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用)

实验一 食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电位滴定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氨基酸有氨基及羧基两性基团,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中性内盐,利用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以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来酸性,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后定量,根据酸度计指示pH 值,控制终点。
实验试剂:1、甲醛(36%):应不含有聚合物。
2、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 实验仪器:1、酸度计;2、20mL 移液管;3、10mL 微量滴定管;4、100mL 容量瓶;5、250mL 烧杯;6、磁力搅拌器; 实验步骤:1、吸取5mL 试样,置于100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
2、吸取上述稀释液20.00mL V 3置于200mL 烧杯中,加水60mL 水,插入电极,开动磁力搅拌器,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0.050mol/L]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的毫升数,(可计算总酸含量)。
(使中性内盐分离成为氨基酸)3、向上述溶液中准确加入10.0mL 甲醛溶液,混匀。
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继续滴定至pH9.2,记录加入甲醛后滴定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 )=0.050mol/L]的毫升数V 1。
重复做3组平行样。
4、取80mL 水,先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再加入10.0mL 甲醛溶液,混匀,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pH9.2,记录加入甲醛后滴定所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毫升数V 2。
重复做3组平行样。
数据记录与计算(一)数据记录:见下表项目样品 空白 加入甲醛后滴定所消耗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毫升数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mol/L )(二)结果计算试样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为:()1001005014.0321⨯⨯⨯⨯-=V C V V X式中:X —试样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g/100 mL ;V 1—测定用试样稀释液加入甲醛后消耗标准碱液的体积,mL ; V 2—测定空白试验加入甲醛后消耗标准碱液的体积,mL ; C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 V 3—试样稀释液取用量,mL ;0.014—与1.00 m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相当的氮的质量。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背景游离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准确测定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研究和分析蛋白质代谢、营养摄入以及疾病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
分析实验设备和试剂•恒温水浴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超纯水系统•氨基酸标准品•Ninhydrin标准溶液•稀盐酸(6 mol/L)•无水乙醇(95%)•氨水(25%,体积分数)•Na2CO3溶液(3%,取6 g Na2CO3溶于200 mL水)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例如食品、体液等)取适量加入10 mL离心管中,并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使样品pH降至酸性,以保证游离氨基酸不会发生气化。
利用离心机对样品进行离心,取上层液保存。
2. 氨基酸含量测定2.1 Ninhydrin法准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氨基酸标准品溶液,分别为0、2、4、6、8和10 μmol/mL。
取6个离心管,分别加入1 mL样品上层液或相应浓度的标准品溶液。
然后,对每个离心管加入1 mL Ninhydrin标准溶液,混匀后放入恒温水浴器中,温度设定为80°C,加热15分钟使其反应完成。
在背景相对较深的条件下使用分光光度计,设置波长为570 nm进行吸光度测定,记录吸光度值。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准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氨基酸标准品溶液,分别为0、2、4、6、8和10 μmol/mL。
在离心管中分别加入1 mL样品上层液或相应浓度的标准品溶液,然后加入1 mLNa2CO3溶液,混匀后放入分光光度计进行紫外吸光度测定,设置波长为280 nm,并记录吸光度值。
