥匙。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
面对书籍的海洋,从何下手?这就要借助于古籍目录。
二、研究学问的向导。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目录学之所以被视为学中第一紧要,就因为它是引导治学的门径。
目录学家著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使后人明确自己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向哪一方面继续探索,以免走弯路。
三、指示读书的门径。
读书必须利用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在编写目录的同时写序和提要。
这些序和提要为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它告诉我们每部书的大致内容、性质、特点、优劣得失,使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哪些只需稍稍涉猎,哪些书中的精华值得吸取,哪些书中的糟粕应当扬弃。
当然,古人衡量书籍优劣的标准不能和我们同日而语,但古人在彼时彼地的见解,对我们无疑是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考证学术源流。
古籍目录通过小序、提要以及分类,表现一家一派之学,师承授受关系,使学术源流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有助于读者由委溯源。
通过目录还可以了解古代各种学术兴衰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五、鉴别书籍的真伪。
历代的目录都是根据当时的藏书情况著录的。
这就提供了鉴别书籍真伪的依据。
六、考证书籍的存亡。
某些书籍大约在什么时代佚失,历代目录提供了考证的线索。
粗知一些目录学方面的常识,了解一些常见古籍目录的特点及用法,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上一篇:常用古籍版本目录下一篇:古籍版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