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美 发现美 创造美
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摘要: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家乡特殊的人文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最珍贵的教育资源。
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环境中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是我们优化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基本构建“欣赏(感知)——实践(参与)——交流(拓展)”的艺术教育活动模式,把传统艺术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继承和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到范画中、书中寻找答案等。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形象去感人,同时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从而了解美术的基本因素等。
立足地方,立足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内容和信息,通过多种形式、不同渠道的渗透,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形成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从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艺术教育活动模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情境中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并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
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教师应利用多种媒材为美术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或把学生带进大自然,感受家乡丰富的资源,激发他们美化家乡、绿化家乡、繁荣家乡的积极情感。
并把这些活动与美术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渗透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形成了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优秀教学活动。
1.贴近生活--感受美、欣赏美。
我市新桥镇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有自身较为成熟的艺术特色。
浅谈美术鉴赏中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浅谈美术鉴赏中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发表时间:2014-03-26T09:47:52.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1期供稿作者:李玉芝[导读]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李玉芝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美术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美术鉴赏活动,探讨如何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教学情景1.创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美术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
2.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3.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
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验证明,多媒体的计算机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其优势主要表现如下:1.它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于一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显得丰富多彩。
2.可缩短时空距离,把过去的、异地的人和事显现在眼前,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
认识美 发展美 创造美

认识美发展美创造美作者:杨立娟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第19期一、美育的认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其文化水平的标志,一个国家的审美水平则反映了该国的文明程度。
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曾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方针提出“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可见美育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论著中,教育家们曾从美育的政治作用、启德作用[1]、启智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儒家的“文质论”[2]、明清之际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论”[3]都引起了整个社会对美育的普遍重视,使我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并使民族文化教养得以提高。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很重视美育的实施,提出了“美育为四育之一”的观点[4]。
德谟克利特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的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5]。
可见,人的美除容貌美之外,还要包括许多东西,如品德、学问、修养、才智、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情趣、爱好、……一直排列下去,就会发现这些罗列的项目越丰富,外表美所占的比例就越小,甚至是无足轻重了。
可见,把外表美作为人美的全部内涵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