3. 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步骤2中的测定结果,计算出标准曲线的方程和相关系数,并根据标准曲线对待测样品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下表为实验测定获得的标准曲线数据:氨基酸浓度(μmol/mL)Ninhydrin反应吸光度值紫外吸光度值0 0 02 0.3 0.14 0.7 0.26 1.2 0.38 1.6 0.410 2.1 0.5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到标准曲线的方程为:•Ninhydrin法:吸光度 = 0.2[氨基酸浓度(μmol/mL)] + 0.1,相关系数r = 0.99;•紫外分光光度法:吸光度 = 0.05[氨基酸浓度(μmol/mL)] + 0.1,相关系数 r = 0.9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3页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3页
实验目的:测定蛋白质水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由若干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
游离氨基酸是水解蛋白质后剩余的未发生缩合反应的氨基酸,可以用二硫化二钠与氨基酸发生二级反应,并且具有荧光性质,故可以通过比色法或荧光法测定其含量。
实验步骤:
1.取约1g蛋白质水解液,加入等量的50%三硝酸溶液,使测定溶液呈红棕色。
2.将上述混合溶液蒸干,加入少量蒸馏水,使含盐量达到适宜比例。
3.将上述溶液通过20μ滤器滤过,在滤液中加入0.1%的二硫化二钠溶液。
4.加入等量的1.5N盐酸,使 pH 值降至2左右。
5.将上述混合液振荡30秒,静置10分钟,测定荧光强度或比色度。
实验结果:测量得到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为x mg/L。
实验分析:游离氨基酸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与二硫化二钠反应生成荧光物质,故可以用荧光法或比色法进行测定。
本实验采用的是荧光法,即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游离氨基酸的荧光强度,再由标准曲线推算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测定过程中必须确保荧光试剂与游离氨基酸充分反应,否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测定了蛋白质水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为x mg/L,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中游离氨基酸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大豆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大豆中的氨基酸组成对于其营养价值及食品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游离氨基酸作为大豆蛋白质水解的产物,其含量直接反映了大豆的蛋白质质量和营养价值。
因此,准确测定大豆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评估大豆品质及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至关重要。
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一种高效、准确的分离分析技术,在氨基酸分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样品处理方法、色谱条件优化以及结果计算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本文还将讨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中的优势及局限性,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大豆样品:选择新鲜、无病虫害、无杂质的大豆作为实验材料,经过清洗、烘干、破碎后备用。
(2)试剂:实验所需试剂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用流动相(如乙腈、甲醇等)、衍生化试剂(如OPA、FMOC等)、标准品氨基酸等,均为分析纯或更高纯度。
(3)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备紫外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离心机、涡旋混合器、水浴锅、移液枪等。
(1)样品处理:称取适量大豆样品,加入适量的水或缓冲液,进行匀浆处理。
然后,将匀浆液进行离心,取上清液作为游离氨基酸提取液。
(2)衍生化处理:取一定体积的游离氨基酸提取液,加入适量的衍生化试剂,进行衍生化反应。
衍生化反应的目的是将氨基酸转化为易于检测的衍生物,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3)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将衍生化后的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和色谱柱,设置合适的检测波长或激发/发射波长,记录色谱图和峰面积。
(4)数据处理:根据标准品氨基酸的色谱图和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
然后,根据样品的色谱图和峰面积,结合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通过样品处理、衍生化处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步骤,实现对大豆中游离氨基酸的快速、准确测定。
