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笔记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5000字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5000字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5000字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徐胤译1915年—1916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心理学讲座,课程逐渐深入。

《精神分析引论》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并由弗洛伊德润色而成。

全书包含了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学说:失误、性、梦、潜意识,是100年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二之选。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第一讲导论>> 精神分析第一个不受欢迎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仅占整个精神生活的一小部分>> 精神分析将心理定义为感情、思想和欲望的共同产物,思想和欲望都可以存在于潜意识中。

>> 第二个命题认为,性冲动——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在精神疾病产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讲失误行为Ⅲ>> 失误行为其实是心理行为,而且是由两种意图相互干扰而成的。

>> 所谓意义,指的就是重要性、意图、倾向及其在心理过程中的地位。

>> 干扰意图可能与受干扰意图在内容上相关,与其相矛盾或对其构成修正和补充。

>> 将失误行为分成三类:口误、笔误、误读、误听是一类。

遗忘是一类,根据遗忘对象的不同,还可以再细分成遗忘专有名词、外语单词、目的、印象等情况。

误拿、误放、丢失物品则是第三类。

若还要将错误纳入研究范围,这些例子大概一半归属于遗忘,一半归属于误拿误放。

>> 丢失物品的行为,常常可以看作一种自愿的献祭。

◆第五讲困难及初步探讨>> 没错,梦的第一点共性,是做梦人都处于睡眠状态>> 就是说,睡眠从生物学角度看是一种休养生息的行为,其心理学意义则是与外界保持隔离。

>> 借助睡眠这种手段,我们得以回到出生前的状态,回到母亲的子宫中。

至少睡眠时的生存条件与子宫中的生存条件十分相似:温暖、黑暗、不受刺激。

有些人睡觉时喜欢蜷缩成一团,这正是胚胎在子宫中的体位。

精神分析笔记之四

精神分析笔记之四

语言与精神分析霍大同第八讲关于象征性的理论1999年4月26日简单地说,在从一个个体化的解释到一个预先的现存的解释,从一个将表面上偶然的心理元素的集合排成序列的解释到一个通过将这些元素翻译成一个更为流畅的语言中的方式而引导出一个秩序的解释的过程中,弗洛伊德采取第一种方法,引导患者从梦的文本走向一个新的话语形式。

这一形式在语义的层面上更为丰富,其从内部涌现的理性原则在信仰的情感中找到它的真实性的保证。

在这里,弗洛伊德看到分析性解释的极端任意性。

在以后的解释方式中,分析家寻找能给予的心理元素的某一给定序列以意义的解释,为实现这一点,解释求助于一个将这些元素翻译成一个由负载着意义的更为减缩的符号所构成的语言的过程。

在精神分析传统中被狭义地了解的象征的概念在缩减的翻译活动中起着本质的作用。

《精神分析词汇》的作者将象征性归纳为:A)在广义上,象征性是一个观念、一个冲突和一个无意识愿望的形象的及间接的表象方式。

在此意义上,人们能够在精神分析中将每一个替代形式都视为象征性的。

B)在狭义上,象征性的表象方式原则上能被在象征符号与无意识的被象征物之间的稳定关系所规定。

这样一个稳定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不仅仅存在于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体身上,还存在于各种非常不同的领域(神话、宗教、民歌、语言等等)和相互隔离的文化区域中。

(《精神分析词汇》第476页)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检查以什么样的方式,象征性的概念被引入到精神分析的武器库中,同时追溯到这一概念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性的历史条件。

在《释梦》中,有两个人的名字不断出现,而且他们对该书的后来诸版中的修改作出了贡献:一个是威廉.斯特克尔(W.Stekel),另一个是赫伯特.西尔珀赫(H.Silberer)。

弗洛伊德的《释梦》从1900年到1930年一共出了八版,在第二版(1909)中相当数量的增补内容都和梦的象征意义的各种题目有关系。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一书及《释梦》第六章第五节中说:“我从一开始就看出了梦的象征性的存在,但是对于它的重要性和意义,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威廉.斯特克尔(1911)的贡献,我才逐步达到一个全面的认识”(《释梦》,S.E.,V, 350)。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XXX劝说学生不要学习精神分析,因为弗氏承认自己在这个领域内也有许多不明之处,且当时人们受的教育、思想习惯都迫使他们反对精神分析。

