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浅谈榆林地区退耕还林的现状成效问题及对策

浅谈榆林地区退耕还林的现状成效问题及对策
8 2 2 0 1 5 V o L 3 5 , N o . 1 3
农 业 与 技 术
※林业科学
浅谈榆林地 区退耕还林 的现状成效 问题及对 策
陈振 宏
( 榆 林市 退耕 办 陕西榆林 ,陕 西 榆林 7 1 9 0 0 0 )
摘 要:本文从榆林地 区退耕还林现状、成效、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 ,论述了如何提 高退耕量越来越多 ,且新的动植
程 的配 合 ,整 个 地 区在 治 理水 土 流失 工 作方 面取 得 不错
实现全面退更换林工作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 ,国家实现 物链也逐渐形成。随着基本农 田及淤地坝等其他配套工 的成绩 ,总面积高达 4 0 万h m 。 ,累计总面积则为 2 6 4 万 h m ,占据水土流失面积 5 0 % 以上 ;不仅如此 ,年减少 由此可见 ,工程 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已经得到了有效调
1 2 7 2 1 0 7人 。
主要 造林 树 种有 , 长城 沿 线风 沙 区以樟子 松 、 侧柏 、
油松 、新疆杨 、仁用杏等为主,草种以沙蒿 、沙打旺、
槐 柠条 为 主 。 由于 北部 风 沙 区 自然 条件 恶 劣 ,造 林成 活
退耕还林工程 的实施 , 农 民不仅从补助中直接受益,
榆 林 地 处 在 毛 乌 素 沙 地 和 黄 土 高 原 过 渡 带 ,为 大 陆 性 季 风 气 候 区 ,冷 热 剧 变 、 昼 夜 温 差 大 , 年 均 气 温7 . 9~8 . 6 ℃ ,绝 对 最 高 气 温 3 8 . 6 ℃ ,绝 对 最 低 温 一
观念产 生 了深刻 影 响 ,农 民从 内心 上接 受退 更换 林 工作 ,
整 ,大 多数 地 区各方 面逐 渐朝 着更 好地 预期 方 向发 展 。 2 . 2 是农 民收入 显著增 加 ,加快 了脱贫 致 富步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中国政府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通过大规模的荒山造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荒山变绿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其成效和经验对于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林地面积逐渐扩大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本地区的林地面积逐渐扩大。

通过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将原本的耕地、荒山进行绿化造林,使得大片不毛之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地。

据统计数据显示,榆阳区的林地面积年均增长了10%,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 荒山变绿地,水土保持效果明显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另一个显著成效就是使大量的荒山变成了绿地,林地的覆盖为当地的水土保持效果带来明显提升。

经过多年的观测和实践验证,退耕还林的地区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大部分退耕还林地区实现了零水土流失,有效保护了土壤资源。

3. 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效益凸显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榆阳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生态效益凸显。

森林植被的建设使得当地的空气清新,水质得到保护,动植物种类逐渐增多,生态平衡不断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显著。

二、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经验分析1. 政策引导,强力推动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之所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政策的出台和执行,为退耕还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2. 加强生态保护,注重生态效益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注重生态保护,注重生态效益。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的生态效益。

3. 科学规划,精准实施在榆阳区的退耕还林工程中,科学规划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科学测算、精准规划,确保了工程的实施效果。

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初步成效与优化对策

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初步成效与优化对策

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初步成效与优化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和建设森林城市已经成为全国各地重要的发展目标。

榆林市作为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在过去的几年里,榆林市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初步成效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榆林市今后的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榆林市主动进行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大力植树造林等措施,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据统计,目前榆林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30%以上,林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绿化水平明显提升。

2. 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榆林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大幅下降,水质和土壤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整体质量得到了提升。

3. 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榆林市的生态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各种生态旅游景区如黄土高原风景区、玫瑰谷国家森林公园等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4. 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森林城市建设不仅让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和锻炼的场所,居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积极改善。

以上这些成效表明,榆林市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加以解决和完善。

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进一步提升榆林市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不合理的砍伐现象,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力度,确保每一片绿色的空间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2.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城市绿化是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频繁,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各地纷纷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

作为陕西省渭南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榆阳区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

本文将从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和经验两方面进行分析。

1. 绿化面积不断扩大榆阳区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面积的耕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造,退耕还林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据榆阳区林业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榆阳区退耕还林地总面积已经达到了5000公顷以上,形成了一片片郁绿的林地。