游离氨基酸测定

①将对应封口袋中根茎放入研钵内加5ml10%乙酸研磨至匀浆,用10ml去离子水冲洗干净,一并将匀浆和冲洗水转入10ml对应编号离心管中,定容至9ml。
根同样加5ml10%乙酸研磨至匀浆,用少量水洗研钵,一并转入10ml对应编号离心管去离子水定容至8ml。
②将离心管充分震荡混匀,将根茎叶浆液10ml离心管放入高速离心机9000r/min 离心10min,取叶上清液0.2ml,放入对应编号10ml离心管中待测。
取茎上清液0.2ml,放入对应编号10ml离心管中待测。
取根上清液0.2ml,放入对应编号10ml 离心管中待测。
③在取茎叶上清液中加入相应去离子水、3ml茚三酮、0.2ml抗坏血酸,置沸水中加热10min,观察颜色淡黄色变为蓝紫色,加入乙醇定容到9ml。
在570nm处测定吸光度。
试剂:①水合茚三酮:称取0.6g再结晶的茚三酮与烧杯中,加入15ml正丙醇,搅拌使其溶解。
再加入30ml正丁醇及60ml乙二醇,最后加入9ml PH=5.4乙酸钠缓冲液,混匀,于棕色瓶中,置于4℃下保存备用,10天有效。
需要432ml 材料:[200ml烧杯(1个)、100ml量筒(1个)、5ml移液器(1个)、500ml棕色瓶(1个)]②乙酸钠缓冲液③标准氨基酸:称取亮氨酸46.8mg,溶于少量10%异丙醇中,用10%异丙醇定容至100ml。
取该溶液5ml,用蒸馏水稀释到50ml,即含氨基氮5μg/ml标液。
材料:[小烧杯(1个)、100ml容量瓶(1个)、50ml容量瓶(1个)]④0.2%抗坏血酸:称取100mg抗坏血酸,溶于50ml蒸馏水中,随配随用。
材料:[50ml容量瓶(1个)]⑤10%乙酸。
需要720ml材料:[100ml容量瓶(1个)] 1000ml容量瓶总材料:水浴锅、大口径烧杯、研钵(3个)、50ml离心管(96个)、10ml离心管(144个)、15ml离心管(144个)、5ml移液器、1ml移液器。
实验八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实八: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左哥
一、实验材料、器材
1、展层溶剂标准氨基酸溶液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硅胶G粉0.5%茚三酮丙酮溶液
2、层析缸玻璃板
二、操作步骤
1、马铃薯提取液制备:30g去皮马铃薯,80%乙醇,组织捣碎机,水浴蒸干,残渣加水溶解→
2、制版:1.8g硅胶G,研磨3min,干燥,110C烘箱活化30min→
3、点样:→
4、展层→
5、显色→
6、鉴定。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及分析
由样点颜色和Rf值与标准样点对比可知,2号点为Met,6号点为Pro,7号点为His,
1—6号点,对应氨基酸为酸性或中性氨基酸,而7、8号对应氨基酸为碱性氨基酸。
薄板上样品中5号显色斑点为紫红色,但距离6号点较近,未能完全分离,推断有以下
几点原因:点样时扩散直径过大,导致两斑点扩散区域重叠难以辨认;薄层担体粒度本身的
限制,试验中展层时间不长即达到了预计的溶剂前沿(居上边缘约1cm),即展层速度过快,
原因可能是制板时硅胶G研磨过粗,据范迪姆特方程:H=A+B/U+Cu,其中A、C均与粒度成
正比,即提高填充料的均匀性和减少粒度才能在定长的条件下提高有效搭伴数,增强分离效
果;研磨时用力适当,方法合适,适当增加研磨时间才能是硅胶G颗粒又匀又细,达达到
较好分离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不可研磨过细,否则易拖尾。
游离氨基酸测定(完整版)

游离氨基酸测定(完整版)总游离氨基酸测定(完整版)实验原理:游离氨基酸的游离氨基可与⽔合茚三酮作⽤,产⽣蓝紫⾊的化合物⼆酮茚-⼆酮茚胺,产物的颜⾊深浅与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正⽐,⽤分光光度计在570nm下测其含量。
因蛋⽩质中的游离氨基酸也会产⽣同样反应,在测定前必须⽤蛋⽩质沉淀剂将其除掉.仪器与⽤具:100ml容量瓶;漏⽃;三⾓瓶研钵;刻度吸管:0.1ml×1、1ml×2、2ml×2、5ml×1;沸⽔浴;具塞刻度试管20ml×10;分光光度计.⼀、试剂1.⽔合茚三铜:称重结晶的茚三铜0.6g,装⼊烧杯,加⼊正丙醇15ml,使其溶解加⼊正丁醇30 ml、⼄⼆醇60 ml、⼄酸-⼄酸钠缓冲液(pH=5.4)9 ml,混匀,棕⾊瓶冰箱保存,10天内有效。
2.⼄酸-⼄酸钠缓冲液(pH5.4):称取化学纯⼄酸钠54.4g,加⼊⽆氨蒸馏⽔100 ml,电炉加热⾄沸,使其体积减半,冷却后加冰⼄酸30 ml,加蒸馏⽔定容⾄100 ml。
3.氨基酸标准溶液:精确称取80℃烘⼲⾄恒重的亮氨酸0.0234g溶于10%异丙醇并定容⾄50ml。
取此液5ml蒸馏⽔稀释到50ml,即为5µg/ml氨基酸标液。
4.0.1%抗坏⾎酸:称取0.050g抗坏⾎酸,溶于50 ml蒸馏⽔中,即配即⽤。
5.10%⼄酸⼆、标准曲线制备加塞⼦密封于沸⽔中加热15分钟,取出后⽤冷⽔迅速冷却并不时摇动使加热时形成的红⾊被空⽓逐渐氧化褪去,待呈现兰紫⾊时,⽤60%⼄醇定容⾄20ml,摇匀于570nm波长下⽐⾊。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氨基氮ug数为横坐标,绘标准曲线三、实验步骤:1.烟末0.5g于研钵中加⼊5 ml10%⼄酸,研磨匀浆后⽤蒸馏⽔定容100 ml,⽤滤纸过滤到三⾓瓶中备⽤。
2.1ml滤液加⼊到20ml ⼲燥试管中,加1 ml蒸馏⽔,⽔合茚三铜3ml, 0.1%抗坏⾎酸0.1ml, 加塞⼦密封于沸⽔中加热15分钟,取出后⽤冷⽔迅速冷却并不时摇动使加热时形成的红⾊被空⽓逐渐氧化褪去,待呈现兰紫⾊时,⽤60%⼄醇定容⾄20ml,摇匀于570nm波长下⽐⾊。
蘑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蘑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引言在食品营养学中,游离氨基酸是评价食品蛋白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可以反映食品的蛋白质水平,也可以为食品品质的评价提供依据。
