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合集下载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菌种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能够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规范菌种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

同时,菌种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对菌种及其使用者的一种保障,可以有效地减少菌种的误用、滥用和泄露风险,防止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

菌种管理制度的内容菌种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菌种采购:规定菌种采购的渠道和程序,确保从正规渠道购买菌种,并保证菌种的来源和质量可靠。

2. 菌种存储:规定菌种存储的条件和方法,确保菌种的保存时间和活力。

一般来说,菌种应存储在低温下,并定期检查存储状况。

3. 菌种使用:规定菌种使用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的传代、培养、检验和记录等,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4. 菌种传递:规定菌种的传递程序和要求,包括传递的目的、方式和注意事项,确保菌种的安全传递和追溯。

5. 菌种管理:规定菌种管理的责任和权限分工,包括菌种管理员、使用者和监督者等,确保菌种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6. 菌种审核:规定菌种审核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来源、鉴定、鉴定、记录和备案等,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化管理。

7. 菌种处置:规定菌种处置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的废弃、销毁和报废等,确保菌种的安全处置和环保管理。

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是实验室管理的关键环节。

管理人员应认真制定和推行菌种管理制度,确保其规范和有效执行。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开展菌种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使用者的菌种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所有管理规定的贯彻执行。

2.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菌种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进行菌种管理的检查和应急演练,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3. 加强技术培训:加强菌种管理员和使用者的技术培训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其对菌种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确保菌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 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菌种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菌种的电子化存储、查询和管理,提高菌种管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确保菌种管理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化。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1. 菌种名称; 2. 代码(CMCC,ATCC); 3. 菌种代数; 4. 供应商名称; 5. 生产批号; 6. 有效期; 7. 接收数量; 8. 接收日期。
在菌种安瓿及菌种管上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 菌种代号、代次、接收日期、接收人、贮存条件、有效期。
菌种保藏
菌种的保藏、传代
微生物菌种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妥善保藏,避免死亡、污染, 保持其原有性状基本稳定,以便于研究、交换和使用。
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 003];[ATCC6538]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64 941];[ATCC19404]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10 104];[ATCC9027]
干燥菌种(安瓿)的开启
菌种的使用、废弃
• 标准菌株复活-细菌类
菌种管外表面消毒(75%酒精)后打开,吸取0.3 ~0.4ml规定的培养液,加至菌种管底部,将冻干菌搅 动促使溶解,随即吸出管内菌液,分别接种至斜面及普 通肉汤内(肉汤一般5~6ml),厌氧菌需要在厌氧条件 下溶解,并且注意动作迅速,因为好氧条件有可能降低 它的活性,依据说明书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如果生长 的不好,可以延长培养时间。
菌种的使用、废弃
标准菌株的纯度检查 菌落形态 取复活后的培养物,在相应的鉴别平板或非选择 平板上划线分离,培养出单菌落,观察菌落形态是否符合该菌 株要求,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 是否相似,对于出现两种以上形态的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 落划线,检测是否出现相同特征。 细胞形态 取划线平板上的单菌落,革兰氏染色反应应符合 要求,且呈现一致性。 生化鉴定 必要时进行生化鉴定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中对菌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菌种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确保菌种的纯度、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存储、标识、记录、分发和销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菌种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菌种的存储1.1 温度控制:菌种的存储温度应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常见的存储温度有4℃、-20℃和-80℃。

应定期检查和记录存储设备的温度,确保菌种的存储温度稳定。

1.2 冷冻保护剂的使用:在低温存储时,应添加适当的冷冻保护剂,如甘油、DMSO等,以保护菌种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1.3 存储容器的选择:应选择符合菌种存储要求的容器,如冷冻管、培养基斜面等,并在容器上标明菌种的相关信息。

二、菌种的标识2.1 命名规范:为了方便识别和管理,应为每个菌种制定统一的命名规范,包括菌种名称、属名、菌株编号等,避免重名或混淆。

2.2 标签标识:在菌种存储容器上应贴上清晰可见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菌株编号、存储日期、存储温度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管理。

