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简介简介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郭小川鉴赏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郭小川鉴赏一、郭小川的生平与创作郭小川,原名郭文祥,字小川,号石泉,出生于XXXX年X月X日,祖籍河南省洛阳市。
他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被誉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郭小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
郭小川的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郭小川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忧虑,也有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这些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1.鲜明的时代特征郭小川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善于捕捉时代的脉搏,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小川的诗歌作品主要表现了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旧社会的不满;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的诗歌作品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命运和心灵的成长;进入80年代,郭小川的诗歌作品则更加关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得郭小川的诗歌作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深刻的思想内涵郭小川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之中。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生、自然、历史、民族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使得郭小川的诗歌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3.独特的艺术风格郭小川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自由诗的形式,将诗歌的表现手法发挥到极致。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修辞手法、独特的韵律结构以及富有哲理的内容。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郭小川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郭小川一、人物简介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

郭小川一、人物简介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抒情诗人之一。
1919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
“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1936年开始写诗。
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到延安中央研究院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丰宁县县长。
1948年起先后在《群众日报》、《天津日报》工作。
1949年随军南下,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处长。
1950 年出版诗集《平原老人》。
1954年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1955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
1956年出版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次年又出版《致青年公民》。
作品热情奔放,富有号召力。
以后又出有长篇叙事诗《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
1962年后,受聘为《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其间,走遍大江南北,出版诗集《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作品讴歌了创业时代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表现了战胜困难的昂扬精神,色彩浓丽,粗犷奔放。
“文化大革命”中,屡遭迫害,到“五·七干校”劳动,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1976年10月由河南返京时不幸逝世。
郭小川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
诗人还善于把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自身日益成熟的诗歌艺术结合起来,借助浓郁的抒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起长久的思索。
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体、自由诗、新辞赋体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丰宁县凤山镇石东胡同郭小川故居郭小川与家人生活中的郭小川二、人物侧记1、革命诗人郭小川郭小川精选集郭小川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勤勉劳动,顽强战斗,始终充满着活力的一生。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 ——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杨 洋120世纪50到60年代中国新诗代表人物郭小川,生于1919年,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国家危难之际,郭小川在赴延安途中参加了八路军,积极参与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并在抗战过程中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
抗日战争前期的作品《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虽略显稚嫩,但仍能感受到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感情。
1941年至1945年,他在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
1945年后曾任丰宁县县长。
这一时期他继续业余写诗,在《新诗歌》《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
建国后在中南地区新闻和宣传部门工作。
1955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开始致力于写政治抒情诗。
“文革”期间曾受到运动影响被下放到湖北威宁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意外离开人世。
郭小川一生徘徊于战士与诗人双重身份,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战士的热情与诗人的浪漫。
1960年,郭小川41岁,此时党中央开始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接着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1年初,中共中央又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生产,3月又在广州召开会议,决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随即从中央到地103方掀起了下基层的热潮①。