若不仅仅满足于了解,而要实际成为精神分析师,所面临的风险可谓极大:学术上被人排挤,社会上受人误解,无数的麻烦可能会接踵而至。

精神分析有其内在矛盾。

一是在教学时,仅有“谈话“能作为分析材料,而无客观证据;若想公开参观分析过程,也不可能。

若想深入研究,自我分析可以成为入门选择。

二是受过医学训练的学生,往往倾向于生理、物理和化学的解释,而少有对心神关系的探索。

三是精神分析违反了当时人们两个最重要的信条:它与理性的成见相反,又与道德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

精神分析的创见有二: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性冲动的压抑是精神病和神经病的主要成因。

生活中存在很多琐碎的、不被重视的小过失,如笔误、舌误、读误等等,常人认为其不值得研究,而XXX却觉得其中大有文章,无论是分心说、暗示说、音同说都无法完全解答这种现象。

传统解释从引发舌误的条件出发,而XXX则关注于舌误的结果——即它所蕴含的意义。

因诗人常使用舌误或过失作为文艺表达的工具,因此弗氏便转向文学寻求解答的线索。

由此,他发现舌误的本质的是“两种不同的说话意向的混合或冲突”,所以过失不是无因而致的事件,乃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它们是两种意向同时引起或互相干涉的结果。

对这个理论解释,我们可能抱有一些疑问,比如:解释是否具有普适性?疲倦、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又有多大?如何揣摩两种意向的意义?因此精神分析下一步的研究目标就是找出干涉其他意向的究竟是哪种目的或者倾向,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XXX认为这种解释的确具有普适性,至于其他的因素,只是为过失创造了条件,而并非为何产生过失的本质原因。

毕竟即使在我们状态一切良好时,也会出现过失现象。

第二种过失——遗忘——也可以作为例子,比如生活中“决心”的遗忘,通常都是由于一种相反的感情阻止了“决心”的实行。

人格心理学 第2章 古典精神分析 考研笔记-精品

人格心理学 第2章  古典精神分析 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弗洛伊德人性观P86一级从整体看,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以某种方式移放了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

如果释放能量的某一途径受阻,它就寻找阻力最小的另一条途径释放,因此,如果自我必须耗费大量的能量控制本我,那么它 几乎没有剩余的能量有效地执行其机能,虽然,人类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简化到共同的能量形式, 并且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即寻求紧张的减弱或者能量的释放,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一 种无紧张状态。

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的本能是指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与其有关的心理能量 统称为力比多,包括性欲,饥饿和口渴。

驱使人去追求快乐。

死的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其衍 生出最重要的本能是攻击,即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需要。

人类的科学活动,文学艺术乃至全部文化的产物,都是本能(特别是性和攻击)能量的表现,是由于性和攻击本能不能直接表现的一种结果,本能能量的释放与社会限制的冲突的另一种结果则导致人的痛苦和精神病,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进步的代价是人类的痛苦,快乐的丧失和罪恶感的增多,甚至值得放弃文明而返回到原始状态。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一级](一)人是一个能 量系统 (二)人的能量来 (三)人性是恶的第三节人格动力p93 一级(一)本能(二)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1)本能的性质及特点(2)能量投注与反投注(1)焦虑(2)自我防御机制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915华南15一、正确地对待挫折1.认知是影响挫折产生和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黑2、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

3、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

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三、恰当地运用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定义2.自我防御机制的啼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性质有三层基本含义:⑴本能是精神结构中固有的动力能量,而不是一种暂时的冲击;[2]这种力不断来自生物体内部,源于肉体组织,表现为一种"肉体欲求";[3]这种肉体欲求是作用于心灵时所表现的力。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_《精神分析引论》读书心得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_《精神分析引论》读书心得

