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批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书笔记时代的荒诞与人性的多面

《黄金时代》读书笔记时代的荒诞与人性的多面《黄金时代》是当代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时代的荒诞和人性的多面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时代的荒诞《黄金时代》这个小说背景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正是中国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
小说以主人公陈清扬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荒诞与滑稽。
首先,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之处。
比如,陈清扬在部队的日子过得很无趣,整天和众多无聊的人打交道;她曾参加过一个不太正常的学习班,里面的人对于某些奇怪的问题过于执着;另外,小说中也有一些戏仿官僚主义的描写,比如有关卫生条件的抱怨等。
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乌烟瘴气,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荒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对于权力和政治的描写也揭示了时代荒诞的一面。
陈清扬曾被安排参与高雅活动,但实际上她并不懂这些,却因为职位关系而被迫参与其中;她还被要求写一篇文章赞扬一个政治领导,但事实上她对该领导并不了解。
这些情节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体系中权力的滥用和虚伪,揭示出一种扭曲的现实。
二、人性的多面性除了对时代荒诞的揭示,《黄金时代》还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首先,陈清扬这个主人公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形象。
她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表达了当时年轻人对于自由和真实生活的向往。
在小说中,她决定离开部队,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变故,但她依旧在荒诞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特个性,不被外界所改变。
其次,陈清扬的朋友张爱玲是一个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形象。
她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一部分文艺气息,她热爱写作,同时也表达出对于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她对权力的讽刺,对体制的质疑,展示了一种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一面。
最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人性面貌。
比如,阿城是一个直爽而又善良的人,他的出现为小说中的陈清扬提供了温暖和感动;而陈清扬的父母则是一个传统家庭的代表,他们对于事业和家庭的坚持体现了一种责任和奉献。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浅析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反讽精神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王小波成为了当代小说文学的热门人物。
王小波和他的作品被大量地研究,在他去世后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学现象。
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作为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的《黄金年代》,更是因为其荒诞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文革题材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对文革黑暗历史的反思,作者采用了深刻的反讽的方式进行叙述和书写,而反讽精神背后连接着荒诞、幽默、真实和作者的深刻反思,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架构,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研究。
关键词:王小波反讽文革荒诞黑色幽默作为一个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播的作家,王小波凭借他的那份严肃而深沉的幽默打动了很多的读者。
王小波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文革那个特殊题材的,他在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荒诞离奇而且畸形残酷的社会生活,在那种变态的环境中人性的恶与良善和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整部小说以“文革时代”为故事背景,叙述了男主角王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里的生活境遇。
和那些同为对历史的反思而写作的文人式的写作不同,王小波摆脱了杜甫式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教化普通老百姓的救世情怀,以极端的冷静而又玩世不恭的流氓态度和反讽精神从容地叙述了游离在时代和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从流氓式的写作来看,王小波和王朔很像,也有人说王小波像卡夫卡,不管怎么样,王小波对文革的抒写影响和打动了很多的读者,这可以从他去世后掀起的研究他的文学热潮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一、流氓外衣下的严肃与反讽《黄金时代》整部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追述回忆了那段充满了异端体验的岁月,“异端”二字,足以概括那个吃人的社会。
小说叙事没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和“王二”的性格一样,无拘无束,打破了时间上的跨度;几个故事情节同时交错进行,始终用一种调侃但背后暗含严肃的风格述说普通人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
书籍_黄金时代_读后感

1.书籍《黄金时代》的主题和背景《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小说,出版于1992年。
这本小说以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的文化革命时期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中的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
1.1时代背景小说的故事背景主要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
这个时期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整个社会被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所笼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开始逐渐转变,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2主题和写作意图《黄金时代》的主题之一是对个人命运和自由的追求。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陈清扬的成长经历和她与其他人物的交往,展现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曲折和探索。
