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自学考试串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北大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知识点(2)

北大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知识点(2)

第四章注意(⼆)(重点章节) 第⼀节选择性注意:近期的研究 1、当N次试验中的⼲扰项成为N+1次试验中的靶⼦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这种现象称之为负启动。

P76 2、Tipper提出了⼀种类似于扩散激活的扩散抑制机制。

P77 3、Neill(1977)在实验中发现,当使⽤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

P78 4、分⼼信息抑制,主要包括特性抑制和位置抑制。

P80 特性抑制主要是在识别任务中发现的,这种任务要求被试对⽬标是什么做出反应。

位置抑制主要是在定位任务中发现的,该任务要求被试对⽬标所出现的位置⽽不是⽬标是什么做出反应。

5、返回抑制:对空间某⼀位置进⾏线索化时,如果线索与靶⼦之间的SOA⼩于300ms,被试对线索化位置反应快于⾮线索化位置,出现易化效应。

如果线索与靶⼦之间的SOA长于300ms,被试对线索化位置慢于⾮线索化位置,易化反应转为抑制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返回抑制(IOR)。

这种抑制能够保证⾼效的视觉搜索。

P80 ★Neill(1977)的⾊词实验。

P76 ⼀、实验⽬的: 在选择性注意中,没有被选择的分⼼信息对后续的加⼯产⽣什么样的影响。

⼆、实验程序: Neill使⽤Stroop⾊词任务的变式,进⾏实验。

⼀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

例如,被试先看到⽤红⾊墨⽔印刷的“GREEN(绿)”,紧接着看到⽤绿⾊墨⽔印刷的“BLUE(蓝)”。

另⼀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

这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

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

三、实验结果: 前⼀种条件下,被试的颜⾊命名显得特别困难。

Neill认为,⼀定是起⼲扰作⽤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墨⽔印刷的“GREEN(绿)”,受到了抑制。

四、讨论与结论: 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例如后来的刺激“BLUE”正是⽤绿⾊墨⽔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进⾏命名,要相对困难。

自考00471认知心理串讲重点汇总

自考00471认知心理串讲重点汇总

总论第二章注意第三章感觉第四章知觉第五章记忆第六章第七章思维第八章概念第九章第十章言语第一章总论本章考核要点1.2.3.4.5.6.7.8.考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认知心理感觉知觉低级形式;记忆高级形式。

考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注意认知的高级形式依赖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考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2、认知心理的意义真题讲练201904)A.知觉B.想象C.记忆D.注意【答案】A 1-2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1其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阶段性连续性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2、认知阶段的划分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2岁)不知道当他没有直接看到物体时,这些物体是仍然存在着。

物体恒久性概念。

即或物体没有被感知,他仍然可以意识到物体在继续存在。

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2岁)8个月的而10积极搜寻搜寻也是极为有限的。

在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认知,属于感觉运动阶段。

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守恒,让・如把这两个球中的一个作为参照,把另一个搓成泥棒,儿童会说,泥棒中泥土少,因为泥棒比球细,同时也会改变其判断,一会儿又说多了,因为泥棒比较长。

让・皮阿杰把儿童的这种运算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7—11岁)7能认知该事物的性质或特征没有改变的事实。

具体运算阶段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7—11岁)故此,泥球和泥棒中所含的泥土是相同的。

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11—17考点2:个体认知发展3、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真题讲练201904)~2 岁~7 岁~11 岁~17【答案】A真题讲练202001・)A.B.C.D.【答案】B真题讲练202001)A.B.C.D.E.【答案】BCE说明了心理现象的产生是脑活动的结果。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自考串讲笔记一、面孔识别的准确性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1)面孔的独特性;(2)对于本族的面孔人们识别效果姣好,反之则较差;(3)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二、倒摄一直会导致目击者不准确的回忆,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目击者记忆。

第六章一般知识组织1.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

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

P1362. 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P1363. 范畴大小效应: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

