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公开课说课稿及板书设计欣赏

合集下载

2020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2020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1、教师激情导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2、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练说: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

(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2、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谈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引导学生体会季羡林的生活背景和他对母亲那种特殊的爱和失去母亲后那永久的悔恨。

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和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读课文。

三、抓课文主线——怀念生母、怀念祖国母亲。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 ,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2、朗读句子。

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亲生母亲————————悔恨祖国母亲————————热爱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读思念两位母亲的句子。

二、品读感悟:(一)品读思母之情。

1、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与说课稿

《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与说课稿

《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与说课稿教材分析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

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较高,总体学习基础较扎实,学习习惯较好,课堂上发言踊跃主动,课外积极阅读积累。

通过前一组教材的学习指导,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抑扬顿挫、入情入境地朗读。

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

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所以,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怀念母亲》原文_《怀念母亲》教案优秀8篇

《怀念母亲》原文_《怀念母亲》教案优秀8篇

《怀念母亲》原文_《怀念母亲》教案优秀8篇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篇一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接下去给点时间你们自由朗读,要求做到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边读边感悟。

⑴准、顺⑵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词关。

老师来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如何。

(出示生词)挚寝频朦胧凄斑篇(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纠正错误;指导正确书写,“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尤要注意“朦”、“频”,切勿少写多加,要注意区别。

)3、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们还会读吗?(出示词语)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凄凉可见一斑一篇散文弃养沮丧心潮腾涌(采用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的方式,纠正错误)4、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要知道,待会我们再一起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它们。

教学目标篇二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怀念母亲》教案篇三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感受作者爱国的拳拳之心。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两位母亲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一、快速浏览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2、适时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一起走进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从整体入手,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二、细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怀念母亲感情的句子或段落,集体交流。

1、指名读。

预设:学生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相机出示这一段:红色字为重点引导的词语。

人教课件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说课稿

人教课件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说课稿

人教课件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说课稿一、说教材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二、说教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本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上课伊始,由“国宝”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公开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公开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热爱家庭的情感。

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抓住关键词句,学会概括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念过亲人?思念亲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板书课题:怀念母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件事?四、理解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记忆中的母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引导。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怀念母亲》,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二、深入理解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梦中的母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引导。

三、感悟母爱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四、情感升华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爱。

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六、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怀念母亲》,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1.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敬爱之情。

3.2培养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词语的含义。

3.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识记方法,互相交流。

4.分析课文结构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4.2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5.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怀念之情?6.感受作者情感6.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7.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8.课堂小结8.2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知识。

9.作业布置9.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9.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3.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结构分析图4.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延伸1.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其教案

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其教案

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其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课文《怀念母亲》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案共包括五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课文原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步骤以及作业布置等环节。

二、课文原文《怀念母亲》母亲,你是我生命中的太阳,燃烧着无尽的温暖和光芒。

你用那柔弱的肩膀,承载着我家里的点点滴滴。

母亲,你是我心中的花朵,散发着芬芳的香气。

你用那无私的爱心,滋养着我成长的路途。

母亲,你是我灵魂的导师,教会我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你用那智慧的言语,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母亲,你是我永恒的思念,每一天都离不开你的呵护。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怀念着你,怀念着你的笑容和温暖的怀抱。

三、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和步骤1.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

2.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母亲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住字形和意义。

(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5)情感体验: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给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画一张母亲的照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业来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估标准:学生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怀念母亲》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

《怀念母亲》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

《怀念母亲》说课稿《怀念母亲》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念母亲》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说课稿 1一、说教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以回忆的形式,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在漫长的留学生活中,表达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大目标: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小目标: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采用要素组合加平台互动方式,采用要素组合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在动静转换中让学生理解课文,采用平台互动方式是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学习文章。

四、说设计意图我们第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语,感受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深情,所以第二课时我们将重点放在了感悟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和敬意,这样的设计切合了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我们引导学生抓住表达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情的6个重点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机分组学习,深入探讨。

五、介绍教学流程(一)、激情引题,揭题导入。

(课前学生欣赏了音乐视频《我的中国心》,课上老师的深情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防止了老师的空讲,是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二)、探究文本,深情朗读。

(分4步)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现季老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

2、4人交互勾画的句子。

3、汇总语句。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看、想、做、动、静等感官要素,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

4人的交互、全班交流汇总语句体现了有效教育“共同交流、补充、分享”的理念,防止与学生为敌。

学生感情朗读的设计,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公开课说课稿
及板书设计欣赏
原文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
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

看到他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在故乡地下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新潮翻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几个月以后,我写了篇散文,题目叫《寻梦》。

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
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

最后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

以后也没有断过。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