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本篇谈归隐)

合集下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微子篇第十八》随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微子篇第十八》随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微子篇第十八》随感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顾兴乾《论语·微子篇》本篇共计11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一篇主要讲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其中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古今被遗落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分的,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

他们是这个样子吧。

”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清白高洁,弃官合乎权变。

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

”从古今记载看,一般说来,逸民隐士大都志向高洁,信念坚定,不肯和现实妥协。

此章中讲到的伯夷、叔齐,在前面的章节中多次提到,由于不满于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所以,孔子说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典型的逸民风范。

但也有次一等的情况,比如说柳下惠和少连,柳下惠前面章节中也多次提到,少连的情况今天已不可考证,柳下惠三次做法官,又三次被罢兔。

当有人劝他离开鲁国时,他却不以为然,还是要坚持下去。

在孔子看来,他和少连已不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过,他们的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虽然忍辱负重,但其内心志节还是没有改变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像虞仲、夷逸那样,完全避世隐居,放言高论,孔子认为他们自身清高,舍弃做官也符合通权达变的思想。

至于孔子自己,则是与上面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张积极用世,坚持原则,通权变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可无不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微子篇(18)

微子篇(18)

第十八篇微子篇第231讲。

我们先念一下第一章的经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这是在殷纣王的时候。

开始的成汤王是圣人。

传到殷纣王的时候,是暴君,任何人劝告他,他都不接受,后来他的家族,微子离开了,箕子假装发狂,把他作为奴隶看待,比干被殷纣王剖心而死。

这三个人的行为,都是合乎仁的,所以讲,殷有三仁的。

微子是殷纣王是叔兄,箕子和比干的叔叔。

微子和殷纣王是同父同母。

为什么叫叔兄。

纣王的母亲先生了微子,纣王的母亲,父亲叫帝乙,生微子的时候,她还是个妾。

他后来成为夫人生了纣。

所以帝乙就把位置传给纣。

当时也有传说,帝乙也想传位给微子,有人劝告他,就传给纣王了。

那么这章书讲微子去之,微子就离开了朝廷。

箕子装的狂人一样,被殷纣王囚起来。

比干一直在劝谏他。

他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

我要看看,就把比干的心剖开了。

七窍是庄子的寓言里面讲的。

三人的遭遇很惨,看见殷纣王的暴虐到什么程度。

相对来讲,这三个人都是忧国忧民的人,孔子认为他们是仁者。

仁是什么呢?仁是从道德用出来的,肯定这三位遭遇很惨,但是他成就仁德了,成就仁德就了不起的。

仁就是从德出来的。

箕子微子没有死,比干死了。

但是他们的道德就在人间之上的。

人道讲合乎五戒讲的,天道讲的十善业。

仁学到圆满,就超出人天了,就到了道德的境界了,所以我们要好好研究仁字。

因为人人都有死的时候,身体是假的,身体虽然不存在了,但是道业上得到了,所以孔子那个学生都让他先学仁,重要的就在此。

第232讲.现在请各位看768页。

先读一下经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为士师,士师是一个官位,三黜,黜就是降级。

根据说文解字黜是贬下。

士师是典狱之官。

没有什么罪,被三次降了级。

有人就问,说,你被三次降级,还不如不在鲁国了。

柳下惠答复说。

.直道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直道就是尽责任,依照法律做典狱官,你无论到哪里也会被三黜的。

