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 传世书法

合集下载

徐渭狂书《自书诗文册》高清

徐渭狂书《自书诗文册》高清

徐渭狂书《自书诗文册》高清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用笔狼藉,但是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己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徐渭超越了时代,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书风,把明代书法引向了新的高峰。

陶望龄曾说过其书法“称为奇绝,谓有明一人” 。

袁宏道则称:“予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矣!”(《徐渭集四-附录》《徐文长传》)。

徐渭书法和书法观的产生,与明中、晚期整个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巨大变迁相吻合的。

俆渭书法也是从吴门书派主张唐法的反叛中出发,继而吸取北宋苏、黄、米追求艺术个性化的积极因素中走来。

徐渭在《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中所说的“时时露己笔意”的审美精神。

他的原话是:“非特字也,世间诸有为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寸而合,岂真我面目哉?临摹《兰亭》本者多矣,然时时露已笔意者,始称高手。

予阅兹本,虽不能必知其为何人,然窥其露已笔意,必高手也。

优孟之似孙叔敖,岂并其须眉躯干而似之耶?亦取诸其意气而已矣。

如果说徐渭的行书已用“己意”实现了对传统笔法的改变,那么,最大的改变是那些高头大轴的中堂行草书。

以前说“董其昌破坏了墨法”,在这则要说“徐渭破坏了笔法”。

徐渭在书法从卷册翰札的文房把玩转向厅堂展示审美的变革中,实现了作品创作中笔法的改造。

《代应制咏剑草书轴》和《代应制咏墨草书轴》是其代表作。

徐渭这种借鉴于绘画的点画表现方法,是对晋唐笔法的创造性破坏。

对于书法艺术这种美术化倾向的改变。

徐渭《自书诗文》册,纸本,楷书1开,草书12开,每开纵27.2cm,横32.8cm。

徐渭传世代表作《黄甲图》高清详解

徐渭传世代表作《黄甲图》高清详解

徐渭传世代表作《黄甲图》高清详解明徐渭黄甲图纸本墨笔114.6×29.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品鉴赏《黄甲图》绘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

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

右上有徐渭题说:“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

这幅画也有在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

图中的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

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

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

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

本幅署款“天池”。

钤“徐渭私印”等二印。

(故宫博物院)被误读的徐渭代表作《黄甲图》文/朱飞军图/阴山工作室前不久看到一幅徐渭的画作《黄甲图》,《黄甲图》的右上有徐渭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有权威评论如下:“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

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

这幅画也有在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

”另有一本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徐渭书画集上的介绍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对画面艺术技法的介绍:“此图写荷叶两枝,阔大如伞,下有一只螃蟹。

画家以大写意笔法泼染硕大荷叶,酣畅淋漓;螃蟹造型简洁概括,颇有意趣。

整幅画面笔意相属,气脉连贯,一气呵成。

”此外还有一个评论讲到这首诗时表示其具有“诗意幽默”。

明清书法家

明清书法家

中国书法史之明清书法家(一)宋克宋克书法基本延续元代复古回归的书风。

出入晋唐,深得诣趣。

他虽然承接元代书风,也极力写出自己的面貌,终成一家。

他的书法已体现出摆脱元代书风的趋势,开启明代书风。

宋克工小楷,而草书成就最高,尤其是宋克的章草更为突出。

宋克承元代章草的余波而堀起,使章草重放光彩。

宋克章草师法皇象、索靖而能自成面目。

皇象章草去古近而显古朴,赵孟頫章草工丽逆媚,宋克章草则险劲豪放。

宋克章草不失古意又有变化,打上了明代书法的烙印。

宋克在章草中渗入了今草的笔法,而且还把章草,今草、狂草融于一炉,“合章、今、狂而一之”,这种相互融会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另外,宋克还把揩、行、今草、章草融合在一起书写,诸体相杂,别出心裁。

宋克对章草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当然,在元代书风的笼罩下,宋克书法虽然表现出摆脱元代书风的发展趋势,仍然没有体现出明代独立的时代风格。

宋克书法不仅影响着明初的书坛,而且对以后的“吴门派”书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祝允明祝允明各体皆精。