2.3 标本保存:对于重要的菌种,应保存其原始标本,如培养基斜面、冷冻备份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菌种的记录3.1 菌种信息记录: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记录每个菌种的相关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存储温度、存储日期、使用记录等,以便查询和管理。

3.2 菌种存储记录:对每个菌种的存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存储温度、存储容器、存储位置等,以确保菌种的追溯和可靠性。

3.3 菌种使用记录:每次使用菌种都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使用日期、使用用途、使用人员等,以便追溯实验结果和质量控制。

四、菌种的分发4.1 分发程序:制定菌种分发的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菌种的选择、分离、传代等,确保分发的准确性和菌种的纯度。

4.2 分发记录:对每次菌种分发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分类、培养和利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操作。

规范的菌种管理对于保证菌种的质量、促进科学研究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确保菌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二、菌种收集与保存1. 收集菌种应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2. 收集的菌种应具备明确的来源和采集信息,包括菌种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

3. 收集后的菌种应立即进行保存,可采用冷冻、干燥、液氮等方法进行长期保存。

4. 菌种的保存条件应符合菌种的特性和保存要求,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稳定性。

三、菌种鉴定与分类1. 对于新收集的菌种,应进行鉴定和分类工作,以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鉴定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使用权威的鉴定方法和标准,如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

3. 鉴定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鉴定依据、鉴定方法和结果等信息,并建立菌种的鉴定档案。

4. 分类工作应根据鉴定结果,将菌种归入相应的分类系统中,确保菌种的正确分类和命名。

四、菌种培养与保藏1. 菌种的培养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2. 培养基的配制应符合菌种的生长需求,可根据菌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和条件。

3. 菌种的培养过程应记录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培养条件,以备后续参考和复制。

4. 对于重要的菌种,应进行定期传代和保藏,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可用性。

五、菌种利用与交流1. 菌种的利用应遵循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开展菌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菌种的利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伦理道德。

3. 菌种的交流应遵循学术规范和合作原则,确保菌种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

4. 菌种的交流应记录详细的交流信息,包括交流对象、交流目的、交流内容等,以备后续参考和追溯。

六、菌种管理与监督1. 菌种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和权限。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菌种的保存、使用和管理,保障科研人员的安全,防止菌种泄漏和污染,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中保存和使用的各类微生物菌种,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三、管理原则1. 确保菌种的安全性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2. 保障菌种的质量和纯度;3. 准确记录菌种的来源、保存方式和使用情况;4.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安全规定。

四、菌种的保存1. 菌种应保存在专门设计的冰箱或冷冻盒中,并标注清楚菌种的名称、来源、保存日期等信息;2. 对于高致病性或毒性菌种,应采取更加严格的保存措施,并设置专门的保存设施;3. 对于保存的菌种,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纯度。

五、菌种的使用1. 使用菌种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培训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2. 在使用过程中,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严禁直接接触菌种;3. 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消毒工作台和相关器具,并做好消毒记录。

六、菌种的管理1. 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负责人,负责菌种的存储、使用和管理;2. 对于特殊菌种,应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管;3. 定期对实验室菌种库进行审查,清理过期或失效的菌种;4.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菌种,应严格限制存储和使用,并做好安全措施。

七、应急处理1. 对于菌种泄漏或污染的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清理和处理;2. 对于工作人员可能受到的伤害,应及时进行紧急救护和处理;3. 启动事故调查机制,查清事故原因,及时采取改正和整改措施。

八、违规处理对于违反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将依据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责令整改、停止使用菌种、追究责任等。