P1364. 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

P1405. 原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

(3)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

P1416、相关范畴:① 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

② 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

③ 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

前者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好的样例,而后者是指即不是太一般也不是太专门的一种范畴。

P142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1)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

P143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严重。

P145 第七章表象一、两种观点1.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

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非常相似的一种表征。

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2. 另一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而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心里表象。

认知心理学总复习(1章)

认知心理学总复习(1章)

认知心理学总复习(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的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不管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

这称为抽象分析法。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3、信息加工论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模拟并说明人类学习和人脑加工外界刺激的过程的理论。

4、认知认知的定义定义1: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亲瑟认为,认知是指感觉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如果没有认知过程,一切科学创造活动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科学创造主体认知心理过程的和谐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定义2:赵艳芳在“认知的发展与隐喻”一文中给认知下的定义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定义3:认知是指对态度对象所产生的感知觉、理解、判断、评价、信念.情感是指对态度对象持有的情结体验如愉快、喜欢、乐意、焦虑.、痛苦、紧张、厌恶等定义4: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从专业技术讲,认知是关于人如何获取信息,并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定义5:所谓认知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联系的反映,其对象是有关问题、资料等具体的信息,其过程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提取、应用等具体操作二、填空题1、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2、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这种类比是一种行为水平的类比,而不是结构水平的类比。

3、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指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以信息加工_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

4、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_,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1)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1)

所有英文名称只要求达到再认的程度★重点掌握(论述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 1、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

(最早)P4 2、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人有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P7 3、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

P7 第二节当前的认知心理学 1、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 2、认知神经科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3-P15 (1)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 (3)磁共振成像(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4)事件相关电位(ERP) (5)单细胞记录技术:单细胞记录是一种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技术。

第二章知觉 第一节模式识别 1、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二者之间可以有一些小的不一致。

P25 2、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P26 3、区别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P29 (1)Gibson(1969)的研究证明,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关键特征时,人们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相要花更长的时间。

(2)Garner(1979)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判断的速度快慢依赖于共用的区别性特征的数目。

(3)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

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

4、视知觉近期工作,确定了大脑皮层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离的神经通路。

P30 ①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

② where通路则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这样,为了识别外界环境中的物体和所发生的事件,特征信息至少要输送到两个不同的系统。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

福州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资料2

福州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资料2

福州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资料(2)第三章注意(一)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多种心理现象共用的一个名称,注意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与注意相关的现象:选择性注意、注意转移、分心信息抑制和集中注意。

一、Stroot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在Stroop效应实验中,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

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要花110称的时间。

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

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较大的Stroop干扰效应。

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

干扰量越大,抑制效能越低。

二、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与注意有关的两种加工层次,即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自动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自动加工是平行的,换句话说,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个项目。

相比之下,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

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

当任务包含不熟悉项目因而比较困难时,人将使用控制加工。

三、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

即在分散注意阶段,人自动地加工孤立的特征。

无关项目较多时,被试的目标觉察速度,和刺激显示中只包含3个项目,因此无关项目较少时的一样快。

结果说明,特征登记或编码是自动的。

这样,在特征整合理论中,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

这种加工几乎不需要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复习题1.“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2.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3.资源限制加工: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加工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否则材料加工就要受到影响4.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5.表征:广义表征是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特征或者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的关系或过程;狭义的表征是指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及其组织方式也即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过程可分为表征的内容和表征的形式6.本意表征:提供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的信息,而不是关于某一客体看起来像什么,并且是以坐标表贮存的,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容客体的精确表象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直接的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判断更高的上级概念的句子8.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过程,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心理认知或过程9.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从认知角度来看,表象是当前不存在的事物的一种只是表征,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10.情景记忆: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情景的记忆,接收和贮存有关于个人信息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那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11.自下而上加工:是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力加工或资料驱动力加工。