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其营养价值较高,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对于评价蘑菇的蛋白质质量非常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探究蘑菇的蛋白质质量,并为进一步研究蘑菇的营养价值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蘑菇样品:取新鲜的蘑菇作为实验样品。
•无水无氧乙酸:用于提取蘑菇中的游离氨基酸。
•pH 2.2缓冲液:用于调节提取液的酸碱度。
2. 实验步骤1.将蘑菇样品洗净并切碎成小块。
2.取20克蘑菇样品加入100 mL pH 2.2缓冲液中。
3.加入适量的无水无氧乙酸,使pH值控制在2.2左右。
4.进行超声波提取,提取时间为30分钟。
5.将提取液离心,收集上清液。
6.将上清液过滤,得到待测样品。
3.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1.取1 mL 待测样品加入氨基酸分析仪样品瓶中。
2.将样品瓶放入氨基酸分析仪,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测定。
3.记录并计算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三、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定,蘑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脯氨酸:5.2 mg/g•缬氨酸:3.8 mg/g•苏氨酸:2.5 mg/g•赖氨酸:1.9 mg/g•…四、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表明蘑菇具有较高的蛋白质质量。
其中以脯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最高,说明蘑菇富含这两种氨基酸。
与其他食材相比,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可能有所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蘑菇的生长环境、品种等因素所致。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不同蘑菇品种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蘑菇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材,其富含的游离氨基酸有助于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并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得出了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蘑菇中富含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脯氨酸和缬氨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方案
(茚三酮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利用氨基酸含量这个参数,控制发酵过程。
二、实验原理
游离氨基酸的游离氨基可与水合茚三酮作用,产生蓝紫色的化台物二酮茚一二酮茚胺,产物的颜色深浅与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70nm 下测其含量。
因蛋白质中的游离氨基酸也会产生同样反应,在测定前必须用蛋白质沉淀剂将其除掉。
三、实验材料
发酵液样品;
实验试剂:水合茚三酮;氨基酸标准液;0.1%抗坏血酸
实验仪器:100ml容量瓶;漏斗;三角瓶;研钵;移液器;枪头;沸水浴;具塞刻度试管20 ml×10;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方法
1.溶液配制
(1)水合茚三酮称取0.6g重结晶的茚三酮放烧杯中,加入15ml 正丙醇、30ml正丁醇、60ml乙二醇及9 ml PH4.54的醋酸盐缓冲液混匀,棕色瓶中冰箱内保存,10天内有效。
(2)氨基酸标准液称取80℃烘干的亮氨酸23.4mg,以10%的异丙醇溶解定溶至50ml(含氮为50ug/ ml),取此液5ml,用水定容至50 ml,此为含氮量5ug/ ml工作液。
(3)0.1%抗坏血酸称取0.1g抗坏血酸定容100 ml,随用随配。
2.标准曲线绘制
取6支20ml 试管,按下表加剂:
试剂
管号
1
2 3 4 5 6 亮氨酸标准液(ml) 0 0.2 0.4 0.6 0.8 1.0 无氨蒸馏水(ml) 2.0 1.8 1.6 1.4 1.2 1.0 水合茚三酮(ml) 3.0 3.0 3.0 3.0 3.0 3.0 抗坏血酸(ml) 0.1 0.1 0.1 0.1 0.1 0.1 氨基氮量(ug/管 )
1.0
2.0
3.0
4.0
5.0
将各管溶液混合均匀,封口,在沸水中加热15min ,取出后立即用冷水摇
动冷却,用60%乙醇定容至20 ml ,摇匀。
λ=570nm 处测定吸
光度
0 0.025 0.055 0.099 0.146 0.186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氨基氨ug 数为横坐标,绘标准曲线如图: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氮标准曲线
-0.05
00.05
0.10.15
0.2氨基氮(ug)
吸光度A
3.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取20ml 试管,取待测液1ml ,加蒸馏水l ml ,水合茚三酮3.0 ml ,坏血酸0.1ml ,混匀,封口。
沸水浴加热1 5分钟,冷水中摇动冷却,用 60%乙醇定溶至20ml ,摇匀,于570mn 测定吸光度。
五、结果统计
测得吸光度,由标准曲线得知样液的氨基氮ug/ ml m,代入公式十算:
A=0.0382m-0.0103
式中:A为吸光度,代入公式算得m(ug/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