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港归侨咸水歌的传承保护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山咸水歌是中山市的一种传统民俗音乐形式,流传于当地民间已有数百年历史。
这种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内容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中山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咸水歌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的传承,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形式逐渐被边缘化,咸水歌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背景介绍部分将着重分析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
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群体,其参与和传承对于咸水歌的传承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对咸水歌的认知和传唱情况,可以揭示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背景介绍还将探讨中山咸水歌的历史渊源,从中揭示出传统文化在地方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传承研究提供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支撑。
【字数:239】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分析其传承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文化价值,进一步揭示传承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旨在为有效传承和保护中山咸水歌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促进中山咸水歌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有效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传承的意识,促进中山咸水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山地区的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
1.3 意义中山咸水歌作为广东中山市的一项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当地青少年进行传承研究,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其中。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还能促进中山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青少年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研究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可以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承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的类型与传承

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的类型与传承作者:叶发青米诚韵谭小华叶美余黄良英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0期【摘要】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从流传下来的咸水歌内容看,广西北部湾咸水歌大致分为描述婚俗的咸水歌、表现节庆的咸水歌与教育子女的咸水歌,这些咸水歌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具有定调不定词、口耳相传的特点。
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广西北部湾咸水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建设传承基地、咸水歌进校园、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扩大咸水歌宣传力度,使咸水歌得以传承。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类型;传承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56-0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河涌交错,水网纵横的水乡孕育了水上人家——疍家人,疍家人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又创作出了富有水乡情怀的水上之歌——咸水歌。
据记载,咸水歌最早记录在《广东新语》上,“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
其有男家未聘,则置盆草于梢,以致媒约。
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1]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是疍家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生活畅想曲。
咸水歌不仅唱出了疍家人的海上生活,还表达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的类型及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诵唱的、体现日常生活的调子,主要在于娱情。
疍家人喜欢唱咸水歌,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是分不开的。
广西北部湾疍家人“从广东江门(新会)、雷州的江洪等一带迁入”,面对荒无人烟的滩涂海岛,唱咸水歌既可解除疲劳,也可壮胆,还能发泄内心的情感。
从流传下来的咸水歌内容看,广西北部湾咸水歌大致分为三类。
(一)描述婚俗的咸水歌。
钟敬文教授在《民俗学概论》绪论中指出:“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散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中山咸水歌是广东地区一种传统的民歌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以咸水埠(今中山市小榄镇)为发源地,是当地的代表性文化遗产。
传承中山咸水歌对于当地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山咸水歌的传承路径、传承方式以及传承效果三个方面对其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进行探讨。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路径多样。
传统的传承途径主要通过口述和学徒制度进行,由老一辈的歌手传授给后辈。
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山咸水歌的传承途径开始多元化。
一些学校和社区设立了中山咸水歌的课程和培训班,专门教授年轻人唱中山咸水歌的技巧和知识。
一些网络平台也提供了中山咸水歌的学习资源,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方式多元。
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口传,通过师徒关系进行。
学徒们会在师傅的指导下,一遍遍地练习、学习。
传统的中山咸水歌也常常伴随着其他传统表演形式,如舞蹈和击鼓。
这种多元的表演形式为传承中山咸水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现代的传承方式还包括在线教学、视频观摩以及录制音像制品等。
这些新的传承方式拓宽了中山咸水歌的传播渠道,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民歌形式。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对当地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传承效果来看,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通过学习中山咸水歌,青少年们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也培养了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了社区和族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多样的传承路径和方式,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中山咸水歌的传承研究,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发展,传承中山咸水歌的精神,使之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山咸水歌的代际传承困境及发展策略

中山咸水歌的代际传承困境及发展策略
黄英;谭启恒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10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的乡村场域逐步消失,传统民俗逐渐丧失了存在与延续的根基,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正在式微和消解。
该文通过对中山咸水歌进行田野调研和相关资料收集,发现通过三代传承人的努力,中山咸水歌实现了复兴,但受到外部环境变化、流行文化冲击和政策保障缺乏的影响,以及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老去或过世,年轻人逐渐失去了对咸水歌的兴趣,中山咸水歌面临断层的危机。
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开发多元化产品,融入村落乡村旅游开发,加强政府、村落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建议,以促进中山咸水歌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黄英;谭启恒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2.中山咸水歌传承现状研究
3.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
5.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咸水歌在学校的推广研究