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使得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原本荒芜的地区得到了绿化,荒漠化地区逐渐得到了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也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3. 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榆阳区的农民大多以种植作为主要的生计来源。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农民们在新的产业链中找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除了可以通过参与植树、管护等工作获得一定的收入外,榆阳区还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如核桃、杏子、油茶等,从而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 政府的坚强领导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推进得益于政府的坚强领导。

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组织相关人员协调推进,为榆阳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持在榆阳区的退耕还林工程中,地区内各项工程都是依据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持下展开的。

在选址、树种选择、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使得退耕还林工程的效果更加明显。

3. 全民参与,良好的社会效益榆阳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全民的积极参与,社会效益显著。

无论是政府部门、农民群众还是社会各界,都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纷纷投身到退耕还林工程之中。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榆阳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是国家重点退耕还林区之一。

自2001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榆阳区累计完成退耕面积近60万亩,建设造林面积近40万亩,成效显著。

本文将从成效和经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效分析(一)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榆阳区实现了天蓝水清、环境优美的目标。

一方面,造林提高了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空气质量,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

另一方面,种植多年生树、乔木和灌木,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保水能力,改善了水资源利用状况,降低了土地流失风险。

(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造林项目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收入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造林面积的增加,绿色资源的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休闲,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生态效益显著随着植被的增加,榆阳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这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也促进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

二、经验分析(一)坚持科学规划,提高工程效益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榆阳区始终坚持科学规划,重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性。

分析了退耕地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土地类型等因素,确定了合理的种植树种,科学地确定了种植密度和栽植布局,提高了工程造林效益。

(二)加强管理,维护项目持续稳定发展榆阳区重视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建立了健全的运作机制。

通过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的档案管理系统、建立了工程的监督检查机制,指导农民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保证工程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注重宣传,加强社会意识认识榆阳区重视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宣传,不断加强社会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组织公益课堂、植树节活动等宣传普及科学种树方法和方法,增加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进一步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公众认可度。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摘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认真贯彻“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综合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大规模地开展了退耕还林(草)建设工作,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

关键词:退耕还林;效益;成效一、退耕还林成效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

1.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全区林草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8.2%提高到42.7%,工程实施以来,羊进圈了,山变黑了,沙变绿了,沟底坝系多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整体生态状况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

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林、牧并重转变,畜牧养殖业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由过去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并重转变,饲料饲草面积由15%提高到了60%。

3.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669元提高到了4185元,净增2516元。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安排退耕还林的区域布局榆阳区主要分为山区和沙区两大块,山区主要是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草),造林树种主要以桑、侧柏、紫穗槐、杏树等水土保持林为主,通常采用水平阶梯带状整地,阶面栽植侧柏×桑树×紫穗槐,坡面种植苜蓿、沙打旺等牧草,实行乔、灌、草混交,针阔叶合理配置。

2.立足全区实际,全力培植后续产业发展在后续产业发展上,我们早在2001年基本理清了发展思路。

(1)抓好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从3方面着手。

一是在退耕还林时留足口粮田。

南部丘陵区人均保留2-2.5亩水地、坝地、梯田等高标准农田,草滩区抓好人均3亩的稳产高产水地,川道区人均保证1.7亩基本农田。

在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防止出现全退村、全退户。

二是加快中低田改造。

重点在川滩区,通过压青压肥、垫土改土、打井修渠等综合措施,使40万亩低产田变成“三端一平八配套”的高产稳产农田。

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初步成效与优化对策

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初步成效与优化对策

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初步成效与优化对策榆林市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榆林市的森林资源,国家决定将其打造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目前,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些优化对策,以进一步推进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在绿化面积扩大、森林改造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大规模的绿地建设,榆林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榆林市在森林改造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如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使得榆林市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

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绿化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榆林市的绿化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对于城市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绿化覆盖率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合理。

虽然榆林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森林改造工作,但在资源利用方面仍存在问题。

一些农村地区的森林资源利用率较低,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榆林市的森林城市建设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优化对策。

要加大绿化力度,提高绿化质量。

榆林市应该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

要注重提高绿化质量,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加大绿地养护力度,保持绿地的良好状态。

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榆林市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森林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农村地区可以推广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

榆林市应该加大对森林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加大绿化力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加强宣传教育等优化对策,可以进一步推进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榆阳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东北部,是陕西省一个重要的焦化工业基地。

然而,长期以来,该区的环境质量一直受到极大的威胁,主要是由于过度的采煤和垃圾填埋而造成的土地质量恶化和水源污染。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榆阳区在2001年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通过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肥力,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榆阳区的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缓了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的趋势,改善了当地的气候和环境质量。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重视土壤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也避免了一些环境问题出现。