We cannot choose our origin, but our future is changed by ourselves.(页眉可删)《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_《精神分析引论》读书心得大学生《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一】读完这本书后,我们能很明显的知道,《精神分析引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也是最为基础与简单易懂的部分—过失心理学;第二部分是释梦;而我认为第三部分—神经症通论—才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前两部分都是为后者服务的,本书通过“过失心理学”将读者引入精神分析的理论范畴,通过释梦来解释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而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分析发现各种神经症的根源起因进而找到解决之道。

所以,我将主要通过对论述它的由来来粗浅的认识*。

那么,神经症是怎样产生的呢? 精神分析学的核心观点也是最引后人争议的观点就是“力比多理论”。

“力比多”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性欲,但是更为确切的名称应该是“性冲动力”。

它是一种能量,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性能量,这种能量的发展与变化不仅仅影响着某个人性格的成长而且也在无形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力比多”的成长可以分为前生殖期与生殖期两个阶段,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就是“力比多”的退化,也就是生殖期需求通过不正常的途径退化回前生殖期需求。

生殖期需求相对容易理解。

一个正常的人类都会有性需求,需要通过性行为来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那么这种需求就可以称作生殖期需求。

但是人不可能从出生开始就知道并且有能力来满足这种需求,正如你不可能让一个婴儿去做爱或者手淫,但这种对性的需求却是始终存在的,所以,那个时期的需求就被定义为前生殖期需求。

另外,既然对性行为的需求一直存在,一个暂时没有性伴侣不敢违法嫖娼又羞于手淫的人该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呢?此时的生殖期需求会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变为前生殖期需求,也就是说“力比多”能量会从性行为上转移到另外一件能使当事人获得愉悦感的事物上,这种事物可以是美食,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许许多多其他的事情。

核心人格的形成——曾奇峰j精神分析课程笔记1

核心人格的形成——曾奇峰j精神分析课程笔记1

核心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

这个年龄,大脑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这是从生物角度来讲,6岁时中枢神经已经发育成熟。

克莱因和科胡特等人认为核心人格是在前语言(两岁以前)就已经确定了。

后来,克莱因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第4-6个月已经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精神分析的四个轮子:●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自闭状态: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

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

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这就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孤独症者患者。

早年良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形成健康的核心人格,以后得阶段中出现重大的心理创伤,会退行到早年。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的寻找”,即人际关系的发展。

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快乐的寻求”。

精神分析师眼里世界上只有三种人:●精神病;●人格障碍;●神经症(正常人)。

神经症的冲突,俄狄浦斯冲突:●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之后所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的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和向外的过程。

安全感即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

自卑-攻击性,自卑: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力比多的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

他们跟世界的链接还通过嘴巴,他们的那种唠叨实际上是用语言对孩子进行心理强奸。

新精神分析流派读书文摘读书笔记

新精神分析流派读书文摘读书笔记

新精神分析流派1. 人格结构Ⅰ 自我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理想自我:完美的自我意象,在该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Ⅱ 荣格的潜意识学说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为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结,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集体潜意识:人类在种族进化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是个人潜意识的负面特征●自性:人格的核心,是由条理的、统合的人格原型Ⅲ 自我同一性2. 人格动力① 安全感寻求:霍尼认为个体从出生就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是基本焦虑② 亲密关系寻求:沙利文认为人格动力源于亲密关系寻求③ 自我的寻求④ 自卑与心理补偿——阿德勒的理论心理补偿:个体通过努力,发展某方面的成就来抵御自身的某一缺陷。

人格的发展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社会兴趣:个体将自己是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3. 人格发展埃里克森认为:儿童早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4. 人格适应弗洛姆认为,面对这种孤立无助,人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自由中逃离(逃避自由),回归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状态;二是通过创造性的爱和有意义的工作来时间积极的自由四、特质理论流派1. 特质结构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心理学家 G.W.奥尔波特Ⅰ 奥尔波特的三层次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个人所独有的特质。

因其在生活表现的范围不同,又可分成三类○首要特质: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中心特质:能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次要特质:只在特殊场合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Ⅱ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是莱布尼茨、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和叔本华、尼采的反理性哲学与精神病医学临床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无意识和本能的来源:(一)无意识的来源1 .莱布尼茨。

德国心理学奠基人、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故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组成的,单子是一切实体的元素,类似于知觉。