人之美应该包括貌美与魂美,魂美即德、智、体、美的总和。
俄国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别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姊妹。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美是智慧的向导。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美是劳动的结晶。
”不道德的人不会美,无知的人不会美,懒惰的人、不健康的人更不会美。
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劳动、体格健康才是完善的美。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所谓美育,就是要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认识与鉴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就是在认识美的基础上发展美,创造美。
关于对美的认知发作文精选4篇

与美同行作文800字1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让我们与美同行——认识美,发现美并创造美”。
美,自古以来便是我们人类的永恒追求。
一张动人的脸庞,一幅传世的佳作,一处别致的风景……这是我们看到的有形之美,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而能用心灵感受得到的精神和品质,一同在无声中构建我们对美的认识。
但是,有的人却对生活中的美熟视无睹,或有意无意混淆美丑。
生活中,有人错把珍珠当鱼目,粗鄙浅薄而不自知。
这样的人,与高呼“天下无马”的食马者又有什么分别呢?当下社会各界普遍存在的泛娱乐化现象,“土味娱乐”“后宫争斗”等吸引人眼球的内容被没有审美能力的人们盲目追捧;在泛娱乐化的潮流里,为了流量、利益,一些创作者用“争风吃醋”“机关算尽”“一路开挂”等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去迎合人性中浅薄的一面,除了满足视听感官的刺激,却无思想启迪和精神美感,更遑论承担社会责任与价值引领。
没有分辨美丑的能力,很容易颠倒黑白,以丑为美。
过去男人以阳刚为美,女人以阴柔为美,现在则男人“小鲜肉”,女人“女汉子”或“狐媚子”。
过去以匀称自然真实为美,现在以畸形的锥子脸、麻杆腿为美。
若美丑不分、颠倒黑白,价值观和审美观就会出问题。
只有我们学会了认识美,才能发现美,才能创造美。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讲,与美同行显得尤为重要。
疫情期间,逆行者的最美身影,教会了我们责任与担当;李子柒的美食视频,让我们重视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努力的身影,让我们明白了奋斗的力量……我们唯有感知到了美,才能有机会去创造美。
唯有与美同行,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另一面,才能在美中汲取力量,才能在美中涵养自身品格。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火眼金睛,都能拥有一双善于创造美的勤劳双手。
愿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与美同行,一路成长。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发言的主题是“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才是美的在每个人眼里却是不尽相同的,而有的人常常对生活中的美熟视无睹,或有意无意的混淆美丑。
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

力 ,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
从 以下 三个 方 面人 手 :
1 语 文教 师是 美 的使者 ,引导 学生 发现 美 、认识 美 、 培 养 学生 的审 美兴趣
前 苏联 教育 家赞 可夫 说过 , “ 人具 有一 种欣 赏美 和创 造美 的深刻 而强 烈 的需要 。 ” 在如 今 的大干 世界 里 , 学 生的 生活 内
2 . 1抓住语文文字的训练 ,让学生感受语文艺术之美
语文属于语言艺术 ,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文字
的训练,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 的美 的形象和美的情感 ,欣
赏 语 言表 达 中美 的韵律 。
语文教材 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选 自名家名篇。如朱 自清的
容相当丰富,从学校 的E l 常生活到社会生活 ,都可 以发现到 许多美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能培养学生具
爱 国主 义感情 ,社 会 主义 道德 品质 ,逐 步形 成 积极 的人 生态 度和正确 的价值 观 , 提高文化品位 和审美 情趣 。 ” 正说 明了这点 。 “ 美” 指 的是 客 观事 物 中 可 以激 发 起 人 的美 感 的一 种 属 性 。审 美则是 对 美 的领会 和感 悟 。就 文学 而言 ,审 美 即人们 在 阅读 或 听讲 文学作 品过 程 中 ,为作 品 的艺术 形象 所 吸引 ,
现。 ‘ 现在 中专 学校 的学 生 之所 以对 语文 课 不感 兴趣 ,除 了
( 2 ) 学会 观 察生 活 。生活 中处处 都有 美 , 要培 养学 生学 会观 察 ,抓住 闪光 点 。例 如一 位 同学 随意乱 丢 纸屑 ,而 另一 位走 在他 后 面 的同学 把纸 屑拾 起 ,放进 垃圾 箱 。从 两位 同学 的行 为 中 , 我 们就 可 以看 到后一 位 同学 的闪 光点— — 心灵 美 。
认识美创造美

认识美、创造美
-----黄金分割
AB
AC
也可以计算AC2和BC.AB.
方法总结 :
证黄金分割点即证
长 短 5 1 全 长 2
四、应用美
如果把左图中用虚线表示的矩形画成右 图中的ABCD,以矩形ABCD的宽为边在 其内部作正方形AEFD,那么我们可以惊 BC AB 奇地发现, .
BE BC
1.点E是AB的黄金分割点吗?
幸运闯关
M P N
如图,点P是线段MN的黄金分割点(MP>NP), PN MP MN MP ______, _____. (1)可得比例式 MN MP NP MP (2)若MN=1,则MP≈_____,NP≈_____. 0.618 0.382 (3)若MN=5,则MP≈______,NP≈______. 3.09 1.91
(4)若MN=a,则MP≈______,NP≈______. 0.618a 0.382a
三、创造美
1.经过点B作BD⊥AB, 使 1
BD 2 AB .
尺规作黄金分割点
D
E
2.连接AD,在AD上截 取DE=DB. 3.在AB上截取 AC=AE.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B
故点C即为所求.
作图说理
为什么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方法提示:设AB=2,求AC、BC,并分别 计算 AC 和 BC .
微笑》给了数以亿万计的 人们美的艺术享受,备受 推崇。意大利画家达芬奇 在创作中大量运用了黄金 矩形来构图。整个画面使 人觉得和谐自然,优雅安 宁。
找一找:画中有几个 黄金矩形?