作者通过描写陈清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探讨了个人在复杂社会中的自我认知、选择和突破。
另一个主题是对社会和人性的讽刺和反思。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和夸张的情节,揭示了社会中的虚伪、权力斗争和道德沦丧。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荒诞面貌。
王小波的写作意图在于通过小说这一媒介,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观察和思考。
他追求文字的自由和个性化表达,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呈现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
综上所述,《黄金时代》通过描绘特定时代的背景和个人命运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讽刺和反思,展示了作者对复杂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这本小说不仅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自由、社会道德和人性困境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2.主要人物和情节概述《黄金时代》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展示了一个动荡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曲折和成长历程,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2.1主要人物2.1.1陈清扬陈清扬是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勇敢、聪明且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
小说从她少年时代的成长开始,描绘了她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的人生经历。
陈清扬追求自由和独立,对社会的虚伪和权力斗争持怀疑态度。
《黄金时代》阅读感想

《黄金时代》阅读感想在阅读《黄金时代》的过程中,我最初的感受并不太好。
这是一个普通的故事,配上垃圾的文笔和自大自恋的男性思维。
作者笔下的男主软弱无力,人物形象勉强立住;女主则完全是一个工具人,只是为了衬托男主的“高深尚洁”而存在。
如果男主是个驼背的瘸子,那么女主可能连灵魂都没有了,她的出现完全是为了男主的利用,以体现男主的“出类拔萃”。
读到一半时,我开始怀疑作者是否讨厌女性到了极点,或者大男子主义到了何种程度,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在其他作者的作品中,角色通常是有血有肉的人,无论男女,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者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描绘世界。
而王小波却以男性视角来创作,他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而是世界的主宰。
他在作品中对女性的不尊重贯穿始终,每个字都仿佛在指责女性:“你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男人服务的。
”书中出轨、偷情、劈腿的女人不少,但她们至少还活着,还有自己的灵魂。
哪怕是被作者抨击的恶女人、坏女人,也能让人感受到她们的真实存在和情感。
然而,在《黄金时代》中,女主不需要灵魂,也不需要活着。
当男主需要一个爱他的、下贱的女人时,女主就突然出现,说她爱他,为了他什么都不管了。
男主享用了这份爱后,高喊自己很圣洁,作者也通过男主之口表达了对自己的赞美:“我这么优秀的人,天哪,世间仅存啊!”书中虽然写了两个人的故事,但实际上只有一个人是活着的,这种荒谬感让人难以忍受。
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相比,《黄金时代》中的女主显得格外下贱。
这种下贱不是男主对女主说的,而是作者通过对女主的描写传达给全体女性读者的。
这种冒犯和粗俗让人无法接受。
《黄金时代》的阅读体验并不好。
我无法理解这部作品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无法欣赏作者的创作风格。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充满了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对读者的冒犯,是一部低俗、垃圾的作品。
黄金时代对现实的讽刺性

《黄金时代》对现实的讽刺性《黄金时代》前半部分讲队医陈清扬结婚后独居,却莫名其妙的被村民传为“破鞋”。
插队知青王二受污蔑被叫去插秧导致腰伤发作,去找陈清扬医治腰伤。
陈清扬发现这是第一个真的来找自己看病的人而不是来观摩“破鞋”的。
于是就想要求有知识的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非但不证明,反而还运用逻辑理论想证明她就是“破鞋”。
一来二去两人熟络起来,村里又传王二和陈清扬搞“破鞋”。
后来他们两个真的明目张胆的搞起来,村里反而没有人敢说了。
后半部分讲他们两个情况被军代表了解后,两人进人保处围着“搞破鞋”的罪名写交代,带出去挨批斗。
后来王二回到北京与陈清扬二十年后偶然遇见。
这篇小说的事件的描写手法平实朴素暗含哲理性。
文字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极富节奏感,真实而富有诗意,其中大段的性描写,诙谐幽默却并不淫秽。
其中有些细节值得深思。
文章中描写的是文革插队下乡时候的事情,现在读来也感觉到某些陈腐观念和劣根性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片段一:陈清扬因为拒绝了军代表的调戏被刻意调到队里当队医,而后又因为自己婚后独居莫名其妙在村子里被传为“破鞋”。
这其实可以看出村民对女性的恶意猜测和歧视。
现在也是一样,女性公众场合遇到危险,很多人依然会说谁让你行为不检点穿那么暴露勾引人就是活该。
当女性选择不结婚的时候也会被评价为私生活不检点或是有什么难以启齿的疾病,这其实和文中陈清扬所受到的委屈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虽然女性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也可以看出来对女性恶意猜测的陋习从未消失。
片段二:陈清扬和王二大胆地承认关系反而没有人敢骂破鞋了。
文中这样写道:“自从她当众暴露了她是破鞋,我是她的野汉子后,再没有人说她是破鞋......大家对这种明火执仗的破鞋行径是如此害怕,以至连说都不敢啦。
”甚至连陈清扬都觉得解脱,“用不着再去想自己为什么是破鞋。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笑了很久,这段话是如此讽刺,人性弱点在王小波笔下瑟瑟发抖。
同时也让我想起鲁迅《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黄金时代》赏析

《黄金时代》赏析《黄金时代》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小说。
小说以讽刺的笔触展现了上个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困境和生活状态,同时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爱情、生活和自由的价值。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等方面对《黄金时代》进行赏析。
一、故事情节《黄金时代》讲述了主人公陈清扬从年轻到中年的成长与经历。
小说将故事分为十个章节,每个章节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时间。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展现了陈清扬的人生历程和成长变化。
第一章《我爱这个时代》中,陈清扬表达了对时代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她从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化工厂工作,却对这份工作感到不满,并写出了一篇关于自由的小说。
随着故事的展开,陈清扬经历了失恋、生活的曲折等一系列事件。
