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经过一个学期的俄语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老师让我了解了俄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军事关系。
让我们学习到了我们课余时间不能涉及的知识。
这门课程我们一同欣赏了四五部优秀俄语影视作品,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影片讲述十七岁的女工卡捷琳娜因天真幼稚和充满幻想而冒充教授的女儿,并爱上了电视台摄影师鲁道夫,进而怀了孕。
不久,鲁道夫发现真相并抛弃了卡捷琳娜。
但卡并未就此消沉,她一面抚养孩子,一面发愤读书,终于在十六年后成为莫斯科一家大厂的厂长。
此后,卡捷琳娜又结识了电焊工果沙,并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份。
真相再一次暴露后,卡捷琳娜在女友们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周折终于结束了单身生活,得到了一个女人真正的幸福。
它让我深深学会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失败获得幸福,生活中有的是各种酸甜苦辣,只有用心品评才能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剧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联系到了自己这大学三年的回忆。
我的大学生活也经历各种艰辛,终于我自己克服重重苦难撑到了现在,记得刚刚上大学的我还很稚嫩,什么都不懂,还是那么青涩,懵懵懂懂。
曾经的我因为挫折而伤心郁闷,竞选班委没有成功,没有群众基础,又懂得和同学们交流,感觉自己总是被孤立,没有朋友、没有荣誉。
我曾经郁闷过,抱怨过,伤心过,犹豫过,甚至后悔过来这里。
就在我人生处于谷底的时候,我的辅导员发现了我,拯救了我。
她我,指明方向,让我重新振奋。
大一第个学期我就获得了专业成绩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我证明了自己,我凭借自己努力一该自己的性格,逐渐和同学们渐渐熟悉起来,成功竞选班委,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
我也想主人公一样获得了新生,找到了我大学自己认为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变迁的电影,它可以让人触摸到生命的律1动,让人相信未来。
影片中有不少我们值得去思索、去感受的台词。
我们该有信仰,在我们心中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目标,我们应该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行。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

《我看俄苏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很让人期待,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以为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战争场面或是战后重建的战争主题电影,听到片头跳动的典型苏联欢快音乐,就知道自己判断错了,果然,这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导演仿佛为我们遮住了帘一样,避开女主角卡捷琳娜未婚生女的尴尬处境,只用一个篇幅有限的深夜哭戏(因照顾婴儿与加紧复习准备再次参加高考所导致的心力交瘁而落泪)来展现,至于一个地位卑微的工厂女工独自抚养一个孩子要面对怎样的困难却没有详细描述;镜头一转,我们可怜的卡捷琳娜已经变成了事业有成受人尊敬的女厂长,并且非常幸运的在火车上邂逅了浪漫风趣、真实睿智、不追名逐利、热爱生活的果沙,我想把一切美好的词语都用在果沙身上,因为在六七十年代苏联的社会大环境下,他的真实和优秀尤为可贵,很多人愤世嫉俗自恃清高,但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能力。
客观来讲,我不喜欢这部有点现实主义的女性主题肥皂剧,缺乏阿莫多瓦式的想象力和风格化渲染。
角色和故事情节太过类型化,有着现在韩剧的标配,只不过深爱女主的男二换成了两个热心真诚的好姐妹。
这部影片被人奉为经典,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以不成熟的眼光来看,很大原因是影片成功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童话,让大家相信美好,让我们相信“四十岁开始生活”一切都不算太晚,你只要保持勤奋上进的态度,总有一天会碰到对的人,过上对的生活。
如今的我们,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彼此伤害,无论是利益上的还是感情上的,都淡淡地称之为现实,看到那些无私的、纯粹的人或事,总是像看到旷世奇珍一样感慨万千。
电影是理想化了,但是她让我们相信美好,看一部长的电影,回忆情节很多遍,最后所看到的多是电影之外的东西。
这是个有益的过程,是个成长的过程,然而这过程并不轻松,往往伴随着怀疑,伴随着痛苦的选择。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有虚荣心的面包工柳德米拉遇上善良不介意她出身的古林并幸福走进婚姻殿堂;有着传统观念的姑娘玛丽娅有一个可靠的伴侣尼古拉,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可怜的女工卡捷琳娜过着忙碌又窘迫的生活,这仿佛才是生活的常态。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爱的方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评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它向我们展现了宝贵的人性内涵:真诚是爱情和生活的基础。