小楷以钟繇、王羲之为法,肃穆端庄,凝重静雅,古朴厚重,深得钟王神韵。

行书洒脱活泼,融会诸家,自成面貌。

草书成就最为突出,有明代草书第一人的美誉。

他的狂草出于张旭、怀素而自成一家。

祝允明晚年以狂处世,狂草奔放粗犷,不计工拙,信意挥洒而法度不失。

有人对他的草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散乱、野狐、怪俗、恶态”。

对他的草书不能求全责备,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他在信意挥洒之中偶然也会出现个别败笔,然而只是美玉之瑕,而非黄土之金。

自张旭开狂草之先,后有怀素继起,宋有黄庭坚称善,他者大多以今草为能,善狂草者鲜见。

祝允明承张旭、怀素狂草遗风,宏而扬之,自成一格,使明代书坛为之一振,实难能可贵。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确定祝允明在明代书坛的重要地位。

《启功丛稿》中说:“祝书在明中叶声名籍甚,盖其时华亭二沉之风始衰,吴门书派继起,祝氏适当其会,遂有明代第一人耳。

”祝允明小楷精湛,草书风骨烂漫,一扫“台阁体”妍媚甜俗之风,以古拙雄强,豪放纵逸的书风在明代中叶耸立起一座高峰,从而摆脱了元代书风的笼罩,使明代书法中兴,卓然成为明代之书。

在孤独中品味艺术之美——徐渭书画艺术风格探析

在孤独中品味艺术之美——徐渭书画艺术风格探析
徐 渭 的作 品几 乎 是 他 一 生 孤 独 、压 抑 、苦 闷彷 徨 心 境 的写 照 。他 一 改 吴 门文 人 画 派 花 鸟 画 自然秀 润 、 典雅 静 婉 的绘 画 风 格 ,而 是 真正 发挥 了中 国画 笔 墨纸 张特 殊 效果 ,把 水 墨花 卉 大写 意 推 向颠 峰 并开 宗立 派 。在 花 鸟画 中,他 不再 是传 统 的 以型 写神 的 画法 ,而是 主 要是 抓住 描 摹对 象 的精 神特 质 ,进 入 “ 似 与 不似 之 间 ” 的巧妙 境 界 ,借 以抒 发 自己独特 的主观 感 受 ,这 并不 是浮 夸 的画 风 ,不 论 是 形 象 、用 笔 还 是 墨 色 都 充 满 了 个人 的感 情 色 彩 。在 这 一 点上 ,对 后 人 的诸 多大 家都 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如清 初 的八大 山人 、石 涛 、扬八 怪 ,尤 其 是黄 慎和 郑 板桥 等 ,都 从他 别 具一 格 的 画风 中 吸收 艺术 营 养 ,他 为 中国 画艺 术 的发 展和 创新 作 出 了不 可磨 灭的 贡献 。 2 . 晚 明狂 草书 法发 起人 徐 渭 自己尤 以书 法 自重 , 对其 书法 颇 为 自负 。 生前 ,他 曾 对 自己 的作 品有 过 评 价 ,认 为 : “ 吾 书 第 一 ,诗 二 , 文三 , 画 四 。”他 一 生 反 “ 俗 ”书 , “ 俗 ”者 ,从 众 也 ,如 此则 “ 天 下 无 书 矣 ” !追 求不 与人 同的孤 高 境界 ,才 造 就 了 “ 臻 玄达 圣 ”的 书 法 艺术 ,树 立起 了一座 属 于 自己同 时属 于历 史 的艺术 里程 碑 。 徐 渭 的 书法 正如 其 人 , 行 笔如 天 马 行 空 , 与 沉 闷 的 明 代前 期 书坛 对 比显得 格 外突 出,在 明代 书 坛上 别 具一 格 。他 崇 尚书 法 的磊 落 不平 之 气 及 笔 意 奔 放 的气 势 ,精 于 对 笔 墨 技 法 的 掌 握 控 制 ,最擅 长 、 成就 最高 的 是气 势磅 礴 的狂 草 ,笔 墨 恣肆 、满 纸 狼 藉 ,跌宕 起 伏 的节 奏 ,这些 都 令人 为 之震 撼 。 明代 文豪 袁宏 道 撰

徐渭的一生——精选推荐

徐渭的一生——精选推荐

徐渭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诗⼈、画家、书法家,他还是军事家、戏曲家、历史学家。