1961年,42岁的郭小川在东北度过了人生难得的时光,短暂却又难忘。
此前,郭小川曾几次致信上级领导,要求调动工作或休假,均未如愿,这次终于如愿以偿获得宝贵的访辽机会。
厌倦机关工作想要逃离的郭小川,获得了前往鞍山、抚顺参观访问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郭小川创作热情饱满高涨。
在沈阳,他不顾旅途艰辛舟车劳顿,创作了生平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下山》;在煤都抚顺创作了《煤都的回声》、《胜利矿纪事》(四首)、《矿工不怕鬼》、《婚期问题》、《煤都夜景》等五首组诗以及《老矿工的爱情》《别煤都》;在钢都鞍山,创作了《追踪老孟泰的脚步》《鞍钢一瞥》《出钢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首诗。
郭小川《望星空》

郭小川《望星空》教学要求:1、掌握《望星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2、结构上的断裂及其内在的意蕴;3、本诗在当时的突破性之表现。
一、郭小川概述1、简介:郭小川(1919.9.2—1976.10),男,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
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
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
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
1962年郭小川调人民日报社任记者1966年被批判斗争、靠边站1968年被揪回作协批判、蹲牛棚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3年被江青诬为修正主义分子1974年因林彪案被隔离审查1975年致胡乔木“万言书”1976年因吸烟失火窒息身亡,终年57周年。
生前出版诗集10部2、郭小川诗歌的突破与探索:《一个和八个》在题材和思想的探索上,无论于诗人个人还是整个诗坛,都是个惊人的突破。
诗中叙述的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军临时随军监狱里一个奇特的“犯人”王金的故事。
他是我军的营教导员,因为特务嫌疑,跟三个出名的惯匪、四个开小差的士兵和一个奸细关在一起。
与一帮社会渣滓为伍,实在痛苦已极,然而他又难以自辩。
他的案情复杂:受党的派遣到天津海河做地下工作,不幸被日寇逮捕;临准时在一位无名难友的帮助下,潜水逃生,回到了自己的队伍里。
正当他努力为党工作时,却受到一个奸细案件的牵连,所有的证明材料都不利于他,同难人又死无对证,因此他无法取得组织的信任。
当时解放区正面临着日寇的大扫荡,严酷的环境不容许作进一步审查,结果他与那八个犯人一起被判处了死刑——这个故事也许太可怕了,但实际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
诗人涉猎了一个文学创作望而生畏的领域,让主人公经受了一种特殊的考验。
郭小川

(三)叙事诗
《白雪的赞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深深的山谷》、 诗集《将军三部曲》
作品赏析《望星空》
(1959年初稿)
主题内容:这首诗歌无疑也是“颂歌式”的政治抒情诗, 也是肯定人的力量,歌颂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美好的人 间天堂的诗作。 个性特色:在政治抒情的同时,也融入了对人性、人生、 自身命运的思索,所以郭小川的这首诗歌与同时代的其 他颂歌相比,体现了明显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色彩。表现 出了惆怅迷惘,与当时乐观的时代气氛多少有点不协调。 (所以,也是后来遭批评的原因吧。) 艺术手法:全诗采用抑扬顿挫、虚实结合的手法,鼓舞 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珍惜短暂的人生,努力开创美好 的未来。 风格:抒情由浮泛激荡转向凝重深沉。 但是显得有点冗长拖沓。全半部分铺垫太多,即抑的部 分太多,所以使后面扬的部分显得有点无力,不够有气 势。容易给人产生“宇宙永恒、人生渺小”的误解。
生平 简介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 北丰宁县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郭小川建国后的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55年—1956年,青涩阶段。 激情豪迈,直抒胸臆,以政论家的头脑和战土的姿态 召唤人民投入火热的斗争,主要表现革命斗争、社会 主义建设、进军的主题,但在艺术方面却不够成熟, 政治性的议论往往代替了艺术形象的创作。如《向困 难进军》、《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1957年—1959年,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开始挖掘复杂的生活 内容和新的题材,不再满足于诗的表层鼓动作用,而追求 深沉的情感内蕴。 他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写了叙事诗《白雪朗赞歌》、《深 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和《将军三 部曲》。这些作品显示着诗人对生活认识与思考的加深, 并逐步由以政治语言鼓动读者,向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感染读者的方向转变。《望星空》标志着诗人在抒情方面 的探索,抒情由浮泛激荡转向凝重深沉。遗憾的是,他的 这种探索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没有能够继续下去。 1960年—1975年,回归阶段。 重新走上政治命题,努力避开表现人性、个性、宇宙人生 的主题,重现激荡、锐利的情绪。
郭小川简介

郭小川简介(一):郭小川简介郭小川(1919-1976),当代诗人。
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
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
1941年初到延安,长期在部队和地方做基层工作。
1949年随军南下。
1955年起,曾先后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及《诗刊》编委等职。
文革期间,遭受四人帮的长期迫害。
1976年10月18日在河南安阳逝世。
其著作有《平原老人》、《致青年公民》等十多个诗集。
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小川诗选》。
郭小川简介(二):郭小川简介马铁钉,他始终称自己是乡村诗人,是劳动人民,所以被称为劳动战士诗人。
郭小川简介(三):郭小川简介郭小川(19191976),我国文学界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
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
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齐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
一二;九运动后,他用心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此外还有音乐艺术家。
郭小川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齐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
一二;九运动后,他用心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师三五九旅先后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
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县长,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
一九四八年夏,他转到新闻战线,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修改部主任。
一九四九年五月随军南下。
武汉解放后,他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超多的思想杂谈,在群众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郭小川贺敬之等

诗歌艺术特色