单子不生、不灭、不变,依其本性的规律不加外力而永行不息。

它们问的和谐,预先存在于单子的法则之内,单子的发展是一种明了化的过程,即一些不明了的知觉逐渐向明了的知觉发展,所以实体表现出活动的等差,也就是意识的等差。

低级的为微觉,微觉是无意识的,如一滴水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为了统觉。

2 .赫尔巴特。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他从联想主义观点以及力学的引力和斥力的原理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而且互相排斥,观点联结的方式是融合和复合。

止匕外,他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的概念。

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彻底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意识阈”这道门坎。

而任何观念要想进入意识内部,必须与意识内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而降入无意识内,意识阈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变化。

不同的是莱布尼茨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倾向于纯粹的描述,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意识到”,有些观念不被人意识到,即为无意识;而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一个叫做无意识的心理区域。

(二)本能的来源如果说,意识和无疑是属于心理形态的问题,那末,本能则属于心理动力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生理本能所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

最基本的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什么是精神分析Ⅰ本讲课内容提要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二、精神分析的两大魅力1、精神分析的魅力之一是这把刀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底层2、精神分析另外一个魅力是它的辩证性三、精分是什么?1、对精分的态度2、精神分析的本土化3、怎样学习精神分析?4、对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取向的简短评论四、精神分析的历史——驱力理论;客体;自体心理学Ⅱ具体授课内容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如果对这个词做自由联想会想到什么?头脑中的意象是什么?从学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学员的理性反映比较多。