12.整体加工:知觉生成开始于整体的组织,然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即知觉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加工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这也叫做整体优先效应13.自下而上加工:由有关对象的一般知识(概念)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称概念驱动力加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自学考试串讲复习资料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北大篇)[hide][table=94%][tr][td]第一章绪论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

2.认知的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和推理等。

3.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1.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习和记忆的法则。

2.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而回忆就像从鸟舍中捕捉出这只鸟进行检查一样。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中独立出来。

4.冯特提出,心理学应该使用一种叫内省的技术,内省是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地、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冯特的仔细的严格的方法,在很多方面类似于今天的认知研究。

不过,冯特特别指出,象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构建了2000多个无意义音节。

(节省法)6.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心理学家的是威廉詹姆斯,他出版了《心理学原理》,这本著作被描述成“可能是美国最重要的心理学论述。

7.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了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它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地进行研究。

事实上,对可观察的行为的强调,使得行为主义者拒绝任何和心理事件有关的名词,如注意、表象、观念或思维。

但是,行为主义却把注意看成是心灵主义的概念,认为科学心理学中不应该有注意的地位。

8. 在欧洲,重要的新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当你努力解决一个问题时,问题的各个部分最初看起来彼此无关。

然而,随着突然的“顿悟一闪”,各个部分就会配合在一起产生解决办法。

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9. 一些心理学家把1956年9月11日确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许多重要的研究者出席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讨论会。

另一个转折点是Ulric Neisser(1967)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

第二节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一,认知科学1.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2.认知心理学是认知科学这个广泛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3.认知科学广泛领域内的理论家提出,思维涉及到外部世界内部表征的操纵。

二,认知神经科学1.认知神经科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2.对复杂的高级心理过程从神经学上所做的解释,经常是难以理解的。

在神经水平和认知水平之间架起桥梁,是一个认知的挑战。

而且,神经科学途径更可能是确定一个过程发生的大脑部位,而不是那个过程如何工作。

÷3.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知道方法):⑴脑损伤病人研究;⑵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⑷事件相关电位;⑸单细胞记录技术。

不能用在人类身上。

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有很大的区别。

纯粹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

然而,计算机程序所采取的策略和人在下象棋时所采用的策略,相似之处实际很少。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模式识别的含义与理论1.模式识别理论的主要假设,观点,彼此之间的区别?答: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

模式识别理论:⑴模板匹配理论;当我们看到字母Z时,我们能立刻认出它来。

按照模板匹配理论,我们实际上是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

在把刺激同许多不同的模板相比较之后,我们注意到匹配得最好的模板,这种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地匹配。

模板匹配理论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不足是,它缺乏灵活性。

⑵原型模型:同模板匹配理论相比,原型模型则要灵活得多。

按照原型模型,我们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

当我们看到一个刺激时,我们把它同一个原型进行比较。

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

⑶区别性特征模型: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

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

例如,字母G 包含一条曲线和一条位于中间水平线这样两个特征。

当我们看到一个字母时,我们把该字母的特征同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区别性特征相比较,而不是把字母的整体模式同一个模板或一个原型相匹配。

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整体优先效应:(完成任务)Navon要求被试或者在整体水平上,或者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

结果发现,当局部字母很小并且靠得很近时,同局部水平上的识别(即报告小字母)相比,被试在整体水平上的识别(即报告大字母),速度更快。

此外,当要求被试在整体水平上识别刺激时,局部特征与整体特征是否匹配,并不影响被试的反应时。

然而,当要求被试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时,如果整体特征同局部特征一致,那么,被试的反应要快。

上述结果表明,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

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

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

因此,上述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区别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Gibson的研究证明,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关键特征时,人们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相同要花更长的时间。

共用许多关键特征,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其潜伏期要长。

对类似这样的字母对,判断得相对要快。

判断的速度快慢依赖于共用的区别性特征的数目。

区别性特征模型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与心理学实验数据一致,也得到了一些生物学研究证据的支持。

