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3+1”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与创新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中捕 捉就 业和 发展 机会 , 实现 学校 、企 业 、学生 三 要 表现 在 专业 英语 及英 语 口语相 对 薄弱 ,专业 知识
者 共赢。 关 键 词 : 校 企 合 作 ;“ 单 式 ” 培 养 ;就 业 订
的实践性不 强 ;沟通技巧 、维修 技能、装配技能的欠 缺 ;商务礼 仪 、国 际商法 知识 的不足 。
但 服 务 技 能差 ;服务 人 员缺 乏综 合 维 修 装配 技 能 , 养方 案 。本 次培 训班 的成 功 启动 标志 着 校企 合作 又 服 务技 能单 一 ,多数 服务 人 员只 能从 事一 种产 品服 迈 出了坚实 的一 步 。 务 ;服 务人 员对 服务 网络 的管 理知 识 了解 较少 ,不 “ 订单式 ”合作培 养海外服 务工程 师是洞察 市场 能很 好地 指导 服务 网络规 范化 建设 ;服务 人员 数量 需求 现状 ,转变人才培养模 式 ,创 新学生就业方式相 少 ,不 能满足 目前 业务 发展 和 市场 开拓 的需 要 ;外 结合 的 结果 ,是 学 校和 企业 双 方共 同参 与 人才 培养 部 储 备服 务 队伍整 体素 质偏 低 ,出国服 务能 力急 待 过程 、方式灵活 、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从海外服务
田雷沃 重工与潍坊学 院再度携手 ,签署 了 福 田雷 沃
重 工—— 潍坊 学 院北 海 国际学 院海外 服务 人 才合 作
。培 训班 学员 由福 田雷沃 l 名在职职工和 1 服 务 人员知 识层 次 分布 不合 理 :老 服务 人 员维 培养协议
2名学 生组成 ,校企双 方共同编制合 作培 修技能高 、语言 能力 差 ,新服务 人员语 言相对较 好 , 潍坊学 院 2
0名毕业生 通过基本 头脚 ,呈 现 出较好 的 发展势 头 。维 持或 是发 展这 种 果 ,汽车技术服 务与营销 专业 4 良好 势头 ,对产 业 链上 下游 的整 合是 大 势所趋 。上 文化知识考试 、专业 技能考试 、英语 口语 面试等严 格 3名学生被 录用 ,多人赴海外开 展 游 将 着 重构 建 技 术 研 发 平 台 , 下游 可 以 整 合 配 件 的遴选 ,最终有 3 销 售 和 海 内 外 的 代 理 销 售 体 系 ,加 大 公 司销 售 网 工作 ,实现 了学校 、企 业联 手合作 、学生对 口就业 的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培养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大高校和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路径。
本文将从什么是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培养模式等角度进行讲解。
什么是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导向为基础、多元化为手段、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市场需求导向、科学导向、人才培养导向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力求使学生在知识体系、思想方法和运用能力等方面达到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市场导向:强调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注重企业需求分析和行业前沿动态的综合分析,以产业匹配为目的,培养市场有为的优秀人才;(2)科学导向:重视学科前沿知识和学术研究,注重教师的学术积累和人才培养理论,以学科带动人才培养;(3)人才培养导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关注学生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以个人职业发展为目的,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双向发展。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模式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学科、人才导向的作用。
市场导向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科学导向则需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资,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团队;人才导向强调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综合应用三种导向,推动发展三维教育,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展望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开始探索和实践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导向把握不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
因此,未来需要继续深化探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强劲动力。
3+1人才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生在大学学习三年,然后在企业或相关机构实习或工作一年的培养模式。
这种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并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
具体的3+1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在大学学习三年,完成相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获得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这三年的学习时间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与企业或相关机构建立实习或工作基地,提供岗位和项目给学生进行实践。
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
3. 学校与企业或相关机构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或工作的计划,并设立导师制度。
导师将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4. 学生在实习或工作期间,要接受学校和企业或相关机构的双重考核。
学校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而企业或相关机构要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5. 3+1人才培养方案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实习或工作报酬,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
企业或相关机构也可以从中挖掘和选拔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总的来说,3+1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5 ) 自主 创 业
于求” 和外部 经济环境 的恶化 , 其 问包 含着众 多深层 次 的原 因 , 就本人所见 , 高职沿袭普通高校学科本位 的人 才培养模 式 , 没有 构建起有效的基于 高职 自身特 色 的人 才培养模 式 , 从而 导致 高
( 6 ) 其他灵活就业 ( 7 ) 待就业 ( 8 ) 不 就 业 拟 升 学 ( 9 ) 其 他 暂 不 就 业 ( 1 0 ) 其他 ( 请说明 )
落实率 ( 第 l ~ 6项 )
9 . 5 2 7 . 8 2 . 3 2 . 1 1 . 5
6 6 . 3
( 一) 高职毕业生就业 的现状 据教育部 发布 的《 2 0 1 1年 全 国教 育事 业 发 展统 计 公报 》 ,
二、 高职人才培 养模 式以就 业为导 向的主要原 因 ( 一) 高职 毕业 生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逼
2 0 1 1 年 全 国普 通 高等 学校 2 4 0 9所 , 全 国高 职 高专 院校 1 2 8 0 所, 占普通 高校 总数 的 5 3 , 年招生 规模达 到 3 1 0多万人 , 在 校
教 育管 理
基 于 就 业 导 向 的高 职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研 究
张桂 云
摘 要: 随着 高等教育 大众化 以来, 大学生就业与 高校人才培养
如何应对 挑战 , 有利 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 更有 利于职业教育的 长期 发展 , 是摆在教育 工作 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
模 式 的 矛盾 就 更加 突 出, 要 解 决 这 一 矛 盾 根 本 出路 在 于 以 市场