张老师的内容——中德培训、武汉中德医院、施其嘉的大烟斗、椅子、老外来培训的情景。

精神分析研究对象是潜意识。

潜意识对来访者来“内心深处”、“心劲”、“心理能量”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

潜意识内容有:情结和症结。

它们的关系是:情结:一般是比较美好的。

女生喜欢一类男孩,是因为喜欢父亲的情结的体现。

症结:一般是压抑的内心冲突。

一般是一堆、一大束。

对症结的比喻:放在地下室的包、长了一个包刺。

神经症的症结特点是:被打碎的结,弥散性的。

如何来理解症结:第一,不被觉察、被意识排斥第二,痛苦的经历,不想被知道,被压抑在内心深处。

如何来识别症结:一般的来说,来访者在谈话时,咨询要仔细观察,一般不要打断。

当来访者诉说过程中,发生了:语速的改变、表情的改变、流眼泪、突改话题,这些都是识别创伤和症结的标志。

一个比喻:症结有了,冒出了,杀毒软件就开始运行,机器运行速度就会缓慢。

个案:一女生,2~4岁父母为了要第二个小孩子,把她送到姑姑家。

在咨询前5、6次,只要谈到父亲,就会流眼泪。

精神分析就是研究我们不能意识到潜意识。

给来访者做精神分析,就是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觉察自己所不知道的潜意识。

二、精神分析是什么?第一,从临床来看,精神分析是观察学。

所谓的观察学,即把我们所观察的东西告诉知病人。

这种观察看我们内心的感受来实现的。

个案:与来访者进行谈话时,咨询师就瞌睡。

咨询师靠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来告诉来访者。

第二,精神分析是反省的工具。

我们依靠精神分析来进行来访者的内心,像考古一样,进入来访者的地下室。

精神分析像精神考古学、精神地质学。

速度慢、精巧。

精神分析的神奇性:靠体验、感悟。

越掩盖暴露就越多。

爱恨情仇,只能靠感觉、身体的感受来达到理解的程度。

精神分析很慢、但是病人要求快速变好,这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依靠咨询设置。

第三,精神分析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精神分析是研究人的心理成长发展历史。

精神分析是条大路,精神分析注重身体的感觉,会让人成为罗杰斯。

第四,精神分析是深度心理学,是心理动力学。

第五,精神分析注重人际关系。

精神分析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治疗一个人,实际上治疗一个家族。

一切心理问题实质都是关系的问题。

第六,精神分析与人格的关系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解了这个人的人格。

精神分析从一定程度来看也是一门人格鉴赏学。

据说,只有高品格自身才能进行这项工作。

第七,精神分析是一种哀悼的过程我们通过观察现在,推断出未来,实质上来告别过去,是不将一个家族的问题往下传递的过程。

当一个人明白了自己的潜意识,再做出相应的行为就会受到意识的支配。

李梦潮“精神分析是成佛的之路”。

佛——活在当下,精神分析——让病人无法活在过去。

活在过去,只能幻想未来。

三、精神分析的两大特点精神分析学的两大内容——快刀、圆滑。

精神分析的魅力——切中要害,能深入人的内心底层。

(老师在讲课的举例子,费了N长时间。

快刀的例子为什么这么拿搜索,压抑了什么、做了一个动作,喝了口水、盖上盖子,干咳了一声音,然后说谈沙盘游戏)个案:女孩第二个咨询时,用10分钟做了一个沙盘,投射出2岁的时候,父母吵架把孩子的被子扯了,以后的咨询围绕被子被抱走而作为咨询突破口而迅速展开。

咨询时,要多用来访者的话语、词语来谈问题。

精神分析有其辩证性。

精神分析侧重于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

在过去与现在、潜意识与意识等等之间建立联系。

来访者不一定知道自己的早年经历,但是父母的诉说,其实表达了当时的那种关系状态是什么。

例如一个人怕冷——妈妈的爱永远不够,特别怕妈妈的冷落。

一个人怕热——一个不爱回家的人,稍微给点温暖就很让其难受。

从潜意识来解释:外语学的好,想离家远。

外语学不好,可能是保留对祖国、对故乡的忠诚。

有理论的谈话是治疗,没了理论的指导的谈话,就是聊天。

感受的时候,我们要用精神分析来进行,而谈来访者之间的交流不要用理论来进行。

张松老师讲自己的治疗案例:对十一、二岁男孩建议和母亲抱一抱试试。

双方感觉都不舒服。

为什么不舒服——妈妈:不自然。

孩子:扎的感觉。

精神分析很靠近现实,我们可能感觉不到,或忽视了这份感受。

四、如何学精神分析?本土化问题——一个人戴着西方思维的头脑的治疗师给另外一个中国人来治疗,效果会如何?把自己当病人,把自己的身体当感觉物来应对。

精神分析需要我们:“用感觉来体验,用身体来学习”记忆,并不只存在于大脑,身体会记忆的。

被父母拥抱、母乳喂养,更重要的是一种关系。

(苏晓波买到23本,弗洛伊德全集,全剧?这个口误为什么)浸泡在精神分析里——听课、读书染一染。

看人的时候,用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

精神分析是用屁股坐出来的。

两个人通过谈话,背后会浮现出移情、阻抗等等。

把自己做病人做分析才能完全感受到精神分析的魅力。

做精神分析不会出现一种现象“我忘记了哪”,当一感觉浮现出来时,记忆自然就会跟着出来的。

张松老师谈了,自己对此时讲课的感觉“水流动很快”精神分析需要直面人生。

真话,有的时候不需要说。

粗糙意味着暴力。

改变太快,病人自己就会不舒服。

精神分析并不排斥行为、人本、认知等疗法。

人并没有男人和女人,只有长的比较大的小男孩,小女孩。

精神分析是做出来,不是学出来的。

做一个快乐、舒服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需要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第二讲精神分析的动力性Ⅰ本讲课内容提要一、精神分析的两大本能——性快乐;攻击二、精神分析的两大基本假设——宿命论与不确定性1、宿命论——强迫性重复——决定论2、不确定性——意识的不同层次——我们所不知道的自己三、精神分析的精神化——躯体化;行动化;图象化;语言化四、精神分析视角人的三个特点1、别人是如何对待你的,是你勾引别人那样对待你的结果2、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部分是被别人教会的3、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发展了一套保护自我的防御机制Ⅱ具体授课内容一、精神分析的两大本能(动力)——性快乐;攻击1、性本能人的两大本能:性本能(快乐本能)、攻击本能。

此两大本能,是动力学认为的基本功能并由此演生出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

理论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发展:动力性精神分析(三元)发展了客体关系精神分析(二元),第二波:自体关系(自恋问题,一元)外加安娜自我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五大流派)以上的学派认为的人内心世界的潜意识,决定了人的意识。