2)重视诗歌形式的改造与革新。郭小川曾经说:“读者可以看到我 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民歌体、新格律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 其他各种体,只要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 呢?”(《月下集· 权当序言》) 郭小川创造性地继承了感物言志的古 代诗词传统,还就诗体格式进行了多方面尝试,楼梯式、 “散曲” 式的自由体、民歌体和新辞赋体是他广泛运用的四种诗歌形式。被 誉为是诗歌“技术革新的能手” 。 楼梯式是将长句拆行,错落排列,大体讲究押韵和齐整,主要用于 政治抒情诗;“散曲”式的自由体节奏比较舒缓流畅,易于讲述故 事和刻画人物,主要用于叙事长诗;民歌体和“新辞赋体”的特点 大体一致,都讲究押韵、对称,善用渲染和铺陈手段,具有鲜明的 节奏感和旋律感,主要用于抒情短章或少短一点的政治抒情诗的写 作。如《祝酒歌》中的诗句:“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 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工人啊,美在内。”琅琅上口,可以吟 唱。
诗歌创作特征
在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中,郭小川通过一次大的战役爆发之前、战 役进行之中和取得胜利后三个战争横断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位人民军队的 高级指挥员的光辉形象,展现了一个革命者身上所应该具有的丰富的人情、 人性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其中塑造的将军形象令人难忘。是最成功的叙事 长诗。 在《一个和八个》中,通过一个被打成特务嫌疑的革命战士的一段特殊经 历,刻画了一个战争年代对党忠诚、对革命忠诚的八路军战士的光辉形象, 反映了一个革命者生死不渝的坚强信念。这是郭小川最耐人寻味、最具有 哲理意义、最独特的一首叙事长诗。(王金;同名试验电影,陈凯歌、张 艺谋) 《白雪的赞歌》(于植、丈夫、医生)、《深深的山谷》 (大刘、小云、 知识分子爱人、指导员丈夫) 、《严厉的爱》 () ,被称为“爱情三部 曲”。这三部作品均以战争年代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爱情纠葛、家庭问 题的描写,透视了人生、感情和道德的价值,揭示了真正的革命者的高尚 情操。
郭小川诗歌创作故事

郭小川诗歌创作故事摘要:一、郭小川简介二、郭小川诗歌创作背景三、郭小川诗歌特点四、郭小川代表作品介绍五、郭小川诗歌创作故事案例分享六、郭小川诗歌对后世影响正文:郭小川,原名郭熙,是我国著名诗人,生于1919年,逝于1976年。
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背景丰富多样,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紧跟时代潮流。
在郭小川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新旧社会的思考,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些元素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成为我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郭小川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同时,他又善于运用民间语言和俚语,使诗歌更具有生活气息,贴近人民群众。
郭小川的代表作品有《太阳初升的时候》、《白雪覆盖的田野》、《海口夜泊》等。
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被誉为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故事中,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热爱诗歌的青年,成长为一位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著名诗人。
他坦言,自己的诗歌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他的诗歌故事,既是对他个人创作的总结,也是对我国诗歌发展的见证。
郭小川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激发了广大青年的创作热情,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总的来说,郭小川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我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小川简介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郭小川简介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郭小川简介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郭小川(1919——1976),先后出版《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诗选》等十余本诗集。
郭小川(一九一九——一九七六),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一九三三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
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
“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师三五九旅先后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
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县长,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
一九四八年夏,他转到新
闻战线,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
一九四九年五月随军南下。
武汉解放后,他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在群众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一九五三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作为一个诗人,郭小川在抗日战争前期写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诗篇,虽然稚嫩,存在着尝试和摸索的痕迹,但是它们表达了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真挚感情。
也初步显示了他善于捕捉革命斗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的艺术才能。
从一九四三年以后长达十多年之久,诗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实际革命工作上,几乎没有拿起笔来写诗。
然而艰苦而丰富的革命工作实践,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给诗人带来的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却从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十年,在诗人的创作道路上算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一九五五年秋,郭小川从中共中央宣传部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
转到文艺战线以后,诗人立即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为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事业高唱颂歌和战歌。
他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是献给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投入火热的斗争》。
这首诗以他过去的诗歌中所没有的磅礴气势,唱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公民们!