然⽽,他亦是杀⼈犯、精神病患者。

他才华横溢,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和报国愿望,但却连举⼈也不曾考取,中年⼜因弑妻⼊狱七载。

他开创了中国⼤写意画派,成为中国美术史不可逾越的坐标。

如今他的⼩品随笔都成为艺术市场的宠⼉,动辄上千万,⽽当年他靠卖字画度⽇,却不能糊⼝,终于潦倒⽽死。

临终时除了陪伴他的⼀只狗连⼀铺席⼦都没有。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和书画⼈⽣,代代流传。

他的故居—青藤书屋,历尽四百余年的⼈世沧桑,还依然保存在他的故乡绍兴,维系着后⼈对这位笔墨纵肆,⽣命清寂的⽂学艺术家的恒久敬仰。

他的名字就是徐渭,徐⽂长。

⼀、出⽣官宦却地位卑微徐渭(1521—1593年 ),明代杰出⽂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字⽂长,⼜号青藤⼭⼈、天池⽣、⽥⽔⽉等。

浙江⼭阴(今绍兴)⼈。

他出⽣于官宦世家,他的⽗亲曾在贵阳当过县令,⼜做过四川夔州府的同知。

但徐渭早年的⽣活并不愉快。

因为他是⼩⽼婆所⽣,他的⽣母是个婢⼥,地位低下。

这就必然导致了他在这个家中也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特别是在他刚刚出⽣百⽇后其⽗亲就死去,更使他从⼩就遭遇家中他⼈与外⼈的冷眼。

夫⼈苗⽒倒是将他当作亲⾻⾁抚养,但那是有⽬的的,只想把他占为⼰有。

并在徐渭⼗岁那年,苗夫⼈就把他的⽣母逐出了家门。

幼年夺母,给徐渭幼年的⼼理造成了抹不去的阴影。

他的两位同⽗异母的哥哥⼤他⼆⼗多岁,更是不把他放在眼⾥。

徐⽂长由苗夫⼈抚养到⼗四岁,苗⽒也死了,他只好随兄长⽣活。

21岁那年,他找了个⽼婆,姓潘,因他⽆钱娶妻,故只好⼊赘潘家。

上门⼥婿的⽇⼦当然不那么⾃在,⼀个聪明敏感的⼈,处处受着压抑。

26岁时,潘⽒死了,他没法再在岳⽗家待下去,就主动搬了出来,在绍兴的街⾯上,租了⼏间⼩屋,招⼏个⼩孩,想以教书糊⼝,但却朝不保⼣。

没办法,他⼜去了杭州,为⼏个富家⼦弟伴读,过着寄⼈篱下,⽆着落的⽣活。

他后来孤独、执拗、偏激、多疑的性格,应当与他的成长环境有着极⼤的关系,⼼灵上的阴影越积越厚。

徐渭草书《龙溪号篇》辨伪

徐渭草书《龙溪号篇》辨伪

徐渭草书《龙溪号篇》辨伪贾砚农【摘要】本文讨论的草书<龙溪号篇>,既被<中国古代书画图录>收录(陕2-03),也为刘九庵先生<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收录,可见它是一件不容小觑的书法作品.但这件作品从文字内容到书法风格,水平的角度看,都表明这是一幅仿徐渭书法的赝品.笔者希望通过个案的辩伪,来提高我们对徐渭书法风格的认识水平.【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5页(P97-101)【关键词】徐渭;书法;《龙溪号篇》;辨伪【作者】贾砚农【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生前名不出乡党,但在他死后不久,却被提倡“性灵说”的文坛巨子袁宏道发现,并竭力宣扬,称他的诗文“一扫近代芜秽”,推为“有明一人”。

他“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以至“一时名公钜匠,浸浸知向慕云。

”[1]从傅琼2004年的《百年徐渭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近年徐渭研究的热闹景象,傅琼把百年徐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2一1960)有专著1部,论文8篇;第二阶段(1961一1979)有专著6部,论文53篇;第三阶段(1980一2002)有专著24部,论文213篇。

[2]如果检索中国知网,2002年至2008年期间,国内的上网硕博论文,关键词为徐渭的有28篇,其中与书画相关的研究有11篇,(此外未入网的,以及台湾等地的研究者也不少数),可以说徐渭研究是近几年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笔者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做过不完全统计,现在流布人间的徐渭书迹(含绘画题款)有200多件。