咸水歌在学校的推广研究作者:杨嘉丽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42期【摘要】咸水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一种当地特色民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介绍咸水歌的相关知识,以及传承基地学校——中山市东凤镇东罟小学在咸水歌传承工作当中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咸水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推广一、咸水歌的起源及中山咸水歌的传承咸水歌是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沿海一带以及广西临海部分地区的地方特色民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流行最广,而中山市的咸水歌传唱活动尤为盛行。
探索咸水歌的起源,要先了解咸水歌的传唱人群——疍民。
疍民是指现今居住在沿海水乡的水上居民的前称,是为逃离灾难在海上漂泊,以打渔为生的劳动人民。
在日常打渔劳作中,他们相互吆喝,久而久之,便从简单的日常问候变成相互歌唱,到后来便形成一种特有的音乐形式——咸水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咸水歌活动不断蓬勃发展使古老的咸水歌得到传承发扬。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也迎来了“春天”。
2005年5月,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向全国做了中山咸水歌专题报道。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中山咸水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初,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山咸水歌开始进入小学教育课程。
东升镇胜龙小学便是第一个咸水歌传承基地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咸水歌小歌手,在各种咸水歌活动中大放光彩。
胜龙小学的经验证明了在小学开展咸水歌教学是一项成功的传承工程。
为推进咸水歌传承工程,中山市先后设立了九所中小学为咸水歌传承基地学校,在每年的咸水歌活动中,各校都展示了精彩的咸水歌节目。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咸水歌在东罟小学推广的条件背景中山市东凤镇东罟小学是咸水歌传承基地学校,是位于中山市东凤镇东罟步村的一所公办小学,建立于1952年,至今已有69年历史。
学校规模较小,主要生源来源于东罟步村,班额最多时为十二。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中山咸水歌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常由一些年长的当地人演唱。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开始对中山咸水歌产生了兴趣,并尝试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
本文将对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传承的意义和困难。
一、中山咸水歌的传承意义中山咸水歌作为中山市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歌曲多以生活为题材,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反映了中山市人民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俗。
传承中山咸水歌不仅有助于保存中山市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增进青少年对家乡的认同和情感。
学习中山咸水歌对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有积极影响。
中山咸水歌的演唱方式独特,曲调优美,歌词朴实,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音乐审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近年来,中山市一些学校和社区开始开设中山咸水歌的学习班,鼓励青少年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一些爱好音乐的青少年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自学中山咸水歌的表演技巧。
他们在学校、社区文化活动和亲友聚会等场合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此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山咸水歌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难。
由于中山咸水歌的演唱方式和歌词内容需要一定的专业技巧和文化内涵,对学习者的要求较高,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轻松掌握。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使一些青少年更倾向于接触流行音乐和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需要传统歌手的指导和教授,而年长的传承者又往往无法与青少年有足够的沟通和交流。
为了促进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学校和社区开设中山咸水歌课程,鼓励青少年参与学习。
通过课程教学、比赛表演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中山咸水歌的兴趣,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传统歌手和音乐专业人士可以组织一些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向青少年传授中山咸水歌的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等,为青少年提供更便捷、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交流平台,使他们更容易接触和学习中山咸水歌。
弘扬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北海咸水歌传唱创作活动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弘扬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北海咸水歌传唱创作活动课程的探究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04-27T06:35:59.53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4期作者:梁伟升[导读] 民歌,是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
梁伟升广西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 536000民歌,是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
通过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和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北海地区的民歌以咸水歌最有代表性。
“咸水”顾名思义就是“海水”,咸水歌正是海上的或海边的歌,基本上是渔民们的歌。
咸水歌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由歌者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
在世代传唱中,咸水歌反映了沿海渔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生活愿望以及审美观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培育广大未成年人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大力开展咸水歌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多方认识、了解、感受北海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提高当代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积极探究咸水歌传唱创作的模式,培养学生对咸水歌的兴趣,从而喜爱咸水歌、演唱咸水歌,自觉加入到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队伍中来。
一、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的“疍家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是立人课程的一大品牌,曾两度荣获全国中小学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应用成果一等奖。
学校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了疍家娃艺术团,组建了疍家娃合唱团,将目光聚集在咸水歌之上。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中山咸水歌是广东省中山市地方传统民歌之一,源自中山市城区东南咸水湖的渔村地区。
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词,被誉为“中山市的第一响乐器”。
咸水歌是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自诞生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
咸水歌的创作源于咸水湖的船歌,唱出了咸水湖渔民的生活感情和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咸水歌的形式清晰,语言质朴,曲调悠扬,久而不衰,被中山市人民所喜爱,一直传承至今。
咸水歌在中山市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尤其在当地的青少年中,也深受欢迎。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传承和发扬对于中山咸水歌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传承的方式、传承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分析中山市青少年对咸水歌的了解和喜爱程度。
调查问卷将主要考察青少年对咸水歌的了解程度、传承意识、喜爱程度等情况。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将深入一些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与青少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咸水歌的认识和态度。
我们将调研中山市青少年咸水歌的传承情况。
包括咸水歌在青少年中的传唱、教学、演出等情况。
我们将探究青少年从何处学唱咸水歌,是否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是否在学校、社区有相关的咸水歌比赛或演出,以及青少年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咸水歌的传承等情况。
在了解了传承情况后,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目前的问题和困难。
青少年对咸水歌的了解程度不够,传承的渠道不畅,传承的环境不够完善,传承方式单一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咸水歌传承基地,加强学校的咸水歌教育,鼓励青少年参与咸水歌比赛和演出等。
我们将对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加强咸水歌的宣传和教育。
可以通过在学校课堂上专门进行咸水歌的介绍,举办咸水歌的讲座和演出等方式来加强对咸水歌的宣传和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咸水歌的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侨港归侨咸水歌的传承保护研究
疍民是我国南方的水上居民,历史上记载疍民“以舟为室、以海为田”,世世代代都漂浮于海上,小艇像蛋壳一样脆弱,因而称“蛋”,也写作“蜑”。
在历史上,疍民处于受歧视的地位,不谙文字,不准穿鞋,不准上陆地居住。
咸水歌是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下诞生的口头艺术,为疍民所独有,深受疍民的喜爱,在疍民传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但随着疍民上岸居住,咸水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论文以北海市侨港镇归侨民众中传承的咸水歌为研究对象。
侨港归侨是1976年越南排华时从越南婆湾岛回到中国的难民华侨。
归侨大部分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疍家人,他们在越南较为完整地保存了疍家文化的传统样式,回到侨港之后,继续沿袭传统的疍家风俗和习惯,咸水歌也因此在侨港得到传承。
北海外沙、地角一带也曾是疍家人的栖息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海陆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这一带的咸水歌随着老人的离世而逐渐消失,唯余侨港归侨咸水歌还处于活态传承状态,并拥有相对广泛的群众基础。
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北海侨港归侨咸水歌进行研究。
在关注北海归侨咸水歌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探讨归侨咸水歌的内容、分类、艺术特色及其传承状况,并为当下归侨咸水歌的传承探寻合适保护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