九、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1.立即成立由安全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组成的菌种安全管理小组,确定菌种安全管理责任人;2. 建立健全菌种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包括菌种保存使用制度、应急预案、违规处理制度等,并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3. 对实验室的菌种存储设施进行调查、检测和整理,确保菌种的存储环境符合相关要求;4.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菌种安全管理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5. 加强对实验室的菌种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菌种的合理使用。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菌种使用、废弃
•储备菌株制备-磁珠法
1.对需要保存的菌株进行必要的纯化,挑取生长旺盛时期 的菌落,在无菌条件下接入菌株保藏管中,通常需要接入 4~7环,对于苛养菌应多接一些。 2.拧上盖子,充分均匀摇晃。 3.用无菌吸管将溶液吸走,尽可能吸干。 4. 每个保存管大概能保存20~25株菌株。 5.马上放入冰箱中,温度越低越有利于保存,贮存接种的 冻存管在-70℃时保存时间最长。
菌种验收:由专人接收、检查、填写相关台账。从菌种
保藏中心购买的原始菌种管是玻璃安瓿装的冻干菌,接收 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随菌种附有的相关资料。接收菌种时应 检查安瓿的数量和名称,和每一支安瓿的完整性。在相应 的菌种接收记录上记上所有的关于菌种的信息。
菌种的购买、接收
接收标准菌种时,记录必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信息:
菌种的保藏、传代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则
1. 应针对菌种的生物学性状选择适宜方法进行保藏。 2. 应使保藏的菌种不染杂菌,使退化和死亡降低到最低 限度。 3. 应保证菌种保藏的安全性,不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和危害。
菌种保藏、传代
标准菌株和标准商业派生菌株 要以原始的包装形式进行保 藏,复苏和使用应按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
菌种的使用、废弃
• 储备菌株制备
霉菌:复壮后的孢子悬液,加入10%的无菌甘油混匀, 1~2ml/管封存于冻存管。根据需要制备储备管,按顺序 进行编号,最后一支做为质控管进行质量控制,即进行 相应的确认。其余作为储备管。将上述制备好的冻存管 逐支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代号、编号、 代次、制备日期、制备人、贮存条件、有效期至等。
法规要求
● 标准储备菌株应定期传代,并做确认试验,包括活性、 纯度、典型生理生化反应等,并有记录。

菌种的管理和使用

菌种的管理和使用
种为第0 代)。
代的定义:每接种一次即为一代(有在新鲜的培养基上生长过程) 传代示意图:
原始菌种
第一代
QC
S1
S2
S3
菌种的质量控制
菌种鉴别 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认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鉴别方法: 传统的鉴别方法: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孢子形态、生化特征等。 商业的鉴别方法:API 、Vitek等。
菌种的质量控制
药典要求:试验用菌种应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 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一般的保藏方式如下: 冷藏 冷冻 冻干保藏
菌种保藏
冷藏 在2-8℃的冰箱保藏,是一种短期的有效的短期储藏方法。 工作菌悬液和稀释液均用此方法保藏,储藏时间需要进行 相关的验证,但必须符合法规要求。 保藏方式可以选择如下形式:
所有的过程均需要有记录。
菌种编码
编码必须具有唯一性,且可以追溯。例如:
➢冻干菌种编码ATCC8739/01----ATCC8739表示菌种编码;01表示接收 的第一支。 ➢储备管SV8739/01/18/1----SV代表储备管,18代表第18支储备管,1代 表传代代数。 ➢菌悬液编码D8739/01/18/1-5-20090501----5代表稀释度;20090501表示 2009年5月1日制备。
菌种的采购 菌种的接收和储藏 冻干菌种的恢复 非冻干菌种的恢复 储备管制备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质量控制及菌种编码 菌种传代示意图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采购
所有的商业菌种应从ATCC或CMCC授权的代理商处购买。
所有接收的菌种应保证其传代代数 (药典要求使用时不能超过5代)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接收和储存
按照10%的比例加入甘油做为防冻剂。

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xxx食品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1。

目的规范实验室菌种的收集、使用、保管程序;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2.范围本管理细则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3。

职责3.1菌种保管员:按照本指导书做好菌种的收集、转种、使用、保存和发放以及销毁工作. 3。

2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菌种的使用及管理。

4.管理细则本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仅包括一部分致病性较弱的三类细菌、一部分无致病能力的普通细菌和常见真菌。

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保存的菌种主要用于各类培养基、检测试剂的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