刘九庵先生在《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的《前言》中还说:“书画鉴定当以目鉴为准,辅以必要的考据。

徐渭书风的分期特点及成因

徐渭书风的分期特点及成因

徐渭书风的分期特点及成因徐渭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高2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徐渭书风的分期特点及成因文/辜广生图/阴山工作室徐渭是明代一位书法大家,也是我国书法史上非常有影响力、也非常有争议的巨匠。

他的书风狂放奇崛、奇幻多变、以动为用、恣情任性。

在审美指向上,其多元丰富的风格特征非但没有使他的书风显得散乱游离和飘乎不定,反而显示出更多的创造性与可读性。

他疏狂不羁、眼空千古,性情、气质具有常人难及的多重性,从而形成了其书风多变和狂态不羁的特征。

徐渭《草书岑参诗轴》纸本 353cm×104cm 西泠印社藏一、青少年时期:孤傲与轻狂徐渭的生母是徐渭的父亲第二个妻子苗氏的陪嫁丫头。

徐渭出生百天后,父亲病故。

苗氏因无生育,徐渭一直依苗氏而居。

对嫡母苗氏,徐渭充满了感激,她是整个家庭的支柱,是他的衣食之源,不惜血本地教养他。

但在徐渭10岁那年,因家道衰落,苗氏赶走了徐渭的生母和一批仆人,他对苗氏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徐渭在他晚年为自己所作的年谱《畸谱》里写道:“苗宜人渭百身莫报也。

然是年似夺生我者,乃记忆耳。

”这一年,嫡母把生母扫地出门了,这只是矛盾的总爆发,此前肯定发生过更多的事情,徐渭身处其中,袒护任何一方他都做不到。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一个幼小的心灵多半会变得善感起来,对身边的环境,这样的小孩也多半会比一般小孩有着更多的敏感。

这种气质也直接培养和影响了徐渭的创作情感的丰富性。

诚如徐渭一大解人袁宏道所说的,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堰、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的自然物相与徐渭相融相化而待其创作,既可放意千里,又能鬼语秋坟。

另一方面,徐渭从小就显露出的出众才华也让他获得了“自信”,甚至有些轻狂。

他6岁时,“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

8岁学作八股文,一天能写出几篇小文章,被老师称赞是神童。

10岁时,还因在公堂上当场作《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得到山阴知县的赞扬;仿杨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被称为神童,绅士们又比之为刘晏、杨修。

徐渭草书经典代表作《春雨诗帖》长卷高清呈现!

徐渭草书经典代表作《春雨诗帖》长卷高清呈现!

徐渭草书经典代表作《春雨诗帖》长卷高清呈现!
徐渭(1521—1593),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田水月、天池生、青藤道士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年十二为诸生,屡应乡试不中。

曾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幕客,为其策划抗倭。

性不羁,诗文书画奇纵恣肆,风格鲜明。

书法学米芾,奔放苍劲中见姿媚,自评:“吾书第一,诗第二,文三,画四。

”著有《徐文长全集》。

释文:
春雨剪雨宵成雪,长堤路滑生愁绝。

军中老将各传书,二十四蹄来蹴铁。

邀客行湖一客无,高楼立马问当垆。

吴姬脸上胭脂冻,回道张筵待客酤。

湖中鲤鱼长尺许,作羹送酒怜吴女。

城南画角两三声,梅花吹落城南浦。

城南浦烟如缕,人归马亦还其主。

明朝湖畔雪晴时,还看青山插高处。

守宫夜落胭脂臂,玉阶草色蜻蜒醉。

花气随风出御墙,无人知道杨妃睡。

皂纱帐底绛罗委,一团红玉沉秋水。

画里犹能动世人,何怪当年走天子。

欲呼与语不得起,走向屏西打鹦鹉。

为问华清日影斜,梦里曾飞何处雨。

隆庆春之望后,时接初夏矣。

莼鲈既盛,二张君扶木以归。

酒馔以既倾,书此为别。

天池道人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渭传世书法徐渭传世书法2014-01-22 果成画坊徐渭—书法史上的梵高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陶望龄《徐文长传》)可见对其书法的自许及钟情。

袁宏道云:“(徐)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诚然,作为一时才人、一时狂士的徐渭是绝不会为法所缚的,即使是学书道路的起点——临摹古人书法,徐渭也要有自我,不肯屈膝于古人。

