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包身工4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4-11包身工课件

方课法前警示预探究习 课堂互动 课后强化作业
经典晨读
高考导航
学习目标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A.权利 惩罚 工夫 执拗 B.权利 惩罚 功夫 执著 C.权利 惩戒 工夫 执拗 D.权利 惩戒 功夫 执著
【答案】 C
③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
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
样……
④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A.跃进
转折 跃进 补充说明
B.补充说明 跃进 补充 解释说明
C.补充说明 转折 跃进 解释说明
D.跃进
跃进 转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充说明
【答案】 C
A.借喻 B.借代 C.借代 D.借喻 【答案】
暗喻 借代 暗喻 借代
C
借代 双关 借喻 暗喻
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高一语文必修四《包身工》课文结构分析

【课文结构分析】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记叙包身工起床情况,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从“四点半之后”到“在这里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 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下来”)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并论及包身工制 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到“替厂家和带工 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记叙包身工的上工,描 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 并用具体材料和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 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课文原文

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课文原
文
文明的惩罚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
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实际上,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譬如派给你难做的“生活”,或者调你去做不愿意去做的工作。
所以,外头工人里面的狡猾分子,就常常用送节礼巴结拿莫温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
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ppt课件

5.解词义
(1)惺忪:
褴褛:
。
(4)游说:
。
(5)执拗:
。
(6)见机:
。
(7)蹒跚:
。
(8)谄媚:
。
(9)不假思索:
。
(1)惺忪: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2)弄堂:胡同,小巷。 (3)褴褛:泛指衣服破烂。 (4)游说: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 被采纳。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骗别人。 (5)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6)见机:文中是“知趣”的意思。 (7)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9)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拗.断 (21) 拗执.断拗. (21) 执拗.拗口.
拗.口
((((222245451))))相 称横 蛮相 称.横 蛮ǎnà...ooi称 赞梁 横ù称 赞.梁 横...
chèn (24)chēnɡ
. 拗.口
里弄. (2(24(2)2)2相称.)里 捉称赞捉.弄 弄. .弄.
(1)rú (2)līn (3)shuì (4)cáo (5)bù (6)xiān (7)kāi (8)pán (9) ɡǔn (10)chǎn (11)kū (12)è (13)zhènɡ (14)dìnɡ (15)xīnɡ (16)lán (17)qì (18)yáo (19)bǐnɡ (20)zhuó
①最后这两条铁轨___接__合___,并钉上了金色的道 钉。
②故事和背景是按适当的比例__结__合____的。
(3)休养·修养
辨析:休养:休息调养,一般指人,比较具体。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 较为抽象。
①倾听是一种智慧、一种___修__养___、一种尊重、 一种心灵的沟通。
《包身工》ppt课件(19页)

点面结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点面结合
面:指群体的 概括的 描写 点:指个体的 具体的 描写
《包身工》主题 具体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 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 压榨中国工人的罪恶;表达了中国工人阶级必将奋起斗争, 砸烂枷锁,迎来黎明的坚定信心。
包身工群体: 起床 早餐 上工 放工 ↓ 悲惨生活
点 芦柴棒
面
点 无名女 工写家信被打
(瘦)骷髅 免检
点 小福子
被殴打,顶皮带 盘心子
小结
《包身工》本要反映东洋纱厂里两千个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却细致刻画了女工“芦柴棒”的形象,女工小福子的形象 ,和写家信女工形象。在这篇文章中,3个女工的形象,
是作者着力描写的“点”;两千个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是作者需要反映的“面”。“面”的铺写,反映了 客观事物的广度;“点”的勾画,揭示了客观事物的 深度。
研读 P50 42----47自然段 无名女工写信 42还有一个,什么名字记不起了……给她父母的家 信……回信是捏在老板的手里了。散工回来的时候,老板 和两个打杂的站在门口,横肉脸上在发火了,一把扭住她 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的听不清的嚷骂: 43“死娼妓,你倒有本领,打断我的家乡路!” 44“猪猡,一天三餐将你喂昏了!” 45“揍死你,给大家做个榜样!” 46“信谁给你写的?讲,讲!” 47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 这好像真是一个榜样。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 里吊了一晚。这一晚,整屋子除了快要断气的呻吟一般的 呼喊之外,再没有别的声音。屏着气,睁着眼,百千个奴 隶在黑夜中叹息她们的命运。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包身工》。
该文为报告文学,作者夏衍通过实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包身工制度的深入剖析。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与分析:(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等。
(3)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章中的另一段描写。
6. 小组讨论:针对包身工制度,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3. 语言特色:生动描绘、对比手法、深刻剖析。
4. 作者观点:批判包身工制度,关注底层人民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这一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我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一种表现,它让工人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课文原文