论语18章《微子篇》

论语18章《微子篇》

【译】齐景公谈到 怎样对待孔子时说: “要像鲁国国君对 待季氏那样对待孔 子,我办不到;要 用比季孙氏低、比 孟孙氏高的待遇来 衬底1对待孔子。”不久, 刘景公又说:“我 老了,不能用他 了。”孔子便动身 离开齐国。
【评点】本章记叙孔子是如何离开齐国的。从文 意看,孔子离去的原因不是因为礼数不周到,而 是因为齐景公不能施行孔子的主张。当时齐国执 政的是晏婴,他反对儒家,反对在齐国推行鲁国 的那一套。他对齐景公说:“儒者不守法,崇丧 遂哀,破产厚葬,特别讲究礼节,老百姓难以学 习。要用孔子对国家没有好处。”齐景公本是一 个没有作为、没有主见的国君,他听了晏婴的话 后就以“吾老矣,不能用也”为借口,辞退孔子。 孔子到齐国是为了行仁政,实现自己的理想、抱 负,并不是为了功名富贵。既然环境不允许,也 就立即离开齐国,决不枉道以事人。
【译】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多次被免 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吗?”柳下惠说: “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 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 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若:像。 季、孟之间:次于季氏,高于孟氏。 行:离开。
02
【评点】孔子在本章中论述了逸民的不同操守,从对比中表达了自己与他们不同之处。七位逸民 把“可”与“不可”分得十分清楚。如伯夷、叔齐认为食周粟、仕于周“不可”,柳下惠认为降 志辱身而离开鲁国“不可”。而孔子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也就是说,对自己的举 止、进退,采取中道原则:不偏执,不固执,用时,用变,但为实现“天下归仁”的“有道”社 会政治理想的原则立场不可动摇。按《孟子·公孙丑》的说法,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 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意思,所以公山弗扰佛肸、这类人请他,他都想去。而在鲁国、卫国 受到国君的敬重,他也没有在那里求官。这就是孔子的“无可无不可”。

论语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八章原文及翻译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18·1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ī。

殷纣王的叔父。

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

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原文】18·2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注释】(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译文】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

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原文】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

”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

”孔子离开了齐国。

【原文】18·4 齐人归(1)女乐,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注释】(1)归:同馈,赠送。

(2)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译文】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

孔子于是离开了。

【原文】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全解全译:微子篇第十八

《论语》全解全译:微子篇第十八

《论语》全解全译微子篇第十八【本篇引语】本篇共计11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原文】18·1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ī。

殷纣王的叔父。

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

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原文】18·2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注释】(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译文】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

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原文】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

”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

”孔子离开了齐国。

【原文】18·4 齐人归(1)女乐,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注释】(1)归:同馈,赠送。

(2)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译文】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

孔子于是离开了。

【原文】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

精粹国学之(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微子第十八此篇多记圣贤之出处,凡十一章。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微、箕,二国名。

子,爵也。

微子,纣庶兄。

箕子、比干,纣诸父。

微子见纣无道,去之以存宗祀。

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

杨氏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三,去声。

焉,于虔反。

士师,狱官。

黜,退也。

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辞气雍容如此,可谓和矣。

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则有确乎其不可拔者。

是则所谓必以其道,而不自失焉者也。

○胡氏曰:“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鲁三卿,季氏最贵,孟氏为下卿。

孔子去之,事见世家。

然此言必非面语孔子,盖自以告其臣,而孔子闻之尔。

程子曰:“季氏强臣,君待之之礼极隆,然非所以待孔子也。

以季、孟之闲待之,则礼亦至矣。

然复曰‘吾老矣不能用也’,故孔子去之。

盖不系待之轻重,特以不用而去尔。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三日不朝,孔子行。

归,如字,或作馈。

朝,音潮。

季桓子,鲁大夫,名斯。

按史记,“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

齐人惧,归女乐以沮之”。

尹氏曰:“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

夫子所以行也,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与?”范氏曰:“此篇记仁贤之出处,而折中以圣人之行,所以明中庸之道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楚人,佯狂辟世。

夫子时将适楚,故接舆歌而过其车前也。

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

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通过与隐士的思想对立变现出来。

【原文】18.1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

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解读】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

纣王无道,不听微子规劝,微子离开他出走。

箕子,名胥馀。

纣王的叔父。

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

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强谏纣王,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

微子是“邦无道则隐”;箕子是“邦无道则愚”;比干则是“舍生取义”。

【原文】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译文】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罢免。

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用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还要离开祖国呢?”【解读】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

