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合集下载

苏格拉底PPT

苏格拉底PPT

• 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 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 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 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 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 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 心灵问题、知识问题可以说苏把哲学的领域扩展 心灵问题、 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 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 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 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 行。
四: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
•原因.
• (一)不承认国家所规定的 一 众神 • (二)引入其它的神 • (三)蛊惑青年犯罪
一星陨落
• 逃遁以求苟活是卑怯 者的行为,他坚信法 律是应该遵守的,判 决即是法律所包含的 某一程序,应予以服 从。 • 苏正视法律,抉择死 亡,正表现了他的尊 法、守法、自信和爱 知的精神。
苏 格

拉 底
一、简介
•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 苏格拉底(公元前 公元前 399),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 哲学家、教育家。他曾参加过 三次战役, 三次战役,分别是波提狄亚战 德立安战役、 役、德立安战役、安菲波利战 役。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 称为“古希腊三贤” 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 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 者。
二:生平
• 双亲 双亲——代达罗斯的子孙 代达罗斯的子孙 • 家庭 • 神圣隐秘的爱 神圣隐秘的爱——美男子 美男子 阿尔喀比阿德斯
双亲
• 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 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助产士。 早年继承父自 称是“代达罗斯的子孙” 后来研究哲学, 称是“代达罗斯的子孙”,后来研究哲学, 我要追随母亲的脚步, 说:“我要追随母亲的脚步,我是个精神 上的助产士, 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 想。”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中文名苏格拉底外文名希腊语:Σωκρ?τη?国籍古希腊雅典民族古希腊出生地雅典这10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你知道几位?雅典相关名人有哪些生平听语音儿时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1](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1](Phaenarete)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

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

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

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

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年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

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生平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生平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生平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格拉底的生平,包括他的早年经历、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的雅典,他的父亲是一名石匠,母亲则是一位助产士。

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苏格拉底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思辨能力。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示出对真理与智慧的追求,并对当时雅典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产生了浓厚兴趣。

年轻时,苏格拉底投身于军队并参加了数次战争,展现了出色的勇敢和领导才能。

然而,他并未将生命全部奉献给军事,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探讨人类的智慧和生活的真谛。

二、思想与哲学观点苏格拉底的思想强调对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的怀疑。

他对自己所知之事持谦虚态度,并始终追求着真理的本质。

苏格拉底认为,通过对话和提问,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他强调反思和自省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思考和追问,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的思想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讨论”。

他经常与年轻人、政治家和哲学家进行讨论,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人思考问题的本质。

他的目的不是为了争辩和展示自己的智慧,而是帮助他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鼓励他们不断追问和研究。

这种思辨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问”。

三、被判处死刑然而,苏格拉底的开放思想和对当时政治体制的批评引起了官方的不满。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煽动亵渎神灵和腐化雅典的年轻人。

他经历了一场历史著名的审判,并被判处死刑。

在狱中,苏格拉底并没有过多地哀叹自己的命运,反而继续传授和探讨他独特的思想。

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苏格拉底依然坚持他的信念,不愿放弃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最终,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执行了死刑,他选择喝下了由毒药混合而成的汤。

他的死因成为了古代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也使得苏格拉底成为了一位不朽的人物。

四、对后世的影响尽管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任何书面作品,但他的思想被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传承和发展。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苏格拉底,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故事和哲理。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苏格拉底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以苏格拉底哲理故事为素材,探讨其背后的寓意和意义。

一、独行者的智慧相传一位年轻人对苏格拉底说:“大师,请您告诉我,如何成为一名智者?”苏格拉底微笑着回答:“来,让我们一起走路。

”他们走到一片污秽的荒地上,苏格拉底突然踩进了一个泥坑里。

他抽出脚后,静静地等待着。

接着,那个年轻人进入了另一个泥坑,试图拯救苏格拉底。

这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并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帮助,而是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而不是一味依赖他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智慧。

二、审慎的自信有一次,一个人对苏格拉底说:“我听说你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你能证明给我看吗?”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来吧,我们一起走到河边。