在《猴子的灵魂》中,她与罗红相识,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在《岛上书房》这个章节中,陈清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城市,来到一座小岛上的书房工作。
她在这座书房过上了原始而简单的生活,同时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释放。
二、人物形象陈清扬是本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充满热情与渴望自由的女性形象。
她渴望写作,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对文学有着深厚的热爱。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总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罗红是陈清扬的挚友,也是她的情敌。
她是一个典型的异类形象,热爱思考和探索,对于生活中的困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与陈清扬之间既有友谊,又有竞争和斗争。
其他配角如吴老太太、赵真实、李分、赵茵等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他们在小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丰富了故事情节,并为主人公提供了各自的影响和启示。
三、主题《黄金时代》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爱情、生活和自由的主题。
通过陈清扬的成长,小说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困境和对自由的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陈清扬的角度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她在不同的人物关系中经历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同时也对爱情提出了一些疑问和思考。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通过主人公陈清扬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知识青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和思想。
我对于黄金时代的阅读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在这篇读书心得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分享我对于该小说的体验和思考。
首先,黄金时代的文笔幽默而生动。
王小波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整个故事极富趣味性。
通过陈清扬的口吻,王小波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让我在阅读中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深思。
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予了小说独特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其次,黄金时代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深刻的内涵。
陈清扬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知识青年,更代表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群体的集体经历和内心体验。
他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深深地触动着我。
陈清扬的坚持和追求,以及他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寻,在我心中激起了许多共鸣。
黄金时代还通过对于爱情、家庭和自由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于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陈清扬与孔令侃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道德选择。
小说中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描写,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家庭关系的亲密度和珍贵性。
而对于自由的追求,则对我心中一直存在的束缚和压抑产生了一些打破与解放的意识。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深入地挖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百态。
小说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描述,使我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更加珍惜当今的进步和稳定。
同时,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如权力的滥用、人性的扭曲等,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阅读黄金时代,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思想与价值的洗礼。
通过对于小说中所揭示的问题的思考,我更加深入地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轨迹。
同时,我也对于当今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为之努力做出对应的改变。
总而言之,黄金时代是一部让我深受感动和思考的作品。
读《黄金时代》有感

读《黄金时代》有感
《黄金时代》是中国现代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小说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精神状态。
作者在小说中使用生活化、幽默的语言,讽刺许多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引起读者深思。
在阅读《黄金时代》时,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他们在新时代下探寻着生活的意义、爱情的真谛,亦或是在种种现实困境下努力生存。
这些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引人深思。
另外,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也让我产生了共鸣。
尤其是他对于价值观念的探讨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让人在阅读中不禁对自己和周围的社会产生了反思。
总的来说,读完《黄金时代》让我对生活、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我在思考中不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答案。
这部小说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了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读者批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
读者批评理论把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强调读者及读者期待视野,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文学作品通过不断召唤读者的期待同时又重构读者的期待最终实现其文学价值。
本文基于此理论,从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三方面对《黄金时代》进行重新解读。
读者批评;《黄金时代》;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0-02