人的潜意识:快乐和攻击。

释梦是建立在内驱力的模式之上的。

精神分析被不理解时,被攻击为:泛性论。

王朔:人身体最坚硬的两部分——牙齿和生殖器。

“爱他就咬他”——性的含义。

精神分析,讲的不是性,而是性关系。

吹自己的性能力,其实是性的自卑表现。

性的问题,从来不是性的问题而是关系的问题。

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性是一种关系,而性之所以不重要是因为性是所有关系的一种。

女人性的能力得到满足,就会宽容。

性的能力不满足就会在生活就会乱叫。

对性问题的认识的三个层次:性变态、性障碍、性偏好。

正常性活动的三个特点:成人之间、私密场合、双方之间。

人的压抑,不自由,性不自由、夫妻性关系不正常、家庭内部矛盾由此而生。

肥胖的男孩,小的生殖器,拒绝成长的,拒绝成为男人,拒绝成为成功的男人。

过于肥胖的男人,不吸引女人,拒绝性享受道德的优越感。

女人的肥胖——是准备生孩子,生完孩子,去性化。

孩子长大会重新具有女人味。

女人的一次认同:认同妈妈即可。

男人两次认同:与母亲建立关系,后来向父亲认同。

精神分析在进行到第十次时,会出现早年的性经历。

性是精神分析的内容之一,有人建议,第一次咨询可以问青少年如何来处理自己的问题,是否手淫?2、攻击本能攻击本能,人人都有干预、控制他人的欲望和本能。

控制一个人最厉害的不是恐惧、而是让对方内疚,对对方温柔、还不要回报,不给疏远机会。

一切过度的表达,都可能会导致自我攻击。

让对手最难过的事情是让自己活的更好。

男人的攻击武器是棍子,女人的攻击是袋子。

成人的攻击是更加象征化。

该出色却不出色,快成功却不成功,是性压抑的表现。

基辛格: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母亲过度的控制孩子是攻击的需要。

过度自由表达也是攻击的表达。

控制、攻击本能对日常生活来讲,非常普遍。

小结:精神分析的两大本能即精神分析的动力学内容:性本能(快乐本能)和攻击本能。

性是追求快乐的和繁殖的,攻击是证明比他人优秀;内驱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的生本能、死本能,是性本能的变形,但是没有被广泛接受。

二、精神分析的两大基本假设——宿命论与不确定性两个基本假设,这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前提。

1、宿命论——强迫性重复——决定论中德培训老师的在书:《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识》所谈到两个假设的基本描述:每一个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由先前的事件所决定的;我们内心所经过的大多数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潜意识。

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将来是由现在所决定的。

六岁前的经历决定了今后的人生。

人是最忠诚于自己的童年的动物。

人不是用头脑来记忆的,而是用身体来进行感觉。

每个人都由过去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六岁后没有新鲜事。

有的人想离家越远越好,从小没有建立好亲密的关系,就会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看到了这个宿命论,目的是了超越。

2、不确定性——意识的不同层次——我们所不知道的自己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无声的语言(拉康)庄周梦蝶。

释梦、家庭排列,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世界是一定是有一些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

精神分析与算卦:都是研究一些不确定的东西。

与不确定性的东西进行交流是会产生焦虑的。

观察无意识的三种途径:口误、释梦、自由联想。

催眠是以咨询师为中心,自由联想是由病人来做的、自主的。

判断是否为精神分析:看是否是探究不确定的内容。

三、精神分析的精神化——躯体化;行动化;图象化;语言化精神分析的精神化的含义:一个人将内心的冲突转化为精神的能力。

第一,躯体化:内心的世界通过身体来表达。

焦虑上厕所、背痛、头疼。

唐登华:75%的病人需要看的是心理医生而不是外科、内科医生。

内心的欲望、语言不能表达的通过躯体来表达。

痛经:来了也焦虑、不来也焦虑,通过不接受自己的性,来进行表达。

中医最大的科学性可能在于其提出的身心统一的观念。

乳线癌:母女关系有问题——攻击母亲的象征——乳房。

皮肤病:皮肤过敏,皮肤需要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