其《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云:“非特字也,世间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才而合,忌真我面目哉?”并主张“取诸其意气而已”。

徐渭学书,曾浸淫于宋黄庭坚、米芾、苏轼诸家,并上追钟繇、索靖、“二王”,而以流传徐渭书迹来看,何曾有一笔似古人?而玩其笔意,又何尝有一笔不是古人?此正是徐渭善取古人“书神”,而始终不失自家本色,故有英气生趣而“精奇伟杰”(陶望龄《歇庵集》)。

徐渭论书,还特讲“天成”,即人的内在素质。

尝云“夫不学而天成者尚矣,其次则始于学,终于天成”,而“天成者非成于天也”,是“罔乎人而诡乎己之所出”(《徐文长佚草》卷二)。

徐渭才学,三教九流无所不能,著述丰而杂,有《徐文长佚草》十卷,《徐文长全集》三十卷、《徐文长三集》二十五卷、《徐文长佚稿》二十四卷等诗文著述。

戏曲方面有《四声猿》、《歌代啸》、《南词叙录》、《旧编南九宫月录》及《十三凋南曲音节谱》各一卷、《嘲妓》、《黄莺儿》等散曲;注释评校类有《李长吉诗注》、《庄子内篇注》、《分释古注参同契》、《黄帝素问注》、《楞严经解》、《淮海集》四十卷等;纂辑杂录者有《笔玄要旨》、《玄抄类摘》、《通俗云笺》、《茶经》、《酒史》等等。

其画,笔墨纵恣,气势磅礴,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大写意的新途径。

如此多端而博渊的才学,与其书法融会贯通,聚于笔底,正是“天成”之功。

传世书法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苏州博物馆藏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纸本,高352厘米,宽102.6厘米,鸿篇巨制,骇人心魄,其书法棱角毕露,不避败锋,点画支离,结构破碎,布局散乱,而强心铁骨,其中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宛然可见。

此轴书法以法度而言,可讥为“野狐禅”之类,而以“书如其人”、“书为心声”,书法之所以解“尤物移人”的本体来看,此轴书作抒发震荡的心绪,激烈的情感,狂放的才情,洗刷胸中之碗磊,这与其晚年“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之悲愤、压抑、无奈的心境相合,故见情见性,真挚感人,允为神品。

与此轴成对的徐渭《行草应制咏剑轴》亦同藏苏州博物馆,当两轴同时悬张于壁间时,只见满纸云烟,遍壁惊涛,令观者血脉贲张,不禁情绪激越、思绪狂奔,无不有观止之叹。

《应制咏墨》调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曰:“侯拜松滋,守兼楮郡,绛入品秩多般。

龙剂犀胶,收来共伴灯烟因。

炼修依法,印证随人,才成老氏之玄。

是何年,逃却杨家,归向儒边。

红丝玉版霜毫畔,苦分分寸寸,着意磨研。

呵来滴水,幻成紫雾蛟蟠。

有时化作苍蝇大,便改妆道士衣冠。

向吾皇,山呼万岁,寿永同天。

”奇思伟构,入情见性。

徐渭《行草应制咏剑轴》纸本,高352厘米,宽102.6厘米,丈八巨制,气势恢宏,以草书笔意写行书,点画纷披,率意驰骋,形章如卷,满纸云烟,摄人心魄,为其晚年书法代表作。

此轴今藏苏州博物馆,同时尚有《行草应制咏墨轴》与此轴相俦,成对巨制,洵为伟观。

据记载,徐渭当另有《咏纸》、《咏笔》、《咏砚》等轴,皆调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惜今已佚。

《咏剑》词曰:“欧治良工,风胡巧手,铸成射斗光芒。

挂向床头,蛟鳞—片生凉。

枕边凛雪,匣内飞霜,英雄此际肝肠。

问猿公,家山何处,在越溪傍。

见说,胡尘前几岁,秋高月黑,时犯边疆。

近日称藩,一时解甲披韁。

即令寸铁堪消也,又何劳,三尺提将。

古人云,安处须防,但记取,戎兵暇日,不用何妨。

”亦是精伟奇杰,颇见才识。

徐渭行书《白燕诗轴》纸本,纵264.1、横73.5厘米浙江天一阁博物馆藏释文:一时伴侣自应非,海路空长遇亦稀。

汉将玉门投老入,赵妃雪夜待人归。

孤回夏日摇寒色,渐下秋空见羽衣。

已识朱门无可托,玉楼天上任高飞。

白燕三。

大环。

行书白燕诗七律一首,原有四轴,此为第三轴,题曰“白燕三”,用羊毫书写,精力充足,结构平衡,字字行行有磊落之气,笔法如走龙蛇,融会贯通。

明末张岱赞称:“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余亦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款署“大环”,钤有“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白文二方印。