同时女主人公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带给我们以无限的鼓舞。
在电影中,故事是随着三个女人的命运展开的。
而她们的命运,又由她们的性格决定。
柳德米拉热情,开放,但也非常实际,自以为把婚姻和爱情看地非常透彻,她有许多的“名言”,例如“要爱就爱国王,要输就输百万”,她把莫斯科看成一个赌场,找男朋友像买彩票,为此,她不择手段,削尖了脑袋与有权有势的名人接触。
最后,经过精挑细选,选择了似乎前途远大的冰球运动员古林,当然,为了隐瞒自己不是什么教授的女儿,没经过什么更深的了解就结了婚,结果婚后古林暴露了自己意志不坚定的缺点,从滴酒不沾到酗酒成性,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实际上这个局面的正是柳德米拉自己的性格一手造成,但她自己仍然执迷不悟,离婚后的柳德米拉仍然本性不改,是一个具有很强喜剧色彩的角色。
而冬尼娅则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善良,腼腆,只想找一个老实的丈夫,她也最后如愿以偿,与尼古拉成立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找到了满足,对于柳德米拉的执迷不悟,她劝道:男人不是找到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与她们不同,卡捷琳娜不象柳德米拉,她并不想依靠男人生活,而是努力学习工作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知道她怀孕后,女友们劝告他先不要把自己是工人的真相告诉拉奇科夫,先结婚再说,而她却回答:我不想让一个家庭从谎言开始。
当然,卡捷琳娜非常痛苦,痛苦也给了卡捷琳娜很大的刺激,反而使得她更加奋发努力,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职业妇女,在艰苦的生活中,她也变的坚强、自信、成熟,富于一种独特的魅力。
但她并没有放弃爱情的渴望,正如剧中宴会上一位客人所说:四十岁,生命才刚刚开始。
与果沙的偶遇,使她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爱的人,而命运何其相似,又一次真实身份的隐瞒,让果沙离开了她,但这一次,她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回了果沙,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我为卡捷琳娜庆幸,她在困境中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面对,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

俄罗斯文化及电影赏析课程作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经济学院金融学0801班王大川学号081002009在我的眼里俄罗斯是一个政治演变跌宕起伏,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军事力量独树一帜的跨越欧亚的大国,然而与中国一样,它也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文化,历史,民俗,风情很特别的国家。
在这学期的俄罗斯文化及电影赏析课中,老师教授了我们一些俄罗斯的语音,同时也让我们透过电影,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了这个国家,了解了它的一些历史,文化,民俗,其中有一部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就是观看后我的感想: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卡佳是一位年轻、美丽、聪明、能干的姑娘,她是一个重型机械厂的普通工人,不但会很多工种的活,而且还能自己解决工作中的所有技术难题。
她象很多年轻人一样,仰慕电影明星,期盼自己的未来丈夫是这样的人。
为了能与上层建筑的绅士认识,在女朋友的唆使下,她谎称自己是某某教授的女儿——精神病医生,在某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位气质潇洒的电视台摄影师鲁季克,二人很快陷入爱河。
女主人公因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评为劳动模范,在一次电视台采访中,摄影师鲁季克发现了她的工人身份,为此感到受骗,提出分手。
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她已经怀孕三个月,但是鲁季克仍狠心地抛弃了她。
痛苦吗?绝望吗?弱者的眼泪又值几个钱?女主人公并没有像一般的女人那样苦苦求着男人,或者从此一蹶不振、顾影自怜,她擦干眼泪,咬紧牙关,拒绝鲁季克母亲的施舍,一个人非常艰难地把孩子带大,同时继续刻苦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就,终于从普通的工人晋升为大厂的厂长,树立了一个自尊、自强、自重、自立的榜样。
当年那个负心的男人在一次去她工厂录制电视节目的时候和她相遇,落魄的电视摄像师遇到了已是厂长的旧情人,于是百般讨好卡佳并要求见女儿。
同样的公园长椅,卡佳的神情从当年的卑微迷茫变成现在的自信释然。
她说她最初很恨他,但是后来反而要感谢他。
