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指导方案1
创伤大量输血方案

创伤大量输血方案创伤患者由于重度失血往往需要进行大量输血,以弥补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输血方案的制定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创伤大量输血方案进行探讨,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
一、创伤大量输血方案概述创伤大量输血方案是指在创伤患者血容量迅速下降时,通过输注血液制品来迅速恢复患者的血容量,并满足失血造成的贫血情况。
创伤大量输血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的伤情、输血物质的选择、输血速度和输血量的控制等。
二、创伤大量输血方案的基本原则1.个体化:创伤患者的伤情和输血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创伤大量输血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制定,满足患者个体化的治疗需求。
2.快速输血:由于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会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因此,创伤大量输血方案应尽可能迅速地进行输血,以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3.纠正贫血:创伤导致的失血会导致患者贫血,因此,创伤大量输血方案应能够满足患者恢复健康血红蛋白水平的需求。
4.避免过度输血:过度输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急性肾损伤(TR-RAKI)等。
因此,创伤大量输血方案应合理控制输血量,避免过度输血。
三、创伤大量输血方案的具体步骤1.伤情评估:创伤患者在大量失血之后,需要医务人员迅速评估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包括创伤程度、伤口出血情况等,并进行创伤打分。
2.输血物质选择:根据创伤患者的伤情和输血需要,医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输血物质,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悬液等。
3.输血速度控制:虽然快速输血对于创伤患者很重要,但是过快的输血速度可能会导致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输血速度。
4.输血量的控制:为避免过度输血,医务人员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合理控制输血量,并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调整。
5.监测与评估:创伤大量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的监测,以及输血后发生的并发症的评估。
大量用血的输血方案

对症治疗并发症,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第 38 页
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即科学、合理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纠正贫血、
最大限度减少患者血液丢失,以改善患者预后。
第 29 页
输血理念的转变 成分输血 节约血液 保障供血 PBM
避免免疫暴露,降低输血风险
采用各种技术使患者获得最佳转归
第 30 页
患者输血评估
输血信息告知
限制输血管理
输血替代疗法
PBM
开展自体输血
采取止血措施 减少血液丢失
维护心肺功能
第 31 页
1
严密监测 循环状况
监测Hb、CPV
2 3 4
多通道输血
血液加温
加压输血(50~100)ml/min
第 32 页
PLT PT
APTT
严密监测MT 患者凝血功能
Fib TEG
第 33 页
1 2 3
第 10 页
1 2 3
大量输血概念 大量输血病理改变 大量输血治疗方案
4
大量输血并发症处理
第 11 页
白细胞破裂
红细胞
Hb变形 Hb氧亲和力增加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红细胞破裂
血浆
Text Text
Ⅴ、Ⅷ因子失活
钾离子浓度升高 血氨浓度升高 磷酸盐浓度升高 微聚体形成
Text
血小板消耗
1
2
3
4
① Hb>100g/L不必输, <60g/L特别是急性贫 血应考虑输红细胞。
③ 无Hb信息时乳酸
浓度也可作为输红 细胞的参考。
第 19 页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红细胞输注指征
大量输血方案MTS

大量输血方案MTS
介绍
在某些医疗紧急情况下,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Strategy,MTS)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
MTS的目标是尽快恢复患者的血容量,以减少出血和休克的风险,并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血细胞和凝血因子,以维持生命功能。
大量输血方案的步骤
MTS方案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负责医生评估患者的出血程度,并判断是否需要大量输血。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有活动性出血、快速丧失血容量或处于休克状态,就可能需要进行大量输血。
2. 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输注输血和其它必需的液体。
这个步骤通常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以便尽早开始输血。
3. 通过血型检测确定患者的血型,以便提供适合的输血产品。
4. 开始输注大量血浆和红细胞悬液。
血浆可以提供凝血因子,红细胞悬液则可以补充患者的血细胞。
5. 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适时调整输血成分的比例。
有时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来支持患者的凝血功能。
6. 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以及输血反应。