”当他们到达河岸时,苏格拉底突然抓住那人的头,将他推入水中。

那个人挣扎了一会儿后,终于爬出了水面。

苏格拉底问:“当你在水里的时候,你觉得什么最痛苦?”那个人回答:“我几乎没有呼吸的机会,我感到非常痛苦。

”苏格拉底点头说:“你看,当你真正迫切地想要成功时,你会像渴望呼吸的感觉一样。

只有当你达到这种程度的迫切愿望时,你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审慎的自信。

苏格拉底通过向那个人推入水中,让他体验到了渴望呼吸的感觉,这是一种强烈的欲望和追求。

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目标有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时,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三、知识的无限性苏格拉底曾经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凸显了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谦逊态度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他总是持怀疑的态度,不断追问并挑战已有的观念和概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永远都不能完全掌握一切。

苏格拉底相关介绍

苏格拉底相关介绍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 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 的有趣的例子。 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 恶行? 恶行? 学生: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 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 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 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 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 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 种欺骗是恶行吗? 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学生:这是善行。
一、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公元前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 :(约公元前 ~公元前399年)古希 年 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 民的家庭,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民的家庭,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青少 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 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 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 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 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 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 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 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岁左右 岁左右, 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 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 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 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 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 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 志地做学问。 志地做学问。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

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

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

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的贡献是什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他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历史影响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
①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
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 成熟的阶段; ②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 高度,建立了伦理哲学; ③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 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 ④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 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
辩论
每天,他一早起来后,就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串来串去,找 这个,找那个,上至将军法官,下至皮匠乞丐,与他们进 行对话、辩论。他通常是给别人一个问题,让别人回答, 然后从其滔滔雄辩中找漏洞,问一句“toti",意思是“它 是什么”,让别人回答,又再问,如此下去,他总能找到 别人回答中的薄弱之点,直问得人张口结舌,没了下文为
相关故事
苏格拉底之死
被捕
官方所说的他的罪状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 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好 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简而言之就是说他教坏 了青年们。
审判
法官与陪审团成员自不必说,都是当权的民主派,他们大 多数人判他有罪。结果,按规矩,雅典的最高法院迪卡斯 特里法院,参加审判的成员绝大多数同意判决处苏格拉底 以死刑―饮毒鸠而死。
就刑
在狱中的时候,苏格拉底也有机会轻易逃之夭夭,但苏格 拉底断然拒绝了―他不愿违反法律。最后身死狱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与辩论
沉思
有一天早晨苏格拉底在想着一件他不能解决的事,他又不 愿意放下这件事,所以他不断地从清早想到中午,―他站 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想着。到了中午人们就注意起他来了, 来来往往的人传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一亮就站在这里想事情。 最后,晚饭以后天黑下来,有几个伊奥尼亚人出于好奇, 就搬来他们的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要守着苏格拉底, 看他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就站在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 早晨。天亮起来,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走开了。

苏格拉底解读

苏格拉底解读

苏格拉底解读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的哲学家,通常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书面作品,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学生,尤其是柏拉图的著作。

一、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1.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Socratic Method):●这是一种引导式的对话方法,通过提问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观点和信念进行深思和反省。

●目的是通过不断的询问和挑战,揭示深层的真理和智慧。

2. 知识即德行:●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正确的行动。

如果人们知道什么是善,他们就会去做善事。

●这一观点强调了理性和道德的紧密联系。

3. 不断的自我审视:●他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地审视和质疑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人可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和道德水平。

4. 普遍定义的追求:●苏格拉底试图找到诸如“正义”、“勇气”、“善”等概念的普遍定义。

●这种对普遍性真理的追求,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打下了基础。

二、苏格拉底的影响:1.对西方哲学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2.道德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3.教育方法的先驱: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至今仍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和辩论方法。

苏格拉底的生活和死亡(他因不敬神灵和腐蚀雅典青年的罪名而被判处死刑)也成为了他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体现了他对真理和道德的坚持。

他的生平和思想在柏拉图的《阿波罗吉亚》等作品中有着详细的记录和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469—399BC)与孔子(551—479BC)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

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他们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一直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

尽管他们分处地理的两极,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热衷于政治,他们的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度过。

苏格拉底曾当选过雅典议事会的成员,参与审理过轰动一时的雅典将军案件;在“三十僭主统治”时期勇敢地反对过里底亚的暴政。

孔子年轻时也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职,并且政绩卓著。

两位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者都对政治问题抱有自己的理解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伦理性的,同时伦理也是政治性的。

