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制作工艺流程

合集下载

豆腐的工艺流程

豆腐的工艺流程

豆腐的工艺流程
豆腐的制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浸泡大豆:将黄豆浸泡在冷水中,让黄豆充分吸水并膨胀,通常需要浸泡6至10个小时。

2. 研磨黄豆:将浸泡好的黄豆与适量的水一起放入石磨机或者食品加工机中进行研磨,直至形成黄豆浆。

3. 沉淀黄豆浆:将研磨好的黄豆浆倒入盆或者大容器中,让其静置一段时间,使其中的固体豆渣沉淀到底部。

4. 取出豆渣:将豆渣从黄豆浆中取出,通常使用漏网或者手工捞取的方法,保留黄豆浆。

5. 加热黄豆浆:将黄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80度左右,持续加热一段时间以去除异味和提高黏性。

6. 加入凝固剂:通常使用石膏粉或者醭菜(又称千层藻)作为凝固剂,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黄豆浆中,搅拌均匀。

7. 成型:将凝固后的豆浆倒入豆腐模具中,待其冷却和凝固。

8. 切块:将凝固好的豆腐切成块状,大小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

9. 老化:将切好的豆腐放在特定的环境(如冰箱等)中进行保质老化,这样可以增加豆腐的口感和风味。

10. 包装和销售:将老化好的豆腐进行包装,并送往市场上销售。

以上就是豆腐的一般工艺流程,不同地区和个人的偏好可能会有所不同。

豆腐工艺流程

豆腐工艺流程

豆腐工艺流程
豆腐,是一种以豆类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食品,是我国传统的食品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

豆腐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

下面将介绍豆腐的工艺流程。

首先,准备豆类原料。

通常情况下,制作豆腐所用的豆类原料主要有黄豆、黑豆、绿豆等。

这些豆类原料需要先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和泥土,然后浸泡在清水中,使其充分吸水发酵。

接着,研磨豆浆。

将浸泡好的豆类原料放入磨浆机中,加入适量清水,经过研磨后得到豆浆。

豆浆需要经过滤,去除豆渣,使其变得更加细腻。

然后,煮豆浆。

将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达到煮沸状态。

在煮沸的同时需要不断搅拌,以免豆浆粘锅或糊底。

接下来,凝固成型。

在煮沸的豆浆中加入凝固剂,如石膏或硫酸钙,使豆浆凝固成块状。

然后将凝固后的豆腐块捞起,放入豆腐模具中,压实成型。

最后,冷却降温。

将成型的豆腐块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降温,使其更加紧实和口感更好。

冷却后的豆腐就可以食用了。

以上就是豆腐的制作工艺流程,经过这一系列的步骤,我们就可以制作出口感细腻、营养丰富的豆腐。

豆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希望大家在享用豆腐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其制作工艺,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文化内涵。

豆腐制作工艺流程

豆腐制作工艺流程

豆腐制作工艺流程豆腐是我国传统的食品之一,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多个工艺步骤。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豆腐的制作工艺流程。