4.1在本实验室保管的菌种名4。

1。

1保留工作菌种:大肠杆菌A TCC25922、鼠伤寒沙门氏菌50013、福氏志贺氏菌2a ATCC12022、副溶血性弧菌200904—1、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溶血性链球菌23310、铜绿假单胞菌10211、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ATCC 23715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ATCC19111、枯草芽胞杆菌ATCC6633b 、蜡状芽胞杆菌A TCC11778、白色念珠菌A TCC10231、酿酒酵母ATCC9763、黑曲霉菌、展青霉菌、黄曲霉菌。

4。

1.2常规检测,科研分离得到的有保留价值的三类/四类菌种根据需要可继续保留;如果在食品中分离到二类/一类菌种,及时送上级单位进一步鉴定,并按规定立即销毁。

本实验室不保存一类、二类菌种。

4.2 菌种的保管4.2.1实验室菌种保存于专用的菌种室。

4.2。

2菌种保管员及科室负责人双人双锁负责保管菌种.4.2.3使用菌种需提出申请、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后,向菌种保管员领用。

4。

2。

4菌种应按规定的时间定期转种,一般每转种3代做一次鉴定,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4。

2。

5保管人员工作变动时应作好交接工作。

4。

3 菌种的使用和保存4。

3.1菌种的类别4.3.1。

1实验室内的标准菌种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储存菌种、传代用菌种和工作用菌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白色念珠菌
[CMCC(B)44 102]
Candida albicans
黑曲霉
[CMCC(F)98 001]
[CMCC(F)98 003]
Aspergillus niger
菌种保藏
样品分离菌库
环境监控菌库 标准菌种菌库 CMCC —— 中国医学菌种保藏中心 CMCC(F)或 CMCC(B) B — 代表细菌、F —代表真菌 ATCC ——美国标准菌种收藏所
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一般的保藏方式如下:
冷藏 冷冻 冻干保藏
菌种保藏
冷藏
2-8℃冰箱保藏,是一种短期、有效储藏方法。 工作菌悬液和稀释液均用此方法保藏,储藏时间需要进行 相关的验证,但必须符合法规要求。 保藏方式可以选择如下形式:
肉汤---营养肉汤等
穿刺--- 一般用于厌氧菌的保藏 斜面---营养琼脂 、改良马丁培养基 划平板--- 一般为了得到单颗菌落
Bacillus subtilis
金黄色葡萄球菌
[CMCC(B)63 501] [CMCC(B)26 003]
Staphylococcus aureus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64 941]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10 104]
所有过程均需要有相 应的记录, 无记录表示无任何活 动!
菌种的使用过程
—冻干菌种的恢复 冻干菌种的恢复(原始菌种或叫0代菌种)
冻干菌种处于一种深度休眠状态,生理特性受到抑制,代谢处于较低状态, 必须经过恢复后才能使用,即将冻干菌种溶解后将其接种于新鲜的营养培 养基上,在一定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冻干菌种的恢复一般情况下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如无说明可以参考以 下进行: 细菌类/酵母类: 菌种管外表面消毒(75%酒精)打开,吸取0.3-0.4m营养肉汤溶解后全部 吸出,加入适量营养肉汤培养(细菌30-35℃18-24h;酵母菌20-25℃2448h) 霉菌: 打开后,加入适量的无菌水溶解后全部吸出,加入适量的无菌水于2025℃恢复2-12小时,将菌悬液接种几个改良马丁琼脂斜面上(一般用三角 瓶,生长的孢子较多), 于20-25℃7-14天,用含有0.05%吐温80氯化钠 胨水洗刷到其他无菌试管中。
申请 菌液的制备:细菌和酵母菌用氯化钠蛋白胨水进行稀释;霉菌用 0.8% 生理盐水稀释)
申请
标识(唯一性,可以追溯) 效期:按照药典要求,菌悬液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 小时内使用,若保存 在2~8℃可在24 小时内使用。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验证 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各实验室可以根据自身操作习惯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快速稳定的菌液制 备标准程序。
著名的微生物保藏中心,创立于1899年,设在美国马里兰州罗克