随时调整输血速率和成分比例,确保患者接受到适当的治疗。
7. 在输血结束后,评估患者的出血状况、血压和血液指标。
根据患者的需要,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监护。
总结
大量输血方案MT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血容量,并减少出血和休克的风险。
该方案需要医生的准确评估和细致监测,以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
病例讨论-大量输血指导方案1

1. 成人患者在<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8U, 或者<24h输注红细胞悬液≥0.3U/kg(体重)
定义 (调研结果)
2. 美国血库存联合会(AABB):24小时内输血量达 患者总血容量,4小时内输 血超过血容量的1/2
3. (1U红细胞悬液为200ml全血制备)
死亡三角
失血量及速度决定患者转归
0.25 g/L ❖ 1次可输入纤维蛋白原4~6 g(也可根据患者具体
情况决定输入剂量)。 ❖ 凝血酶原复合物含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
限制性液体复苏
❖ 止血复苏(hemostatic resuscitation)强调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时, 早期、积极的输注血浆及血小板以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无需等待 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 治疗目标是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l09/L以上
产科出血输血治疗--冷沉淀
❖ 含凝血因子Ⅷ、vWF、纤维蛋白原、因子ⅩⅢ等 ❖ 输注冷沉淀主要为纠正纤维蛋白原的缺乏,如纤
维蛋白原水平高于1.5 g/L不必输注冷沉淀 ❖ 冷沉淀常用剂量为0.10~0.15 U/kg
产科出血输血治疗--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 ❖ 输入纤维蛋白原lg可提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
❖ 限制早期输入过多的液体来扩容(晶体液不超过2000ml,胶体液 不超过1500ml),允许在控制性低压的条件下进行复苏
❖ 过早输入大量的液体容易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浓度降 低而发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发生DIC及难以控制的出 血
❖ 过量的晶体液往往积聚于第3间隙中,可能造成脑、心、肺的水肿 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大量输血方案的启动
启动MTP
❖ 收缩压≤90mmHg
❖ 心率≥120次/分
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确保医疗机构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保障患者用血需求,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建立健全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2. 提高医疗机构应对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的能力,确保患者用血安全。
3. 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在以下情况下发生的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1. 急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等危急重症患者。
2. 烧伤、中毒、严重感染等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
3. 稀有血型患者及特殊输血需求的患者。
4.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导致大量伤员涌入医疗机构的情况。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院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工作。
2. 医疗机构输血科负责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的申请、审核、调配、供应等工作。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的病情评估、用血申请、输血过程观察及输血后随访。
4. 医务科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工作顺利进行。
5. 护理部负责输血护理工作,确保输血安全。
五、预案流程1. 临床科室接到患者用血申请后,立即评估患者病情,确定用血需求。
2. 临床科室向输血科提出用血申请,并提供患者病历、血型、用血量等信息。
3. 输血科对申请进行审核,确认用血需求后,向血站提出血液调配申请。
4. 血站根据医疗机构用血需求,及时调配血液。
5. 输血科收到血液后,对血液进行核对、检验,确保血液质量。
6. 输血科将血液送至临床科室,由护士进行输血操作。
7. 输血过程中,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8. 输血结束后,临床科室进行输血后随访,评估输血效果。
六、应急措施1. 紧急情况下,输血科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优先调配血液,确保患者用血需求。
(2)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血液种类及用量。
(3)加强与血站的沟通,确保血液供应。
大量输血方案

大量输血方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加,对大量输血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大量输血方案是一种治疗严重贫血、疾病或创伤导致的血液丢失的方法,可以迅速补充失血并维持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