学生近 8 8 0万人 , 占全 日制普 通高校 本专 科在 校 学生 的 4 7 ,
基于就业导向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于就业导向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以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为例作者:李大军张佐钊贺惠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9期李大军张佐钊贺惠(湖南工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
讨论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等的实践教学“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三重一高”模式;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3*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C0317)。
*作者简介:李大军(1979-),男,湖南理工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及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0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最新发布的《环境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报告(2013版)》显示,2010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20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达到840万人,2020年将达到1690万人,环保产业未来的人才缺口巨大,这预示着环保类技术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而在我国传统教学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各高校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办学压力。
环境专业为何会“叫好不叫座”?这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浅论“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才培养模式 的创新 是 目前 中职学 校广泛 使学习变得生动 , 技能得到提高。
关 注的热点 。本 文拟从三个方 面对 中等 职业教育 以就业 为导向的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进行探讨 。
针对性 , 就业教育 应该 强调“ 有限 目标 ” 称为活模块 阶段 ,其 功能是学生在选定 , 就业 岗位进行训练 ,为就业做技能方 面
般为两年 , 在有 限的时间 内, 对于素质相
近几年来 ,高校扩招引发普 高的扩 主要为劳 动力 市场输 送合 格 的劳动者 , 好模块后 ,针对相 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
业课程分为两个 阶段 ,第一阶段为宽基 础阶段 ,即教学 内容 针对具体 的职业 岗位 ,而是集合 了一 群相关专业所需 的 知识和技能 ,以期 为今 后的转 岗和继续
“ 业 导 向” 就 下
中职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建构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特点
中等 职业 教育就业具有 典型 的职业 学 习奠定“ 知识 和技 能” 基础 ; 二 阶段 第
向” 2 0 是 0 4年全国职业教育 工作会议 的 实践 中渗透必要 的理论学习 , 更切合教育 有 以下特点 : 模式框架模糊 , 缺乏必 要的 主要精 神 ,这是国家对 中等 职业教育性 对象 的学习实际。 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 理论支撑 ;模 式的运行条件基 于理 想状
质和功能的最新定位 ,是我 国中等职业 业情境 中学习 , 才能消除“ 差生” 的心理阴 况 ,与 中等 职业 教育 现实相差 甚远 , 如
招 ,进人 中等职业 学校学 习的学 生绝大 不能 “ 包打天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September 2013, Volume 3, Issue 3, PP.122-128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 Students TrainingM ode of “Three and O ne” Based on Job GuidanceLanhua Zhang#, Min Feng, Peng Zheng, Wuli Song, Zhongdong Han, Hua Ma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6, ChinaEmail: acm_ict@AbstractIn order to relieve the job pressur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duce the supply and demand ga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solve the job difficulti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mprov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s recruitment has been analyzed by means of survey, based on which the three and one talent training mode with convergence study at first and then distributary training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mode, 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students’ abilities of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adaptation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operations and shorten the requirement difference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With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raining under the three and one talent training mode adopted by school, the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got their suitable requirements. The students’employments and enterprise’s feedback results imply that three and one talent innovation mod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job objectives and enterprises talent requirements.Keywords: Job Guidance; Three and One; Distributary Train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基于就业导向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张兰华,冯敏,郑鹏,宋吾力,韩忠东,马华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摘要: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缩小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对就业问题中供需要求的差距,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我们根据调研结果分析造成学生择业难、企业招聘难的因素,提出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培养的“3+1”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企业与学生之间的需求差距,通过校企联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训练,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无障碍对接。
学生就业和企业反馈结果说明“3+1”人才创新模式的探索符合高校学生就业目标及企业用人需求。
关键词:就业导向;“3+1”;分流培养;专业培训引言伴随着高校扩招及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扩张带来的作用是双面性的,在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