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课文原文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尤其是五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
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有引号的机器,终究还是血肉之躯。
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
有时候愚蠢的奴隶会体会到一束箭折不断的道理。
再消极一点,他们也还可以拼着饿死不干。
一个有殖民地经验的“温情主义者”,在一本著作的序文上说:“在这次斗争中,警察没有任何的威权,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可是,结论呢?用温情主义吗?不,不!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只是用廉价而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替代“外头工人”而已。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第一,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就拿上面讲到过的芦柴棒来做个例吧,──其实,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上了。
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可是在那一天,芦柴棒可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
可是在这种工房里面,生病躺着休养的例子是不能任你开的,一个打杂的很快地走过来了。
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头的亲戚,或者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法律的触手达不到的地方,他们差不多有自由生杀的权利。
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
“假病,老子给你医!”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包身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4、了解抗日战争前夕国统区黑暗的包身工制度
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1、本文是作者1936年春以夏衍的笔名发表在《光明》杂志上的一篇报告文学。
2、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崩溃,农民大量破产;另一方面日本纱厂在上海大力扩张掠夺;日本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同时避免工人罢工,大量雇佣破产的农家妇女来当包身工,用这些没有人身自由的女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3、这篇报告文学就是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的罪行而进行的有力揭露。
因而本文正是反映30年代中叶,一、二八事件之后到七、七事变以前旧中国的黑暗现实的。
二、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
代表作品《包身工》、《上海的屋檐下》。
三、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问题文体。
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任务,反映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四、结构把握
(一)先由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同学对文章的感知和对包身工生活的了解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包身工”这个名词?(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
)
2、包身工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每天紧张的生活安排,恶劣的生活条件——吃、住、工作环境和工资,残酷的惩罚,麻木的精神、“严密”的统治)时间顺序
(二)再让同学按时间顺序自主找出全文的结构(文章重要选择了几个场面对包身工进行描绘)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三)自然过度到对包身工制度的评议,并作一定的分析
(四)归纳双线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五、板书设计
板书
新闻事实(明)新闻背景(暗)表达方式
时间场面特点细节描写
四点一刻
1-11 晨起
1-6 住宿低劣工房大小尺寸;
躺的人数;慌乱骚动的行为动作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7-11 补叙—包身工的身份、来历
四点半钟
12-22 早饭
12-14 饮食粗劣对板凳、餐具;对“薄粥”质地;
刮粥、拌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15-22 说明、议论-雇用原因
五点钟
23-34 上工
23-32 工作条件恶劣小福子受罚挨骂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33-34 插叙、说明-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六点钟
35-50 放工
35-47 命运悲惨芦柴棒被搜身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48-50 抒情、议论-同情、控诉
六、教学后记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课堂上让学生长篇阅读很影响进度,所以课前需要布置预习。
而文
章的时间结构相对好把握,重点在于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感受和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
在有意识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较准确的发现问题并合理把握全文结构,但是,由于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还有就是主线与副线之间的连贯比较牵强
包身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线索、结构及点面结合的手法
让学生上台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
二、问题设置,深入分析理解文章
1、本篇新闻除了写包身工外还提到哪些人或者相关的物,有什么用意?而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包身工的?
以外来工人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材料,再由学生解释,老师作一定的评讲(对比)(烘托出包身工境遇的悲惨)
2、本篇新闻材料及其丰富,作者是怎么来处理的?
(点面的结合,在以时间顺序为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叙和插叙)
三、板书设计点面结合:
点面
一个工房八十个工房
芦柴棒被打整体进食
小福子被打受罚整体劳动环境(三大威胁、危险)
芦柴棒被搜身带工老板两年来的压榨
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典型事例:锅焦、残粥+清水=“美食”
典型细节:小便、夺马桶
四、教学后记:在大概了解包身工生活和全文的基本结构后,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因为在备课时,我留有相当的余地,在课堂上不断的启发学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的特点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的特点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意识。
教学过程:一、分析文章最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二、总结全文:本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接黎明。
三、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能否适当举例?
(比喻、对比、反语、排比)引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来评讲文中包身工生活的一些细节场景和其语言的表现力
例:
1、“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
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2、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3、“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关注人权。
四、教学后记:,第三课时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学习文章语言、修辞手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堂气氛好,达到预期目的,同学们都积极主动的去寻找问题并发现问题。
当然,限于个人水平,课文没有深入不够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