本文将探讨大量输血的意义、适应症、注意事项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大量输血的意义大量输血方案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是人体中重要的营养和氧气供应来源,当患者失血过多时,及时进行大量输血可以迅速恢复血管内的血浆量,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并保证组织和器官能够正常运行。
此外,大量输血方案还能够提供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防止患者出现致命的凝血功能障碍。
二、大量输血的适应症大量输血方案适用于以下情况:1. 严重创伤:如大规模出血、危及生命的创伤等;2. 大面积烧伤:烧伤导致的体液丧失严重,需要迅速补充;3. 治疗癌症:某些癌症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严重贫血,需要进行大量输血;4. 放射治疗或化疗:这些治疗方法常常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现象,需要输血;5. 其他严重出血等紧急情况。
三、大量输血的注意事项大量输血方案虽然在一些危急情况下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 供血者筛选:供血者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输血过程中传播疾病和产生其他不良反应的风险最小化;2. 输血溶液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输注,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3. 监测治疗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氧合情况等指标,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4. 避免并发症: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需及时处理和预防。
四、大量输血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大量输血方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改进和创新。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1. 人工血液: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人工血液,以替代传统的血液输注,这将减少输血风险并提高输血的效果;2. 休克疗法: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大量输血方案来治疗休克,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 个体化输血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个体化输血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必要的输血;4. 输血替代物:为了减少供血者的需求和输血的风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和开发可代替输血的替代物,如人工血液、血红蛋白等。
紧急大量用血预案

一、目的为确保医院在发生大量用血需求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组织血液供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发生以下情况时:1. 患者因疾病或意外导致大量出血,需紧急输血;2. 稀有血型患者需要紧急输血;3. 医院开展重大手术、救治活动等,预计将出现大量用血需求;4.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导致大量伤员入院,需紧急用血。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紧急大量用血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紧急大量用血工作;2. 设立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3. 设立应急医疗救援小组,负责患者救治;4. 设立血液保障小组,负责血液供应;5. 设立后勤保障小组,负责物资、设备保障。
四、应急响应流程1. 紧急情况发生时,经治医师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医务科和紧急大量用血应急指挥部;2. 紧急大量用血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并通知相关部门;3. 血液保障小组根据患者用血需求,制定血液供应计划,并联系血站、献血者等;4. 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协调车辆、物资、设备等,确保血液供应和患者救治;5. 应急医疗救援小组对患者进行救治,必要时进行输血;6. 紧急大量用血应急指挥部对血液供应、患者救治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五、血液供应保障措施1. 血液保障小组与血站建立密切联系,确保血液供应;2. 积极招募献血者,扩大血液储备;3. 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血液质量;4. 严格执行血液入库、储存、出库等环节,确保血液安全;5. 根据患者用血需求,及时调配血液。
六、患者救治措施1. 经治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治疗方案;2. 对患者进行输血,确保生命安全;3.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4. 加强患者护理,预防并发症。
七、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2. 演练内容包括:血液供应、患者救治、物资保障等;3. 演练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大量输血方案

大量输血方案引言大量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用于补充大量失血、维持血压和纠正贫血等情况。