第一步是准备材料。

首先需要准备大豆,将大豆浸泡在清水中6至8小时,让大豆充分吸收水分变软。

然后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石磨中磨成豆浆,这样会保留豆浆中丰富的营养成分。

第二步是煮豆浆。

将制好的豆浆倒入大锅中,加热至沸腾。

煮豆浆的目的是发酵杀菌,同时还能增加豆浆的口感。

第三步是凝固豆腐。

在煮豆浆的同时,需要准备凝固剂。

目前常用的凝固剂有石膏和盐卤两种。

石膏是在水中完全溶解,而盐卤是将食盐溶解在水中。

将凝固剂加入煮豆浆中,搅拌均匀,这样就能使豆浆逐渐凝固成豆腐。

第四步是压水制豆腐。

将豆腐倒入豆腐框中,用重物压在豆腐上方,使水分尽量被压出。

这样可以使豆腐更加细腻,口感更好。

第五步是切豆腐。

将压好的豆腐从豆腐框中取出,整齐切成需要的大小块状。

这样便于后续烹饪食用。

第六步是豆腐脱水。

在制作豆腐过程中,会有部分水分残留在豆腐内部。

为了使豆腐更加干燥,可以将豆腐放入脱水机中进行脱水处理。

第七步是包装。

将脱水后的豆腐放入适当的包装袋中,进行密封包装。

这样能够使豆腐更加新鲜,并延长其保存期限。

最后一步是质检。

对制作好的豆腐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豆腐没有变质和污染。

只有通过质检合格的豆腐才能投放市场销售。

以上就是豆腐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

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掌握和操作,以保证豆腐的质量和口感。

豆腐作为我国传统食品之一,营养丰富、口感独特,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希望本文内容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豆腐制作方面的基础知识。

做豆腐流程

做豆腐流程

做豆腐流程
做豆腐是一项传统的食物加工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流程。

下面是一份简单的做豆腐流程的参考:
1. 准备材料:豆浆、凝固剂(例如石膏或卤素化镁)、纱布或豆腐模具、压力锅或蒸锅、水盆等。

2. 制作豆浆:选择优质的黄豆,浸泡8-10小时或过夜,使其变软。

然后将浸泡好的黄豆捞出,加入适量的清水,用搅拌机或豆浆机搅拌成细腻的豆浆。

3. 煮豆浆:将搅拌好的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

一边搅拌一边加热,以免豆浆溢出。

保持豆浆的沸腾状态,继续煮10-15分钟。

4. 加入凝固剂:将凝固剂(例如石膏或卤素化镁)与适量的清水混合,搅拌均匀。

然后将混合好的凝固剂慢慢倒入煮好的豆浆中,边倒边搅拌,使凝固剂均匀分布。

5. 凝结豆腐:将搅拌好的豆浆倒入纱布或豆腐模具内,然后用手轻轻压实,使豆腐均匀凝结。

可以将纱布或豆腐模具放在水盆中,以便排出多余的豆浆。

6. 压水:可以再次用手轻轻按压豆腐,将多余的水分挤出。

也可以将豆腐覆盖上方的纱布或者模具,将重物放在上方,加重挤出水分。

7. 加工豆腐:将豆腐切成块状或任意你喜欢的形状。

可以选择空气干燥存放,或者将豆腐放入冰箱冷藏。

以上所述是传统的豆腐制作流程。

其实,现在市场上也有各种豆腐机和豆腐加工设备,能够自动化地完成以上流程。

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豆腐的生产效率,但基本的豆腐制作原理仍然是一样的。

做豆腐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艺,不同的地方和人对豆腐的制作方式也有所差异。

这是非常健康和营养的食品,希望大家可以尝试制作自己的豆腐,享受美食的乐趣。

豆腐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说明

豆腐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说明

豆腐生产工艺流程图
豆腐生产工艺说明
1、黄豆筛选:需要筛选个大饱满,没有霉变的黄豆作为生产加工豆腐的原料。

2、检验:检验过程是检验黄豆的品质的过程。

黄豆不能含有黄曲霉毒素,不能受到农残的污染,否则不能作为生产加工豆腐的原料,也不得投入其它食用用途。

3、浸泡过程:浸泡过程是将大豆充分浸泡吸水,便于后期研磨的过程,一般浸泡十个小时以上。

4、研磨过程:是将浸泡的大豆磨碎的过程,浸水研磨过程会有细胞破壁,大豆内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会释放出来。