这就是
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的每一秒种
都过得
极不平静,
它的土地上的
每一块沙石
都在跃动,
它每时每刻
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火热的斗争,
斗争
这就是
生命,
这就是
富有的
人生。
随之,诗人的炽热诗情便一发而不可收,于一九五五、五六两年,陆续写下《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等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组诗,其诗作进入了爆发期。
诗人在回忆这个时期的创作时这样说过:“当我因为走上文艺岗位而重新写作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号召已经响彻云霄,我情不自禁地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姿态,写下一行行政治性
的句子,简直就象抗日战争时期在乡村的上墙书写动员标语一样……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的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热的斗争’。
”诗人达到了目的。
他那政论家的头脑,创业者的胸怀,战士的嫉恶如仇,为新事物大喊大叫的歌喉,使他的诗歌象战鼓象号角催动人们前进,在青年读者中产主了热烈的反响。
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成功所陶醉。
他说:“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
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郭小川在政治上是个不断革命的战士,在艺术上则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诗人。
一九五七至五九年间,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克服议论多于描绘的缺点,并从题村的开拓上、思想内容的深化上,以及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他这个阶段的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九五七年的三首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和一九五九年的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叙事诗《严厉的爱》以及抒情诗《望星空》。
这些诗作表明诗人已经不满足于用鼓动性的政治语言去激动读者,而力图发掘我们伟大人民和革命战士的心灵美,从人民生活中去提炼那种“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并通过巧妙而奇异的构思表现出来,使读者读了不止发生暂短的激动,而且能引起长久的深思。
诗人的探索精神及其实践,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然而在五十年代末左倾思潮
泛滥的时候,诗人却遭到了无端的指责,《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和《望星空》以及当时尚未出版的《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都被批评为“思想感情不健康”。
历史是最公正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些诗篇不仅对诗人自己的创作而且对我国当代诗歌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推进。
进入六十年代,郭小川的诗歌从思想到艺术都更成熟了。
一九六○——六二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严重的困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面对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努力反映了这个严峻而风发的时代,写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和《秋歌》等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强烈战斗气息的诗篇。
一九六二年十月,诗人调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这三年多,他西出阳关,东泛大海,钻森林,踏沙漠,足迹遍全国。
诗人根据自己对战斗在各个不同岗位上的我国人民的火热斗争生活的观察体验,以深切的感受,写下了《林区三唱》、《西出阳关》、《昆仑行》和《春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五十年代末,诗人对作家的独特风格问题谈了极其精湛的看法,他说:一个作家,“他的精神状态一定是非常崇高,他永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用共产主义的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理解一切;然而,他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样作家的作品一定是服务于人民的,忠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的;然而他有的是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即使他的作品不署名,你也可以大致猜中是他的。
”六十年代,他的创作就达到了这种境地,他成了一位具有独特
风格的优秀诗人。
“同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地可以兼有战士和诗人这两种称号的人!”
在十年动乱期间,郭小川经受了阶级斗争的严峻考验。
林彪、“四人帮”对他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围攻、诬陷、迫害,但他始终不屈服,不苟安。
在歌喉被紧紧扼住的时候,他还握着自己的笔,以刚直不阿的气概表达了革命战士不畏权势、不畏强暴的信念与誓言: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
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对刀丛。
——《秋歌》
郭小川不傀为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真正的战士。
不幸的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摧残,正当盛年的诗人在刚刚看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胜利就溘然长逝了。
他的诗人兼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将置身于优秀诗人的行列,放射着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