正是当年的艰苦环境,才激发出那么大的斗志和决心,所以她感谢他当年没有和她结婚。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评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评—部好的电影,在让人看完后不是感到晦涩难懂,也不是浅显易懂,而是发人深思,让观众开始不由自主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就是所谓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波澜起伏的心早已归于平静,曾经困惑于心的也早已烟消云散。
从这个角度上说,《莫斯科没有眼泪》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在看完之后,忽然有一种沉重感,不是压抑,也不是紧张,而是忽然有一种冲动,一种欲望,特别想迫切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境况,特别想续写女主角之后的生活,想亲眼看到她得到幸福,特别想知道是怎样的勇气支撑着她度过那段被抛弃的时光,特别想。
OOOOOO影片的一开始,高考失利的卡捷琳娜想明年再做一次拼搏,便决定在莫斯科找个职业,闷闷不乐地回到了集体宿舍。
看到这,我就觉得这个姑娘很真性情,也很有勇气。
面对失利的高考,她没有就此停止,没有决定向大多数人那样认命然后浑浑噩噩地过完此生。
相反,她决定再来一次,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想过后果,如果下一次面对更大的失利该怎么办。
或许她想过这种情形,但她就是不甘心,她就是想再搏一次,因为她有实力,所以她有这份魄力。
我想起知道高考分数的那个晚上,不尽如意,一夜未免,我也曾思考要不要重新再来,但更多的是担忧,担忧来年的结果是不是更差,担忧自己复读的压力会不会很大,担忧自己能不能挺得过去。
所以很遗憾,我没有卡捷琳娜的勇气,也没有她的魄力,我放弃了。
只能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望着一望无际的海面,幻想如果从头再来会有怎样的不同。
当然,这只是幻想,也只能是幻想。
随后镜头切换,玛丽娅匆匆忙忙地换着衣服,急切地要跟外面等着她的男人一起出去。
这个镜头的时候,我笑了,虽然并没有搞笑的台词或者搞笑的画面,但是我从她的眼中看到了一种幸福感,一种得到爱情滋润的满足感。
这是一个平凡的姑娘,她要的也是平凡的爱情,平凡的生活,为爱的人生儿育女,然后相夫教子,阖家欢乐。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范文大全)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范文大全)第一篇: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文化解读[摘要]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国外电影所承载的浓郁的异域风情更是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神往。
前苏联经典作品《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一经问世便获得数顶桂冠,且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获得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关注。
据此本文详细解读了该作品所蕴涵的历史、宗教、婚俗、姓氏、餐饮、都市生活及语言等民族文化画面,探讨了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产品,而且更是一幅文化画卷。
[关键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文化;俄罗斯民族文化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因为电影的生命就在于它和观众在情感上的文化交流。
所以电影,特别是一部优秀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一幅多彩的文化画卷,它生动形象直观地给观众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有关历史、宗教、风俗及日常生活的画面。
电影已经成为文化的“使者”,通过国外电影可以了解其国家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文化,从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使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如1985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与戈尔巴乔夫初次会晤之前,为了解“俄罗斯人神秘的心” 观看了不下八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拍摄于1979年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响了几代观众。
该片不仅创造了极高的票房纪录——约有9千万人次观看了此片,并且于1981年获得第5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主演薇拉•阿莲托娃等于1980年也凭借该片获得前苏联国家奖金。
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电影新题材的先锋,这部极具观赏性的影片不再是以往的说教而是转向关注人物的曲折命运,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特别是女性观众的认可。