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执行者和载体来讲,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高校、学生以及家长面前最大、最直接的问题。
*基金资助: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0LC59);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20101403)。
对于已经形成的复杂局面,社会、高校、教师以及教育界都在积极的寻找解决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国家教育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各教育机构结合社会的需求及地方的优势,创新性的提出了众多具有应用前景的人才培养模式[1-7],作为就业关系的对象双方,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出发,寻求缩小双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企业招聘难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好就业、就好业也是学生在选择高校时最为关注的焦点,不论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哪个层次的大学生最终会走向社会,因此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是决定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获取所需人才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以往学生就业以及企业招聘不同的是,双方就就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已经从企业逐步提前到学校,因此在高校教育的平时和最后阶段不得不单纯的从理论教育转变到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便顺利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实践教育,所以在高校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是必要的[6-10]。
1高校学生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的性质伴随着学校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改变,综合性的高校逐渐替代了专业性的高校。
在众多高校中,社会的发展、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专业的增加与交叉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舞台。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资料,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高等教育和社会就业来讲是一个上升的阶段。
但与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形势却是越来越严峻,很多高校面对招生难,就业难的现状,特别是对于某些专业的学生,就业所带来的职位、经济、环境以及专长发挥等生活因素与接受的高等教育期待的结果千差万别,每到毕业阶段,就业市场人才爆满、无法就业大量学生选择第二次学习或考试、高校真正的一次性低就业率等问题特别普遍,因此出现了大量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失业人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在很多高校大学生以及家长心里,就业就是失业,高校教育不是就业的途径以及教育无用论等观念已经影响了在校学生,甚至是周围低年级的学生和家长群体。
虽然从国家、学校以及教育者都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1-10],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找好工作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
基于以上就业现状,我们利用假期设计了各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调研报告,结合本校学生的就来现状和调查问卷、走访以及相关部门及网站的数据统计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形成的因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政府及学校外在的因素:首先,中国教育资源的投入与扶持为各个级别的高校提供了支持,各个层次及高校的扩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但是从就业需求角度看,企业的发展远远跟上不高校扩招的脚步,各个企业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形成反差,特别是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长与高校毕业的增长不成正比。
其次,从就业需求和结构来看,各个省市人才市场的信息及功能滞后,社会人才市场信息的供求矛盾以及落后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片面性,就业意愿集中的矛盾突显,包括就业地区及企业结构、专业层次及结构等。
再次,结构及制度不完善,使得政府、学校及大学生就业市场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及引导机制,特别对于落后地区和参差不齐的高校建设水平,产生了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等问题。
最后,作为学生的主战场,学校在教育和实践教学上存在着薄弱环节,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以及对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在就业环节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漏洞;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完成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就业来讲,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具有更实际的作用,但重视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念与宣传上,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
2、招聘单位的因素:首先,众多企业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都从自身的效益出发,在人才济济的今天,直接把人才培养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接轨过程完全抛给了高校,没有从整个企业的人才结构和建设出发,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愿意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机会和投入,一味的追求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技能,希望新进人员最好能够马上上手,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上岗即工作”的基本要求,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其带来的后果便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高代价寻求实习机会,甚至放弃日常理论学习,以在公司或企业的实践作为重点,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后果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学校和教师难于管理学生,理论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学生荒废了学业,过度追求实践,就算在将来谋得一席半职,由于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上升的空间和本身的素质大大折扣;对于企业来讲,虽然满足了一时的需求,但对于整个企业文人化、能力以及实力的提高均得不偿失,只能通过不断的招聘更高人才来解决,所带来的后果便是与员工的矛盾加深,形成员工不稳定,易跳槽的现象,企业也难于形成稳定的团队和组织。
其次,有的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为了获得竞争和面子,提高职工层次,过分关注文凭。
由此低文凭的员工容易波动,高文凭的员工又怕更高更新的人才竞争,因此企业的人际关系和人事管理矛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