叶子中的黄金分割
图中主叶 脉与叶柄 和主叶脉 的长度之 比约为 0.618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在现代社会中,美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惊喜、启示和灵感。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和体验美。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美、创造美,成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焦点问题。
一、美的概念与特征美是指一种人类认识和创造的审美经验。
它是对事物或观念的感性和理性评价,是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
美有多种特征,如可感性、可意识性、终极性、自由性等。
可感性指美是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通过五官感觉来感知和体验美;可意识性指人们对美的认识是有意识的,需要注意和观察;终极性指美是一种价值,它能够促使人们行动和创造;自由性指美是多元的,人们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标准。
二、美的功用与重要性美有多种功用和重要性。
首先,美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感。
美的创造和欣赏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和压力。
其次,美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美的创造和欣赏可以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推动文艺、科技和哲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再次,美能够促进人类情感交流和社会和谐。
美的创造和欣赏可以让人们交流情感、分享观点,缩小身心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和谐。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美、创造美,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几点具体建议:1、生动丰富的教育内容学校应该选取生动丰富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进行诗歌朗诵、名著阅读等活动;在艺术课堂上,可以进行绘画、音乐创作等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和魅力,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
2、多元的文化背景学校应该提供多元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元素。
例如,在历史课堂上,可以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在地理课堂上,可以介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点。
这样,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元素,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3、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采用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造。
感受美 体验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自然风光、人与事物的和谐、艺术作品还是人们的真情流露,都可以被归纳到美的范畴中。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关于美的主题。
感受美,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它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关爱,以及对艺术的追求。
当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风景时,内心自然而然地油然而生一种愉悦的感觉;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的音乐时,心灵也会得到一种洗涤和升华。
感受美,就是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一种愉悦和安慰,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不妨多出门走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去感受身边人的温馨,去感受文化艺术给我们带来的感动。
体验美,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互动。
有人说,美不在远方,而在我们的身边。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空话。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就能够在日常的点滴细节中找到美的存在。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品尝美食,感受美的味道;通过触摸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感受美的触感;通过欣赏一部优秀的电影,感受美的情感。
这些体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欣赏美,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每个人对美的认知都是主观的,但是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欣赏一幅名画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细心观察画面中的线条和色彩,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幅作品;在听一首音乐时,我们可以通过去了解作曲家的心路历程和乐曲的内涵,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音乐的美妙。
欣赏美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内在修养的过程。
创造美,是一种创新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只要我们肯于勤学苦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追求卓越,我们都能够成为创造美的人。
在科技领域,有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与创新,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文学艺术领域,有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火热的思想,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通过课内课外的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只有从美育形式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商和情商,激励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Abstract】In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teaching scene with heart, should dig out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actor hidden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adequately, should make students apperceive the feeling, aesthetic taste and aesthetic idea hidden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rough the teaching activity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and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ability to appreciate beauty. Only inspiring students with their feeling of Chinese class from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orm just can develop their intelligence quotient and educational quotient and prompt them to learn how to conduct themselves, learn how to live and how to study.
【Keywords】Creating condition Digging teaching material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做到既有趣,又有情,而且注重美,即加强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活动中去,并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学生心田播下美的种子。
只有从美育形式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商和情商,激励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1.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
审美活动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活动。
古人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儿童的审美情感是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1.1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情感的渲泄,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音乐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
如在教学《牧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歌声振林樾”一句,联想那夏天知
了唧唧喳喳、清脆悦耳的啼叫声;又抓住“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联想顽皮的牧童想捉知了的有趣场面。
这里虽然没有运用象声词,但是牧童歌声、知了的鸣叫,声犹在耳,令人神往。
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是很多的,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观其色、闻其声,从听和视的感观上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
1.2 利用黑板画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小学生尤其如此。
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而直观形象的黑板画能更快地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老师在黑板上寥寥几笔的简笔画,就像一条鲜明、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它让学生的记忆变得那么的敏锐和牢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样阅读一段话,没有图画提供的情境,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而有了图画提供的语境,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同时,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人性美。
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
课文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
修辞上,有生动、贴切的比喻,有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排比,有形象、巧妙的拟人。
风格上,有精炼的一语破的,有工整的、充满韵律的对仗,有雅俗共赏的诙谐和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2.1 领悟意蕴美。
作者为了造就更高的境界,力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常常在作品中将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有深刻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感知形象的外部形态上升到理解形象的内在意义。
对意境美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即除了了解作者的用心,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还要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引发出超越文章有限意义的见解。
如教《草》一诗时,要引导学生不仅理解野草秋天干枯而春天蓬勃茂盛、火烧不尽的情景,由衷地赞美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
这样,挖掘语言内涵,体会文章的意蕴美,自是“别有一番‘美’味在心头”了。
2.2 探求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特别是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极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还有一些文章通篇饱含哲理,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如珠妙语或整篇文章,阐发其中的“理趣”,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
如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教师抓住小白兔和小燕子、小鱼、小蚂蚁的对话,提出问题:燕子下雨前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要游上水面透透气?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帮助学生理解下雨前一些事物的变化,明确“认识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体味文章的哲理美。
2.3 仿说、仿写让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
力。
一般指学生在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了重新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
学生可用自己的笔画出来,可用自己的嘴说出来,也可用自己的手写出来。
从美育观来看,这种仿说、仿写、配画是理解美和深化美的途径之一,是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开端。
如当学习完《四季》一文后,老师深情地说:“课文写得多美呀!现在让我们也做回小诗人,学着课文中的样子做一句诗吧!”于是出示小黑板:________,我是春天……
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是模仿的过程,但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所以说,模仿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意志,产生美德。
3.开展课外活动,在大自然中吟诗引句以感受美、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
”是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到处都有美的足迹。
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吟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田野里,孩子们尽情地放飞五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
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惬意怡神。
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
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
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语文课是美的世界,是美的海洋。
大自然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在课堂内外注重发掘利用美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使他们受益终生。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会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5
2 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