研磨石需要加水,加水的量是黄豆质量的10倍。

5、纱布过滤:是豆浆过滤的过程,除去大豆皮等渣滓,形成豆浆。

6、生豆浆到熟豆浆:纱布过滤后的豆浆为生豆浆,为了获得熟豆浆,需要加热煮沸,也就是我们经常喝的豆浆。

7、冷却:将豆浆冷却是为了初步凝固时产物析出,达到析出的饱和点。

这里需要降温,如果是家庭作坊生产,可以让豆腐自然降温,节约成本,如果是工厂化生产,那么就需要使用循环水对豆腐储存设备进行降温,以节约时间。

8、初步凝固:初步凝固需要加入白醋促进其凝固,白醋的加量是黄豆质量的1/10,同时加入黄豆质量1/2的水。

9、加热凝固:加入凝固剂白醋之后,需要继续升温使之完全凝固。

同时,升温会导致一部分白醋蒸发,这部分蒸
发出来的白醋继续冷凝,被收集之后,可以循环使用。

10、固定形状:一般用一个木质的模板和纱布固定形状。

豆腐的基本生产工艺及参数

豆腐的基本生产工艺及参数

豆腐的基本生产工艺及参数原料豆类筛选→计量→浸泡→水洗→磨浆→→煮浆→浆渣分离→标准豆浆→点浆→蹲脑→破脑→上脑→压榨→成型→切分→包块→压榨→脱布→半成品→出白→闷煮→出锅→成品(1).筛选工艺生产原料为杂交黄豆,必须对原料进行清杂.(2).计量以20kg为1做(3).浸泡与水洗从大豆的结构来看,大豆的蛋白质绝大部分存在于豆瓣(即它的子叶)的长形细胞内,细胞四周由粗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的细胞壁相分割。

干燥的大豆,豆瓣比较坚硬,很难使蛋白质与粗纤维分开而把蛋白质提取出来。

泡料水温、时间、水质是最主要的条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下,大豆豆瓣充分吸水,由于果胶水解酶对果胶质的分解,大豆豆瓣中的细胞相互分离,使豆瓣由原来比较坚硬而变成比较松软,温度不仅是水解酶进行分解的必要条件,而且温度能加速大豆组织对水分的吸收。

但温度过高容易使泡豆水变酸,对提取大豆蛋白质不利。

一般泡豆水的温度应在25℃以下,夏季需要多次换水降温度,灵活地掌握浸泡时间。

浸泡时间短,黄豆会浸泡不透,大豆的细胞没有全部破裂,蛋白质的溶解提取受到影响,增加磨浆工序的难度,部分蛋白质与豆渣一起被过滤除掉,影响出品率。

浸泡时间过长,水解酶对蛋白质分解过强,产生多肽等成分,失去了蛋白质的某些特性,到点浆工序时,大豆蛋白质不容易形成豆脑,而随黄浆水流掉。

同样影响蛋白质利用率和产品出品率。

一般黄豆水量为1:1.2,泡豆水要按1:2添加。

可以进行感官检验黄豆浸泡是否适当。

在正常情况下,泡好了的大豆表面比较光亮,没有皱皮。

用手抓一把感到有劲,豆皮不会轻易脱离豆瓣。

如果把豆瓣分开,豆瓣里面略有塌坑,用手指掐豆瓣容易掐断。

这样的黄豆是浸泡得比较合适,否则就是浸泡不合格的。

清洗的作用有三点:洗净黄豆,去除漂浮的豆皮和杂质;降低泡豆的酸度,除净带有酸性的泡豆水;从生产的第一工艺环节,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品质质量。

(4).磨浆工艺磨浆是用砂轮磨将大豆破碎,磨制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水,形成较稠的浆液。

豆腐生产工艺与流程图

豆腐生产工艺与流程图

豆腐生产工艺及流程1.原料处理。

取黄豆5公斤,去壳筛净,洗净后放进水缸内浸泡,冬天浸泡4~5小时,夏天2.5~3小时。

浸泡时间一定要掌握好,不能过长,否则失去浆头,做不成豆腐。

将生红石膏250克(每公斤黄豆用石膏20~30克)放进火中焙烧,这是一个关键工序,石膏的焙烧程度一定要掌握好(以用锤子轻轻敲碎石膏,看到其刚烧过心即可)。

石膏烧得太生,不好用;太熟了不仅做不成豆腐,豆浆还有臭鸡屎味。

2.磨豆滤浆。

黄豆浸好后,捞出,按每公斤黄豆6公斤水比例磨浆,用袋子(豆腐布缝制成)将磨出的浆液装好,捏紧袋口,用力将豆浆挤压出来。

豆浆榨完后,可能开袋口,再加水3公斤,拌匀,继续榨一次浆。

一般10公斤黄豆出渣15公斤、豆浆60公斤左右。

榨浆时,不要让豆腐渣混进豆浆内。

3.煮浆点浆。

把榨出的生浆倒入锅内煮沸,不必盖锅盖,边煮边撇去面上的泡沫。

火要大,但不能太猛,防止豆浆沸后溢出。

豆浆煮到温度达90~110℃时即可。

温度不够或时间太长,都影响豆浆质量。

把烧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一碗(约0.5公斤)调成石膏浆,冲入刚从锅内舀出的豆浆里、用勺子轻轻搅匀,数分钟后,豆浆凝结成豆腐花。