维尔市。收藏有细菌、真菌、动植物病毒、噬菌体、藻类和原生生物 等共计16000株以上的微生物种株。
菌种保藏
菌种保藏方法 不同的微生物受不同的环境条件影响其特性会发生改变, 故需要确保菌种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保藏。
药典要求:试验用菌种应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
菌种的质量控制
文件管理
SOP 记录 能够证明菌种的整个传代过程。
包括接收、传代、使用、销毁。
菌种的质量控制
注意事项:
必须小心处理 使用前确认菌种身份 根据生产商说明书复苏菌种 使用接种技术;不要重复从菌种包装瓶中移取菌种或重 新冷冻菌种。
传代代数(每接种一次即为一代)
菌种的使用过程
文件和记录
文件
申请
申请
需要有详细的贴合实际的SOP,但必须保证符合相应 法规要求。
记录
菌种的接收、储存、领用及复苏记录 工作菌悬液的配制、储存、稀释及领用记录
菌种的采购 菌种的接收和储藏 冻干菌种的恢复 非冻干菌种的恢复 储备管制备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质量控制及菌种编码 菌种传代示意图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采购
所有接收的菌种应保证其传代代数 (药典要求使用时不能超过5代)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接收和储存
菌种接收时应对以下项目进行检查: 包装完整性 菌种名称 菌种编码 批号 效期 菌种的储存 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储藏。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内容提要:
菌种保藏
菌种的质量控制和鉴定
菌种的使用过程 文件及记录
菌种保藏意义
目的:保证检验中有准备好的菌悬液可以使用。
一般需要使用菌悬液的试验如下: 防腐剂效能试验 方法验证 培养基质量控制
鉴别系统的质量控制
阳性对照
菌种保藏
药品微生物检验常用标准菌株
枯草芽孢杆菌
菌种的使用过程
—非冻干菌种的恢复
非冻干菌种的恢复
申请
申请
接种斜面----适用于短期保藏,一般细菌为3个月;真菌为4 个月。 如果为第一代的菌种,参考冻干菌种进行恢复后制备储备 管进行冷冻保藏。(或仅接种斜面进行传代)。
菌种恢复
干菌种(安瓿)的开启: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悬液的制备
菌悬液的制备
效期
传代 鉴定
标识
文件管理
菌种的质量控制
效期
确保所有的菌种应当在有效期内。
标签
菌种名称:沙门氏菌 储藏时间:2009.01.01 批号:601844,传代2:2009.01.01 培养基批号:0081230, 效期:2012.01.01
菌种的质量控制
传代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
菌种为第0 代)。
代的定义:每接种一次即为一代(有在新鲜的培养基上生长过程) 传代示意图:
原始菌种
第一代
QC
S1
S2
S3
菌种的质量控制
菌种鉴别
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认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鉴别方法:
传统的鉴别方法: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孢子形态、生化特征等。
菌种的质量控制
培养形态 微观分析 生化鉴定 DNA鉴定
菌种的使用
质量控制
申请
申请
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传代过程,只要有传代发生,则必须有质量控 制 过程。 所有的过程均需要有记录。
菌种编码
编码必须具有唯一性,且可以追溯。例如: 冻干菌种编码ATCC8739/01----ATCC8739表示菌种编码;01表示接收 的第一支。 菌悬液编码D8739/01/18/1-5-20090501----5代表稀释度;20090501表示 2009年5月1日制备。
斜面接种时 的无菌操作
平板划线 分离法
菌种的质量控制
标签
每一支菌种或菌液在储存期内均需要有明确的标识。标签 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冷藏、冷冻日期 菌种名称和编码 批号、效期、传代代数
菌种名称:沙门氏菌 储藏时间:2009.01.01 批号:601844,传代2:2009.01.01 培养基批号:0081230, 效期:2012.01.01
菌种保藏
冷冻
一般在低于-70℃冰箱内保藏,是一种有效的长期储藏方 法。 需要加入保护剂,例如甘油,可以减少冷冻对菌种的伤害。
储藏时间同样需要进行相关的验证。菌种保藏 Nhomakorabea冻干法保藏
是一种长期保藏菌种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购买的冻干菌种即为此种方法。使用时需要进 行溶解、复壮、冷藏。
菌种的质量控制
菌种的质量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