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

柳下惠直道侍君,宁可弃官,不愿改变自己的操守。

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

我们要思考的就是环境不好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自己。

【原文】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怎么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像季氏、孟氏之间那样对待。

”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

”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解读】记载孔子在齐国不被重用的事情。

这一章有很大歧义,有人认为“吾老矣,不能用也”是齐景公不用孔子的托词,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拒辞不干的托词。

【原文】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送给鲁国一些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

孔子就离开了。

【解读】体现了孔子对当政者的极度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18章《微子篇》演讲稿

论语18章《微子篇》演讲稿

第十八《微子篇》班级: zzzzzz班学号:zzzzzz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 zzzzzz老师时间: 2013年11月30日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题解】本篇取“微子去之”句“微子”两字为篇名。

本篇谈归隐。

按孔子的分类,“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孔子又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邦无道则隐”属“辟世”,“卷而怀之”属“辟地”。

本篇所谈归隐分两类,一是辟世,二是辟地。

微子去殷,孔子去齐,去鲁,柳下惠三黜。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等八人,逸民七人,事迹多有不可考,或辟世,辟地。

辟世之隐有楚狂接舆,隐于闹市。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隐于田野。

孔子的辟地,与隐士辟世,有形式上相近之处,但本质相去甚远。

隐士之隐,隐心隐身,孔子之辟,仅仅是全身而退,另就他途,执着于仁道的推行,“知其不可而为之。

”避身而不隐心。

隐士历朝历代不乏其人,蔚然大观,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特有的奇观。

如何挽留隐世之贤才,即如周有八士一般,让他们尽忠于国家。

周公说:“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原文】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①微子:名启。

纣王的同母哥哥。

纣出生时,他们的母亲才被立为帝后,故纣得以继王位,纣王暴虐无道,不听微子规劝,为了保住宗庙祭祀,微子离开了纣王。

去:离开。

②箕子:名胥馀。

纣王的叔父。

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

为之奴:给纣王做奴隶。

③比干: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比干规劝,还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看看,便剖开了比干的心。

【语译】(殷纣王不听规劝,)微子离他隐去,箕子被降为奴隶,比干力谏而被杀害。

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呀。

”【解读】本章记殷之“三仁”。

邦有道,人才聚之;邦无道,人才散之。

或去或狂或死,国运兴衰盛亡,关乎人才。

清•李孚《四书反身录》:箕子囚奴,比干剖心,忠节凛然,天地为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德义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题解】本篇取“微子去之”句“微子”两字为篇名。

本篇谈归隐。

按孔子的分类,“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孔子又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邦无道则隐”属“辟世”,“卷而怀之”属“辟地”。

本篇所谈归隐分两类,一是辟世,二是辟地。

微子去殷,孔子去齐,去鲁,柳下惠三黜。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等八人,逸民七人,事迹多有不可考,或辟世,辟地。

辟世之隐有楚狂接舆,隐于闹市。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隐于田野。

孔子的辟地,与隐士辟世,有形式上相近之处,但本质相去甚远。

隐士之隐,隐心隐身,孔子之辟,仅仅是全身而退,另就他途,执着于仁道的推行,“知其不可而为之。

”避身而不隐心。

隐士历朝历代不乏其人,蔚然大观,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特有的奇观。

如何挽留隐世之贤才,即如周有八士一般,让他们尽忠于国家。

周公说:“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原文】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①微子:名启。

纣王的同母哥哥。

纣出生时,他们的母亲才被立为帝后,故纣得以继王位,纣王暴虐无道,不听微子规劝,为了保住宗庙祭祀,微子离开了纣王。

去:离开。

②箕子:名胥馀。

纣王的叔父。

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

为之奴:给纣王做奴隶。

③比干: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比干规劝,还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看看,便剖开了比干的心。