1读者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先前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不同时代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的价值也会随着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读者批评的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读者期待视野变更史的研究。
正如伊瑟尔所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①。
同时还指出:”作品的意义最终在读者阅读活动中完成,具有这一意义的作品才算完整,才算实现了作品的价值。
”
故事开头写道:”我二十一岁时,正在在云南插队。
”写主人公作为一个知青遇到的事情。
从开头看,读者以为是知青文学,读下
去才发现这是与现在知青小说完全不同的叙述方法,这种写法满足了读者想读不同小说的心理期待,跳出了一般知青小说的牢笼。
然后写陈清扬找王二来讨论自己是不是”破鞋”的问题,于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读者不由自主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而下面的陈述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她之所以被称为破鞋,是因为陈清扬是女人而且是个美丽的女人。
王二和陈清扬因为伟大的友谊搞破鞋,荒诞的理由使人发笑又使人悲哀,使人想到那个三缄其口、不敢说话、没有朋友的时代;在文革时期,这种搞破鞋的行为势必会引起很大的斗争,于是,在读者的期待中,两人因为搞破鞋被批斗,写材料,恰和读者期望相吻合;同时,大量的性行为描写突破了一般限度,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王小波用口语般荒诞可笑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文革时期青年人的压抑、对自由的向往及那个时代荒谬,与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寓意相吻合,满足了不同读者的的阅读期待。
2文本召唤结构
“文本的召唤结构”指的是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都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文本更具阅读吸引力和召唤性,召唤性存在于文本的整体结构系统中,称之为文本的召唤结构。
在《黄金时代》中,主线就是王二和陈清扬搞破鞋,可是透过这一主线,我们可以看到文本中的”空白”,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潜在的话语,去寻找作品新的意义。
一是王二和陈清扬的扑溯迷离的关系,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实际上,最初既不是友情也不是爱情,只是人本能的对性的欲望。
正如王二所说;”我过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打算在晚上引诱陈清扬,因为陈清扬是我的朋友,而且胸部很丰满,腰很细,屁股浑圆。
”由此可见,王二引诱陈清扬是因为”胸部很丰满,腰很细,屁股浑圆”,是对女性身体的自然欲求。
关于王二所说的那个所谓的”义气”,进而提出陈清扬应该为了义气和她性交,就算是傻子也看得出王二是胡说八道,也暗含出陈清扬不是为了单纯的”义气”,从她内心深处她也希望性交。
以后,他们逃到山上,又多次性交。
书中有几段描写道:”陈清扬说,那会她躺在冷雨里,忽然觉得每一个毛孔都进了冷雨。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男人能叫她肯当着他的面叫出来。
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
”“她不想爱别人,任何人都不爱;尽管如此,我吻她脚心时,一股辛辣的感觉还是钻到她心里来。
”可见她并不想爱任何人,所以他们的性交不是为了爱情,只是纯粹的生理欲求。
二是他们为何逃到清平山上?当然,一方面是由于陈清扬和王二的关系失王二遭到军代表的百般磨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王二是一个渴望有自己的自主权,讨厌别人对他说三道四的人。
所以他毅然决然的带上自己的东西,逃到山上。
而陈清扬为了那所谓的伟大的友谊,也去了山上,但她不仅仅为了友谊,还有性。
所以,在反思文革和知青诉苦、对人性的思考以外,《黄金时代》还有其他的寓意,包括对性的自然需求、对自由的渴望,说明人的
欲望不会因为时代的特殊而消失。
3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
读者批评理论认为读者的接受活动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作品的诞生和价值意义的体现具有决定作用。
姚斯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
”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他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诠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④英伽登也认为:”接受的过程不是对作品简单的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⑤
王小波曾说:”《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
”这是作者的观点,《黄金时代》的好坏,最终要有读者来决定。
《黄金时代》首先是由著名史学家许倬云教授推荐到台湾《联合报》连载的,在台湾获得了很大殊荣。
许倬云教授作为一个读者,对《黄金时代》的出版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1992 年3 月,香港繁荣出版社给书命名为《王二风流史》,收入”风月系列”。
丁东读后说:”像《黄金时代》这样既有先锋性,又有可读性;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掩卷长思的杰作,还真不多见。
”他预感,王小波要”横空出世”。
但是,由于书中有大量的性描写,再加上另外的种种原因,国内的出版社不敢出版。
直到1994年,大陆的读者才第一次读到《黄金时代》。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性文化还是发生了迅速的
变迁。
社会在这方面还是较快地走向了宽容。
王小波去世后,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由花城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隆重推出,引起读者的重视。
由于读者对《黄金时代》的重视,他们通过各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从美学主义角度、女性自我救赎角度、时代寓意角度,还有荒诞说、生命的轻与重说、精神关照说、自由精神说等各种角度挖掘出文本潜在的价值。
正如李银河所说:”在内心深处,我隐秘的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
”在我们读者的心里,我们也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
注释:
①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5.
②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175.
③(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页)。
④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见瓦尔宁编:《接受美学》,慕尼黑,1975年版,第236页2.)
⑤(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0页。
)
参考文献
[1]《黄金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三版。
[2]《黄金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三版。
[3]http:///question/297876956.html
[4]《和王小波的生前身后》[北京]邢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