4.制水豆腐。

豆腐花凝结约15分钟内,用勺子轻轻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它容器)里,盛满后,用包布将豆腐花包起,盖上板,压10~20分钟,即成水豆腐。

5.制豆腐干。

将豆腐花舀进木托盆里,用布包好,盖上木板,堆上石头,压尽水分,即成豆腐干。

一般10公斤黄豆可制25公斤豆腐干。

内脂豆腐制作方法内脂豆腐以β一葡萄糖酸内脂为凝固剂,其工艺简单,质地细腻洁白,保质期长。

现介绍制作方法如下:1.泡豆选用豆脐(或称豆眉)色浅、含油量低、粒大皮薄、粒重饱满、表皮无皱而有光泽的大豆。

将大豆洗净,在春秋季水温10ºC—20ºC时,浸泡12小时—18小时;夏季水温30ºC左右;浸泡6小时—8小时(每24小时换水);冬季水温5ºC,浸泡约24小时。

豆腐制作方法与配方比例

豆腐制作方法与配方比例

豆腐制作方法与配方比例豆腐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品,其制作方法简单,口感丰富,营养丰富。

本文将介绍豆腐的制作方法和一些常用的豆腐配方比例。

豆腐制作方法豆腐的制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浸泡豆子、磨浆、煮熟豆浆、凝固、压制、切割和沉水。

下面将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1.浸泡豆子:将黄豆浸泡在清水中,一般需要浸泡6至8个小时,以便更好地破碎黄豆的细胞壁,使得豆浆更容易制作。

2.磨浆:将浸泡好的黄豆与适量清水一起放入搅拌机中,搅拌成均匀的糊状物,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豆浆。

3.煮熟豆浆:将搅拌好的豆浆倒入煮锅中,用中小火煮沸,持续煮5到10分钟,这样可以破坏豆浆中的蛋白酶,使豆浆更好凝固。

4.凝固:在煮好的豆浆中加入凝固剂,通常使用的凝固剂有石膏、醋或柠檬汁。

加入凝固剂后,豆浆会很快开始凝固,形成豆腐凝固物。

5.压制:将凝固好的豆腐凝固物放入豆腐模具中,轻轻压实,将多余的豆浆挤压出来。

这样可以使豆腐更加紧实。

6.切割和沉水:将压制好的豆腐从模具中取出,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状,然后放入清水中沉泡。

沉水的目的是去除豆腐中的杂质,提高口感和味道。

豆腐配方比例豆腐的配方比例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制作的种类来进行调整。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豆腐配方比例。

1.原料:500克黄豆,水适量,石膏或醋适量。

2.配方比例:黄豆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5至1:8。

石膏或醋的加入量一般是1.5至2克石膏或15毫升醋。

3.注意事项:在制作豆腐时,黄豆的浸泡时间、磨成豆浆的细腻程度、豆浆的煮沸时间和凝固剂的选择等因素都会影响豆腐的质地和口感。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适量调整。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和一些常用的豆腐配方比例。

豆腐虽然制作过程较为繁琐,但是制作出来的豆腐富含蛋白质、低脂肪,对人体健康有益。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豆腐的制作有所帮助,也希望您在日常食用中能够享受到美味的豆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腐制作工艺流程
卤水是天然的东西,就是海水晒盐时,除去食盐结晶剩下的东西,主要含有氯化镁,氯化钠,绿化钾和其他一些无机盐的晶体,通常包含结晶水.而且在保存的过程中会吸潮,所以看起来是湿渌渌的.至于用量,卤水下锅引起蛋白质变性,迅速变为半固体,可以看出来的.
干豆腐/豆腐皮是后期加压,使水分脱失作成的.
点豆腐买葡萄糖内脂
具体方法是:
1 把煮好的豆浆冷却至35℃以下时点脂(方法如2)
2 将β-葡萄糖酸内脂用少量冷开水溶解。