【语译】(殷纣王不听规劝,)微子离他隐去,箕子被降为奴隶,比干力谏而被杀害。

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呀。

”【解读】本章记殷之“三仁”。

邦有道,人才聚之;邦无道,人才散之。

或去或狂或死,国运兴衰盛亡,关乎人才。

清?李孚《四书反身录》:箕子囚奴,比干剖心,忠节凛然,天地为昭。

微子之去,迹同后世全身远祸者所为,而夫子并许其仁者,原其心也。

以其心乎国,非私乎身,宗祀为重,迹为轻也。

梁?皇侃《论语义疏》说:微子者名启,是殷王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也。

殷纣暴虐,残酷百姓,日月滋甚,不从谏争。

微子观国必亡,社稷颠殒,己身是元长,宜存系嗣,故先去殷投周,早为宗庙之计,故云去之。

箕子者,纣之诸父也,时为父师,是三公之职,屡谏不从,知国必殒,己身非长,不能辄去,职任寄重,又不可死,故佯狂而受囚为奴,故云为之奴也。

比干亦纣之诸父也,时为少师,少师是三孤之职也,进非长嫡,无存宗之去;退非台辅,不俟佯狂之留,且生难死易,故正言极谏,以至剖心而死,故云谏而死也。

【原文】18.2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③,何必去父母之邦④?”【注释】①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

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

士师:主管刑法的官。

②三黜(chù):三次被罢官不用。

③枉道:曲道。

即不走正道。

④父母之邦:父母居往的国家。

也即自己的祖国。

【语译】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免职。

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按照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够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按照邪枉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解读】本章记载柳下惠直道事君的行事。

楚国子文三次提升为“令尹”,三次没有喜色,三次罢了他的官,无愠色,得之不以为喜,失之不以为忧,宠辱不惊,廓然大度,雍容雅量。

鲁国柳下惠,三次提升为典狱官,三次贬黜,本章没有记载他的辞气颜色,从他宁可弃官而不愿改变操守的角度看,他的胸襟与雅量以及品行和令尹子文应是不相上下。

孔子对令尹子文有一“忠矣”的评价。

对柳下惠则仅仅是叙述其人其语,而未着一字进行评述。

但我们从孔子的叙述中,亦可窥见孔子对柳下惠“伏清白以守直”的溢美赞扬。

另外,我们从文章中也可读出人生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生面世,与世俯仰,协调相处,是人生很高的境界,若不能与世相融洽,有两个办法,一是改变自己,一是改变环境。

改变自己,即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枉道以事人。

”近朱则变赤,近墨则变黑。

涅而便缁,磨而便磷。

改变环境,也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改变,一是被动改变。

主动改变,改造社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感化他人,引导世俗,使君侯改变,使同僚改变,这种方式颇有难度,非圣人难能为。

被动改变,“去父母之邦。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选择环境好,便于自己施展才能的外部环境。

孔子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环境都是如此又当如何呢?若既不愿改变自己,也不愿或不能改变环境,则悄然隐退,独善其身。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荣辱升迁,置之度外。

柳下惠耿介忠直,宁黜官而不改变其气节,事实上柳下惠能在既不改变自己,也不改变环境的情况下,虚与委蛇,巧以周旋,和而不流,流而不污,中立而不倚,这是他最大的本事。

孟子将他与伯夷、伊尹相提并论,称之为“圣之和者也”,并在《万章篇下》中赞扬他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与“污君”相处,不以为羞,封任“小官”亦不推辞。

当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办事按规则,直道事人。

被贬官罢黜也不怨恨,豁然开朗,遭受穷困也不忧愁。

与平民百姓相处,兴高采烈,“由由然不忍离去。

”他的理论是“你是你,我是我,即便是赤身裸体的躺在我身边,也不能玷污我”。

这就是柳下惠,耿介君子,和而不流,内方外圆,出污泥而守其白的“和圣”。

【原文】18.3齐景公待孔子曰①:“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②。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注释】①齐景公:名杵(chǔ)臼,齐国国君。