此外,退耕还林工程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通过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利益共享”的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利益相结合,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然而,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以下方面。

首先,部分耕地退耕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造成了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其次,退耕还林工程的时间较长,政府对农民的资金支持不足,可能会导致农民缺少动力,难以有效配合工作。

同时,在购买土地退耕方面,也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会给政府的资金压力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地面调查和监测工作。

及时发现和处理退耕还林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其次,针对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采取村级集资、金融扶贫等措施,化解农民的资金压力。

同时,可以加强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鼓励农民通过林下经济的发展增加收入。

最后,政府还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其经验和教训,只有通过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加强监督和管理,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并取得可持续和长远的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及发展对策
摘要介绍了榆林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及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产业成果;发展对策;陕西榆林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之一,也是其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开展迅速,从1999年进行试点,2000年即在全国25个(市)自治区全面启动。

退耕还林工程对改善我国环境,促进经济、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生态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局部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陕北榆林市的北部属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区,南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

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民广种薄收,几十年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水土流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3]。

1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主要成果
1.1 明显改善生态状况
榆林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造林面积累计增加超过了22.67万hm2,森林覆盖率增长达到8.6%。

同时,由于坡耕地的退耕还林,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状况。

因此,退耕还林能够明显改善榆林市的生态状况。

1.2 有效提高农民收益
通过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国家给予农户现金补贴,不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创造了就业途径,有效解决劳动力,并且为发展副业和外出务工提供了良好条件,进一步拓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据统计,绥德县每年因实施退耕还林而外出务工的人数约8.5万人,务工收入达3亿多元,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3 促进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
退耕还林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而把土地平缓、土质肥沃的留作耕地,使农林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良好耕地劳作中,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农业收入稳步增长,使传统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多收。

榆林市通过退耕还林,增速发展特色经济林逾5.33万hm2,占退耕还林总面积30%左右。

尤其是核桃、红枣、仁用食用杏、良桑、苹果等特色经济林纳入了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范围内,大大提
高了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目前,榆林市农业生产正由传统落后的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转变,并且促进了农村加工、销售、运输、服务、生态旅游等第二、三产业的较好发展[4-5]。

1.4 增强全面生产意识
由于群众对退耕还林认识的提高及其有效推进,假期生态环境,人们也逐步提高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共识。

退耕还林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贡献也日益被重视。

调查表明,榆林市退耕还林建设工程的认识率高达99.6%,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民支持率高达98%以上。

2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对策
2.1 继续补偿机制
由于农户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利益。

而林业的产出又相对滞后,如经济林在造林后5~8年才开始有收益,但收益微薄,还不足以维持农户的退耕信心。

加之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只有生态林而经济林特少,其经济效益就更加难以显现。

所以,从长远来说,退耕补偿机制还在一直延续,直至林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凸显。

2.2 执行奖励机制
可以参考浮动补贴激励机制对退耕还林进行有效补助。

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在原有补助的基础上通过当年的粮价上涨幅度及退耕户对林木保护管理的程度及林木生长情况等分为不同的等级给予奖励。

这种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农户退耕还林的热情,增加管理的信心,对林木的生长发育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2.3 提倡和鼓励林木生长初期林农间作、林草间作等
通过实践证明,在林木生长初期,通过林农间作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也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因此,在退耕还林初期,鼓励提倡农户进行林农、林药、林草、林果间种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以促进苗木的尽快生长。

同时,通过开发林下资源,发展种植、养殖、培植、采集等多种经营,弥补林木前期效益的不足。

当然,在林木生长的后期,重点是做好封禁管护的问题。

2.4 加快后续产业的发展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现阶段亟需做好后续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退耕还林的“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为了更好地发挥退耕还林的作用,应注重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国家应加大资金补助,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和扶持,推进后续产业的优惠政策,如加大财政、税收等[5-7]。

2.5 加强封禁管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对已成林的森林资源进行封禁管理,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护林员队伍的建设,以充分扩大对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与保护[8-9]。

3 参考文献
[1] 冯立国.青海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浅析[J].山西林业科技,2008(3):63-64.
[2] 张秉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J].中国林业,2008(6):38.
[3] 张月祥.张辛.杨阳.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J].中国林业,2009(17):24-25.
[4] 段小玲.西宁市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6(3):93-95.
[5] 王建兵.陇南山区退耕还林的效果与建议[J].中国林业,2012(7):42.
[6] 陈祖海.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0):173-174.
[7] 孙铭泽.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思考[J].现代农业,2010(6):80.
[8] 赵庆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临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6):252.
[9] 张哲,毛俊宽.对南召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6):173-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