徐渭草书《七律诗轴》纸本。

纵209.8厘米,横64.3厘米,4行。

故宫博物院藏。

书法笔势酣畅,锐气十足,用笔纵肆淋漓,放浪开张,满纸云烟,摄人心魄。

释文:春园细雨暮泱泱,韭叶当篱作意长。

旧约隔年留话久,新蔬一来出泥香。

梁尘已觉飞江燕,帽影时移乱海棠。

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

醉间经海棠树下,时夜禁欲尽。

天池山人渭。

徐渭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纸本189.5×60.3cm 上海博物馆藏。

钤印: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漱仙(白文)释文:幕府秋风入(日)夜清,淡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含(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

&lt;高&gt; 徐渭此件用笔枯润相间,苍劲中具姿媚,笔意奔放飞动,有飞流急瀑态势;又仿佛百舸争流,渴骥奔泉状,推为徐渭晚年之作。

钤“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漱仙”白文印记。

徐渭《草书岑参诗轴》纸本,353cm×104cm 西泠印社藏。

释文: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徐渭徐渭《墓表赋》纸本163.7×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草书诗轴》纸本,行草书,纵123.4厘米,横5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一篙春水半溪烟,抱月怀中枕斗眠。

说与旁人浑不识,英雄回首即神仙。

徐渭《草书诗轴》纸本,中国美术馆藏。

释文:幻有知花,践无尽波,一刹那间。

坐见波罗徐渭《赋得夜雨剪春韭》,行书纸本。

纵166厘米,横6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行书萧疏爽逸、苍劲奇倔。

其用笔沉着浑圆,颇有黄庭坚一波三折的之意,而飞动跳跃的笔法又有米芾的情趣,颇能代表徐渭的风格。

徐渭《题画诗》徐渭《花卉图卷题诗》徐渭《女芙馆十咏》,行书纸本,纵30.8厘米,横22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徐渭《草书千字文》局部纸本,高31.2厘米,横495厘米荣宝斋藏。

徐渭《行书七言联》徐渭行书《白燕诗轴》纸本,纵264.1、横73.5厘米浙江天一阁博物馆藏释文:一时伴侣自应非,海路空长遇亦稀。

汉将玉门投老入,赵妃雪夜待人归。

孤回夏日摇寒色,渐下秋空见羽衣。

已识朱门无可托,玉楼天上任高飞。

白燕三。

大环。

行书白燕诗七律一首,原有四轴,此为第三轴,题曰“白燕三”,用羊毫书写,精力充足,结构平衡,字字行行有磊落之气,笔法如走龙蛇,融会贯通。

明末张岱赞称:“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余亦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款署“大环”,钤有“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白文二方印。

徐渭《草书白燕诗卷》纵30厘米,横420.5厘米。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录自赋《白燕诗》四首。

该诗卷为后三首。

1984年初移交绍兴市文管会保管。

释文:西飞岁岁侯青阳。

花发名园何处藏。

天子郊禖呈瑞色。

主人台榭有辉光。

轻翰掠雨绡初剪。

小尾流风练愈长。

万里东归看易没。

海天元是白云乡。

一时伴侣自应稀。

海路空长遇亦非。

汉将玉门投老入。

赵妃雪夜待人归。

孤回夏日摇寒雪。

渐下秋空见羽衣。

却说朱门无可托。

玉楼天上任高飞。

素壁红芳照苑墙。

冲花泛羽唼群芳。

霜迷万瓦单栖渺。

草绿千堤片影凉。

云母屏深低袖。

水晶帘动拂流黄。

西园蝴蝶浑无赖。

暗粉飘尘上海棠。

白燕四首。

书似镇南朱内史一笑。

天池徐渭。

徐渭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高2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车)金鼓振,征西(羽)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鳞鲸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天池道人渭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