大量输血方案是指在大量输血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步骤,旨在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大量输血方案的一般原则、血液成分的选择和应用、输血速率控制以及可能的并发症等内容。
一般原则大量输血方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适应症和目的:确定大量输血的适应症和目的,例如,创伤后失血、手术过程中出现大量出血等。
2.充分评估患者:在进行大量输血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以便选择适当的输血方案。
3.合理选择输血手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手段,包括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浮液、血浆、血小板等。
4.输血指征和目标:明确输血的指征和目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方案。
5.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在输血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及时调整输血速率和输血量。
6.关注并发症:警惕可能的输血并发症,包括输血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感染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血液成分的选择与应用大量输血涉及到多种血液成分的使用,主要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浆和血小板。
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可以有选择地应用这些血液成分。
•全血:全血输注适用于急需快速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的情况,如大量出血、休克等。
在输注全血时,需注意配血的准确性和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红细胞悬浮液:红细胞悬浮液主要用于纠正贫血,适用于长期输血、疾病相关性贫血等情况。
悬浮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较多,可以减少体积负荷和输液速度。
•血浆:血浆主要用于血容量的补充和凝血功能的纠正。
在大量输血中,如出血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考虑输注血浆来纠正凝血异常。
•血小板:血小板主要用于补充血小板数量不足的患者,如凝血功能异常或严重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感染、避免输血反应。
输血速率控制大量输血时,输血速率的控制尤为重要,以避免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减少心肺系统的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否应用抗凝药等;
检查患者有无血肿、瘀点、伤口渗血等
准备与评估
输血科术前准备充足的血液成分
输血科或麻醉科术前作好自体血回收准备:
减少异体血的使用量
实验室检查
血液 标本
检测 项目
试验 检测 频率
确认身份,健全身 全身份识别系统 份识别系统 尽早采集标本 尽早采集标本,统 ,统一标识 一标识
1、预防性输注:目前共识是急性出血患者须Plt≥50×109/L 当Plt<50×109/L时,预计输液或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已达患 者2倍的血容量 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患者Plt为75×109/L时即出现明 显出血,因此预防性输注的阈值还应结合临床状况综合判断(如中 枢神经损伤建议维持在Plt>100×109/L)
治
保持体温
疗
低体温增加了患者器官衰竭和凝血障碍 的风险性,复苏的同时注意患者保温及液体 、血液加温后再输入
治
血液成分治疗
疗
红细胞悬液
新鲜冰冻血浆
血小板悬液 冷沉淀及rFⅦ
治
疗
血液成分治疗——红细胞悬液
作用:
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氧到组织细胞,而非用于扩容 2、红细胞通过血小板边缘化利于止血
Kor DJ,et al.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2010,24( 1) : 51-64
治
1、血容量恢复
维持组织灌注与氧供 急性出血初期输液
疗
3、辅助药物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甲环酸 •抑肽酶
2、血液成分治疗
红细胞悬液 新鲜冰冻血浆 血小板悬液 冷沉淀及rFⅦ
用量:
冷沉淀1U含Fib150~250mg及FⅧ80~100U,据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补充
治
辅助药物
疗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1、氨甲环酸 2、抑肽酶
以上均已应用到大量输血时抗纤溶过程
操
1
恢 复 血 容 量
作3阻 止 出 血 Nhomakorabea2
联 系 参 与 人 员
4
实 验 室 检 测
5
保 持 指 标
大量输血操作程序
准备与评估
1 2
临床科室医师尽早通 知检验科工作人员作 相应的血液检测并实 时监测检( 监) 测项 目包括血常规、血凝 筛查、血气及血液生 化等
主管医师根据检 测结果,结合临床 情况对拟输注的血 液成分及血液制 品作相应调整
准备与评估 患者术前输血准备与评估(一)
重大手术、估计术中会大量失血的手术
治
疗
输注量:
大量输血时,对心肺功能良好的患者,Hb维持在(80~100)g/L,或
Hct维持在28%~30%即可
实验室检测:
Hb与Hct应每1~2h检测1次,遇紧急情况时RBC和Hb水平往往难以 反映患者的失血状态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失血也常常被估计不足,特别是隐性失血和年 轻人,如产科隐性失血等
大量输血及应急方案在产 科出血中的应用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隗伏冰
前言
产后出血是发展中国家孕产妇死亡的位原因
及时、正确的止血和输血方案是抢救成功的保障
前言
在临床抢救中
常常困扰我们 的问题
血液不能及时到位 输血方案不规范 血液成分搭配不科学 在繁忙的抢救中沟通中断
前言
凝血功能障碍
酸中毒