某一个神经元可能对一个垂直的光栅有强烈的反应,而距离非常近的另一个神经元,则可能对偏离垂直方向10°的光栅有最强的反应。

一小块视皮层可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其中一些对垂直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另一些对水平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还有一些则对特异性的斜线作出特别的响应。

视觉系统似乎包含了一些专门的特征觉察器,它们帮助我们对字母和简单模式的某些特征作出识别。

有关视知觉的最近的一些工作,确定了大脑皮层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离的神经通路,即what和where通路。

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即刺激的身份或刺激是什么)。

Where通路则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⑷计算途径:既包含原型途径的一些成分,也包含区别性特征途径的一些成分。

然而,它所强调的东西不同于后面这两种途径。

计算途径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出一些基于计算机的理论。

利用这些理论,计算机能够完成一些人类所能够完成的任务,如快速的精确的三维客体识别。

通常,人们把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知觉过程叫做机器视觉。

在一个叫做成分识别的理论中,考察了三维形状的分类,这种成分识别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特定观察角度的物体,可以用一些简单三维形状的排列来表征。

将这些简单的三维形状称作几何离子。

象字母一样,几何离子能够结合成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然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则无法用成分识别模型来解释。

他们要求观察者识别一些成为碎片的物体图片。

碎片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碎片,即与几何离子一致的碎片,另一种是“非自然的”碎片。

结果发现,观察者在两种条件下对图片的识别同样地快和精确。

这些结果表明,人们首先编码整体形态,然后才对部分进行分析。

这显然同成分识别模型的观点相反。

2、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我们所讨论的模式识别所强调的是自下而上加工,也叫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

与刺激有关的信息来自感受器,这些信息触发了模式识别过程。

简单的基础水平特征的结合,使我们能够识别更复杂的、整体的模式。

然而,事实上,知识和期望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客体。

这样,除了自下而上加工之外,模式识别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过程,即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

词优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k)出现在非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

3、过去经验和模式识别(掌握实验方法、发现问题、说明问题……P36图):Schacter和他的同事(1991)证明,与物体有关的过去经验,的确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物体。

这些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三维物体的图画。

其中一些物体称作可能图形,从结构上看,这些图形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存在。

而另一些物体称作不可能图形,它们包含结构上的违反,在三维空间中不可能存在。

实验并不要求被试记住这些图形。

相反,只是要求被试判断图形主要是面向右侧还是主要面向左侧。

后来,研究者将这些图形和他们先前没有看过的新图形,一起呈现给被试,并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图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或者是否是一个不可能的图形。

结果显示,对于可能图形来说,同先前没有出现过的。

第二节面孔加工1.面孔失认,这是一种最惊人的面孔加工紊乱。

这种失认通常同大脑右侧颞叶损伤相联系。

患有这种失认的病人识别人面孔的能力受到严重损伤。

例如,一个面孔失认病人,经常不能识别任何熟悉的面孔,包括著名人物的面孔、朋友的面孔、家人的面孔,甚至不能识别镜子中自己的面孔。

2.面孔失认病人LH试验面孔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过一些极端罕见的面孔失认病人,这些病人虽然不能识别人的面孔,但能识别农场里动物的面孔,病人的失认是极端特异性的,即只是在识别人的面孔方面有问题。

患有深度面孔失认,但视力正常,检查发现有正常的形状觉察和形状辨别能力,在一些涉及不寻常观察角度和物体轮廓的知觉测验上,表现出一定的损伤。

然而,最严重的损伤出现在要求知觉和识别面孔的测验上。

即使是能够正确辨别出来的面孔,他也并不是靠实际意义上的识别,而是靠使用推论策略。

也不能对面孔的年龄、性别或面部表情作出判断。

无论是在再认记忆测验还是成对联想学习任务上,同刺激为人的面孔相比,当刺激为动物的面孔时,成绩要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