②以:用,介词。

季孟之间:指介于季氏和孟氏之间的礼遇。

【语译】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貌时说:“要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他)那我做不到;我将用比季氏低一些,而又比孟氏高一些的礼遇对待他。

”(不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

”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在齐国不被任用的行事。

齐景公对待孔子,呈狐疑之状。

景公有察人之术,无用人之能,知道孔子有定国之才,因大臣晏婴反对,欲用又不敢用,故进退逡巡。

在待遇上,以鲁国上卿季氏和下卿孟孙氏之间的礼节对待孔子。

齐景公此时约在60岁左右,孔子三十七岁。

齐景公能以如此大礼对待孔子,礼数不能算不厚。

孔子仁以为己任,以求用于天下为目的,不以个人居处舒适安乐为目的。

孔子观其终不能用,于是离齐而又返鲁。

此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较详,录以备参考。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

”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原文】18.4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受之②,三日不朝③,孔子行。

【注释】①归:通“馈”,赠送。

女乐:女子歌舞队。

②季桓子:即季孙斯,鲁国的上卿。

是季孙肥(即季康子,谥号“康”)的父亲。

③三日:多日。

【语译】齐国送来了许多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好多天都不上朝,孔子见此情形便离开了鲁国。

【解读】本章记载齐对鲁的离间计。

美人计,美女外交,美女经济。

成就一个人,可以用美女,毁败一个人,可以用美女。

成就一个国家可以用美女,毁败一个国家,挑拔君臣关系,离间辅弼良臣亦可以用美女。

齐国这一次又巧妙地运用了一次美人计。

鲁国任用孔子,“行摄相事”,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鲁国大治。

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辅佐下称霸中原,若称霸中原,误以为鲁国首先要兼并的就是齐国,于是齐国采用了人类惯用的美人计,该计策屡用不爽,百发百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离开父母之邦,临走之时,以凄婉悲凉的语调吟唱:“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渴,可以死败,盖优哉悠哉,维以卒岁。

”【原文】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③,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④!今之从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①接舆:楚国的一位贤人,为逃避现实而装疯,故说他是狂人。

“接舆“并非他的真名。

因为他接近孔子的车,因此称他为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称凤是一种灵禽,世道清明才出现。

接舆用凤比喻孔子,批评社会如此黑暗,孔子却不去隐居。

③谏:劝阻。

④已而:罢了,算了。

已,止。

而,语气词。

⑤殆:危险。

【语译】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旁,他唱道:“凤鸟呀!凤鸟呀!你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不济呢?已经过去了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隐退吧!隐退吧!现今从政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

楚狂却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解读】本章记载隐士对孔子的劝导。

楚狂接舆驱车出游,放浪形骸,引吭高歌。

从其言行举止上看,似是一位狂傲之徒,从他开口讲话来看,实是一位“邦无道则隐”的智者,形狂实不狂。

他们之间的相遇是两个世界的相遇,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对话,但两个声音却清晰可辨。

一个声音说:社会已经黑暗,政治已经腐败,何必忙忙碌碌,栖栖遑遑,东奔西走,歇息吧,歇息!如我一样隐居山林,隐居闹市,过着安逸闲适的生活,管它春夏与秋冬,管它寒冬与酷暑。

过去的已经过去,“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往者不可谏。

”历史不能倒退,抓住未来吧,未来的闲适,未来的恬淡,未来的生活,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回来吧,可敬的凤凰!回来吧,可敬的圣人!一个声音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又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又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的一生诚如先生所说:忙忙碌碌,栖栖遑遑,东奔西走,毫无结果。

但我不能因为没有结果而不努力,我注重努力的过程,却无暇顾及它的结果。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我必须唤醒困厄沉睡之人,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他们生为人类,却不能享受尧舜的恩泽,这是我的过错,我的责任。

一个是真隐士,一个是真出世,出世者欲与之言,隐士者趋而避之,出世者不得与之言,隐居者不屑与之言,出有出者之苦衷,避有避者之真趣,两者相遇却不能相合,天命使其然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