影片的情节始于20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了中年人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他们在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试展开该部电影所描述蕴涵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画卷,掀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神秘“面纱”。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评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评一部好的电影,在让人看完后不是感到晦涩难懂,也不是浅显易懂,而是发人深思,让观众开始不由自主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就是所谓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波澜起伏的心早已归于平静,曾经困惑于心的也早已烟消云散。
从这个角度上说,《莫斯科没有眼泪》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在看完之后,忽然有一种沉重感,不是压抑,也不是紧张,而是忽然有一种冲动,一种欲望,特别想迫切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境况,特别想续写女主角之后的生活,想亲眼看到她得到幸福,特别想知道是怎样的勇气支撑着她度过那段被抛弃的时光,特别想。
影片的一开始,高考失利的卡捷琳娜想明年再做一次拼搏,便决定在莫斯科找个职业,闷闷不乐地回到了集体宿舍。
看到这,我就觉得这个姑娘很真性情,也很有勇气。
面对失利的高考,她没有就此停止,没有决定向大多数人那样认命然后浑浑噩噩地过完此生。
相反,她决定再来一次,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想过后果,如果下一次面对更大的失利该怎么办。
或许她想过这种情形,但她就是不甘心,她就是想再搏一次,因为她有实力,所以她有这份魄力。
我想起知道高考分数的那个晚上,不尽如意,一夜未免,我也曾思考要不要重新再来,但更多的是担忧,担忧来年的结果是不是更差,担忧自己复读的压力会不会很大,担忧自己能不能挺得过去。
所以很遗憾,我没有卡捷琳娜的勇气,也没有她的魄力,我放弃了。
只能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望着一望无际的海面,幻想如果从头再来会有怎样的不同。
当然,这只是幻想,也只能是幻想。
随后镜头切换,玛丽娅匆匆忙忙地换着衣服,急切地要跟外面等着她的男人一起出去。
这个镜头的时候,我笑了,虽然并没有搞笑的台词或者搞笑的画面,但是我从她的眼中看到了一种幸福感,一种得到爱情滋润的满足感。
这是一个平凡的姑娘,她要的也是平凡的爱情,平凡的生活,为爱的人生儿育女,然后相夫教子,阖家欢乐。
我一直在想,其实这样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的,虽然不为人知但也怡然自乐,虽然平平凡凡但也幸福美满。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电影观后感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电影观后感看俄(苏联)片,感觉是轻轻的,淡淡的,画面很平淡,没有好莱坞大片的那种大气的场面,也没有韩剧那悲凉的气氛,在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之前,看名字和剧情简介觉得里面一定会有蛮多悲情场面的,但是看完了影片,心情不沉重,感觉轻松,又觉得看这部影片很值,1958年的苏联电影,竟然能拍得这样好,震惊!一个女人的史诗!可以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史诗,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卡佳是一位年轻、美丽、聪明、能干的姑娘,因为考试的落榜,她成为了一个重型机械厂的普通工人(故事情节简直跟我们现在很多人情况一模一样),而不同的是,卡佳不但会很多工种的活,而且还能自己解决工作中的所有技术难题,在那个年代,那么能干的女子真的很难得,作为一位青春年少的女子,她也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崇拜明星渴望爱情,然而,爱情却是她人生的一个劫数,在某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位气质潇洒的电视台摄影师鲁季克,两人坠入了爱河,然而,在一次电视台采访中,鲁季克发现了她的工人身份,为此感到受骗,提出分手。
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她”说谎说出乱子了“,她已经怀孕三个月,但是鲁季克仍狠心地抛弃了她。
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纵观历史,有多少女子因为过不了这个坎而最终香消玉损,爱情没了,痛苦吗?绝望吗?弱者的眼泪又值几个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生活也不相信眼泪,令我们感动的是,女主人公并没有像一般的女人那样苦苦求着男人,或者从此一蹶不振、顾影自怜,她擦干了眼泪,咬紧牙关,拒绝了鲁季克的母亲的施舍,一个人非常艰难地把孩子带大,同时继续刻苦学习,虽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也曾经偷偷哭过,但她最终熬过来了,在工作中取得了很高成就,终于从普通的工人晋升为大厂的厂长,成为了一名自立自强的女性。