人世间至高至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

政治美德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艺术。

正是借助这种管理艺术,人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政治家、首长、家长,而对自己和国家的其他公民都有益处。

同时,这种至高至大的美德在人们的私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根据这种艺术和知识来管理相应的事务。

一个好主人或好管家的本领类似一个好统治者的本领,而且前者能够轻而易举地从事后者的工作。

苏格拉底曾对一个名叫尼各马希代斯的人说,“管理私事与管理公事只是量上的区别。

在其它方面,二者完全相同。

所以,你不应该轻视善于管理家务的人。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Ⅲ,Ⅳ,12)
苏格拉底还指出,雅典有一万多个家庭;如果连一个家庭都料理不好,那么又怎么可能管理好这一万个家庭呢?具备有关事务的相应知识和处世本领的人,必将是一个优秀的首长,而不管他是管理家庭还是管理军队或国家。

孔子也是一个伦理政治的提倡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来感化人民,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前来归附,好象满天星斗都环绕北斗运行一样。

同时治理国家的人本身也必须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论语•子路》中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国家只有在道德模范达到治理下才会井井有条,百姓们才会见贤思齐乐于从命。

而且孔子还认为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正人君子们只有从“齐家”开始才能获取管理经验,进而才可以治理国家平定天下,是之为“齐家、治国、平天下”。

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富庶安康来源于良好秩序的建立,而良好秩序的建立则基于法律的严格实行;生活于雅典城邦的任何公民都必须毫无保留地遵守城邦的法律,因为法律即是正义。

他曾经对希皮阿斯说过,“你知道吗?如果不是拉开代莫尼人卢库格斯在斯巴达建立了牢固的守法精神,那么他就绝不会使斯巴达凌驾于其它国家之上。

在各个国家中,那些好的统治者总是把对法律的服从看作公民的最大义务。

那些拥有最守法的人民的城邦,在和平时期生活得最幸福,在战争时期最强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Ⅳ,Ⅳ,15)在此苏格拉底所信奉的“法律至上”原则千百年来一直被西方思想家奉为圭臬。

而此时东方的孔子同样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

面对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用“礼”这一行为规范来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一定的法度,按照一定的礼节行事。

在家里作儿子的应当为父亲尽孝,在社稷作臣子的应当为国君尽忠。

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各安其所,各司其职,凡事不逾规矩,那么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百姓们就可以安居乐业。

在个人生活方面,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主张清心寡欲安贫乐道。

有一次智者安提丰试图嘲弄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说:“你所过的生活连一个奴隶都赶不上;你吃喝的饮食是最粗陋的,你穿着衣服是最褴褛不堪的,甚至一年到头都是同一件衣裳,你从来就没有穿过袜子和长衫。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Ⅰ,Ⅵ,2)而苏格拉底却反驳道,“能够一无所求才是象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神仙。

”并且说勤俭的人比纵欲的人更容易自
我改进,更容易向国家尽忠职守,更容易感受幸福;相反,只有愚蠢的庸人才会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孔子也曾对他的学生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孔子一生中曾经钟鸣鼎食享受过万斗俸禄,也曾颠沛流离被困于陈蔡,因此轻裘宝马荣华富贵对饱经人世沧桑的孔子来说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他曾力赞生活俭朴的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是古代有名的大教育家,在教育的重要性方面两人看法十分接近。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人,不管有才还是无才,要想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都必须学习和训练,并且有才的人如果预先学习了自己将来的活动内容,学会了管理的艺术,养成了政治美德,那么将来就能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

孔子当年路过卫国时,冉有问他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十分富足,那么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孔子答道,应该教育他们。

教育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为了要人们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应当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

在教育方法上二人也有些共通之处。

苏格拉底一生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

他教育学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问题其中,进而由学生自己来感悟真理。

这种对话式推论的方法被苏格拉底称为助产术,而他自己则是真理的催生婆。

同样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即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才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引导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苏格拉底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人类有蒙昧走向理智,由迷信走向自信的时代。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在人类智慧的摇篮期,东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思想胚胎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对这些相似性的分析和认识将更加有助于我们探讨人类文明的渊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