做老豆腐1公斤浆加30克内脂,嫩豆腐1公斤浆加24~30克内脂。

将溶解好的内脂加入冷却的豆浆中缓慢拌匀
3 将点脂后的浆倒进成型模中,放入凝固槽。

以80~85℃保温20分钟,静置冷却即为成豆腐包括硬豆腐、软豆腐、细嫩豆腐和充填豆腐几大类。

其制法因种类不同存在若干差异。

但是豆乳加工工序与使用凝固剂 (通常使用硫酸钙)进行凝固工序基本上是相同的。

豆腐加工的一般工艺如下:
大豆→水浸泡→磨碎→豆糊→加热→分离豆腐渣→豆乳→豆

使用的凝固剂通常为硫酸钙。

可是以硫酸钙为凝固剂加工的豆腐,在风味、表面光泽、质地细腻与保水性方面比不上以盐卤为凝固剂加工的豆腐。

但是,以盐卤为凝固剂加工豆腐也存在一定缺点。

当豆乳浓度、温度、含水量及其他条件处理不当时,加工出来的豆腐容易变硬,制品的品质不均匀。

特别是氯化镁的溶解速度快,在水或豆乳中会马上溶解,迅速发生凝固反应,凝固速度快。

因此要求操作者具有熟练的使用技术,否则很难得到品质均匀的制品,制品的商品价值会降低。

另外,盐卤的使用方法对豆腐的细腻度、硬度及弹性有着微妙的影响。

总之,以盐卤为凝固剂制作豆腐,在技术方面存在一些难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比较简单的盐卤豆腐的制作方
法。

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制法。

首先,在天然盐卤(氯化镁)中添加少量的水、食用油脂与乳化剂以及60℃以上的热水,搅拌均质,形成稳定的盐卤分散液。

使用的食用油脂为大豆油等植物油及动物油脂;使用的乳化剂为大豆磷脂和甘油酯等。

添加60℃的热水,目的是使食用油脂保持60℃左右的温度,促进大豆磷脂等乳化剂在油脂中溶解,同时能够生成稳定的盐卤分散液。

将盐卤分散液与豆乳混合,倒入型箱,制成豆腐。

在豆乳中添加盐卤分散液,可排除豆乳中的脂肪,同时能促进盐卤与大豆蛋白溶为一体,简化盐卤豆腐的制作。

在盐卤中添加油脂类,可
增加豆腐的风味,增强豆腐表面的光泽,而且能延缓盐卤的凝固反应。

添加乳化剂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油脂与水分离。

添加少量的稳定剂可使油脂、磷脂、水处于稳定状态。

为了加工稳定的制品,豆乳应保持一定的浓度。

例如:加工普通硬豆腐的豆乳浓度为12波美度左右,加工细嫩豆腐、软豆腐与充填豆腐的豆乳浓度为13波美度左右。

下面介绍各种豆腐的加工实例:
(1)普通硬豆腐24块(1块450g)
将40g氯化镁溶液、1OmL水、25g油脂与0.05g磷脂、0.05g甘油酯、74.7mL60℃以上的热水混合,均质后调制成盐卤分散液。

将盐卤分散液装入容器,与12500g浓度为12波美度的豆乳同时倒入型箱,放置20min后,蛋白质均匀凝固。

将蛋白凝乳搅碎,移入型箱,压榨、成型,通过添加盐卤分散液,使豆乳中所含物质均匀分散,促进乳化,可以延缓凝固反应时间。

(2)细嫩豆腐24块(1块450g)
将40g氯化镁溶液、1OmL水、25g油脂与0.05g磷脂、0.05g甘油酯、74.7mL60℃以上的热水混合,均质后调制成盐卤分散液。

将盐卤分散液装入容器,与11250g浓度为13波美度的豆乳同时倒入型箱,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