为所有女性树立了一个榜样,看到卡佳,我想到了电影《乱世佳人》里面的最后一幕,当瑞德毅然选择离开她的时候,虽然内心很痛苦,但谁说女人一定得依靠男人才能生存呢?伤心过后,她向生活保证,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女人,就应该这样自信乐观!看完全片,作为女性中的一员,我觉得很痛快,影片闪现的是女性的光辉,诠释的是女性的胜利,当曾经抛弃了卡佳的鲁季克狼狈的出现在卡佳面前描述自己不幸福的生活并要求与卡佳从新开始时,我鄙视这样的男人,而出乎我们预料的是,卡佳并没有报复他,而是感谢他,感谢他当初的残忍,因为是他的残忍让她不停地奋斗,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创1401 张晓静201443007
《我看俄苏电影》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观后感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很让人期待,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以为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战争场面或是战后重建的战争主题电影,听到片头跳动的典型苏联欢快音乐,就知道自己判断错了,果然,这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导演仿佛为我们遮住了帘一样,避开女主角卡捷琳娜未婚生女的尴尬处境,只用一个篇幅有限的深夜哭戏(因照顾婴儿与加紧复习准备再次参加高考所导致的心力交瘁而落泪)来展现,至于一个地位卑微的工厂女工独自抚养一个孩子要面对怎样的困难却没有详细描述;镜头一转,我们可怜的卡捷琳娜已经变成了事业有成受人尊敬的女厂长,并且非常幸运的在火车上邂逅了浪漫风趣、真实睿智、不追名逐利、热爱生活的果沙,我想把一切美好的词语都用在果沙身上,因为在六七十年代苏联的社会大环境下,他的真实和优秀尤为可贵,很多人愤世嫉俗自恃清高,但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能力。
客观来讲,我不喜欢这部有点现实主义的女性主题肥皂剧,缺乏阿莫多瓦式的想象力和风格化渲染。
角色和故事情节太过类型化,有着现在韩剧的标配,只不过深爱女主的男二换成了两个热心真诚的好姐妹。
这部影片被人奉为经典,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以不成熟的眼光来看,很大原因是影片成功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童话,让大家相信美好,让我们相信“四十岁开始生活”一切都不算太晚,你只要保持勤奋上进的态度,总有一天会碰到对的人,过上对的生活。
如今的我们,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彼此伤害,无论是利益上的还是感情上的,都淡淡地称之为现实,看到那些无私的、纯粹的人或事,总是像看到旷世奇珍一样感慨万千。
电影是理想化了,但是她让我们相信美好,看一部长的电影,回忆情节很多遍,最后所看到的多是电影之外的东西。
这是个有益的过程,是个成长的过程,然而这过程并不轻松,往往伴随着怀疑,伴随着痛苦的选择。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有虚荣心的面包工柳德米拉遇上善良不介意她出身的古林并幸福走进婚姻殿堂;有着传统观念的姑娘玛丽娅有一个可靠的伴侣尼古拉,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可怜的女工卡捷琳娜过着忙碌又窘迫的生活,这仿佛才是生活的常态。
生活总是这样需要一些技巧,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你需要耍一些小聪明才能蒙混过关。
年复一年许多事还是那样,天真的孩子找不到他的天堂。
你木讷、不聪明又不足够优秀,就是要受些苦头,结局也不近美好,这是我们的传统认知。
电影打破了这种观念,努力就有收获!像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口号一样。
卡捷琳娜是一个幸运儿,你得花多少的运气才碰得上一个果沙,他像极了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中喜欢的那类人,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平凡的事不屑一顾,但他们希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抨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
你又得多么优秀真实才能做到平等的和果沙坐在一起谈谈人生,讲一讲生活的乐趣。
这给了观影者很多想象和动力。
我去过很多的教堂,可还是没有找到我的信仰。
感谢这部电影塑造的果沙这一人物形象,他让我相信美好,他具备你所希望的一切美好品质,但你必须变得足够优秀,才配得上一个果沙。
我很喜欢歌手李健,因为他温和、睿智又真实可爱,在他的一首歌里,有过这样的一段歌词:当列车飞奔向下一站的爱恨离别我仿佛看见车窗外换了季节在这一瞬间忘了要去哪里的深夜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相聚分别就像这列车也不能随意停歇匆匆错过的不仅是窗外的世界。
我希望我人生的列车是一辆老旧的绿皮火车,不快,但是哐当哐当的一直很有节奏感的行进,当我老了的时候,变成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变得更加开阔,能接纳一切人,对身份、地位没有偏见,对世界还很好奇,但有正义感,而且能够很勇敢。
不放弃热情,保持对世界基本的信心和期待。
我希望这样一个老太太不管有没有遇到她生命中的一个果沙,她都一如既往的热爱生活,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