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死亡三角
治
疗
实验室检测:
血小板稀释性减少是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 主要原因
每1~2h应检测1次Plt,同时要求血站提供足量的
血小板以达到有效的剂量
治
疗
血液成分治疗——冷沉淀及rFⅦ
主要作用:
纠正Fib 和FⅧ缺乏、治疗严重出血
输注时机:
1、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且Fib<(0.8~1)g/L者、大量输血 发生DIC者 2、先天Fib缺乏出血者 3、血友病A及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出血的患者
3、科学合理输血,降低输血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
大量输血概述---计划
1、医院应制定大量输血 预案(方案) 或整体输血 方案 2、建立由临床医师、 麻醉科、重症医学科、 血液科、输血科等科室 专家组成的大量输血会 诊机制
3、针对大量输血预 案( 方案) 及启动程 序对医护人员进行定 期培训 4、保证抢救过程有 序进行
输注时机:
1、患者失血量达到自身血容量的30%~40%时,考虑输注红细胞悬液, 失血量>40%血容量时应立即输注 2、当患者的血红蛋白(Hb)>100g/L时,不考虑输注;Hb<70g/L时应 考虑输注;Hb为(70~100)g/L应根据患者是否继续出血、心肺功能等 情况决定是否输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5 号.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0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第184号 Stainsby D, et al. Br Commit Stand Haematol,2006
准备与评估
建立紧急状态下 医院相关部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沟通与准备 大量 输血应急会诊处 临床手术科室 置 或急诊科医 预案,立即组织 师通知输血 高 科 工作人员 年资医师、 准 麻醉科医 备足 够的血 师、血液病专 液成分保证第 家及输血科专家 一 对伤情会 时间提供配 诊评估,及时实 合性血液成分 施复 苏与手术干预
Stainsby D, et al. Br Commit Stand Haematol,2006
治
疗
血液成分治疗——新鲜冰冻血浆(FFP)
作用:
补充凝血因子和扩充血容量,适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急性活动 性出血及严重创伤、大出血时预防凝血因子稀释、抗华法令治疗及纠正 已知的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操
保证输液 (血)通畅 液体及血 液预温
一对一 确认身份,健
分科合作 输血科 输血科 检验科 检验科 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图 临床术中出血评估 临床术中出血评估
分科合作
遗传的基础 Plt +环 血常规、凝血等 境的刺激,如蚕 术中 Plt、Fib 豆病等
抗凝与促凝后指标 TEG
不同指标检测
实验室检查
血液标本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nesth,2006 Liumbruno G,et al.Blood Transfus, 2009
治
疗
2、治疗性输注 活动性出血压迫止血或电凝止血无效者 Plt=75×109/L视作安全阈值 Plt<75×109/L,继续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应早期输注血小板 Plt<50×109/L,必需输注血小板 大量输血时.输注红细胞悬液>18U时,应输注血小板悬液以维 持Plt<75×109/L.
1.
成人患者在<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8U, 或者<24h输注红细胞悬液≥0.3U/kg(体重)
2.
定义 (调研结果)
3.
美国血库存联合会(AABB):24小时内输血量达
患者总血容量,4小时内输 血超过血容量的1/2
(1U红细胞悬液为200ml全血制备)
大量输血概述
目标
1、恢复血容量、纠正贫血,维持组织灌注和供氧 2、阻止出血( 同时积极治疗产科原发病)
在紧急情况 下 精确无误的患者身份确认尤为重要,医院应建立健
全患者身份识别系统,如腕带
临床科室尽早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提供给实验室 和输血科,标本应统一标识并贯穿整个抢救过程
实验室检查
检测项目
输血科: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 检验科: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Plt) 2、常规凝血试验: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 纤维蛋白原(Fib),必要时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D-二 聚体(D-dimer) 3、血气及生化等相关项目
控制出血
保持体温
大量输血的治疗
治
血容量恢复
疗
维持组织灌注与氧供
急性出血初期输液
控制出血
保持体温
治
疗
维持组织灌注与氧供
1、此为大量失血后抢救的第一要务
2、建立快速有效的液体复苏静脉通路,
3、防止因血容量不足而导致的多器官衰竭
治
疗
急性出血初期输液
晶体液以平衡
选用晶体液 与胶体液同 时输注
实验室检查
血栓弹力图( TEG):
1、全面准确反映凝血因子、Plt和Fib 等凝血组分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2、自动提供凝血状态分析结果,指导血液成分治疗 3、TEG 近来已被有关的国际方案优先推荐
临床医生术中出血评估:
1、随时评估术野出血、渗血情况,预测或确定是否存在凝血障碍 2、评估出血量和粘膜损伤、尿量及伤口渗血等 3、临床医生的术中经验评估与判断对指导成分输血至关重要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nesth,2006
治
疗
实验室检测:
1、凝血功能频繁检测至关重要,根据情况1~2h检测1次
2、大量输血时,凝血因子稀释性减少,Fib首先降低,降到1.0g/L 时大约失血150%,其他凝血因子活性降至25%时大约失血200% 3、当APTT和PT延长至正常值1.5倍时,凝血障碍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